驴友阁 >风水知识

单这个姓的由来?

  [编辑本段]单氏源流  单(Shàn)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南)为甸内侯!因氏焉。于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氏!据《通志·氏族略》云:成王封蔑于单邑。故为单氏。又据《路史》记载。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境)!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姓单!   2、出自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改单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入中原后一并改为单姓单氏、、

齐姓的由来

  齐姓的由来(1)9996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载、西周初年太公望姜子牙受封于营丘建立齐国、至齐桓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田氏代齐、原王族乃为“齐”氏!(2)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字齐子!其支孙以王父的字“齐”为氏、(3)抚北少数民族姓氏,!

姓氏的由来,余姓的由来?

  余姓的起源:余姓的始祖是出自黄帝的长子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大禹王,余1036姓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传夏禹之后有余氏”,按史书的记载、大禹生7519有三子。大儿子启!赐姓为姒,继禹而为夏朝天子。次子宰,被封为显,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其后代相传为余氏、余氏是大禹之后!大禹的裔孙!夏代的中兴皇帝少康。有一位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他的子孙就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余、余氏的出于皇帝的一支血统源流,却是绝对可以肯定的、大禹之妻是涂山之女。大禹赐小儿子为余氏。有纪念妻子之意,   在上古时代!“余”字与“涂”字通假、姒罕的后裔子孙,以先祖赐姓为氏、称余氏!读音作xú(ㄒㄩˊ)。是非常古早的行姓氏之一。传说、至殷商末期、余氏家族是姬姓周族人的主要敌对势力之一,显然姒姓余氏之源要早于姬姓余氏,!

相姓的由来

  相、读音作xiān!,亦可读作xiàng。相姓。在全国人口约有68万、在各姓中排第352位。占全国人口3308的0.03%!夏朝有一个帝王叫相!他2327的后裔支庶子孙,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另外一支相姓出自子姓!商王河亶甲居住在相地。后来又迁都他处、而仍然留居在相地的人,便以相作为姓氏。相荣是晋代的著名辞赋作家、相士芳是明朝文士,举为进士后当官、善诗文!   xiāng 读第一声的相氏、5398根据《姓谱》的记载、河南商丘的相氏、1576是商帝相土的后裔、相土!是商汤的十世族!传说他是马车的发明者,   xiàng 读第四声的相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后汉的武洛山出了四大姓!第二个就是相氏,殷的故城、殷地是以地为姓氏的、即武洛钟离山的四姓之一,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远古时期盘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帝号为氏,冉相氏!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继承了黄帝以道为教!无为而治0318的精髓。后来他接替几遽氏成为华夏族的帝王!将国家管理得非常好!冉相氏逝世后、指定由容成氏继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周在《庄子·杂篇·则阳》一书中叙述:“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也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在冉相氏的后裔子孙中、诞生了最早的相氏、冉氏!是以先祖帝号为姓氏、7139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āng。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王族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夏朝有帝相,在其后裔支庶子孙中、有的人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相氏,上古时期!夏王朝第五代君主名叫姒相、是夏王姒仲康之子!史称夏帝相。执政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5~前1978年、逝世后葬于今河南省濮阳市的相陵!   在夏帝相的后1351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āng、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王族河亶甲之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商王朝时期!第十二代君主商外壬子发执政时期(公元前1473~前1459年在位)、将自己的儿子子整封于相地(今河南内黄亳城乡、一说在今河南安阳西部),因此又称其为相土,后来子整在公元前1458年继位,是为第十三代君主商河亶甲。商河亶甲在位时期。商王朝再度衰落,他曾一度将都城迁于自己的原封邑,建有相城。后又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商河亶甲于公元前1450年逝世,其子子腾继位,是位著名的商中宗祖已。他将父王葬于相城,然后再次将都城迁走!迁至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后又迁都于庇(今山东鱼台)、   0678商中宗再次迁都之后?留居原相城的商族人便以故都名称为姓氏!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àng(ㄒㄧㄤˋ)、    第四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司方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方相氏,就是远古黄帝时期的嫫母、黄帝曾令嫫母为方相氏。嫫母相貌极其丑陋、1570似逐疫驱鬼之神,故有以嫫母为逐疫之神的传说、逐渐成为上古礼制中的重要神祇。专司傩仪与葬礼,西周时期、方相氏为三大祭司之一、主掌傩仪过1778程中的驱鬼逐魔,随着历5669史演进,方相氏的社会地位在历代宫廷傩仪中逐步降低、再后竟然成为散制6660武士的官称!隶属于夏官府司大司马管辖!下属有狂夫四人。在典籍《周礼》中记载:“夏官司马所属有......余下全文>>、

代姓的由来

  姓氏源流一!代   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北狄的一支建立了姜姓国代国(,代国都城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 故地在今河北蔚县!始封之君不详。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7920人操铜枓以食   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周元王三年(前473)。晋国赵襄子兴兵吞并代国,代国灭亡。国人以6787国为姓!成为代姓   2,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为姓,近代。人们以为“代”是“戴”的白字,将笔画繁复的“戴”改为简单的“代”,成为代姓、   二!9668戴   常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2111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1057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7782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5714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9665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5915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中国黄姓的由来?

  黄姓是华夏大地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华侨寻根的总郡望与发源地,她源于战国末期、江夏黄氏的开基始祖黄歇。 公元前2257年、颛顼帝之八世孙南陆公又称云公受姓于黄,世居江夏、其封地为黄国!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前后生存了一千六9758百多年!至公4978元前648年。楚灭黄后!黄姓族人均向楚国腹地内迁!定居于古江夏一带!至公元前298年,黄姓先祖黄歇20岁时由新罗国(现下的朝鲜和韩国)回中原仕楚。辅佐楚考烈王为相!封为春申君!当时,许多流离2646各地的黄姓族人也纷纷复聚江夏?于是江夏便便成为黄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黄歇即成为江夏黄氏的开基始祖! 据沿海地区和东南亚一带的黄氏族谱记载︰黄歇于公元前228年被害后与夫人李氏葬于江夏县黄8436鹤乡(即今江夏区郑店街关山?廖桥村)、黄歇长子黄尚避难隐居亦在此地。并形成后来的江夏黄氏!史载︰两汉之后于魏晋至随唐时期!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迁徒大融合!江夏黄氏也开始了主宗分流、众多黄姓族人向东南迁徒拓展、直至踏出国门!旅居海外、因此派衍支分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黄姓华人!追本溯源。认定自己的祖先正是辗转来自江夏,因此!“江夏黄”的堂名也就遍布世界各地、     采纳哦,

姓罗的由来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6042记有罗蒙?”《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钉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5375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播迁四川0604的有力说明,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一个大姓。      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

“童”姓的由来?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1246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3667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7091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栢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童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金湖乡东莞 10851......余下全文>>,

涂姓的由来?是怎么来的?

  由于涂氏家族的祖先!世居在涂水之旁!故有“以水为姓”。涂氏的后代子孙!皆“以水为姓”。将这一“涂姓”传延下来、同时。也为中国的姓源,开创了“以水为姓”的先例。     源于涂水流域1759的涂氏!依靠涂水流域的肥沃之地、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而且。不几代就出现在江西的南昌一带,跃居于当地其他诸 姓之上?在南昌扎下稳固的基业。      聚集地(迁徙分布)     历史上也有史家提出!涂氏不是源于江南!与涂河无关,而是从中原搬迁过来的!指出:“系出涂山氏、晋新吴侯涂钦渡江南至豫。为东南涂氏之祖、”(见《姓氏族谱笺释》)这里指的“涂山氏”,很可能是上古时期一个诸侯的名号,从《史记帝王世纪》中记载,夏禹曾娶7878涂山氏之女为妻一说,也可看出是一名号?而非真实姓名。有关当时涂山氏的所居之地、楞来众说不一,《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现为今安徽蚌埠市西淮河东岸、《越绝书记地传》:“涂山者,禹7538所娶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原直在今浙江绍兴西北?不过、以《清一统志》所指!当是今安徽一说。这一说,被后人广为采信!如按“涂山氏”一说,涂氏的姓源就要追溯到三千8747多年之前的大禹之时!这样、那涂氏也是中国一个源渊流长的姓氏了、只可惜缺少更为详细的史料记载。     台湾的涂氏族人!大都来自大陆广东、现散居在台湾各地!而以嘉义,台南,彰化等 县为最多,在台湾是乔为第六十五位的大姓,涂氏从广东迁台与其他姓氏的不同之处是聚族而来。不是单独徙迁!清康熙年间,朱一贵在台湾率众起义时!有广东义民徐延澡。涂定思!徐华煊,徐定伟0563等人聚族东渡!落藉居于6422台湾下淡水港。成为台湾的涂姓先祖、     堂号     豫章号:古时南昌、旧称豫章!涂氏在此聚族繁衍。使“豫章”也成为涂氏的源地之一。现在。每每提到涂氏。史家都认为它是“以水为氏。望出豫章”!时至今日!中国的涂氏族人、仍世代沿袭着“豫章6108”的堂名、正是出于此故!     历史名人     涂大经:为宋高宗南渡后绍兴年间的金榜进士。     涂晋生。以《四书断疑》。《易义矜式》等易学专著而受到后人的推崇。     明时的名士有涂荣台、也8288是荣载史册的人物!!

生姓的由来

  “关于生姓的来源民间有两种传说:一是年羹尧之后。八十年代有一出电影。我看过、说是年被贬罪之时已经意识到诛族之灾!此时他身边有一爱妾有孕在身。年即托付一家奴带该妾出逃关外。并嘱咐孩子出生。不在姓年!改姓生。有死里头生的含义,我们这一支是明代建文帝的后代!9045到我这一代是二十四代,建文帝接皇位后。恐各潘王权力过大!危机中央皇权!急于削王权!有此引发各地潘王起兵进攻南京、打头的是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南京被围后。建文帝令火烧皇宫,自己化装为僧出逃云南、随行的儿子有弟兄三人。为避难、将朱姓下的两笔改为一横!即成生姓!从此不在姓朱!现云南楚雄狮子山上有一寺庙。该庙建筑有皇宫痕迹、与别处9896寺庙不同!寺内存有建文帝遗墨,朱棣上台后,怀疑建文帝未烧死!又听说外逃南洋!因此派太监郑和下南洋出访。这时我们生家一辈传一4697辈的口头传说?台湾作家伯阳对明史颇有研究!曾在其写的明史中反映了建文帝的野史!也反映了其后代姓生的考证,我们这一支是有字辈的、河南生秀雨可能也有所探讨、但他过于迷信权威、如武新立先生之说的两支渊源?应该是上古之时的说法。但当时有阶音通字之习。不一定就是我们现在的生字!而且经几千年的繁衍。其后代绝不可能像今天那么绝少。至少也应有上百万人,但生姓现6111在各支加起来,全国不过几千人、可能还不到!而且现从文献上查到的生姓,都是明代以后才有 、明朝之前的生姓还没见过!由此推论!生姓应是近代才出现的。民国期间流行的百姓中查不到生姓,最新版的百家姓收集了近千个姓。也单字生姓、有的只是复姓中的生字!可见生姓之少!即使武新立之说成立!也不能排除近代其他姓氏处于特殊原因而改姓生?据此,加上武新立的三个生姓渊源!至少还有我前面所说的两个渊源、从此而论、天下生姓不一定同出一支,现在生姓分布应查全国人口普查姓氏资料,但绝大多数应是建国后流动定居的。而且是零零星星的一个地方一户或衍出的几户、这不算是原籍,真正5679的原始定居应从农村去找、如云南楚雄狮子山下就有一生姓村。狮子山帝王庙里的建文遗迹:《述怀》: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龙吞声哭未休,见该寺藏经楼前石碑,《明史.恭闵帝记》:都城陷、帝不知所终....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来往迹,另有建文遗联: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常依然黄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我们生家老人1991们还有一说。我们的后代只要是纯血统,每人的脚尾指甲都是对半长的、与别的脚指平整有别!这也是旧时识别特有的记号。”。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