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白姓氏的由来?

  白姓的来源比较复杂。有许多互无关系的支派。《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这是白姓的一支。   《新唐书·宰相世系》上说:“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山西平陆东)!   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作为晋国伯姬的陪嫁奴隶到了秦国,后来得到秦穆公的赏识!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白乙丙的后代以白为姓。形成了白姓的又一支,因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8145翔东南)。故这支白氏起源于今陕西。     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说:“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1904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此白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   7165  此外?传说古代南方有个白民国!唐代在其地置白州(治所为今广西博白县),当地人以地为氏!也称白氏,此即《姓氏寻源》所云“《逸周书》白民之国!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4033秦国有名将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5862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     《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2031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2342因功赐田韩城,白建功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第六子白锽。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锽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府治今甘肃临潭县东)人。白耸为马平(今广西柳州)人!这时还3004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诗人!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被称为“诗史 ”、此外,战国时有两个白圭、一为贸易理论家、一为水6473利专家、隋代有灵武(今属宁夏)人白瑜举、于大业九年(613年)起义,起义军曾发展至数万人!唐代还有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时宰相白敏中,五代后周有中书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元末有红巾军将领白不信、明代有水利专家白英!清代有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近现代有豫西农民武装起义领袖白朗、地理学家白毓昆、国民党桂系首脑白崇禧等,      如今、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 (中华文化信息网)、

常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0275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4271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0661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9355》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1759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2538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0332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0394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1505志·氏,

姓氏的由来

  中国姓氏的由来   张 。 王 。 李 、 赵 , 钱 ! 孙 …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有 自 己 的 姓 氏 、 这 些 姓 氏 是 如 何 产 生 的 呢 ?   在 上 古 三 代 ! 姓 和 氏 不 是 一 码 事 , 氏 是 从 姓 那 儿 派 生 出 来 。   从 汉 代 开 始 ! 姓 氏 混 而 为 一 。 现 代 我 们 中 国 人 的 姓 。   大 部 分 是 从 几 千 年 前 代 代 相 传 下 来 的 、 考 其 来 历 ! 大 致 可 分 8822为   12种 类 别、   1)! 以 姓 为 氏 。 姓 作 为 氏 族 公 社 时 期 氏 族 部 落 的 标 志 符 号 而 产 生 ,   其 后 人 有 的 便 直 接 承 袭 为 氏 。 母 权 制 氏 族 社 会 以 母 亲 为 姓 。   所 以 那 时 许 多 姓 都 是 女 字 旁 。 如 : 姬 。 姜 。 姒 , 姚 等 !   2)! 以 国 名 为 氏 、 如 我 们 所 熟 悉 的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诸 侯 国 :   齐 、 鲁 、 晋 ! 宋 ! 郑 , 吴 、 越 。 秦 , 楚 ! 卫 、 韩 。 赵 、 魏 、   燕 , 陈 、 蔡 。 曹 。 胡 , 许 等 。 皆 成 为 今 天 常 见 姓 !   3)、 以 邑 名 氏 ! 邑 即 采 邑 、 是 帝 王 及 各 诸 侯 国 国 君 分 予 同 姓 或   异 性 卿 大 夫 的 封 地 , 其 后 代 或 生 活 在 这 些 采 邑 中 的 人 有 的   便 继 之 为 氏 , 如 周 武 王 时 封 司 寇 岔 生 采 邑 于 苏 (今 河 北 省 临 漳 县 西 )   ! 岔 生 后 代 便 姓 苏 。 据 统 计 , 以 邑 为 氏 的 姓 氏 近 200   个 、 一 些 复 姓 由 于 漫 长 的 历 史 演 变 ? 至 今 已 不 复 存 在 !   4) 以 乡 、 亭 之 名 为 氏 ? 这 类 情 况 不 多 、 今 日 常 见 姓 有 裴 、 陆 、 阎 、   郝 、 欧 阳 等 !   5) 以 居 住 地 为 姓 、 这 类 姓 氏 中 ! 复 姓 较 多 ! 一 般 都 带 邱 ! 门 、 乡 、   闾 ! 里 , 野 ,官 等 字 。 表 示 不 同 环 境 的 居 住 地 点 !   以 先 人 的 字 或 名 为 氏 、 出 自 此 条 的 姓 氏 很 多 ! 据 统 计 有 五 六 百 个 ,   其 中 复 姓 近 200   个 ! 如 周 平 王 的 庶 子 字 林 开 ? 其 后 代 以 林 性 传 世 , 宋 戴 公 之 子 公 子 充 石 。   字 皇 父 , 其 孙 以 祖 父 字 为 氏 ? 汉 代 时 改 皇 父 为 皇 甫 ?   以 次 第 为 氏 、 一 家 一 族 。 按 兄 弟 顺 序 排 行 取 姓 , 如 老 大 曰 伯 或 孟 、   老 二 曰 仲 、 老 三 曰 叔 。 老 四 曰 季 等 。 后 3976代 相 沿 为 氏 , 表 示 在 宗 族 中 的 顺 序 !   但 也 有 例 外 。 鲁 庄 公 之 弟 庄 父 ! 排 行 老 二 ! 本 为 仲 氏 , 仲 孙 氏 。   因 他 有 弑 君 之 罪 ! 后 代 便 改 姓 孟 , 或 姓 孟 孙 !   8)! 以 官 职 为 氏 ! 如 司 徒 、 司 ......余下全文>>,

“洪”这一个姓氏的由来

洪 姓 溯 源? ?? ??一、溯源? ?? ??洪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传说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尧帝时的水官!《书·尧典》载: "共工方鸠亻孱功!"东汉郑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6470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认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献是唐元和年间林宝着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5050改为洪氏、"共工之后所建的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后为周文王所灭。但宋代学者洪迈在他所着的《容斋随笔》说:"姓 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又说:"《元和姓纂》。诞妄最多"、极力否定《元和姓纂》中关 于"共工之后避仇改洪姓"之说?他认为,洪氏源出于共工。"本曰'共',《左传》所书 晋左行共华!鲁共刘,皆其裔也、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云"?另!今河南辉县西周时5504曾是功臣的封国。也称"共国"!后来为卫1811国兼并?共姓后代在姓氏旁加水,改为洪姓后。不断西迁!秦汉以后,定居于汉中一带,尔后又迁徙蕃衍于甘肃敦煌 ,故以敦煌为堂号、至唐代、洪氏后裔分二派南迁?一派居安徽歙县(后南迁江西乐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后、又不断向东南一带迁徙、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讳改姓洪的、历史上曾有弘氏、巨集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巨集、唐明皇李隆基字巨集犹的名讳而改姓洪的,? ?? ??洪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属甘肃)、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宣城 (今属安微)!武荣翁山(简称"翁山",4283今属福建泉州)等郡望!?此外!另有一支据说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号为"六桂堂",称翁氏世代官宦,有翁干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进士,分迁各处,分姓翁、方!江!洪、龚。汪六姓,称"六桂联芳" 。然从目前有关"六桂堂"渊源的资料看、诸说纷芸,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厦门大学教授陈支平在其所着《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一书列举了六桂渊源三种说法的资 料:一。晚唐说, 云霄《云阳方氏谱牒》载六桂联芳始于晚唐昭宗年间!二。北宋说!《六桂堂族志辑要》。《六桂渊源总述》则称翁干度居莆田竹啸庄、生六子皆为宋9802朝进士!三。避乱说!台北六桂宗亲会记载!宋太祖建隆年间!翁干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阳?时因世乱、胡夷侵袭。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因此。他认为"六桂联芳"虚构的成分很大,传说的1068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缘关系!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干度系五代十国时的闽国 人。确生有六子、后闽被南唐所灭、为避祸、六子分六姓!入宋后六子2638全部恢复翁姓参加考试!都中进士。故称"六桂联芳"!因此。现在的"六桂堂"是一种联谊,不是宗亲。但从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谱看。南安的洪姓并无任何一派的先祖从"翁"改姓"洪"!与六桂堂 毫无血缘关系、? ?? ??二! 入闽 ?? ??关于洪姓入闽的记载、主要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 ??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县58姓军校随陈政!4754陈元光父子入闽,相传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馀下全文>> 。

姓氏汤的由来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由于商朝历5874经七次迁 都、故商代汤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围一带中原地区,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此期亦有汤姓南迁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史载、汉武帝时,南越归顺,武帝派汤璋于交趾,职刺史!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军阀混战,中原时有烽火。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在宋版《百家5906姓》中排名第72位!   汤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厂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时汤姓南4496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人台湾、宋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汤姓第6982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国形成了1310东部赣苏为中心的汤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时期,江西为汤姓第3891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这5616三省的汤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以赣!苏。浙、皖为汤姓的聚集地。、

姓氏“邓”的由来

姓氏“邓”的由来: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3101战国时代。才被0424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8464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8759源于这一系源!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1904福建广东!贵州!2823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2117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0878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5868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3823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充套件、 武丁佔领当今河南省的地......馀下全文>> 。

舒姓氏的由来?

  舒姓的来源   舒(Shū)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国、曾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不久又亡于楚国、其国君族人以舒为姓。舒姓另有两支,一是出自任姓、相传为黄帝的后代!另一个是出自清代!为满族舒穆鲁氏所改!舒姓望居巨鹿郡(今河北平乡)。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原名舒庆春,话剧《茶馆》为其经典之作!至今常演不衰,   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说舒姓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在周代,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大封诸侯国、他封古帝0963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这个诸侯国。爵位为子爵、春秋时、舒国被楚国攻灭,舒国的公族后代子孙就以国名“舒”为姓,由于皋陶姓偃,因此舒姓起源于偃姓。舒姓后来在河北巨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钜鹿望,少数民族满族也有后来改姓“舒”的。我国二十世纪最著名作家舒庆春(老舍)先生就是满族。   舒姓在我国不是一个大姓,人少!舒姓在大陆与台湾都未进入一百大姓行列、在《百家姓》里排名第123位、正因为舒姓小、人少。才使舒姓人氏见面彼此都非常亲切。热情、这在我的生活中。体验尤为深刻!记得85年,年少的我到贵州求学。见花名册中有一位同学也姓舒。我立刻就去找他!并同住一室、他对我讲述他那里的舒姓家族。他是4089贵州黔东南人,侗族,他们那里的一个寨子,全是舒姓。他们祖上原本并不生活在此!是抗日战争时逃乱于此。并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姓氏司的由来

  司     一、 姓氏起源有六   1。 神农为上古8326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见《元命苞》,   2。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见《左传》!   3!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见《通志-氏族略》!   4、 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1565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见《尚友录》,   5! 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见《世本》   6, 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顿丘郡:晋武帝置。2039在今河南省浚县一带?   【堂号】   "淮右堂":宋朝时候舒州团练司超、屡立战功!在蔡州。绛州!郑州。蕲州等地做官,这些地方都属淮8309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险易、所以打起仗来百战百胜。     三! 历史名人   司居敬:元朝时恩县(今山东平原县等地)人、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5004得到允许,后来5325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他离职后!县民为他刻石、歌颂他的功德!   司允德:字执中。元朝时东阿人、自幼失父、事母以孝闻、他勤奋读书!9545由太学生累官翰林国史院修撰,母卒庐墓、有鸣鹤百余只,翔舞上空!久而始去。后立瑞鹤亭于墓侧!以资纪念。     “司”和“司马”。“司徒”。“司空”没有联系,那是复姓!另有来历!如:     司徒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4380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0201官命姓,称司徒氏、   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 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1879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藏名堂":唐朝时!司徒映任太常卿。太和年间,他弃官回家、隐迹藏名,当道屡次推荐他,他坚辞不再作官。司徒氏因号"藏名堂"。   【9994郡望】 司徒氏望出赵郡,汉高帝时将原来秦朝的邯郸改为赵国!东9926汉建安年间改为赵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司徒映:唐朝人,太和元年时(公元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两朝之弊,励精求治,任司徒映为太常卿、、出宫女3000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1200余人?政号清明。不料数年后、宦官挠权!勾心斗角,奢侈浪费。腐败回潮,文宗仁而少断!制之不得其术、遂成甘露之变。司徒映目睹此情此景!毅然决定辞官还乡、不再在朝廷做不清明的官、   司徒诩:五代时南汉人。厉永年间任项城县令、有政绩、汉初升为礼部侍郎,周世宗即位后。留意雅乐,议欲4649考其正音!8211而诩为足疾病所苦,居多告假。遂命以本官至仕、   春秋时陈国有大夫司徒卯!五代后汉有司徒羽。宋朝有进士司徒公绰,司徒肃。     司空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尧为部落首领时,禹官至司空!其后代子孙有的以职官命姓,称司空氏,   2。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春秋时期!只有晋国设置有司空官,其他各诸侯国均未设此官!尧的后......余下全文>>!

何姓姓氏的由来,及其发展变化

  何姓来历     一、闽籍何氏族人来自何姓始祖韩?公,战国时代秦并吞韩国,为博浪沙案件秦始皇斩草除根,意欲杀光韩姓家,当时韩?公避难庐江、以渡船为生。一日秦吏搭渡?公的船,秦吏随口询问?公贵姓。?公不意中指下水为河!为人姓去[水]加入就成人可[可]?后来庐江这个地方很快聚成了何家为望族!而且[庐江]这两个字、也成了何姓家族的堂号。除了庐江之外,何姓还有两望。一个是[东海]、一个是[陈郡]。东海就是现在山东省的郯城县。陈郡也就是颖川郡,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姓何的人家时常在大门贴上两条联: [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这就指0908出了何姓的来历?全中国何家的人!庐江何族最多的了,     二、一支由姓朱的改姓何!后汉书上记载:何苗。本姓朱。冒姓何!朱苗为什么要改姓为何?那是因为当时汉灵帝有一位何皇后。何皇后得宠,何皇后有一个哥哥,名叫何进、官拜大将军,当时大将军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地位相等,朱苗是何皇后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因此就把朱姓改成何姓,成了何苗、何苗也到车骑将军!仅次於大将军之地位。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可以说何姓。韩姓!跟一部份的朱姓、是兄弟之姓、     三、另外一支的何姓、是汉族以外的民族、五代史上提到: [吐谷浑亦有何氏!在这里吐谷浑的发音,应该念成[突浴魂]原来是辽东鲜卑族的一个人名、在魏晋的时候!这一支鲜卑族的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就叫[突浴魂]、小儿子叫若浴疯!两兄弟都分别统率了一部份的部落、后来兄弟不睦。[突浴魂]就带了他的部落、向西方迁移、到了他的后代子孙名叫叶延的手里!就用[突谷魂]作为国名。正式自立为一9466个国家![突浴魂]当时的版图!是在现在的甘肃一带,历史上最早的何姓人士。恐怕要算是唐尧候的何侯了!据说这位何侯!当时隐居在苍梧山修练长生不老的法术、全家5042有二百多人、都以种田维持生活!大舜南巡的时候。曾经住在何2392侯的家里,到夏禹的时候!何侯全家都成了仙!现在嶷山有何侯庙?在大舜庙的旁边,嶷山就是苍梧山,是大舜葬的地方、就是现在湖南省宁远县!按照以上这个故事。何侯这个人从帝尧的时代,活到夏禹的时代,推算起来!总活了有…白五十岁,可惜历史上记载不够详细。不知道他全家成仙了!有没有后代留在世界上、如果何侯确有其人的话,这——支何姓人家、要比从韩姓改姓的何姓。早到两千一百多年了!   由於何姓有好几方面不同的来源,后代子8150孙又繁衍得快!所以可以称上是族大人众,何姓在[百家姓]上是第廿一个大姓,在台湾是第廿七个大姓。而在清朝的时候!是全国的第五大姓,仅次於陈。林、张!黄!     二千年来3609庐江何氏的来龙去脉   人类纪念其祖先有极悠远的纪录!於原始美术史中曾纪载洞穴壁上刻满人像!此即为人类最原始的族谱。其后发明文字!族谱乃随文化而日益详尽,且因人历史学与考占学的要素!更有研究的价值了!   姓氏对维系民族国家的生存有极大的关系,因为那是血统的组织!三代之前,[姓]8827与[氏]为男女及贵贱之别!后即混合一起,普通所谓[百家姓]仅乃一种常识的记忆。明代洪4601武初年?吴沈撰千家姓!得姓氏一千九白六十姓!唐书路敬淳传。曾指出自魏晋以隆,推本研未。著姓氏录等百余篇、在历史演进中姓氏曾发生不少纠纷?明代陈止元曾著书研究、所收留复姓凡三千六百廿五种之多。宋代对此问题已早注意!故有王应麟[姓氏急就篇] 。邓名世之[姓氏书辩证]之著!而所谓姓氏纠纷之最大原因。即为各姓氏之族谱不完备!若经过徙迁及战乱后更无只字留存!故今日编印[族谱]实为家族及民族一大建树,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姓何的祖先有著4138光荣伟大的身世,我们不仅是周室贵族后裔!而且有救民抗暴。行剌秦始皇的革命行动的光荣历史。在史......余下全文>>、

姓氏桂的由来?

  桂姓、中国姓氏之一!出自姬姓,得姓始祖为姬奕(桂奕),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08位,历史名人包括桂萼,桂馥。桂彦良、桂文灿等!   源流一   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因避祸改姓,据《桂氏家乘序》的记载!东周灭亡后!原王族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姬季桢的弟弟姬季眭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眭”、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避祸?长子名奕、改为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桂姓就是姬季桢长子桂奕的后代、世代相传桂姓,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及河南汝州1294等地区!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时期桂林郡、属于以地名为氏、这在史籍《史记·武帝纪》中有记载:“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之后,汉武帝重新调整郡县设置,改秦朝时期的桂林郡为郁林郡、   源流三   源于回族,出自云南回族马氏贵州威8365宁支马廷奉一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中国回族大辞典》的记载!桂氏是回族6639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五   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朝鲜族江氏,源出汉族鲁氏,先祖鲁中连在东周末期东渡朝鲜半岛定居。传至鲁龙臣、在高丽朝鲜时期出任吏部尚书。敕赐食邑江华(今韩国首尔江华岛)、因称江华君。、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