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常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3901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7416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0076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8174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2399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9541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9580宋真宗名赵恒!因避6732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1668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

宁这个姓氏的由来

  宁(Nìng 甯)姓源出有三: 源流一  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去世后谥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谥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   源4641流二  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   源流三  出自满族复姓所改。清满族有宁佳氏、宁古塔氏!入关后有从汉姓习俗!改单姓为宁氏   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三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宁氏最早发源于春秋时期卫国的宁邑,得姓不久!便风光显赫。见诸史册者有宁俞(宁武子)及其子宁相!宁殖(宁惠子)及其子宁喜(宁悼子)、宁速(宁庄子)等均为卫大夫!另9709有被放逐于秦的卫国大夫宁跪!这样宁跪子孙和秦宁公之支庶便在陕西相融合、另宁戚仕于齐!子孙便落籍山东!   战国时期,有周威王师!赵国9271中牟人(今属河南)宁越。   秦朝时期!有魏人(今河北临漳)宁昌!东阳人(今安徽天长)宁君,   西汉时期。有东平亢父人(今山东济宁)宁寿。南阳穰人(今河南邓州)宁成。东汉时期有朝歌人(今河南淇县)宁季,广汉人(今属四川)宁叔!在两汉时期,宁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省份、并有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晋南北朝时,宁氏族人曾繁盛于今山东济南一带!故后世宁氏族人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这一时期的宁氏族人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西等省份者、就连祖国西南端的广西也有了宁氏族人家的足迹、   隋!唐两朝,宁氏名人再次多见于史册!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沉顿的局面、使宁氏族人发5530展呈现新局面。   两宋以后。宁氏族人南迁者渐渐多起来,并逐渐播迁于广东。福建,   明朝初期!山西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明朝中叶以后,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宁氏族人进入山海关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广西之宁氏入迁云贵,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1841北之宁氏填四川、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山东!河北!河南之宁氏族人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吉林等地!并有闽粤沿海之宁氏族人入居台湾、山西之宁氏族人入迁内蒙!陕西西之宁氏族人进入甘肃!   如今。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吉林。陕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为多。、

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5122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5244之名称!8290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2549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8632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0842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6267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0184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7630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5749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余下全文>>。

“程”姓氏的由来

程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一(700万人)、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三, 程姓是古帝王颛顼的后代、颛顼的曾孙重黎!被帝喾封为专门管理火种的官员?称作祝融。重黎的子孙一直担任这个职务,并且在商朝的时候被封在程。建立了程国(洛阳的上程聚、在今孟津。偃师的交界处)、为伯爵,史称程伯(伯符。得氏始祖),到周宣王的时候!程伯休父被召入朝做大司马、改封在周都附近(咸7117阳程邑)!但休父的子孙从此确开始姓程(休父后裔有另姓司马、司马迁家族就是),咸阳!京兆一带等属安定。休父之后多居此!其后程婴仕晋平公, 有立赵孤之德, 被封忠诚 、

周这个姓氏的由来

  周姓8511悠久历史 文王以国为氏   曾经统治中国达874年之久的周文王,周武王这一家人,究竟是不是现在姓周的最早祖先,周朝与周姓之间又有什么连带关系!   根据《姓纂》的记载:“帝喾生后稷!至太王、 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原本姓姬的周文王。当初也跟其他有封邑的人一样、拿封地的名称当作自己的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   由此、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周文王是周姓的鼻祖?周姓汉人的血缘!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   文王2635以国为氏、当时周国的位置、就在现在陕西省的岐山县一带!后来周家父子取得天下、国都设在镐。镐的位置!是在现在陕西3165省长安县的西方,到了懿王的时候。国都迁往槐里,槐里在今陕西省兴平县的东南方!由此可见、周姓的最初2223发源之地。应该是在陕西这个地方。以后才逐渐繁衍到其他地方去的,周姓的繁衍,应该是自西而东、也就是从陕西逐渐地迁移到河南。   以周文王父子为周氏的始祖、是历来被普遍采信的说法!不过!周姓之见诸史书?并不始自周文王。早在黄帝的时候、就有过周姓的出现,   据《姓氏考略》3431的记载、黄帝有一位大将叫做周昌。商代也有一名太史叫做周任,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分散在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等地!   这段记载!虽然指出财周氏的姓源并不仅仅为7622周文王的一脉?然而却提供了一个可贵的事实——周姓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汉族姓氏!   “文王之治”,是传8738统上的一个政治崇高境界,3386所以周文王不但被共认为周姓汉族的始祖!更是5000年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对历6163史的影响之大、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这正是数千年来每一位周姓人的共同荣耀!。

“毛”这个姓氏的由来

6752  姓氏渊源  毛姓的发祥地!是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国了。毛国所在地,根据人们的考证。就在今河南宜阳一带,毛姓以此为源地!一步一步地向外地播迁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阳城一带)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毛姓另一来源。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现在河南宜阳灵宝一带,聃是周文王的一个儿子!是个伯爵。人称伯聃!其子孙亦以邑为姓,这两支毛姓其实同出一源,都是周文王一族后人。   周文王的这支后裔,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较早的是周代的毛公亨,后来是战国时代的毛遂、以及传《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等、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   姓。本姓姬!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毛叔郑于西周初年受封于毛国。本居钜鹿(今河北地区)。一说毛国在今陕西西岐山,扶风一带、后避难于河南荥阳。从以上资料可知毛姓出自周王族,后代以国为姓、   黄帝。是古代氏族少典氏之子。少典氏娶有娇氏部落女子为妻!生下了炎帝和黄帝、据考证,炎帝和黄帝不是同一个少典氏国君生的、母亲也不是同一人,炎帝母亲叫妊姒!而黄帝的母亲8598叫附宝、据古籍记载:一5031天晚上。附宝看见天上发出一阵阵强烈的闪电、电光围绕着北斗星。一闪一闪地把四野照得通亮,附宝受到了感应、因而有了身孕!怀孕24个月后生下了黄帝,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生而偿灵”。就是指的这个传说、黄帝降生地称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名轩辕、黄帝在姬水(今陕西境内)之滨居住成长。便以姬为姓!这样3640黄帝也就成了后世姬姓的始祖!   2.以封邑命姓   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3.赐姓及少数民族该姓   因功赐姓毛、《明史·毛忠传》载:毛忠初名哈喇、西陲人!正统三年(1438年)与都督蒋贵征讨尕儿只伯、大获全胜、升都指挥佥事、坚守边疆十年!皇帝为表彰他,赐予毛姓、另《明史·毛胜传》:毛胜,初名福寿、元代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因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赐姓毛!,

姓氏"司"的由来?

  司     一。 姓氏起源有六   1、 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见《元命苞》!   2、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见《左传》。   3。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见《通志-氏族略》,   4, 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见《尚友录》、   5! 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见《世本》   6! 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顿丘郡:晋武帝置!在今河南省浚县一带。   【堂号】   "淮右堂":宋朝时候舒州团练司超,屡立战功、在蔡州、绛州。郑州。蕲州等地做官!这些地方都属淮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7025山的险易,所以打起仗来百战百胜,     三! 历史名人   司居敬:元朝时恩唬(今山东平原县等地)人。生活简朴、为7553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得到允许。后来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他离职后、县民为他刻石!歌颂他的功德、   司允德:字执中。元朝时东阿人,自幼失父!事母以孝闻!他勤奋读书。由太学生累官翰林国史院修撰!母卒庐墓。有7193鸣鹤百余只,翔舞上空!久而始去、后立瑞3460鹤亭于墓侧!以资纪念、     “司”和“司马”,“司徒”。“司空”没有联系、那是复姓,另有来历,如:     司徒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3862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8035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6228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 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藏名堂":唐朝时、司徒映任太常卿、太和年间,他弃官回家。隐迹藏名。当道屡次推荐他!他坚辞不再作官、司徒氏因号"藏名堂",   【郡望】 司徒氏望出赵郡。汉高帝时将原来秦朝的邯郸改为赵国,东汉建安年间改为赵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司徒映:唐朝人、太和元年时(公元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两朝之弊。励精求治、任司徒映为太常卿。、出宫女3000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1200余人。政号清明。不料数年后,宦官挠权、勾心斗角。奢侈浪费,腐败回潮!文宗仁而少断?制之不得其术。遂成甘露之变。司徒映目睹此情此景!毅然决定辞官还乡!不再在朝廷做不清明的官。   司徒诩:五代时南汉人,厉永年间任项城县令。有政绩!汉初升为礼部侍郎!周世宗即位后。留意雅乐!议欲考其正音,而诩为足疾5161病所苦!居多告假!遂命以本官至仕!   春秋时陈国有大夫司徒卯。五代后汉有司徒羽、8151宋朝有进士司徒公绰。司徒肃!     司空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尧为部落首领时?禹官至司空、其后代子孙有的以职官命姓。称司空氏。   2、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春秋时期,只有晋国设置有司空官。其他各诸侯国......余下全9847文>>。

杨姓氏的由来

  【杨】(yáng) 1.出自姬姓。周宣王有子名尚父,封于杨(今湖北襄樊一带)、其后以地为氏。 2.出自姬姓。周成丹之弟叔虞之后有封于杨者!其后以地为氏, 3.隋初9506有杨义臣,本为尉迟氏、因其族有为乱者,改姓杨氏, /杨朱:战国初魏人。为先秦诸子之一、6431主张“贵生”!“重己”,杨坚:(541—604)隋朝开国皇帝,即隋文帝!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仕周为随州刺史!袭隋国公、周静帝时以大丞相辅政,后代周称帝、     出自百度百科……   (我姓杨)!

姓氏靳的由来

  靳姓   一。姓氏源流   靳(Jìn)姓原出有二:   1!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大夫叫作“尚”、为人随和!很得楚怀王和王后的宠爱!后来尚被分封到靳(今湖南省宋乡县一带)、采食于靳水。称为靳尚!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又是楚怀王的亲戚、很有贤能,受到靳尚的妒忌!后来靳6984尚死后!他的后代以封地作为姓氏。称作靳姓氏,世代相传。在古代、靳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西、   2!五胡十六国时、匈奴族有靳氏、有靳淮自立为王!   5046得姓始祖:靳尚!根据《姓氏辩认》上的记载、战国时期楚国大夫靳尚的后代食采于靳、因此以邑为氏。称为靳氏,3961望族出于西河,而根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两书记载、靳姓8395人的始祖、的确是距今2300年前在楚国显赫一时的楚大夫靳尚、靳氏是我国北方古老姓氏,望族居于河西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   二。迁徙分布   (缺)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三。历史名人   靳 歙:初为刘邦的侍从官。刘邦自立为汉王后!因战功赐靳歙为建武侯,官骑都尉,随刘邦定三秦、败赵将贲郝于朝歌。破相籍于陈,封信武侯。功韩信于平城,有功!升为车骑将军!高后7962五年(公元前183年)死,谥号肃侯。   靳 贵:明朝文士!在朝任“武英殿大学士”、他为人正真。学问广博,对朝政的议论总是出于公心,上朝时他讲起道理来有条有理!令人佩服,下朝后回府读书、心地清静!沉默少言、自己读书写文之外、又用2826心教育子女。深受朝中官员的敬重,   靳 义:字原礼!明代淇县人,由太学生入仕!累官监察御史!永乐8230初年(1403年)巡行畿辅、承办贪官。纠正冤案!每日只吃素食、无取于民,皇太子赐给他鱼米,以表彰他的廉洁。官2620至湖广按查副使,   靳 辅:清朝官员。官职是“河道总督”。他熟知水利!对古代水利工程潜心钻研?吸取前人经验。指导民众治水修渠!深4613受百姓受戴!后来写出一部《治河书》,是中国治水历史的总结!是水利史上重大贡献,   靳裁之:宋代颍川郡人。精2660通儒家学说?曾为南宋经学家胡安国的老师。   靳学颜:字子愚、济宁(今山东省济宁)人。明嘉靖十四年进士,授南阳推官。入为太仆卿!巡抚山西。改吏部右侍郎,以首相高拱专政!谢病归,著作颇多。没后仅存十之二三,有《雨城集》二十卷行于世!   靳时芳:明朝姚安人、以孝闻名,侍父赴京、父疾不能乘马。时5080芳背负而行,母病。时芳晨夕抱扶,历32年如一日!家贫教授、畦步有绳尺、游其门者!皆有规程!父严母慈!子孝妇贤。团结和睦!勤俭持家、数十8127年如一日。福寿延年。83岁卒,   靳云鹏:山东人,同冯国璋一样也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1912年任北洋第五师师长!次年升为山东都督,1919年任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皖系失败后!由奉系支持再任总理!1921年辞职到天津做寓公。   四、郡0698望堂号   1,3771郡望   河西郡:唐置河西郡,现在云南省蒙自县、山西5346省汾阳县。据《姓氏辩证》载:“楚靳尚之后?食采于靳。以邑为氏”。   2!堂号   靳姓的主要堂号有:“河西堂”等。   ============================================================   【靳姓宗祠通用对联】   〖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战国,   望出河西!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治河彰绩,   赐米旌廉。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辽阳人靳辅,字紫垣、隶属汉军镶黄旗!顺治年间由官学生考......余下全文>>、

夏姓氏的由来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8744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8017其后遂有夏氏。     4、4670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