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缅甸的风土人情

  缅甸人一般不在星期二出门办事!认为在2789这一天出门办事?一次不能成功,至少办两次才行!如在星期二有急事要办。出门前!迈出几3190步之后,必须1733再退回屋内,然后才上路。1283以示反复两次。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星期二把事情一次办成功、 送物:缅甸人崇拜佛教!乐善好施!但送给8198他人物品时!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来说!送物必须在星期一到星期六期间、星期天忌送他人物品,尤其禁止把衣服、沙笼送5110给别人!在星期一、缅甸人禁忌送牛给他人或向他人借牛使用、星期二。禁忌把木头。竹子等送给别人、星期三、禁忌把稻谷赠给他人,星期四。禁忌向他人索借金银制品。此外。缅甸人还禁忌在星期二,五。六借钱给别人!用手在缅甸、印度。有一个禁忌常会被初到者忽视。即当地人把左手看作是低下的,不洁净的!这是因为他们上厕所时用左手(缅甸的厕所里!不论档次高低、都有洗手设施。或是面盆,或是水龙头,亦或只有一个8181筒易水池,加上一把水勺),所以平时送茶。上菜,接物。递东西都不允许用左手!见面时更是禁忌用左7879手握手?我是左撇子。心中暗下决心!定要刻骨铭心记住这点,以免狂忌。 建塔、拜塔的传统风俗 缅甸素以“万塔之国”著称,在这里!到处可见大大小小金光灿灿风格各异的佛塔、据缅甸学者考证、古代在蒲甘地区实际有佛塔5000多座、这些佛塔、全是缅甸人捐款修建的、虔诚的佛教徒把修建佛塔看作一生最大的心愿。他们平日舍不得吃穿。临终前把一生辛苦的积蓄捐献出来修建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正如缅甸人自己说的:“我们缅甸人在施舍时手决不会发抖”,不过!缅甸人修建佛塔的目的同样是为了积德,以便摆脱苦海!来世升入天堂。 缅甸人无姓氏,只有名字!一般人在自己名字前冠一称号、以区别其性别,辈分,男人或晚辈自称为“貌”?称前辈为“吴”、称平辈为“郭”。女人通称“玛”,年龄大的称“杜”!缅甸人喜欢扎素色头巾!称为“岗包”! 缅甸人为了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不论男女老幼、下身都喜欢穿着五光十色的纱笼!就象我们说的围裙一样!穿起来看似有些邋遢。但却方便凉快!如果是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男子穿的纱笼还讲究配套、即是用一条布巾以一定格式扎在头上,这叫戴“岗色”!上身则穿没有衣领的对襟式长袖短衫、女子穿的纱笼看起来比较薄!但多配有底裙,腰间还会系上银带或安上纽扣作装饰, 取名 缅甸人有名无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词、以示性别,年龄。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称“貌”(Maung。意为弟弟)!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少年也称“貌”,对平辈或兄长则称“郭”(Ko!意为哥哥)、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U!意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 Gyi),随着他的年龄和地位的变化、被称作“貌昂基”(Maung Aung Gyi)!“郭昂基”(Ko Aung Gyi)或“吴昂基”(U Aung Gyi), 此外!还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钦”(Thakin、意为主人)。“波”(Bo。意为军官),“耶波”(YeBo!意为同志)。“塞耶”(SaYar。意为教师和医生)的! 缅甸妇女不论已婚与否,0304一般在名字前加“玛”(Ma)?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平辈也称“玛”(意为姑娘)、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则称“杜”(Daw、意为姑。姨!婶),如有一位叫“丹敏”(Tan Min)的女子、随着她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可称她为“玛丹敏”(Ma Tan Min)或“杜丹敏”(Daw Tan Min)。她本人自称“玛丹敏”(Ma Tan Min)! 有统计、缅甸人取名所用的字总共不到100个。用这些字互相拼凑!取其声韵顺口悦耳即可。因而缅甸人重名的很多!为表示区别。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后加上籍贯或工作单位?职业名称等! 生活禁忌 缅甸人有“右为贵!左为贱”。“右为大。左为小”的观念、因此。缅甸1968人有“男右女左”的习俗?此外女人不能枕着男人的胳膊睡。否则男人就会失去“神力”。整日萎靡不振, 缅甸人视头顶为高贵之处。所以不能用手触摸他人头部,即使是十分可爱的孩童也不能抚摸其头、 与朋友同行。不能勾肩搭背!给长者递接物品时!不能用右手、右手被视作是不洁净的, 缅甸人视太阳升起的东方为吉祥的方向,认为东方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方向,所以缅甸人家里的佛龛都供在室内东墙上,因此睡觉时。头必须朝东忌讳朝西,否则是对佛的玷辱。会招致不幸、缅甸人还认为西方是死神居住的地方、古代缅甸国王斩杀犯人时!都是出宫殿西门。所以睡觉绝对不能头朝西睡,缅甸人把东面和南面称为头顶部。把西面和北1818面称为脚尾部,家中长者的座位在头顶部、晚辈的座位在脚尾部、 在缅甸,女子穿的筒裙(缅语称“特敏”(TaMane))被视为不吉祥之物,不充许晾晒在超过人头的地方、因此男子忌讳在晾着衣服的绳索或杆子下穿行,如男子穿行。则男子身上的“神力”会丢失!并6649会倒霉一辈子!故此!到佛塔寺庙朝拜的信女,不得登攀塔座。只能跪在塔下瞻拜许愿、如要向佛塔。菩萨身上贴金。需交由男子代办、!

壮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民俗习惯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0213口1548.9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0844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彳+童)”。解放后称“僮”。1965年10耿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壮族人民曾多6654次发动反封建、反压迫的0788农民起义!广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国的发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广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解放后,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日常食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2950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9671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8795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7021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余下全文>>!

壮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1650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8901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0469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0323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2111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0794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7541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7818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1999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3087”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2829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7648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9272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7357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余下全文>>,

白族 壮族 蒙古族都有什么节日?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   壮族每月都有自得其乐的节日,其中比较盛大的有春节、蚂拐节,三月三月歌节。牛魂节。莫一大王节。中元节和霜降节等   蒙古族 有开那达慕大会 大会主要比赛是 射击 赛马 摔跤   还有祭火节、洗漱节! 还有的是!太多了。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三月三!指的是农历三月初三。   来历:壮家人过三月三。是由于他们居住地区海拔较低。气候长年酷热,而就在春耕未央的农历三月时节、正是风和日丽、气候温和的一年里最舒适的日子,村村寨寨的乡里乡亲就1437趁时机来个大约会。唱山歌小调。撑竹筏!泼水嬉戏。逛三月街,热热闹闹成全大家的开心。   风俗: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0258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5646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7425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活动: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百色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4434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5568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   1985年!广西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壮族的民族习俗是什么?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6865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4344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梗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6974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5849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壮族有些什么礼仪与禁忌

  朋友、当你正准备去壮族人家造访。你可得先学习一下他们的礼俗:餐桌上、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拈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要逐个5061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完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如果与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不过。你尽管放心!去壮族人家、主人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你以最好的食宿?对同行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但是!你亦要注意他们的禁忌,,其一、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其二!有的地方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其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0062忌讳外人入内、另外还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节日食品有哪些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5660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餈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 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餈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 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食俗也6151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紮)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紮、“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1449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8793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味! 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9023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块,猪肝。白斩鸡、烤乳猪。豆腐圆。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笋片。鱼生等8或10道菜,4554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规矩。即便是吃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长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意为平等相待。每次夹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壮族丧葬酒席多为素菜。只有出殡以后才能吃荤, 。

壮族的特色节日是啥?

  纪念侬智高的节日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6月-7月。各地过节的时间不一样、在这一天,大家染花米饭(可以有十几种颜色)!纪念民族的英雄,除此之外、还有3月的歌圩节!,

缅甸(Burma)的风土人情

  Burma, officially the Union of Myanmar (pronounced /ˌmjɑnˈmɑː(ɹ)/, /ˈmjɑːnˌmɑ(ɹ)/, /ˈmjɑːnˈmɑː(ɹ)/, /ˌmaɪənˈmɑː(ɹ)/, /ˈmiːənˌmɑː(ɹ)/, or /miˈɑːnmɑː(ɹ)/ in English),   Burma achieved independenc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on 4 January 1948, as the “Union of Burma.”   A diverse range of indigenous cultures exist in Burma, the majority culture is primarily Buddhist and Bamar. Bamar culture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s of neighbouring countries. This is manifested in its language, cuisine, music, dance and theatre. The arts, particularly literature, have historically been influenced by the Burmese form of Theravada Buddhism. Considered the national epic of Burma, the Yama Zatdaw, an adaptation of Ramayana, has been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ai, Mon, and Indian versions of the play. Buddhism is practiced along with nat worship which involves elaborate rituals to propitiate one from a pantheon of 37 nats.、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