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伊家来源,姓氏起源

  于上古。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他出生时:后魏鲜卑族有可汗拓跋邻。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居 住地名'伊'为姓,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后分为二姓,一姓伊!一姓娄! 伊姓望族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寄养于伊侯长孺家、他的后代6927便以伊为姓,称伊氏! 伊尹之后,商朝大臣伊尹!曾居在伊川。伊9648尹后来佐商汤灭夏。商初辅佐四代五3。为历史上伊娄氏所改,《魏书、官氏志》有记载云!

伊能静姓伊,还是姓伊能﹖

4214  伊恭静姓伊能     后来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给日本人伊能祥光,因该日本人姓伊能!故改名伊能静、      1969年3月4日在中国台北出生!当时取名吴静怡!双亲均为中国人,其中生父是山东济南人、母亲为杨淑婉(群星会歌星艺名“蓝茜”!杨元丁之女)、   后来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给日本人伊能祥光。因该日本人姓伊能。故改名伊能静。,

及姓来源

  及姓 及[及、读音作jí(ㄐㄧ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箴氏诸侯国滑方及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商朝时期,有子姓箴氏诸侯国滑方(今河南滑县)!   周成王元~三年之间(约公元前1063~前1061年)。纣王的独生子武庚举兵反周!箴氏滑国参与其中!周公旦率军东征、苦战三年、平息叛乱、灭了箴姓滑方!以其故地封予姬姓亲族,此后。姬姓滑国将其都邑由滑西迁于费邑(今山东费县)!   滑国被灭后。箴氏族人四处分散、其中4312有逃迁至汲水一带者(今河南汲县)、改称为汲氏。后有省去“氵”偏旁称及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及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春2921秋时期,及邑为姬姓滑国的一个地名,到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滑国5997为秦国所灭!晋国则乘乱于同年取其故地为自己的滑邑!及邑则成为了晋国的边境小镇。被封赐予晋大夫!其后裔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及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汲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周朝时、有位王族0793叫康叔,受封于卫邑,后建立了卫国,   9694后来卫国君主卫宣公。将他的儿子安排在“汲”那个地方居住(今河南卫辉)、称公子汲。公子汲的后代以居地为姓氏、世代姓汲,其中有因避战国末期的战乱。而省去“氵”偏旁简改为及氏者,   二.郡望: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4092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5373一部分地?   任丘县: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始有任丘之称!北齐天保年範(公元550~559年)开始置县。隋朝初期并入高阳郡、在0940隋朝至唐朝初期曾两度置废。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任丘县,以后历代沿用!1945年4月30日任丘解放,1958年任丘、文安。大城三县合并!1961年恢复原县制、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6254撤县建市!目前已成为中国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县级市,   三.历史名人:   及 宦:(生卒年待考),粤人(今福建福!

林姓的来源 ?

  关于林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3974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元姓的来源

  元性   元性指作为具有神识的人所不同与其他5525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换言之6112即人心的自然清虚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福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义枢*道性义》看来、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无一物!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众生皆与自然同也、也就是说元性是关于众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为5873尘俗所动的宁静本性。   司0168马承祯的《坐忘论》虽然专论道教的修炼方法,其中说道:“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刚也就是说。人的心性以道为本!清静自然,但由于人心的欲望而被污染!被蒙蔽!背离了道,所以要“净除心垢”!回到道性0744之本体、回归“元性”也就是修炼的目的、。

季姓的姓氏来源

  季(jì)姓源出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族季札!属于以先祖排行称谓为氏,姬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公族、为吴王姬寿梦的四儿子!姬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两地,史称9098为“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札贤明博学!曾多次推让王位!他曾北游齐。郑、晋等诸侯国,并观乐于鲁国。在评论盛衰大势时。颇中时要!以有远见而著称?因为季札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氏,以别他族,称季氏。世代相传至今!季氏族人多尊季札为季氏的得姓始祖,称季氏正宗,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鲁庄公姬同的小弟弟姬季友最终平定了庆父之乱。其后裔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世代在鲁国执政。姬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在执政时期!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孙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连续执掌鲁国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鲁国人只知道有季氏。而不知道还有君主的情况、在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字号8734为姓氏者!称季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芈姓、出自上古颛顼帝的后3209代季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颛顼帝裔孙有陆终、2734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之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而在典籍《国语·郑语》中、则称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明确指出是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楚之先祖从帝喾起,均居火正称祝融。至夏王朝时其为重要的成员或盟国。后商汤兴起、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际分崩离析、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处流落的局面!芈姓季连部!就在这一背景下离开故地新郑一带!辗转至丹淅、荆山和汉水流域一带、根据考古学界的发掘和研究证明,原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序列文化,在夏、商之际发生过极大的动荡,主要表现在陶器制作上,突然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影响、说明此时有一支来自黄河中游的力量。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直抵长1911江北岸。这一论证与有关文献的记载是相吻合的、说明北来之芈姓季连部与原来荆楚地区先民相融合。终于形成号称“荆楚”、“楚蛮2630”的民族?这就是后来对一统中国和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楚族!楚族出自黄、

四川颜姓来源

  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寻根溯源 颜姓来源有三:1。出自曹姓!陆终之后。据《陈留风俗传》!《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颛顼之玄孙陆终第五子曰安!曹姓(祝融八姓之一)。安裔孙挟、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为鲁附庸!邾挟之后、至于夷父!字颜、子孙以字为氏。2!出自姬姓。伯禽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公之子鲁侯伯禽之支庶食采于颜邑,其后以邑为氏!3。他族改姓而来?金时女真人完颜氏后改单姓颜。清满洲人姓、世居大凌河。今台湾土著,毛难。白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即位后称邾武公,传说上古颛2088顼帝的玄孙陆终?一次产下六子。依序为樊。惠连,?!莱言。安、季连。后周武王兴师克纣,大2264肆分封诸侯!就把陆终五子安的一个叫做挟的裔孙。封于邾地!最初乃鲁国之附庸、后来传到夷父的时候,因其字为颜、《公羊传》谓之颜公,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颜公子孙便以王父字为氏。称颜姓!他们尊夷父为颜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综上所述,颜姓主源两支均发祥于今山东境内!先秦时期、颜姓主要在齐鲁大地繁衍、但此时已有颜姓人入居河南!如据史载,周哀9925公二十七年,陈国因颜涿聚死于隰之役!原采邑由其子颜晋继承!西汉时!颜姓人有济南亭长后迁九卿的颜异,有官至齐郡太守丞的鲁国薛(今山东薛城)人颜安乐、可见此际颜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一带,东汉时有楚人颜忠。说明此期已有颜姓人徙居今湖北省境。魏晋南北朝时、世居在琅琊!东鲁一带的颜姓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动荡不安而受影响。反而高官不断。族大人众、并发展成为颜3810姓琅琊!鲁国郡望。隋代以前、一支颜姓由琅琊临沂入迁关中,到了唐代。此支颜姓下传至颜师古(颜回三十七代孙)时,开始发达昌盛起来?其子辈颜昭甫,孙辈颜元孙,颜惟贞!曾孙辈颜杲卿!颜真卿!颜旭卿,颜曜卿!玄孙辈颜 、颜君页。颜禺页!颜岂页。均有名于当世。或仕宦当朝,或书法造诣精深?或两者皆备。其中颜真卿更是大名鼎鼎,百世流芳,此支颜姓风光显赫一时。为世人仰慕,真卿四世孙弘,官金陵同州参军。长子诩为永新(今属江西)令!次子普。五代末为泉州德化令。遂家焉、普之长子泊迁永春卓埔、后子孙分居于闽南各地及江浙等地。颜姓入川始于唐代!有颜有意,由成都县令官至刺史。北宋末期。由于康王赵构南迁杭州,有山东。河南等地颜姓播迁江南、南宋末期、居于江浙闽赣一带之颜姓人为避兵火、有迁两广。两湖之地者,明初!颜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清初!颜姓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康乾年间、有山东之颜姓闯关东入东北三省!此际亦有颜姓人渡海赴台!进而盯迁海外?清末时!颜姓人已广布全国各地,如今。颜姓人在全国各地分布甚广。尤以山东多此姓!该1343省颜姓约占全国汉族颜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

厉姓的来源?

  厉姓的姓始祖是齐厉公!据古籍《风俗通》上记载!周朝时!姜太公的后代姜无忌去世!被追加封号为“厉”、史书上称为齐厉公!齐厉公的后代!就以这个封号为姓!世代相传,汉代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而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记载,厉国的所在地在湖北省义阳县县北之厉乡!人民以国为姓,后世的学者考证。古代厉国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随县北面厉山之下的厉乡,厉氏的发源之地、正是在厉乡!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厉姓后人尊齐厉公为厉姓的得姓始祖!     厉(lì 厉)姓源出有四:   1! 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2、 以封国名为姓氏。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6103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赖国、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3、 孙姓改为厉姓。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晋)姓厉!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4。 李姓改为厉姓?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李隆基执政后、追改李晋族人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氏,     历史名人:   厉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表现出色!除了汉代被封为义阳侯的厉温,像唐代诗人厉玄(贞观年间官拜道州刺史)!治绩卓著的厉文才、后梁时的2940大画家归真。宋代被百姓称为“历佛子”的著名好官厉汪。以及清代学者厉鹗、可以说无一不是出类拔萃。荣及子孙的人物:   厉鹗:(1692 - 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厉志:字骇谷(1804-1861)、号白华山人,又名白华居士!晚年改名厉允怀!笔名景阳氏!诸生,诗、书、画三才齐备,工诗,善书画,行草!学明人。山水兰竹,有李檀园逸趣,中岁患目眵、而书画益进!捉管疾扫。全以神行。故无不妙。尝于西西湖昭庆寺!指画巨松!厉骇谷先生,实则籍居现岱山县秀山乡北浦厉家村、著有《白华山人诗抄》、   厉仲芳:宋朝将官,他文武双全,在朝廷的武学考试中得第一名,他发明制造了一种叫“九牛弩”的战车、上面有射箭的机关,非常适合实战、后来被人利用来大败金兵、   厉文才:(生卒年待考)。浙江东阳人,著名唐朝大臣,   厉文才于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登进士第。是金华第一个文武进士!他的学、才!能皆出类拨萃,以“靖寇安民”有功。深7483得唐太宗嘉许、厉文才在唐贞观初年5954任道州刺史。当时荔浦县盗贼猖獗,厉文才威爱并施。到任仅一个月、就平息了郡盗,一郡大治。“弭”,谓消除。平息, 1276  厉才子厉济侍御史!其厉乾耀初任主薄、后至翰林大学士、   厉乾耀之子厉必达登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孙厉元在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厉元长子厉自南登光启乙巳进士!次子厉图南登大中年间进士、仕西川副节度史,天章阁御史。   厉必达次子厉黄仕校修郎。其子厉休。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进士及第第二?官3192至桂州都督!与祖文才公并称“厉氏两都督”,   厉氏子孙在宋朝声誉更为显赫、厉仲祥!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年)中状元、右科第一。官至两淮安抚史,左领卫中郎将!他的刚毅好学。深得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永康人陈亮(癸丑科状元)看重!便把小女许配给他,婿翁均为状元历史上极为少见、厉仲祥,厉仲枢、厉仲诠三兄弟皆登进士!   厉仲枢。文武双全!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文武进士第五名!其子厉伫。厉琮于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同登进士榜、此即“父子进士”!“兄凝进士”坊之由来、两代五人登进士?《东阳隆庆志》记载:“兄弟同......余下全文>>、

关于姓郭的来源

  郭姓的由来     一、得姓渊源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6529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6853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5。出自古郭国,     二、迁徙分布     8085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8090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     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7942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6210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     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6865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9369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4291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3666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     西平郡:东汉置郡,其属西虢故地的郭氏族人迁徙而去,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因郭皇后而显赫......余下全文>>,

郭姓最早的来源

  郭姓,中华姓7457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初年的虢序为郭姓肇姓始祖,。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