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何这个姓氏的由来、

  何出自姬姓。其祖先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为黄帝后裔,发源于江淮流域的江苏和安徽!在江苏东海!安徽庐江和合肥以及四川的郫县,何氏是当地望族!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5067“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即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韩。其孙韩王安、原居韩邑 ( 一说在山西河津县 ) 为秦国所灭、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江淮方言!音“韩”变“何”,逐为“何”氏、因此!稜姓是由韩姓分化出来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5607以民族而言、何氏并非仅为汉族所专有、亦有部分外族改姓何。唐朝的“昭武九姓”之一即有何氏!清末、更有荷兰姓氏Bosman汉化为何姓!详见何东家族?、

姓氏白的由来?

  姓氏白的由来(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其后人井伯奚在泰国受封于百里奚、人称百里奚。生子孟明视(字孟明、名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字白乙、名丙)。白乙丙为泰国大夫,其支孙以王父字为氏,(2)出自赢姓。春秋时秦文公有子名公子白、其支孙以“白”为氏?(3)出自芈姓!据《尚友录》所载!春秋时楚平王之子太子建,生胜、字白公。世称白公胜。3434其支孙以父字“白”为氏?、

姓氏黄的由来

  黄姓由来   树有根,水有源,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4874婚烟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中华民族文明之根,深深扎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和坚固凝聚力!做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姓氏文化?便是这强大生命力和坚固凝聚力的营养基与粘合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而炎黄子孙繁衍出一万二千余姓氏!他们跨地域、跨国界!甚至渗入异族而形成新的民族。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之一,   姓和氏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最初是作为一个部族(部落)的族号?但并不是部落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拥有。使使用姓的资格。只有贵族和平民(其实在原始社会所谓平民极少)才有资格拥有和使用!奴隶是不具有"人"的资格,无权拥有和使用他所在的这个部落的姓!氏是部落的总头目主给他属下支派分别命氏赐氏?对氏的拥有权和使用权比姓更严格!不单奴隶不能用。平民也同5970样无资格使用,   做为中华姓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的黄氏。发祥早、根源深、她的主流!是一个以国得姓的姓氏,根据族普记载:上古时。颛顼帝的曾孙陆终,有六个儿子、次子南陆公受封于黄、建立黄国(在今河南省潢川县)。遂以国为姓。派衍到现在。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也即唐人编的《元和姓纂》记载:"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福建莆田人,著名学者郑樵在其所著《通志·氏族略》一书中也云:"1235黄氏赢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诚,(鲁)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根据《竹书纪年》。《括地志》等文献记载。黄国乃公元前21~22世纪夏启所封的子爵侯国!故又称黄子国。所谓"黄氏赢姓"!即陆终乃是黄帝的儿子颛顼的后代、颛顼被黄帝赐以赢姓!所以说黄姓人属于黄帝系统、属于黄帝的直系子孙、所谓"陆终之后"!即陆终的次子南陆公,他得祖荫受封于黄地作为食邑。这个黄子国大概存在1500余年、至公元前648年。也即是鲁僖公十二年!被强大的楚国5715所吞并,这个黄子国从此就不存在了、至今在河南省的潢川县。还可以找到当年黄子国6028的都城城墙遗址。国家7511虽然不复存在!但黄子国的臣民百姓仍念念不忘自己失去的家园。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以那个已不复存在的国号为姓!一方3394面可以以志不忘?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一方面给后代的子孙们缔造出一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任何力量也冲不垮扭不断的精神纽带,因此。自从公元前648年开始、中国便有了"黄"这个姓氏!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和其他姓氏加入黄姓行列的现象,但0564只是个别案例!不像其他姓氏那样所占比例较重,完全可略而不计、   根据文字学家和考古家的研究。现在的黄字。原来不是表示黄色,而是一个象形字!是一种用作佩戴的玉器,我们的祖先。既喜佩玉器。又精工制造玉器。更特别喜爱黄色,是个崇拜黄色,用凰鸟作徽记的氏族,便假借象形字的黄作为黄色的黄、并用"皇"的读音!   我国现在很多地方的地名!山名和水名用黄作名字。例如:内黄。外黄、黄冈、黄梅、黄山!黄水。黄池!黄河等等,历史上大都是我们黄族住过的地方!并且常常不止一个。例如黄城,除潢川县的古黄诚遗址外,还有山东的两个黄城8142和古国孤竹的都城黄洛城?黄山除闻名于世8995的安徽黄山外!尚有六个黄山!河北一,山东三。陕西一、江苏一。广东潮汕有2804三个地方叫黄金塘(两个在饶平?一个在潮安)和三个黄岐山(......余下全文>>,

高姓氏的历史由来。

  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公子9517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   高姓有许多是少数6472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2900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高适,唐朝诗人!德州(今河北景县)人,他年轻时贫寒潦倒!后来从军边塞!晚年才官居高位!由于他熟悉军事生活!因此他的诗多反映当时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与岑参同为著名的边塞诗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参考之二   高姓最早出现在古黄帝时期,据中国最3860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黄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郑,这说明上古时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清朝张澍《姓氏寻源》云:魏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贞碑铭云:其先盖炎帝之苗裔、昔在黄唐,是为四岳,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吕尚佐2456周克殷,俾侯齐国。世世勿绝、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还有一部分属其他姓氏改姓。《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人,改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姓高、其后遂为高姓、”《魏书》又载:“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名高云(亦在河南),”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是楼氏改为高氏,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为高氏所养、又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姓、其后成为望族(见《中国姓氏起源》),   东汉时,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县(河北景县),为当时望族!于孙传衍甚多、于是高氏便6343以渤海为郡号,高洪的四世孙高褒为太子太傅、高褒的孙子高承为国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当长一段时9424间内一直是大族,后来!高洪的后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医士高寿觉迁日本长崎、寿觉的儿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属渤海高观之后,故改为日本姓名渤海2728久兵卫!成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号称“日本才子”!(见《炎黄源流史》)   扬州广陵郡三姓有高氏(后来十一姓也有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战国时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广州),自称齐园高氏之后、此后在广东发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校去福建开辟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参加。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迁居安平(福建晋江安海镇)!其后裔8277再迁至南安埕边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还有高氏一支,早在汉末时由陇西南迁至滇中。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高升太夺取大理国段6435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于高太明!于绍圣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被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国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余下全文>>!

闫姓氏的由来是什么?

  闫姓氏的由来正字通云:说文有阎无闫,今姓谱分为二姓。山西!陕西多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云:明时有闫肃者、系嘉靖举人。有闫三聘者!曾任河北县知县!另外阎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阎姓出自姬姓、9987是黄帝的后代、但姬、

中国姓氏是怎么由来的

 2900 中华姓氏的起源,追溯到6966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伏羲氏时期?相传伏羲氏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7561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  如今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多个姓氏,四百多个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面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5292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为国姓、钱塘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王钱叔、孙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

江 姓氏的由来

  江姓。汉族百家大姓之一。其源大多来自江国,系从古老的赢姓分出!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赢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元即玄、颛顼的玄孙即伯益,为赢姓始祖!伯益第三个儿子恩成、约于西周初期受封在“江”地,建立江国,据史料记载,江国在古代兖州与豫州之间!西临道国(在今河南确8066山县)、东与息国毗连(在今河南息县)。北接蔡国(在今河南上蔡县)!南滨淮水。其地当在今河南正阳县、面积相当于正阳县南半部!   河南地处中原、商周时期!这2284一带农耕发达!江国地临淮水!其经济以农业和渔猎为主、到了春秋时期、江国因为地域较小。加以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国力较弱,很0555难强盛起来!又因介于楚。宋之间。经常受大国操纵!只有依附大国才能生存、春秋中期,先依附南方的楚国!后又与北方齐,宋结盟伐楚、与楚成仇。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国息公子朱率师围攻江国。北方大国晋国先仆伐楚救江、驰兵解围、冬十二月。晋国将江国的危急局势上告周王叔桓公!晋大傅阳处父伐楚以救江国。但在方城0309(今湖北江陵东)返回,次年楚国再次趁机出兵,灭掉江国!沦为楚邑!江国灭亡后、国人大部分迁居外地。为了逃离楚国的控制。他们前进的路线是从故国向东北迁移!先后到陈留!考城,有一支迁往齐国境内。后又散居于其他诸侯国!迁出者多以原国名“江”为姓!因其始祖伯益为赢姓,故不少江氏家谱记载江氏起源于赢姓。   江国自江济始封于周成公十五年(前1101年)?至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被楚国所吞并、历9170经十七位君主?享国479年!   江姓以济阳。淮阳为堂号。为什么江姓会使用“济阳”堂号!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迁居到山东滋阳负暇里的一支即江俪所率领的江姓。因有山东济阳郡!故以济阳为堂号、9133但是从一些资料来看,南朝时大多江姓名人的郡望作济阳或考城或济阳考城连称来看、上述的说法并不见得可靠,5705郡望兴起于汉魏以后,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一部分置济阳郡!郡治在今河南兰考县东。晋南渡后废济阳郡、据《3759元和姓纂》记载、东汉时有江德。“其先居陈留圉县!汉分陈留为济阳。因居考城,为著姓”、说明是由陈留郡的一部分置济阳郡,济阳的郡治即在考城、考城乃春秋时的载国、西汉置甾县,东汉时改考城,属陈留郡!南朝时还有的江姓名人载其籍贯为陈留(今属河南开封)!当时考城0393属陈留郡、故以陈留为郡望!总之,济阳只能是在今兰考而不是在山东境内,   至于“淮阳”堂号的来历。有的说是因为祖宗发祥之地在淮水之阳。这有一定道理。并且!在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真阳县曾改为淮阳县,淮阳堂号或本于此,我以为淮阳堂号晚于济阳。那是留居在当地的江姓后人0107为与济阳区别而标示出来的,后世形成了二大堂号。即淮阳派与济阳派!唐代从河南固始,正阳迁出而有较清楚世系的家谱记载一般以淮阳为堂号。现在江姓宗谱上溯其祖源的以济阳为多!   江氏历代迁徙,大致经历了自北向南的流动过程!大的迁徙有:江国被南方的楚国所灭。大量人口向东北迁移,至考城(今河南兰考)一带、然后又迁山东。安徽等地。其后散居于浙江6029务州(今金华市)!山西蒲坂。河南洛阳!湖北江陵、河北中山!山西平城、山东曲阜各地(此据都昌《江氏大成宗3329族》中江仕明《非族辨》一文),西晋灭亡!大量士人南渡,江姓族人自中原!山东等地南迁江苏,浙江等地。唐代中期!因受藩镇割据以及唐末战乱的影响、在中原的江姓再次南移0931长江流域!远至福建、   北宋时陆续有江姓移居浙江西部。江西东部,南下福建、宋末江万里誓不降元、5436以名宦而投水死,其后裔迁往福建。散居闽侯,厦门,惠安一带,其后分支有不少迁居广东东部。北部。西部,形成......余下全文>>,

百家姓以及各姓氏的由来

  百姓是由一位皇帝根据当时官的大小依次排序的因为皇帝姓赵所以赵姓排在第一住、。

姓氏“邓”的由来

姓氏“邓”的由来: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8550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4083“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5194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3107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5310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3432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2963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8805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7329:“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充套件! 武丁佔领当今河南省的地......馀下全文>> !

姓氏陈的由来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3759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9392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