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尉迟恭读音姓氏

  尉迟(拼音:yù chí)是以部落名命姓!尉迟姓源流有两种、一种源于7324塞种人,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尉迟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一种是源7892于赐姓!尉迟氏是典型的源出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九位门阀!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0151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恭与秦琼为中国两位传统门神,隋末、尉迟敬德从军于高阳。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617年、刘武周起病。收罗尉迟敬德为偏将,尉迟敬德破永安王孝基,俘虏孤怀恩,唐俭等,620年。唐太宗征讨刘武周。刘武周令尉迟敬德与宋金刚在3071山西介休抵御。太宗遣人前往劝降,尉迟敬德举城投降。太宗大悦、赐为右一府统军、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后出任泾州道行军总管等职。晚年信方术。闭门不出,、

尉迟的姓氏读音

  尉迟(读音yù chí)是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5150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于阗王国的君主本姓尉迟、除后来的尉迟僧乌波改叫李圣天、其子尉迟苏拉改叫李从德。其余君主都姓尉迟、   尉迟姓源流有二:源于塞种人。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尉迟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1405汉化为氏!、

尉迟姓氏时读

  7978尉yù迟chí?

罗字姓氏的由来

  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Sheng>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姓氏“史”的传说,由来以及发展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0242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梗uot;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0610名为氏,   4。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 突厥种。   4140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8226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5627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 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2916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4955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5218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0231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9452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5818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7283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5158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余下全文>>。

姓氏罗的由来

  郡望:豫章郡   名人:罗贯中、罗聘。罗荣桓,罗瑞卿。罗英德!罗香林   胜迹:缺   文献:罗氏重修族谱   历史: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他们3166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8646都洛阳、改鲜6414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8489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6348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通志氏族略:5757周时国名?8572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姓氏起源:   关于罗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亥有的也改姓罗,   聚集地:   迁0992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4733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3750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3156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0196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3157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qu......余下全文>>、

姓氏"裴"的由来

  简要明了的也说不清啊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绿野堂":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 "督国堂":唐宪宗时,淮蔡节度使不9937听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都大败、大臣提议罢兵、裴度力请征讨,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吴元济!因功封督国公。 【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2941夏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裴 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 度: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3455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 果:北周骠骑大将军、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晋代有名士裴楷,南朝时5335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齐有广陵太守裴昭明,隋代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代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兵部侍郎裴休,近代有我国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我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裴文中,     裴 氏 起 源   姓氏: 裴 祖籍: 河东   祖宗: 伯益 郡望: 河东郡   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   姓氏来源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根据《通志8118·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pei(原字为上非9670下邑)乡!后代因此以pei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pei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自此、裴氏先人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裴氏家族”探源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余下全文>>?

皇甫姓氏的由来

  皇甫(Huáng f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西周!以官名为氏,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   2!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为皇父氏所改、西0190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任!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7053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孙皇父鸾。自鲁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2591“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遂成皇甫氏,哗   ★★得姓始祖:皇父鸾!皇甫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3010以祖父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古代”父”与” 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汉时皇父鸾从鲁国地迁徙茂陵(此处为汉武帝陵墓!今陕西省兴平县)、把皇父改为皇甫,称为皇甫氏,故皇8974父鸾是皇甫姓的得姓始祖。   征服西羌有功。又拜他为渡辽将军!在职数年。东北边疆畏威服德。又升尚书、迁弘农太守,转护羌都尉。。

百家姓,崔姓氏的由来。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9586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2493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4619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4569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6306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

姓氏孙的由来

  孙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二!1773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7463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6779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   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郡望】   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6920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3103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2514族所在,   7326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四,家乘谱牒   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晋孙氏族谱四卷!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1219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   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氏   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孙氏世乘二卷!孙氏   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2627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   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   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   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     五,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   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7515兵法》,   孙仲5442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余下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