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姓何的来源

  何姓的起源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7390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6629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2012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7666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3857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3987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青山何氏载:      婺源东部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国师何溥、溥!字令通(公元922—1019)、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县令何易于的第五代孙子,其祖上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   国师公出仕先任南唐史院编修。后拜国师。国师公因强谏、触犯皇上。贬官为海宁(今8956休宁)县令,为避新安江水患。令通公率领百姓将县址迁到高处,等到城墙筑好后!令通公见婺源东部的芙蓉峰风景秀丽,即挂印而去、结茅隐8778居在那儿!享年98岁。著成9653《铁弹子》,《灵城精义》(明代刘基为此书详细注释!《四库全书》收录)等著作传世!   令通公夫人程氏!卒于金陵,子闰公(公元946—1037)。当父亲贬官(公元956年)之后,秉承父命即回河南颍阴,到开宝元年(公元968年)?闰公自颍阴往海宁探望父亲、父子欢会于芙蓉峰上!开宝五年(公元972)。令通公携闰公之手、东望田源美景!就指导规划。闰公就建房居住下来、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闰公长子何益(字逊之)奉母雷!妻卢氏到婺源。三代聚会。田源之何肇始矣,直系世系如下:令通公生闰公,闰生晦之公显(闰公幼子)!显生三公彬,彬生九公义。义生六公乐!乐生十五公叔强,叔强生3587七公希元,希元生四公士仁。士仁生五公隆。隆生十八公蕙。蕙生 公。......余下全文>>,

曾姓的来源

  曾(Zēng)氏——新百家姓排名32——是轩辕的后代?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8533命字行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传说曾子母亲卧病中想喝碗鱼汤、此时0913正值隆冬,曾子顶风冒雪赶到集市。变卖了自己的棉袍!欲给母亲换几条小鱼、不料寻遍集市!未见卖鱼的。他又赶到赵王河边,毫不迟疑地扒开积雪,脱去上衣、卧冰求鱼,当他以赤子之3487心融开厚厚冰层?一条重逾1斤的鲤鱼跃出冰窟、曾母吃了儿子做的鱼、病愈如初。人们说,曾子卧冰求鱼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此上苍特命给曾母延寿10年!!

姓氏:曾;的来源?

  曾姓有一个区别于其他7331汉族姓氏的显著特征,即所有汉族曾姓只有一个来源!而少数民族中曾姓也极为罕见?因而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据《史记》记载大禹的后裔!夏朝贤8838君少康封小儿子希烈到剌地!希烈在那儿建立鄫国!春秋时期,鄫国为莒国所灭、鄫太子巫逃往鲁国,为表示不忘先祖!太子巫将“鄫”字去掉耳旁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曾姓的始祖。曾姓在汉代之前一直未出山东、西汉时才开始向四周迁移、明末以后。曾姓又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移、曾姓族人如今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曾姓的来源     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曾姓的起源   天下只有一个曾,从来没有第二个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1701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鄫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3587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1851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3477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3567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5614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0919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曾姓迁徙概述   曾姓源于山东。汉代之前未出山东,自西汉开始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曾玉、曾(氵昌)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后,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曾姓字辈   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余下全文>>!

周姓来源是什么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7503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於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9622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0688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周姓的祖6875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7048繁衍发展,,

巴姓来源

  巴(Bā)姓源出有三:   1,出自凤姓!以水为姓!据《姓氏考略》和《路史》载,上古时伏羲氏有个后裔叫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若干代以后。住在这一带(含今川。鄂,湘!黔边地区)的共有五个民族:巴氏!樊氏、醰氏。相(向)氏!郑氏!巴氏住在红色的山洞里。其他五族住在黑色的山洞里!由于各自信仰的神灵不同!他们常常互相争斗、生活很不稳定,后来大家觉得这样6442下去不行、就协商决定推举一位共同的首领。方法是五族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比赛!赢的人就是首领!巴族推出的代表叫务相,他在两场比赛(掷剑和赛船)中都取得了胜利。所以他就当上了五族的首领!号称廪君、他的后代多数也称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据《元和姓纂》以及《通志·氏族略》载!周代有巴国,开始被封的国君是子爵、巴子国恭境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旺巷,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秦、巴子国国君4616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巴”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巴氏,据《世本》云:4801“巴子国?子孙以国为氏,”又据《春秋·巴子》和《路史9533》曰:巴!周代国名,姬姓、   3。出自北方小数民族改姓,明清时期(约300年前后)、满族,蒙古族人迁徙中原(特别是满清入主中原)后。有不少的满人和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一部分从汉例!改为单姓“巴”氏!其中满族改为巴姓包括的满5270族老姓包括:阿尔布氏,阿勒巴齐氏!巴雅尔氏,巴尔达氏,巴雅拉氏等、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后照、巴姓的最早记录是!相传人文黄帝的25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别为12姓:姬。姞。酉!祁!已、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据考证,那时的古老姓氏也还只有64个,在奴隶制时代、周王族姓姬、通过分封诸侯和赐大夫采邑1344及领地!从姬姓又衍分出198氏、这些“氏”与周同为姬姓。姬姓又衍生出巴姓。与《史记·楚世家》所记相同、根据古代“妇人称国及姓”之制!巴为国名!姬为国姓。巴姬即巴国姬姓嫁于楚的宗室女,《左传》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4220韩服为巴行人、韩为中原诸夏的姓氏之一?“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显然操中夏语言、楚王族也是中原语言文字系统。故巴,楚在《左传》桓公九年、庄公十八年,十九年。文公十六年和哀公十八年等多次交往中,全无语言障碍。这表明巴、楚王族语言相近,同属华夏语言系统!相传太昊伏羲氏生下咸鸟、咸鸟生下乘厘、乘厘生下了后照、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故后照便是巴国人(氏)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巴氏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居住的武落钟离山。一般都认为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直到今天、长阳县清江中仍有武落钟离山、山中有赤!黑二穴!所谓巴2816氏等五姓?应即五个氏族部落,所谓五姓之子争为君长、实质上就是五个氏族贵族争夺酋长的职位,这个故事反映了早期巴人尚处于“酋邦”阶段的历史事实!巴氏务相(“务相”也即“巫咸”)取得酋长职位后?即率领巴人向西迁徙,他们首先溯清江而上,来到盐阳(大致在今湖北恩施附近),盐水有神女。她对禀君说:“此地广大。盛产鱼盐。愿与君共享此地。”禀君不肯,神女于是每晚都来与禀君同宿共枕!白天化作飞虫!与众飞虫群飞。掩天敝日、大地无光、这样一连过了十天,禀君派人送给神女一缕青丝!作为定情礼物!并且留下话说:“ 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表示我们时刻相8765依相伴,我将不会离开你!”神女很高兴地接受了、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于是禀君乘神女不备。站在阳石之上、弯......余下全文>>!

兰姓的来源50字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7975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8764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1243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3684笔为兰氏!史称兰氏(兰氏)正宗。!

肖姓的来源是什么?

  说法一: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2854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0679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7353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9170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4185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对于说法一。有这样生动地描述: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5284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5862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说法二: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sannong.cuncun8.com/...=32764!

谁知道卢姓的来源?

  卢姓血缘始祖:炎帝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相传!他因居姜水(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西)流域。故以姜为姓!卢姓出自姜姓、姜姓始祖炎帝、也就成了邱姓的血缘始祖、     同为屹立在中华文明历史源头的伟大始祖?炎帝的身世生平却远没有黄帝那么3098清楚显得格外扑朔迷离、在陕西西的宝鸡市渭水南岸,在湖北的神农架和随州市曾都区 厉山镇,在湖南的株洲和衡阳石牛峰、在云南的孟库!在山西的高平和晋城庄里村,在安徽亳州谯城!都在流传着同一个神话!杜撰着同一个故事,演绎着同一部传 奇!人们对神农氏炎帝的事迹、神话口口相传、热心快肠地立祠建陵!表达一份虔诚的敬畏。同时渴望沾上一份荣耀。!

谢姓的来源

  我7294也姓谢!

陶姓的来源陶姓的来源是什么

  姓陶的人!真是既荣耀,又幸运,因为他们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这份荣耀与生俱来,实在令人羡慕万分、    关于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这样说的:“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亦为陶。0442”陶唐氏就是帝尧!虞阏则为舜的后代!   帝尧,是大4883家所熟悉的、可是为什么还要称他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缘故的,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至于“尧”。则是他的号!是他生时臣民用来对他称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尧的子孙后来才会有的以陶为姓。有的以唐为姓。   尧的最初封地陶丘,据《说文》上的考证、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后3951来所徙的唐地,则是现在河北省的唐县。所以出自帝尧的这一支陶姓、最初应该就是发源于这两个地方,   虞舜的后代之所以也姓陶!则是由于他的一个后代虞阏。在周朝的时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谓“陶正”。就是专管治陶之事的官!后来虞阏的子孙就以官为姓!统统改姓了陶,   至于舜的后代之以虞为姓。则是因为他把君位禅让给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孙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此姓了虞,当时虞地的位置、就是现在河南省虞城县!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发源地。也应该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县、   根据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在来源方面!还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9485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一切都是脉络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陶姓繁衍到后来!是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丹阳,是在今江苏省!位置在镇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宝年间以来就有的县治。浔阳,则是现在的7305江西省九江县!   在历史上、姓陶的名人相当不少。早在春秋时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传》!以节义0827传论千古的陶婴、   人人知名的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被传诵了千百3768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记》!也被历代列为学子必读之作!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编辑本段]寻根溯源  陶姓来源有六:   1、出自唐尧,据《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载!尧担任部落1030首领之前,以0508制作陶器为业!其后子孙有以其职业技艺命氏,称陶姓。   2!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3、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4、以职业为姓!据《风俗通》所载!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铸工)为职业,从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的,   5!避讳而改、据《宋史本传》所载,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晋祖讳。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圣帝、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9243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7460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7736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余下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