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罗字姓氏的由来

  罗,7458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Sheng>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罗卓这个姓氏的由来

罗姓起源参考之一 「罗」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5906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家族名人: 西汉有钜商罗裒。隋末有幽州总管罗艺、唐代有5895文学家罗隐?又有西突厥可汉斛瑟罗留居中国。子孙称为斛瑟罗氏。2001后来又改为罗姓!明代有小说家罗贯中,清代有画家罗聘! 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蹟不详,工曲,善为7372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 近代有元帅罗荣桓,大将罗瑞卿等! 地望分6024布: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罗姓起源参考之二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7450十八位,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他们的4804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4637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罗姓还有其他8929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罗姓起源参考之三(本集由玉竹辑录) 周代有楚国的同姓国罗国(楚君姓熊)!春秋时楚国灭罗国,罗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此外。北魏破多罗氏。叱罗氏!唐代斛瑟罗氏,清代爱新觉罗氏都有改姓罗氏者。 家族名人 罗含(生卒年不详)晋耒阳人、字君章,擅长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致仕还家!喜种兰菊!后来诗文中常用为才人或退仕后讬身有所的典故! 罗伦(公元1431—1478年)明江西永丰人。字彝正。人称一峰先生!成化二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着有《一峰集》! 罗聘(公元1733—1799年)清歙县人。寄寓杨州、字遯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从师金农!工诗善画!杨州八怪之一!着有《香叶草堂诗存》、 罗隐 (公元!—909年)唐末馀杭人、原名横。举进士不第。改名隐、字昭谏!自号江东先生。甚有诗名、尤长于咏史,与同县罗邺,台州罗虬齐名、时称三罗。着有《谗书六十篇》、《甲乙集》、《淮海寓言》等。 罗愿 (公元1136—1184年)宋歙人、字端良,号存齐干道二年进士!博学好古!文法秦汉。为朱熹所称。着有《尔雅翼》,《鄂州小集新安志》, 罗从彦 (公元1072—1135年)宋南剑人,字仲素、人......馀下全文>> 、

何这个姓氏的由来、

  何0310出自姬姓,其祖先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为黄帝后裔、发源于江淮流域的江苏和安徽、在江苏东海。安徽庐江和合肥以及四川的郫县,何氏是当地望族!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即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韩。其孙韩王安、原居韩邑 ( 一说在山西河津县 ) 为秦国所灭!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江淮方言。音“韩”变“何”!逐为“何”氏,因此!稜姓是由韩姓分化出来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2809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6946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以民族而言。何氏并非仅为汉族所专有。亦有部分外族改姓何,唐朝的“昭武九姓”之一即有何氏、清末!4480更有荷兰姓氏Bosman汉化为何姓?详见何东家族,。

“郑”姓氏由来?

  郑氏历史来源   「郑」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于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饥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原1474国名「郑」为姓。,

中国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4246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1309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4488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1820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6633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4511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7323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0027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3969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4158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6366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5049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0496姓到有姓!   ......余下全文>>、

“简”这个姓氏是怎么由来的?

  简(Jiǎn 简)姓源出有四:   周文王姬昌的后代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谥号为姓,   蜀国简雍之后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所改、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检姓所改   3、出自检姓所改、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得姓始祖:续简伯。   成吉思汗的后代   4、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1329铁穆氏宰相之家,。

姓氏“芶”的由来?

  芶姓!渊源多样。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曲靖市宣威县双河乡割嘎村、四川省的古蔺地区,贵州省的金沙县岩孔镇唐家湾等地?姓氏渊源  ①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帝少皞氏(少昊氏)之子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②出自勾姓2461:为避帝讳所改!据《路史》载,芶氏同宗的勾氏族人在南宋初期、为避南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将勾氏改为句氏。有的加草字头改为苟姓或芶氏!有加金旁改为钩姓。   ③姓名混淆:主要是现寸的芶、勾、句、苟的混淆而长期形成、详见各个族谱,[但是一般是同宗的混淆而成]、不过现存的“芶(句,勾)[芶,句!苟。钩]”是同一宗族、   据史籍《山海经》!《路8308史》记载。“古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勾、又写5670作“句”。其姓最早见于《山海经》、   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5007为五行神之一、主管山林草木。掌管天地间植8891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6638重的后代中有用他的神职官名“勾”作为自己的姓氏者,也有后裔加上“艸”为部首!称芶氏。   芶氏同宗的勾氏族人在南宋初期。为避南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将勾氏改为句氏!有的加草字头改为苟姓或芶氏。有加金旁改为钩姓, 迁徙分布   今云南省2342的曲靖市宣威县双河乡割嘎村,四川省的古蔺地区,贵州省的金沙县岩孔镇唐家湾等地!均有芶氏族人分布、、

黄氏姓氏的由来

  黄氏姓氏的由来、黄姓来源:(1)出自嬴姓,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省湟川西部!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之四方,仍以原国名“黄”为氏,(2)1040古代南方蛮族姓氏,《新唐书》载:邕[yong]管蛮有黄姓、。

卜姓氏的由来

  卜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启属下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师、在夏!商王朝时期掌管卜筮!周王朝时期,掌管卜筮的官5728员称卜正!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称卜氏,据史籍《通志》记载:“卜氏,周礼卜人氏也,鲁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6524后遂以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卜氏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史籍《路史》也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7744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对卜氏起源最早的记载是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著的《路史》。据《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0875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甲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据史籍《姓苑》记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1889期鲜卑须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须卜氏、原为汉朝时期匈奴民1536族的一支?属于南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即须卜氏。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东汉初期!南匈奴大多归附汉王朝!逐渐汉化。形成汉姓(卜、呼延、兰。乔)!五胡6426十六国时期!匈奴须卜氏流居于代9342北地区,后为鲜2230卑拓拔部所吞并!因联姻关系,成为鲜卑贵族部落之一,  1633 北魏王朝建立之后。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须卜氏再一次汉化为单姓卜氏,此后,该支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春秋时期卜筮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卜楚丘等、皆为卜筮官,名称显赫一时、其后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称为姓氏。皆称为卜氏。   源流五:   源于布朗族、出自明朝时期云南缅中军民宣慰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王朝政府控制西南地区、在云南边地一带设有六个宣慰使司、即:①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3652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②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③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今布朗族),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④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⑤车5964里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云南西双版纳,⑥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统辖节制。在缅甸军民宣慰司中,宣慰使(大土司)即阿瓦王朝首领卜刺浪马哈省,在滇缅麓川战役中?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紶2月、将在缅甸支持下反叛明朝的原麓川宣慰司(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捕获!交给中央王朝斩首、明英......余下全文>>、

姓氏靳的由来

  靳姓   一。姓氏源流   靳(Jìn)姓原出有二:   1!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大夫叫作“尚”!为人随和。很得楚怀王和王后的宠爱,后来尚被分封到靳(今湖南省宋乡县一带),采食于靳水、称为靳尚。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又是楚怀王的亲戚,很有贤能、受到靳尚的妒忌、后来靳尚死后,他的后代以封地作为姓氏。称作靳姓氏、世代相传、在古代,靳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西,   2!五胡十六国时、匈奴族有靳氏、有靳淮自立为王!   得姓始祖:靳尚、根据《姓氏辩认》上的记载,战国时期楚国大夫靳尚的后代食采于靳,因此以邑为氏!称为靳氏、望族出于西河!而根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两书记载、靳3231姓人的始祖,的确是距今2300年前在楚国显赫一时的楚大夫靳尚,靳氏是我国北方古老姓氏。望族居于河西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   二,迁徙分布   (缺)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三、历史名人   靳 歙:初为刘邦的侍从官,刘邦自立为汉王后、因战功赐靳歙为建武侯、官骑都尉!随刘邦定三秦,败赵将贲郝于朝歌,破相籍于陈。封信武侯!功韩信于平城。有功,升为车骑将军?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死,谥号肃侯。   靳 7063贵:明朝文士、在朝任“武英殿大学士”。他为人正真!学问广博、对朝政的议论总是出于公心、上朝时他讲起道理来有条有理!令人佩服!下朝后回府读书、心地清静!沉默少言,自己读书写文之外,又用心教育子女,深受朝中官员的敬重、   靳 义:字原礼!明代淇县人、由太学生入仕。累官监察御史?永乐初年(1403年)巡行畿辅!承办贪官、纠正冤案!每日只吃素食,无取于民,皇太子赐给他鱼米!以表彰他的廉洁?官至湖广按查副使、   靳 辅:清朝官员、官职是“河道总督”、他熟知水利,对古代水利工程潜心钻研、吸取前人经验。指导民众治水修渠,深受百姓受戴。后来写出一部《治河书》。是中国治水历史的总结!是水利史上重大贡献,   靳裁之:宋代颍川郡人、精通6420儒家学说?曾为南宋经学家胡安国的老师、   靳学颜:字子愚!济宁(今山东省济宁)人、明嘉靖十9101四年进士?授南阳推官!入为太仆卿。巡抚山西、改吏部右侍郎!以首相高拱专政!谢病归,著作颇多,没后仅存十之二三,有《雨城集》二十卷行于世!   靳时芳:明朝姚安人!以孝闻名,侍父赴京,父疾不能乘马,时芳背负而行。母病,时芳晨夕抱扶。历32年如一日!家贫教授!畦步有绳尺。游其门者。皆有规程。父严母慈。子孝妇贤、团结和睦、勤俭持家、数十年如一日,福寿延年。83岁卒!   靳云鹏:山东人、同冯国璋一样也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1912年任北洋第五师师长、次年升为山东都督!1919年任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皖系失败后。由奉系支持再任总理!1921年辞职到天津做寓公、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西郡:唐置河西郡。现在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据《姓氏辩证》载:“楚靳尚之后!食采于靳,以邑为氏”。   2。堂号   靳姓的主要堂号有:“河西堂”等、   ============================================================   【靳姓宗祠通用对联】   〖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战国。   望出河西,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治河彰绩,   赐米旌廉,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辽阳人靳辅、字紫垣,隶属汉军镶黄旗。顺治年间由官学生考......余下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