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上官姓氏来源介绍

  上官姓氏来源 上官姓氏来源 一、寻根溯祖   出自芈姓!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孝友堂":宋代时有上官怡,他的母亲害了赢病(疟疾)!母亲病时。上官怡从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尝汤药。驱蚊蚋、一个多月不曾睡觉,母亲死后,他极尽哀毁、二哥又相继死去。他奉养寡嫂、抚育孤儿、敬爱兼笃、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上官桀:汉朝人,武帝时7278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上官仪:唐初诗人。官至西台侍郎,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其词绮丽而婉媚。人多效仿!称"上官体"、   上官婉儿: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7553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慧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9295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8531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宋代有龙图阁待制上官均!左龙大将军上官正、进士上官疑,明代有画家上官伯达、清代有画家上官周!,

姓上官的目前有多少人?

  27万左右     上官家族分布情况     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东城区!朝阳区。崇文区,宣武区。     天津市:南开区,和平区!     1302河北省:石家庄市,     山西省:太原市,阳泉市。运城市!曲沃县。翼城县,沁水县!阳城县!五寨县,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包头市!满州县市,     辽宁省:沈阳市。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白城。延边!     黑龙江:哈尔宾市,齐齐哈尔。鸡西市,大庆市、伊春市、黑河市、宾县、拜泉县,     上海市:宝山区,长宁区!     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徐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苏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江阴市。武进区。六合区、吴江市、太仓市。沧浪区。句容市。泗洪县。泗阳县!     浙江省:杭州市!温州市、宁波市,丽水市!金华市!绍兴市、湖州市!富阳市。临海市。义乌市。舟山市,衢州市。嘉兴市、遂昌县!苍南县!仙居县!平阳县!     安徽省:黄山市?     福建省:福州市!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永安市,邵武市、武夷山市,宁德市、连江县,沙县,连城县、上杭县,长 汀县,武平县,清流县。宁化县。明溪县,顺昌县、建宁县,泰宁县。光泽县,永春县、安溪县,平和县。将乐县等。    6008 江西省:南昌市,鹰潭市,上绕市,抚州市、宜春市。赣州市、遂川县、泰和县! 吉安县!吉水县。永丰县,余江县。金溪县、余干县、南城县!宁都县!瑞金县等!奉新、袁洲区     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菏泽市。枣庄市,济宁市、临沂市,商河县、临沭县、曲阜市、微山县。金乡县、嘉祥县、兖州市     河南省:郑州 市,洛阳市、三门峡市!灵宝市。义马市,信阳市,渑池县,陕县!卢氏县,栾川县,嵩县。鲁山县,南召县。光山县,新安县、滑县。长垣县等!     湖北省:武汉市。十堰市!宜昌市,枝江市,荆门市,孝感市。稊归县、长阳县。沙洋县!江陵县,建始县等,     湖南省:长沙市,湘潭市、浏阳市、     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深圳市。珠 海市、梅州市、谱宁市、南山区、始兴县、五华县、丰顺县、惠丰县等,     广西:贺州市!灵山市,     重庆市:南川市,北碚区。沙平坝区。西阳县等!     四川省8893:成都市!眉山 市、内江市!资阳市,资中县。盐源县、贵州省的贵阳市。     云南省:永胜县。昌宁县,     陕西省:西安市!安康市、渭南市。华阳市!岐山县。扶风县。乾县,泾阳县!富平 县,蒲城县,大荔县,甘泉县等。     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庆城县。     新疆:乌鲁木齐市。博乐市、阿克苏市等!     台湾省: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台北0078县 新竹 县,云林县等!

日本没有姓 上官 的啊

  日本人没有 上只有下 比如松下!。

廖姓的来源是什么?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出自躲避殷7216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功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5136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5、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6!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6961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0502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廖姓 - 迁徙分布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9643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省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省)太守、另有晋2651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省)人、为最早入闽者。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宋代、7002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2563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清代!闽粤廖9091姓有入台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邱姓来源

  姓氏起源9911——邱姓 姓氏起源 邱姓 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0370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9313)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晋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迁徙分布 春秋时!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有大夫丘弱、鲁国(今山东西南部)有孔子学生丘吾!西汉时。有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丘欣、平帝时有扶风人丘俊、后居吴兴(今属浙江)!东汉有乌程人(今浙江吴兴)丘滕。还有云中人(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丘季智,这说明晋代以前丘氏已有迁至今陕西!浙江,内蒙等省者。据《闽书》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是知中原丘氏有一支于西晋末徙居福建。南7258北朝至五代时期,丘氏除上述地区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苏。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唐初又有中原丘氏随陈政,9641陈元光父子入闽,宋代,丘氏称盛于福建、分布8243相当广泛?同时已有迁入今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者!至明代。贵州。云南等省也都有丘氏的聚居点,从清初开始。闽。粤丘氏陆续有人迁到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堂号 "文庄堂":明朝人邱浚。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熟悉6433当代典故,著《大学衍义补》,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军事等方面!博采前人议论。加按语。

姓景的来源?

  1是战国时期,楚国王室三大姓---屈。景、昭,之一。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      2是景姓、是战国时齐国君主齐景公的后代、以王父名为姓!相传姓景,   二!郡望堂号 秦置晋阳县!属太原郡、现在山西太原市,   三、历代名人  4015    景阳-一战国时楚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9341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9718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景延广一一字航川!五代后2278晋陕州人。高祖时累5182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出帝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但致书称孙!契丹数以责晋、延广对契丹使者说:“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其后契丹入寇。延广闭壁不肯出、寻出为河南尹、北骑奄至、延广顾其家,未能引决、被执、但8051他宁死不屈、最后自杀,以身殉国。终年55岁!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极!字幼南,江苏泰州人,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著有《哲学论6310文集》。《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鸡《名理新探》、译有《柏拉图对话集选篇》,《温楷斯德文学评论之原理》等,!

元姓的来源

  元性   元性指作为具有神识的人所不同与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6523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换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虚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福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0062道教义枢*道性义》看来!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无一物!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众生皆与自然同也。也就是说元性是关于众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为尘俗所动的宁静本性。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虽然专论道教的修炼方法,其中说道:“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刚也就是说。人的心性以道为本。清静自然。但由于人心7923的欲望而被污染!被蒙蔽。背离了道!所以要“净除心垢”!回到道性之本体、回归“元性”也就是修炼的目的。,

杜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3876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4623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4111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出自上4933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5325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0679虞封于唐、把唐国原1035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6295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6961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2728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3377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三、历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 ......余下全文>>!

肖姓的来源?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9587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3560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5614“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1507“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5898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3742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也算是氏族上的统一,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3645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6435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余下全文>>!

姓叶的来源?

  叶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九、在台湾排2133名第二十二。叶姓出自芈姓,是楚国贵族的后代。春秋时期,楚庄王的孙子沈尹戌在与吴国作战时战死。因此、楚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史称叶公、叶公在叶的时候!勤政爱民!公元前四百八十一年!楚国白公胜政变!劫持楚惠王、叶公率兵攻入楚都、平定了叛乱、后来叶国被灭!叶国子孙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叶,叶姓还有一6506个来源!是出自南蛮部落?南蛮有一个叶调国。有人来8007中原定居?就用叶作为自己的姓氏。三国时吴国都尉叶雄。就是叶调国子民的后代!叶姓开始主要在发源地河南发展。从叶氏族谱可以看到!从始祖诸梁到十四世叶淑和!一直住在楚国。十四世叶淑和、后来任秦国的长沙太守。到6092二十世叶崇时,任西汉□川太守、五十五世叶琚,开始到钱塘安家。叶氏发展到了浙江、五十七世的时候,叶游一支迁4198居福建。叶俭一支迁居浙江!叶愿留在河南、七十九世叶纲?搬家到了江苏!叶姓更是发展到了福建,广东。清朝康熙年间、叶姓开始进入台湾、叶姓的主要聚居地5878有:汴梁!梅州。长乐!陆丰、潮州!惠州。丹阳,□川,南阳!钱塘!建宁。新安。湖州。苏州。开封!固始、漳州等,叶天士。清朝名医,江苏吴县人,家族世4915代为医!他擅长治疗各科疾病,能灵活运用古法,处方精简。用药配伍有独到见解、著有《温热论》一书。对温病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