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姓氏王的由来和在古时的地位

  王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的2007年统计分析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1475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除中国外、在朝鲜、3078韩国也有王姓分布,在广东、“王”与“黄”在粤语上读音相同、为分别两姓。王姓通常被称为“三划王”或“三横王”、河北,辽宁、山西,山东,江苏等省王姓均为第一大姓,古时的太原郡!琅琊郡,京兆郡是王姓重要的发源地!王姓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书法家王羲之、改革家王安石,思想家王阳明!   王姓是以上古时期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王”的爵位为得姓因由的。这是她区别于其他姓氏的一个显著特点?   与其他姓氏不同的还有、其他姓氏多以上古时期某一个人物作为血缘始祖或得姓始祖,而王姓则拥有一个始祖群。在0479她高贵的血缘始祖群里!有大禹!子契!后稷!虞舜等等这样响亮的名字!大禹、子契,后稷分6928别是夏!商!周三代的始祖!而虞舜则是上古“五帝”之一,在她的得姓始祖里!有冒死进谏的比干,也有不太为人所熟知的田安。毕公高!太孙赤、王子城父,桓公揭、当然!更有被王姓后人最为推崇的太子晋!这些得姓始祖们分别居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使得王姓的得姓过程从商朝末年一直持续到西汉初年!前后横跨将近一千年,血缘始祖们与得姓始祖们一起,形成王0459姓的一个庞大的始祖群?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姓氏所无法比拟的、   王姓的得姓过程复杂而漫长。尽管有如上所述的明确的得姓始祖、但8422鉴于这个姓氏以夏?商、周三代的王室作为得姓渊薮!目前存在着究竟是得姓于君王们在位之时还是王子们失意之后的争论。也就是说。那些君王们究竟是在他们当“王”的时候就已经以“王9272”为氏了呢,还是在他们的子孙们失去王位之后才纷纷改以“王”姓、如果是前者!那么王姓9359的得姓历史将会大大提前。一直提前到夏朝建立之初,当然。目前这种说法还很难界定。譬如像“周文王”!“8524周武王”这样的天子称号,尽管具有无尚的威仪、但如何判定它就具有以“王”为氏的功能呢,   在上古乃至远古、除了三代君王、还存在着几个在名字前冠以“王”字的人、他们分别是曾经与黄帝论道的隐士王倪。4870商王朝的先祖?被誉为“中国商业鼻祖”的王亥、以及周文王的祖父王业,父亲王季,这三批人何以在名字前冠以“王”字,各有所因!如果以他们作为王姓的得姓始祖!那么。王姓的得姓历史可以进一步提前,甚至提前到黄帝时代,当然。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第、

王字姓氏由来及命名

  王氏为姓、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族之后”、   在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集中写到:“惟王氏之先,远自三代,下迄战国。俯。周。齐,魏!其后之人。皆以王为氏,故其为姓、尤多于后世...”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称:“王氏皆王者之后”。此处指三代时期的王者、三代王者也多有用王字命名的,如:殷公王亥,王恒。宋成公王臣等,可见王字用于人名很早,据《礼记·王制》载,早在商、周时期爵氏分为九级,王在九爵之中。有爵者皆可获氏,这也是氏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代姓氏合一、后来5269人们皆以姓相称,而不再称氏。如今天我们称“王姓”就也是这样而来、汉代的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王符在他著作《潜夫论·志氏姓》中写到:氏于爵者王氏,王孙氏等,唐代时著名氏族专家柳芳等论著里均有记载、,

姓氏王的由来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1692姓和外族改姓!东周时期的0008姬晋为王姓始祖!   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5728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桂”姓氏的由来

   桂姓   一,姓氏源流   桂(Guì)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因避祸改姓、据《桂氏家乘序》的记载、东周灭亡后、原王族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姬季桢的弟弟姬季眭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眭”!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避祸,长子名奕、改为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桂姓就是姬季桢长子桂奕的后代,世代相传桂姓?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   得姓始祖:姬奕(桂奕),桂姓源自姬姓。其祖先姬季桢。是周末时期人!是秦博士!被人陷害,他的弟弟姬季眭怕遭牵连!就让他的四个侄子按自己名“眭”的同音字改姓,分别姓桂、昋。炅!炔。其中他的大儿子改名为桂弈、后来蚕。炅!炔三姓的后世子孙都认祖归宗。改姓了大房的桂氏。另外、《姓氏考略》指出,桂姓系出姬姓,是鲁公族姬季桢的后代!关于桂姓的子孙分布,据历8762史资料考证,头一个以桂为姓的是姬季桢姓的长子桂奕、依照宋“桂氏家乘序”的记载,是在幽州的老家守庐墓、老二昋迁居济南的朱虚。老三炅3077迁往济南的历山、老四炔移居河南城阳。当时兄弟为了逃难、各奔前程。为桂氏家族的遍布全国各地!找到了注脚,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故桂姓的得姓始祖是姬奕。   二、迁徙分布   (缺)桂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桂姓出自姬姓、周朝末年秦国有博士姬桢!是周朝王室的后代!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姬季桢的也被坑杀了,姬季桢有个弟弟叫作姬季眭、担心会连累到姬季桢的四个儿子,就要他们改名更姓。远走他乡,其中姬季桢的大儿子就以叔名姬季眭的“眭”同音字“桂”为姓、又因为在古代“眭”字和“4270桂”字通用!称桂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桂姓。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桂姓早期表现比较岑寂?宋!明以后!情形完8675全不同,尤以浙江宁波慈溪的桂氏,更在有明一代光彩照人,使源于北方的桂氏家族很快成了江南的名门著姓,为桂氏家族在浙江宁波奠基立业的!应推明朝初年被洪武皇帝御口赞誉为“江南在儒。惟卿一人”的桂彦良,史载!当朱元璋正在南征北战之时!桂彦良是包山书院的山长,而以满腹经纶。

“陆”这个姓氏是怎么由来的?

  陆姓的由来   陆姓出处繁多 人材2000辈出江浙   陆氏的源自虞舜?《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出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   提起陆氏最早的这段渊源,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4000多年前虞舜把帝位禅让给夏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夏禹封于虞城(妫水)!也就是现在山西省永济县南部的地方!并且以“妫”作为整个家族的姓氏、换句话说、现在山西永济县的南部。正是陆姓人的最早发祥之地。   不过!陆氏也跟其他著名姓氏一样。并非单纯的“一脉相传”,而是由好几支不同的分子共同组成、依照《风俗通》的考证!便可以知道原本源自虞舜的陆氏!很早就已有新血加入、该书是这样说的:“春秋8394时陆浑国之后”!   春秋时期所谓的陆浑国,本来是伊川(今河南省境内)之地,由于有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此而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住在伊川,不久就于周景王20年被晋国所灭、并且也仿照汉人的习惯,在国亡后以国为氏而姓了陆!使得陆姓的阵容,很快地3780庞大起来、   除了以上两种被普遍采认的考5140据之外,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时期祝融氏的儿子陆终的后裔。也有以陆为姓的。像《广韵》一书就指出:“古天子陆终之后”?   陆姓的组织情形。的确相当复杂!到了南北朝的五7916胡乱华时期,又有9344一批新的人马加入陆氏的阵容?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记载的:“步陆孤氏改陆氏”。这样一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角落的陆姓人家!如果有心要探寻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十分的费事了!   陆氏很早便称盛于江、浙一带、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就以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左的东吴来说、陆氏便便是人材辈出。自孙权麾下那位大将陆逊开始,他的儿子陆抗,两个孙子陆机和陆云,就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到6796了宋氏、说到忠义凛然。陆氏更是当之无愧!宋朝末年保卫宋室,元兵攻破崖山时仗剑驱妻子入海!自己则背负卫王赴海而死的陆秀夫。更是千秋共敬。万世共仰的大忠臣 .?

卜姓氏的由来

  卜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4838王朝夏启属下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师、在夏!商王朝时期掌管卜筮,周王朝时期!掌管卜筮的官员称卜正、其子孙便4879以职官为姓,世代称卜氏!据史籍《通志》记载:“卜氏。周礼卜人氏也!鲁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卜氏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史籍《路史》也记3427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对卜氏起源最早的记载是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著的《路史》、据《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源7716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甲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据史籍《姓苑》记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须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须卜氏。原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一支,属于南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即须卜氏!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东汉初期,南匈奴大多归附汉王朝。逐渐汉化,形成汉姓(卜!呼延、兰!乔)!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须卜氏流居于代北地区!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因联姻关系!成为鲜卑贵族部落之一,   北魏王朝建立之后。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须卜氏再一次汉化为单姓卜氏、此后。该支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春秋时期卜筮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卜楚丘等!皆为卜筮官,名称显8119赫一时!其6942后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称为姓氏、皆称为卜氏、   源流五:   源于布朗族!出自明朝时期云南缅中军民宣慰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王朝政府控制西南地区,在云南边地5558一带设有六个宣慰使司!即:①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2549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②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③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今布朗族)、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1181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④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⑤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6974云南西双版纳,⑥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统辖节制。在0024缅甸军民宣慰司中!宣慰使(大土司)即阿瓦王朝首领卜刺浪马哈省。在滇缅麓川战役中、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紶2月。将在缅甸支持下反叛明朝的原麓川宣慰司(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捕获,交给中央王朝斩首、明英......余下全文>>。

我姓于,于姓氏的由来。

鱼、 、,

江 姓氏的由来

  江姓。汉族百家大姓之一,其源大多来自江国、系从古老的赢姓分出。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赢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元即玄,颛顼的玄4648孙即伯益,为赢姓始祖。伯益第三个儿子恩成。约于西周初期受封在“江”地。建立江国。据史料记载。江国在6198古代兖州与豫州之间。西临道国(在今河南确山县)!东与息国毗连(在今河南息县)!北接蔡国(在今河南上蔡县)?南滨淮水、其地当在今河南正阳县、面积相当于正阳县南半部?   河南地处中原,商周时期。这一带农耕发达。江国地临淮水!其经济以农业和渔猎为主。到了春秋时期。江国因为地域较小、加以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9397江国国力较弱,很难强盛起来,又因介于楚、宋之间!经常受大国操纵、只有依附大国才能生存!春秋中期、先依附南方的楚国!后又与0648北方齐、宋结盟伐楚。与楚成仇。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国息公子朱率师围攻江国、北方大国晋国先仆伐楚救江、驰兵解围,冬十二月,晋国将江国的危急局势上告周王叔桓公。晋大傅7135阳处父伐楚以救江国。但在方城(今湖北江陵东)返回!次年楚国再次趁机出兵!灭掉江国!沦为楚邑。江国灭亡后。国人大部分迁居外地!为了逃离楚国的控制、他们前进的路线是从故国向东北迁移、先后到陈留!考城,有一支迁往齐国境内。后又散居于其他诸侯国、迁出者多以原国名“江”为姓!因其始祖伯益为赢姓?故0152不少江氏家谱记载江氏起源于赢姓,   江国自江济始封于周成公十五年(前1101年)。至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被楚国所吞并、历经十七位君主、享国479年,   江姓以济阳!淮阳为堂号!为什么江姓会使用“济阳”堂号,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迁居到山东滋阳负暇里的一支即江俪所率领的江姓!因有山东济阳郡,故以济阳为堂号、但是从一些资料来看,南朝时大多江姓名人的郡望作济阳或考城或济阳考城连称来看。上6816述的说法并不见得可靠,郡望兴起于汉魏以后,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一部分置济阳郡!郡治在今河南兰考县东!晋南渡后废济阳郡,据《元和姓6872纂》记载。东汉时有江德!“其先居陈留圉县!汉分陈留为济阳,因居考城。为著姓”。说明是由陈留郡的一部分置济阳郡!济阳的郡治即在考城。考城乃春秋时的载国。西汉置甾县,东汉时改考城。属陈留郡!南朝时还有的江姓名人载其籍贯为陈留(今属河南开封),当时考城属陈留郡,故以陈留为郡望!总之!济阳只能是在今兰考而不是在山东境内!   至于“淮阳”堂号的来历!有的说是因为祖宗发祥之地在淮水之阳,这0558有一定道理、并且、在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真阳县曾改为淮阳县!淮阳堂号或本于此!我以为淮阳堂号晚于济阳、那是留居8719在当地的江姓后人为与济阳区别而标示出来的?后世形成了二大堂号。即淮阳派与济阳派!唐代从河南固始。正阳迁出而有较清楚世系的家谱记载一般以淮阳为堂号。现在江姓宗谱上溯其祖源的以济阳为多、   江氏历代迁徙!大致经历了自北向南的流动过程,大的迁徙有:江国被南方的楚国所灭!大量人口向东北迁移、至9088考城(今河南兰考)一带,然后又迁山东,安徽等地。其后散居于浙江务州(今金华市)。山西蒲坂。河南洛阳,湖北江陵!河北中山,山西平城!山东曲阜各地(此据都昌《江氏大成宗族》中江仕明《非族辨》一文)!西晋灭亡、大量士人南渡,江姓族人自中原。山东等地南迁江苏、浙江等地,唐代中期,因受藩镇割据以及唐末战乱的影响。在中原的江姓再次南移长江流域!远至福建,   北宋时陆续有江姓移居浙江西部。江西东部。南下福建。宋末江万里誓不降元,以名宦而投水死。1307其后裔迁往福建!散居闽侯、厦门。惠安一带、其后分支有不少迁居广东东部、北部!西部、形成......余下全文>>!

“谢”姓氏的由来

  谢姓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在国内早已形成以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分布最为集中的基本格局:     (一)河南省     河南省作为谢姓的发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谢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为人所知!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谢姓人,可知者还有一支是从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居6703住在河南东部的永城市一带,据有关家谱记载、该支谢姓人最初与崔、张。陈三姓同宗!属于四兄弟。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随父由山西洪洞迁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见当地地广人稀、便让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属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归葬沙8405士刘集公共墓地、其后便各营所葬!其中谢氏墓地在张氏村右!至民国时。该支谢姓人还与其他三姓人联合修谱。并述其渊源为“两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在修谱时。其世代已传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当地发展繁衍、   (二)浙江省    8740 浙江省是谢姓的又一个传统祖居之地。其在谢姓发展史上1315知名最早的家族会稽山阴谢氏便居住在省内的今绍兴市一带!而陈郡谢氏南迁后所形成弧“东山谢氏”也以今浙江东部一带为居住中心!可见其具有突出地位、 3127  三)福建省     福建省的谢姓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一些自称是当年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来的会稽东山谢氏之后,另一些则在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由兴州固始迁来!血统来源之间尚存在些微的差别!   四)广东省     广东省谢姓大都是历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后代!在血统上尊奉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成的东山会稽派、或自称是该派某位传人的后裔。   (五)海南省     海南省谢姓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其中约3/4的人口居住在北部一带,相传在南宋时、福建莆田人谢对到今儋州市开办木棠盐场?其后便留居于当地并在新州!新英等地发展!   六)广西自治区     广西谢姓的来源和分布尚缺乏完整的资料!目前仅知居住在宾州及宾阳,横县,灵山!贵港、平南、宜山,马山!南宁、邕宁等地者自称是宋朝将军谢寄一的后代,因他随狄青南下平蛮而留居宾州!   (七)四川省及重庆市     四川与重庆是谢姓人口较多的省市、其中居住在岳池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湖南新陵县迁居岳池资马乡黎梓卫大庙山曾家嘴。始迁祖为谢天元之子谢国训。使用“天国朝嘉有、永茂6746芳平治”字辈?后来又迁合川县东里二甲石龙场,广安、龙洞沟等地!进而分成广大族派。!

薄姓氏的由来??

  薄(Bó)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上说、薄姓是姜姓的后代、上古时有薄国(在5395山东省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9948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   2!出自子姓、以邑名为氏!据《左传·杜预注》载!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1506封邑名命姓、称薄姓!   3、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薄氏为古东夷族商部落族人发展壮大的分支。商族的另一支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率领盖氏部族与薄姑部族8689等诸侯国灭了夏、之3623后的薄氏部族建有薄姑国。 殷商王朝时期。薄姑国之地又称薄城(3355今山东淄博临淄、一说山东潍坊昌乐)!与古盖国相邻、周武王灭殷商之后。薄姑国联合盖国起兵反周、被太师姜尚率军所灭、姜尚功高勋著!被封于齐地,他收服了薄姑国与盖国的故民、薄姑国与盖国故地成为齐国的一个邑。薄姑国被吞灭之后!其贵族后裔子孙以及国民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薄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薄氏,薄氏望族后来出自雁门郡。其后人多尊商汤为得姓始祖,   4、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乌桓部薄奚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辖下代北地区的鲜卑乌桓部中有薄奚氏部落,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俄罗斯学者史洛克格罗夫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中。记载了一支老满洲部族波勒氏!满语为Bere mongu、汉义“弓”、世居黑龙江北岸一带、该氏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薄氏!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时。薄奚氏部落随之入居中原。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薄奚氏改为汉姓薄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6,历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