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王”姓的起源

  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9476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3365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9300的脚印,她感8596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1329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6076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颤-页)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颤-页)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2043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9947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8202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7555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西少多了?0038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2880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7972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1789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7113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6136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   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9367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0756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9125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7882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0690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4301衰败的过程!8代6693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3198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   4351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3342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0845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1032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9544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8084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8063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8324河南商丘县南)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9514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1313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位君主纣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5537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四。他族改姓或赐姓   1. 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6809:“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9449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2722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2. 刘氏改姓王氏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4786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3.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3560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2949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7224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4.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3139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五,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1. 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钳耳氏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3.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4.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7389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2211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1763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满族人宋朝以后,4802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2318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介绍文件   王姓迁徙史   王姓迁徙史   王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北部的卫辉一带!并以山西。山东、河南省境为其繁衍地区、    汉至晋时、王姓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太原。琅邪两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西晋时讲究土族门第。王氏被列为北方四大士族崔,卢!王、谢之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隋唐,   自西晋耒年,王姓开始自中原大举南迁,相继在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定居下来,   隋唐五代时期,王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向东南沿海或西南地区迁徙!如唐末王潮,王审知两兄弟率兵入闽、被称为开闽王氏、其后多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迁徙又有了新的发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显贵。最终发展成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后,王姓遍及9976全国各地,!

百家姓之柘城王姓起源

  王姓的来源很复杂(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5405源自此支王姓、(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3)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4)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丽(今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王频氏之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5)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6)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王莽时被6272赐姓王!(7)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 王保义。原名刘去非。皆冒姓王氏!(8)历史原因!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将近一亿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辈出的三槐王氏,还有山东昌乐的北海王氏!山东郡城的东海王氏、山东巨野的高平王氏。陕西的2193京兆王氏,甘肃天水的天水王氏。山东东平的东平王氏、山东滕州的山阳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县章武王氏!山东掖县的东莱王氏,四川的广汉王氏、陕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东王氏、湖0846南的长沙王氏以及江苏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书籍记录!王氏著名望族全国多达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来、可见王氏在全国分布之广、家族之兴盛!名人将相的功绩,教育。著述,书画、艺术等!对社会影响者是不可低估的、   王姓从史传上可知,中华王姓大多是“王者之后”,即为帝王的后代。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由贵族的忠心为国,而造7215贬为平民百姓!一口冤恨之气在胸、不久即郁郁而终。其子宗敬一家便以“王“为氏了!到了秦汉时期。太子晋的后裔在社会进展的新形式下形成姓与氏合一的文化背景、由“王”氏转化为“王”姓。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周考王的后裔。在改朝换代后或出逃流亡、或夺爵失国。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他们的高贵的出身、于是也以王为姓,此外!帝王赐姓,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来的途径。在山东的十几支王姓中、有几支是在,

甘谷县王川村王姓起源来源祖先

大谷乡王川村属于“八户王“一脉。始祖叫王清! 所谓“八户王”是指分布在甘谷几个乡镇的王姓大户。由于枝繁叶茂,有些4675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村庄!如新兴镇的大王家。 小王家、六峰镇的4224苍耳王,都是数千人的大村、据说,这八1457户王是元代迁徙到甘谷的王姓始祖王清的八个儿子的后代, 据八户王二房(即西王家)家谱载、王姓氏族为当地土民(1599 年小孝子 王修序文)!八户王祖先便是汲郡王氏!有谱牍记载的鼻2786祖是元至正十六年进士王清。官河南籤事、按察司。生八子、 列分八户!居住在甘谷。天水,秦安。定西,渭源各地(元明间随平蕃军!镇藩军而入河西走廊者待考),八户王家在 甘谷县境内的分布是大房外的其他七户。因老大在外作官未归!其子孙在汉中王家园、是陕西旺族!二房居西王家!三 房四房杂居小王家。坡下王,五房居苍耳王村。六房3150居沙石坡!七房居七家山。八房居坡下王村!其散居于各地的后代 有王家新庄,王家山!宋家岔部分!三十铺、二十铺部分、乔家窑,王家山!糜谷船儿!林家山部分。坪上!黑沟,秦 6879安仓耳王村,定西大营岘、渭源蓬峰镇等等, 综上所述,八户王氏族是轩辕氏嫡脉!臣比干苗裔,鼻祖王清的后代!洋洋乎一大家族、 。

段的段姓起源

  1!黄帝十四子圉,受封地在段!他的子孙以地名为姓,这支族人最早居住在陕西北部,后逐渐向南迁徙到渭河流域,宋代进士。翰林院编修段文阊认定此说为主要祖源。2、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郑武公7140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段的时候却很顺利?因此2767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让共叔段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为段的封地,庄公答应、而把京封给了段,段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道后立即派兵讨伐段,共叔段大败,逃到共邑(今河南辉县),称为共叔段、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作为姓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3,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后代,战国时期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7618他的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就是山西段氏, 4!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西晋时有个部落首领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5。云南。贵州,四川边界有一支古代百濮人生活在这里。汉人称他们为“摆夷”!他们以“段”为姓!人数不多。他们的先祖古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后逐渐往西南方向迁徙,6!云5691南白族段姓,尊共叔段为祖、《世系表》说:“魏末段延没蛮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甘肃)武威(即凉州),”《滇考·大理国始末》说:云南“段氏之先祖为武威人!唐天宝未段俭魏佐蒙氏(南诏。当时云南少数民族政权)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六传生思平!”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是第一任皇帝!大理国历经22帝。段思平成了大理段姓之祖!,

‘柯’姓起源

  一、姓氏源流:   1,源于姜姓。出2856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为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嫡系子孙,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始成于春秋。吴国公子有个叫柯卢(虏)的后人!是吴王的儿子、他的后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氏!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柯拔氏!入中原后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柯氏。   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其后代子孙5030亦称柯氏?   二,柯氏始祖:柯卢。   柯氏始祖仲雍(即虞仲)是周武王的叔祖?与周姓吴姓蔡姓等为同一族系、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指山为姓、为柯氏得姓始祖。柯相之下第四世柯卢正式立柯为姓、是柯氏5764立姓始祖、柯卢为吴王的第九世子、因世居济阳郡崇德乡节孝里(今河南兰考)与蔡姓同称“济阳衍派”、   三。迁徙分布:   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于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利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   按《漳州府志》:陈元光开漳。入闽之偏将。亦有柯氏、故知柯氏之南迁。当始于唐初、在唐昭宗天复年间(公元901年)!就有一位籍贯福建的柯崇、以卓越的才华被封为太子校书、扬名当世,《8493柯蔡氏族谱》、《有南塘派亭》指出:“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祖自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而居泉之元如观西水沟巷,今呼柯厝巷即是、石晋天福元年(公元九四二年)!祖讳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其仍居泉之观西者,历五世,及北宋至庆文公为泉之望族、及南渡后、家道中微,始分散播迁。”据闽省济阳谱系谓: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相率入闽、初居福州下大路风陈张勤乡!嗣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各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弟则入柯氏,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   台北新庄镇《柯氏族谱》有谓: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贵溪),始祖柯某为潮州太守、当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福建漳州6725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蕃衍。遍于闽南!台湾的柯氏,据省文献会所查悉者!是从清乾隆初年开始、6144陆续播迁分衍于台?清乾隆年间有福建安溪二十八都4711士林乡人,入垦今台北县泰山乡大嵙村的柯厝坑。清乾隆十六年有柯干梁。柯献瑞居麻豆保捐北极殿斋房,7918清乾隆三十三年有柯廷第系页生?捐修凤山县北门石路、清乾隆三十八年闽人柯步生在今高雄县燕巢乡兴建龙角寺、干隆卅九年柯正寿。重修楠梓坑桥!清嘉庆三年、有柯有成与何绩。赵良盛二八随吴沙进2068垦今宜兰县头城镇!清道光年间。又有柯氏漳州人、到现在台北县万里乡大埤村冷水掘开垦。清道光二十七年有柯福隆、入居今台南县盐水镇。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西汉改治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初并入冤句县!晋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被废除、   钱塘县:秦朝时期置县,属于会稽郡,后汉时期为吴郡治所(今浙江杭州)。   齐 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相当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2.堂号:   异鹊堂:异鹊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鸟。宋朝时柯述历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经在漳州当辅佐的官,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计赈济灾民,亲自住到灾区,这时有两只奇怪的小鸟在他的屋梁上垒了窝。等他回到招待所。两只小鸟也2872跟着他!他完成任务回漳州城时!小鸟飞着追他数十里?叽叽喳喳不忍离去,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瑞鹊堂:资料有待补充。   垂远堂......余下全文>>、

修姓的起源说法

  (一)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谱谍学研究学会李吉同志说:(该同志是专门研究搜集谱牒的专家,出版了多种专著)修姓来源有三支、一支为满清入关后,原满族“休佳氏”改为汉姓“修”!二支为自古代少昊氏、少昊氏其子修文为帝喾时的玄冥师,其后人以修为姓,(注:玄冥。古代人称雨神!水神为玄冥,玄冥师,即为管水8561利与气候的官员、)又说!熙为修之辅佐。(注:即熙协助修管理水的问题)修与熙的后人皆姓修,第三支,出自“己姓”。高阳氏之后有“脩及熙”(注:高扬氏即歂顼)脩为帝喾的掌水官。号玄冥氏,脩、熙后人皆为脩姓!(二)《4933左传》一书上说:“少昊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修及熙为玄冥……’”(三)《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中说:“修氏!《英贤传》曰:‘出自少昊氏子修!3677为帝喾玄冥师、掌水官、其后氏为焉’、”(四)《淮南子·修务训》一书中说:“有封浠!脩蛇、又作修蛇!则修蛇部落与修鱼,修羊,修氏部落一样系修部落的分支!”(五)《史记》一书中说:“秦国的祖先姓赢、其后代分封各地!一封国的名字为姓氏。其中有‘修鱼氏’,”(六)福建长汀修姓谱书上说:修姓“系出自天水玄冥之佐为修氏!”(七)台湾出版的《姓氏大辞典》中说:“修氏为炎帝的后代,”(八)2006年在修姓网站上作者修杨标说:“庐陵以前的世系图!其中有‘修氏出自天水,元冥之助6782为修氏’、”说法与福建长汀谱书相同!对以上八种材料的分析(一)先把与少昊氏的血统搞清楚、按《史记》及《辞海》的说法少昊氏的1611血统从皇帝算起是:皇帝?玄嚣:①歂顼(即高阳氏)②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子少昊、还生有另四个儿子名为:该,重。修,熙!这四位也是少昊的四位叔叔!(二)关于“玄冥师”,玄冥师即掌水之官员。一种材料说少昊的儿子修文为帝喾时的玄冥师!有一种材料说,高阳氏(即歂顼)之后有“脩及熙”脩为帝喾(即高辛氏)的掌水官(即玄冥师),帝喾当时为帝!他生一6872子少昊,0859少昊儿子修文为帝喾的玄冥师、即为其爷爷当管水官!帝喾还有四个兄弟、即该,重,修!熙。修和熙也是玄冥师,熙为修的助手!这就是二个少昊的叔叔即少昊的儿子都是玄冥师、这样看来。帝喾为帝时有三个人为他的玄冥师。一个是帝喾的孙子修文(少昊之子),另二位是帝喾的兄弟修和熙,看来当时4467水的问题是个大问题。后来才出了大禹治水,(三)关于有关古籍中说的修蛇。修鱼。修羊等部落其后代均为修姓、也可能是修姓的一个来源。(四)关于长汀,庐陵两地谱书上说的“修氏出自天水、元冥之助为修氏”与“出自天水玄冥之佐为修氏”这两本谱书上说的是一回事。意思是说:修姓出自管理雨水额玄冥师的助手,而玄冥师修的助手就是熙!熙的后代也姓修,“玄冥”与“元冥”相同、清朝为避清圣祖玄烨之讳,一律把玄该成元!清朝修谱时即会把玄字改成元字。“天水”可能指的不是今天的天水市!因从汉朝才设天水郡、“天水”可能指天然之水即雨水、“天水”也可能因此得名,(五)关于说修姓出自炎帝的后代。此说甚少,只台湾《姓氏大辞典》一家说、不0245过炎帝又称神农氏,正是古代中国农牧渔业大发展时期!书称炎帝姓姜在今山东曲阜一代建都。与少昊氏活动地方相同、炎帝后代有的分支部落转为修姓也有可能。总之、修姓可能不只是来自少昊氏、(六)关于满族修姓,满族修姓历史较短、来源8906也十分清楚!是满族原休佳氏2359改为修姓!北京市一带长见满族修姓,综合以上材料、汉族修姓来自少昊氏证据最多、可靠性最大、具体说来。可集中在少昊儿子修文与少昊两个叔叔修与熙上,他们都是帝喾的管水之官员,另外修姓有来自以修字为称呼的别的部落也有可能,古汉语“修”字有治理的意思!修鱼!修羊有治理,管理鱼羊或者是以捕鱼!牧羊为生的......余下全文>>!

姓丁的起源

 8712 丁姓是当代第46大姓,丁又是我国诸家姓氏中笔画最少的一个姓氏!许多民族里都有丁姓!然而,它的家族 姓源却较为复杂。据有关史籍介绍、丁姓至少有五支来源!     第一支见诸於《姓氏考考略》、该书云定“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自於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儿子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子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史书记载较为详细、“丁氏。姜姓,齐太公生於公,支孙以丁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齐太公生於公。支孙以谥为姓,”(见《元和姓纂》)自从这一支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广?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大都源自这一世系。这一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山东济阳,姓氏书说“系承姜!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於三5991国时期、三国时东吴孙匡将6629军一族的后人全部改姓丁。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人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火!贻误了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孙匡的后代子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从三国时期开始!在丁姓之中、於是有了三支姓源,同在繁衍滋长。承袭相传。后来出现的丁姓第四支和第五支姓源、一支是西域人改姓为丁、一支则改自丁氏!      这样,丁姓就5353出现了5个分支。即丁侯之后,丁之后!孙匡之后、西域人改姓。於庆之后,他们共同组成了丁姓的庞大阵容! 3993    丁氏名人、不绝於史,汉时!有帮刘邦打天下被列为“十八元功”之一的丁复、项羽的部将丁公!东汉经学家丁恭!三时孙权的大将丁奉、颇受曹6810操赞赏的才子丁仪等。清时有丁宝桢,丁日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日昌在光绪年间,任江苏巡抚,是洋务运动中的活跃人物。!

迟姓的起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贤人迟任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商汤王朝初期有个大贤人叫迟任?殷王盘庚为汤之九代孙。商朝第二十位国王、在位二十八年。曾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当时遭到贵族的反对!但是盘庚决意迁都、并作诰书晓喻举国王臣百姓!违者重惩。史称“盘庚迁殷”、盘庚在诰书中就曾引用迟任的格言:“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盘庚于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叶迁都以后、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3712或殷商、盘庚迁殷后!继续“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故而在8527他逝世后!“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即保存在今文《尚书》中的《盘庚》三篇,有此殊荣,迟任的后人遂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分别有迟氏!任氏、得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迟氏族人大多尊奉迟任为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出自春西周晚期鲁孝公之子公子展之后!属于9243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晚期!鲁国君主鲁孝公姬称(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个儿子叫公子展,亦称公子辗,在公子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辗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迟氏,展氏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孔子弟子樊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孔子弟子樊须!字子迟、世人亦称为“樊迟”!在樊须的后裔子孙重,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尉迟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前,西北地区有一个氏族部落号“尉迟”。其祖先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就是今称的塞族人(塞尔维亚族)、使用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汉译音为“尉迟”,是冠在从汉朝时期开始立国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者”、尉迟一族后与鲜卑拓跋部联合、被称作“西方尉迟氏”!后逐渐崛起7658成为一支部落!被鲜卑拓跋部大人称之为“尉迟部”。之后。尉迟部一直跟随拓跋部称霸于北方地区!经过长时期的东征西战。鲜卑拓跋氏终于建立了北魏政权。当上了中国北方皇帝、而尉迟部也就跟着身价百倍!成为北魏皇室中的世代贵族、也是北2759魏勋臣八姓之一!后来,北魏孝文帝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连皇帝、

秦姓起源及家谱

  姓氏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1017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0270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5795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6529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8654秦即罗马帝国、   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聚集地(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8817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功?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3199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历史名人 秦九韶:南宋杰出数学家、著有《数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有深入研究!世称"秦九韶程疗"!   秦 观:字少游。北宋词人!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秦叔宝:唐时名将。他以骁勇善战。志6794节完整而闻名!后6742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良玉:明代著名女将,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其兵!所部2416号"白杆军",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余下全文>>。

宁姓的起源三百字左右

  自己修剪点吧!,、宁(Nìng 甯)姓源出有三: 源流一  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去世后谥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谥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   源流二  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   源流三  出自满族复姓所改。清满族有宁佳氏、宁古塔氏。入关后有从汉姓习俗、改单姓为宁氏   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三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宁氏最早发源于春秋时期卫国的宁邑!得姓不久,便风光显赫,见诸史册者有宁俞(宁武子)及其子宁相,宁殖(宁惠子)及其子宁喜(宁悼子),宁速(宁庄5564子)等均为卫大夫,另有被放逐于秦的卫国大夫宁跪!这样宁跪子孙和秦宁公之支庶便在陕西相融合。另宁戚仕于齐!子孙便落籍山东。   战国时期、有周威王师!赵国中牟人(今属河南)宁越!   秦朝时期,有魏人(今河北临漳)宁昌、东阳人(今安徽天长)宁君!   西汉时期、有东平亢父人(今山东济宁)宁寿、南阳穰人(今河南邓州)宁成、东汉时期有朝歌人(今河南淇县)宁季,广广汉人(今属四川)宁叔、在两汉时期、宁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省份!并有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晋南北朝时、宁氏族人曾繁盛于今山东济南一带,9558故后世宁氏族人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这一时期的宁氏族人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连祖国西南端的广西也有了宁氏族人家的足迹。   隋,唐两朝,宁氏名人再次多见于史册。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沉顿的局面,使宁氏族人发展呈现新局面!   两宋以后、宁氏9913族人南迁者渐渐多起来!并逐渐播迁于广东。福建。   明朝初期。山西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明朝中叶以后,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宁氏族人进入山海关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广西之宁氏入迁云贵,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3462之宁氏填四川!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山东。河北,河南之宁氏族人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吉林等地,并有闽粤沿海之宁氏族人入居台湾,山西之宁氏族人入迁内蒙,陕西之宁氏族人进入甘肃,   如今!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吉林,陕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