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姓何的来源

  何姓的起源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1775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2296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2038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7679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0089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0740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2781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青山何氏载:     婺源东部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国师何溥!溥、字令通(公元922—1019)。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县令何易3198于的第五代孙子!其祖上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   国师公出仕先任南唐史院编修、后拜国师!国师公因强谏、触犯皇上!贬官为海宁(今休宁)县令。为避新安江水患,令通公率领百姓将县址迁到高处!等到城墙筑好后!令通公见婺源东部的芙蓉峰风景秀丽、即挂印而去、结茅隐居在那儿,享年98岁、著成《铁弹子》。《灵城精义》(明代刘基为此书详细注释,《四库全书》收录)等0213著作传世!   令通公夫人程氏。卒于金陵、子闰公(公元946—1037)?当父亲贬官(公元956年)之后,秉承父命即回河南颍阴、到开宝元年(公元968年)。闰公自颍阴往海宁探望父亲!父子欢1883会于芙蓉峰上,开宝五年(公元972)、令通公携闰公之手。东望田源美景、就指导规划!闰公就建房居住下来,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闰公长子何益(字逊之)奉母雷、妻卢氏到婺源、三代聚会!田源之何肇始矣!直系世系如下:令通公生闰公!闰生晦之公显(闰公幼子)!显生三公彬,彬生九公义!义生六公乐!乐生十五公叔强、叔强生七公希元,希元生四公士仁!士仁生五公隆,隆生十八公蕙!蕙生 公、......余下全文>>,

及姓来源

  4455及姓 及[及?读音作jí(ㄐㄧ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箴氏诸侯国滑方及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8250 商朝时期?有子姓箴氏诸侯国滑方(今河南滑县)!   周成王元~三年之间(约公元前1063~前1061年)!纣王的独生子武庚举兵反周?箴氏滑国参与其中!周公旦率军东征、苦战三年。平息叛乱。灭7640了箴姓滑方!以其故地封予姬姓亲族,此后。姬姓滑国将其都邑由滑西迁于费邑(今山东费县),   滑国被灭后、箴氏族人四处分散、其中有逃迁至汲水一带者(今河南汲县)。改称为汲氏。后有省去“氵”偏旁称及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及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春秋时期!及邑为姬姓滑国的一个地名!到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滑国为秦国所灭,晋国则乘乱于同年取其故地为自己的滑邑。及邑则成为了晋国的边境小镇!被封赐予晋大夫,其后裔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及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汲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周朝时。有位王族叫康叔。受封于卫邑、后建立了卫国、   后来卫国君主卫宣公,将他的儿子安排在“汲”那个地方居住(今河南卫辉)。称公子汲。公子汲的后代以居地为姓氏!世代姓汲!其中有因避战国末期的战乱,而省去“氵”偏旁简改为及氏者!   二.郡望: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0683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5872各一部分地!   任丘县: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3602其名为地名。始4535有任丘之称!北齐天保年範(公元550~559年)开始置县。隋朝初期并入高阳郡!在隋朝至唐朝初期曾两度置废、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任丘县!以后历代沿用、1945年4月30日任丘解放。1958年任丘、文安,大城三县合并、1961年恢复原县制,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目前已成为中国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县级市、   三.历史名人:   及 宦:(生卒年待考)、粤人(今福建福。

么姓的来源

  “么”做姓氏读同“腰”在字典里,“么”有很多个读音、作为副词可读为me,mɑ。me、yāo,但作为姓氏则为“yāo”(音同腰)!不少么姓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当自我介绍说姓“yāo”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所以还必须进一步解释、这时候“名人效应”会显得格外有效,“我姓yāo!女歌唱家么红的么!”如果仍被追问则只好继续解释: “就是什么的‘么’,它做姓氏时读yāo”、在么姓姓氏网上?“幺”的出现频率极高,甚至可与“么”平分秋色。因为不少么姓人把自己的姓氏写作“幺”,并称“么”“幺”是一回事儿。对此。“中国么氏官方QQ群”的群主么传璋这样说!“应该说‘幺’是个错误!从祖先代代相传的族谱来看就应该是‘么’。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出于方便或者习惯自称为‘幺’,但身份证等重要证件上还都是显示‘么’、身份证件上也显示为‘幺’7168姓的人有,但是很少,” 么传璋认为造成么、幺混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汉语拼音输入法不够完善?“如果输入yāo的拼音你会发现结果只有‘幺’没有‘么’!而‘么’作为姓氏是应该读yāo的?在篆书里‘么’和‘幺’彼此通用。但作为姓氏。就应该是‘么’、”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认为姓氏本为“幺”,只是不知何5137故后来被写为“么”。幺金禾指出、幺。么姓的写法。在上世纪50年代末文字改革以前?幺!么是可以并用的。“么是幺2248的俗写(见《辞源》和《康熙字典》)。文字改革以后。在《简化字总表》中,对幺和么作了明确的注解:“么!读me轻声!读yāo的么应作幺”(见《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冠县是山东么姓最大聚集地“QQ群现在有3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河北唐山和山东冠县是两个么姓人最聚集的地区。”么传璋现在邯郸工作?他的祖籍正是冠县、“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么氏十代孙进士么显名借鉴《孔氏家谱》。首次对冠县《么氏家谱》进行了整理修编。截至2009年《么氏家谱》进行了第十四次续修、共收录了27代、男丁9274人、冠县么姓的人同宗同源!传承非常有序。”么传璋说、么贵娴也来自冠县。据她介绍,冠县东古城镇大约有5000多么姓人、主要4247集中在南么庄!北么庄。么安堤、李才,正坦等几个村里,其中北么庄规模最大!绝大部分村民都为么姓!“么”未被列入宋版《百家姓》、记者在搜集么姓相关资料是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么姓在全国500个大姓里排名第420位!”但当记者在网上以“中国500大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查得的结果显示:么排名第328位!而幺排名第333位、么传璋说自己也看到过这句话。但认为这个说法有待考证、么传璋没有掌握经过统计后全国么姓人的人口数字、但他认为根据概率加以推算得出的结果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现在姓氏群里有300多人、其中唐山地区最多。占了将近50%、其次是山东!接近40%!分散在其7874他各地的大约10%,结合2009年冠县地区对么姓男性统计的数字、现在全国的1468男性么姓人应该有2万多!”么传璋说!如果以么传璋的推测结果为基础。再结合目前大致的男女人口比例,全国么姓人的总人口数应约为3万人。可见其确实是一个稀有姓氏、山东么姓来自山西洪洞  据么传璋介绍,“就现在掌握的文字记载显示?山东地区么姓的最早的祖先是么从善。”元朝末年!频繁的战事和水旱蝗疫酿成了极为严重的灾荒、一时间、“中原之地淹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其中,山东。河南灾情最为严重、明朝建立后为安定局面!维护统治而推出了移民垦荒的战略决策 ,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移民潮由此开始。“先祖么从善。祖籍山西洪洞!就是这个时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铁条乌鸦窝迁到当时馆陶陶邑的。推......余下全文>>,

李姓的直接来源是?

  老子、

曾姓的来源

  曾(Zēng)氏——新百家姓排名32——是轩辕的后代。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传说曾子母亲卧病中想喝碗鱼汤,此时正值隆冬,曾子顶风冒雪赶到集市。变卖了自己的棉袍,欲给母亲换几条小鱼、不料寻遍集市。未见卖鱼的、他又赶到赵王河边!毫不迟疑地扒开积雪?脱去上衣!卧冰求鱼,当他以赤子之心融开厚厚冰层、一条重逾1斤的鲤鱼跃出冰窟!曾母吃1952了儿子做的鱼?病愈如初,人们说。曾子卧冰求鱼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此上苍特命给曾母延寿10年!,

杨姓的来源?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2986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遆姓的来源

  不是满姓     遆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古羌族、出自汉朝时期西羌族同蹄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自古以来,历代兄弟民族所用姓氏?原先绝大多数是双音。三音、其中有所谓“代北复姓”和“关西复姓”。代北泛指汉晋时期代郡和唐代以后代州以北的地区、这6440里长期居住过北方少数民族!关西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甘肃等地区!也是北方少数民族错居杂处的地区,今陕北洛川!宜川,富县、延长就有不少以北方少数民族复姓命名的地名、   羌族。现代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地区,而古代羌族分布的地区要广阔得多!西汉时期含羌字地名有:羌谷水(古凉州张掖郡)!羌道(古凉州陇西郡),羌水(古凉州陇西郡),这些族称地名分布区相当于现代的甘肃西部和南部!青海东6303北部和四川北部!今陕北地区的富县仍有羌村!是唐朝诗人杜甫的避难之地、这说明至少在唐朝以前羌族人曾在陕北地区活动,   同蹄氏、今陕西洛川县旧县镇有上铜堤。下铜堤。其中“上”,“下”为汉语方位词!“铜堤”乃“4351同蹄”之讹,是历史上古西羌族的姓氏、史籍《广韵·东韵》中记载:“同!齐也、共也、又羌复姓有同蹄氏,”在史料《洛川县志》中也记载:“前秦(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国公元350~395年)!洛川为羌族聚居地之一、今旧县镇铜堤村、永乡当川村、京兆乡弥家河村等即为当时的羌族村落,铜堤乃同蹄之讹。现存于菩堤乡王家河寺梁的元朝《重修灵泉院碑》仍作同蹄村?”   西羌族人后在历史演进中大多融合于汉族!同蹄氏也逐渐汉化为汉姓!诸如同鞮氏!铜鞮氏、其分支党项部族后来建立了著名的西夏王朝。立国国一百九十年后被蒙古灭国!有王族后裔改汉姓为遆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皇室朱氏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陕西华阴孟塬遆家村遆氏老人回忆。《遆氏家谱》记载、遆氏源自明朝中叶皇室朱氏后裔!为躲避皇2743室争权自相残杀!遂远避隐居于陕西丁山脚下的孟塬。    由于遆氏源于皇室贵族、不忘自己源0552自帝王,是因避自残而走、所以在“帝”字下加“走”旁,把姓氏改为遆氏。以为日后能够恢复真正的本家姓氏,!   遆氏祖先的后裔中曾与希腊人混血、所以今一部分遆氏后裔族人皮肤白皙、貌似希腊人。隆眉深眼高鼻!     具体看baike.baidu.com/view/1284303.htm,

元姓的来源

  元性   元性指作为具有神识的人所不同与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换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虚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福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义枢*道性义》看来?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无一物,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众生皆与自然同也,也就是说元性是关于众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为尘俗所动的宁静本性,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虽然专论道教的修炼方法。其中说道:“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刚也就是说、人的心性以道为本!清静自然,8408但由于人心的欲望而被污染!被蒙蔽。背离了道!所以要“净除心垢”、回到道性之本体,回归“元性”也就是修炼的目的!、

‘’郭‘’姓的来源?

  郭: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   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   看来!郭姓1636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9208载:"氏于居者,城、郭,园   !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   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   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   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   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   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4628位于南方的楚国   、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0289分封   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   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   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    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   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   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   。故改姓郭、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   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   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   又有居于3799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    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   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   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   光父子3842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   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   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   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   !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   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   徙欧美及东南亚、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3111:"你有招贤,先   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  6566 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   剧辛及其他有才8686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2!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5404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   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   为郭子仪,   昌乐郡:汉7045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   为东汉郭泰之后。     四、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余下全文>>。

揭姓的来源?

  揭姓的来源据《姓氏考略》所载,西汉初年有揭阳定?为功臣!原姓史氏。官拜揭阳令,以任职的地名为“揭阳”氏。后改为单梗皆氏。揭阳在广东省东部。榕江上游、汉朝始置县。县治在今揭阳县榕城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