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满姓的来源

  满(传统百家姓排名第351名)   【起源】满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黄帝後人舜的後代。西周初!周文王将舜的後裔胡公满封在陈。建立了陈国!6970子孙将祖字为氏!姓作满!   2、出自回族中有满姓,满姓取自经名「满蘇尔」的首音,“   3。出自他姓所改!旧由“瞒”氏讹音变为满氏、 【地望分布】山阳郡:此郡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建元年间设置的山阳郡,地点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治所昌邑、相当於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还有一处是东晋年间从广陵郡分置出来的山阳郡、治所在山阳,相当於今天的江蘇省淮安市。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相当於今山西省黄河以西夏县一带! 汝南郡:汉朝设置。治所在上蔡,相当於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京兆郡:太原?高阳、平昌, 太原郡。秦朝时置郡、相当於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家族名人】满 宠: 三国时魏国太尉!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且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他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生、家无馀财!满宠之子满伟,孙满1992长亦有名、满 奋: 晋朝时期尚书令。昌邑人。清高雅致、任职司隶校尉。满朝荐:明朝时期麻阳人、万历年间进士,担任咸宁令。光宗2035年间担任尚宝卿、後来因为上书6472引起了当政者的不满!被遣送回原籍。崇宗的时候又被任用为太仆卿,    望采纳哦!

阮姓的起源与人口分布 姓阮的名人有哪些

  古代甘肃泾川县境内、阮瑀,阮品…!

姓何的来源

  何姓的起源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4587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2583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5810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5919: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2309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1506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5257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青山何氏载:     婺源东部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国师何溥!溥、字令通(公元922—1019)、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县令何易于的第五代孙子,其祖上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   国师公出仕先任南唐史院编修!后拜国师!国师公因强谏!触犯皇上,贬官为海宁(今休宁)县令!为避新安6502江水患、令通公率领百姓将县址迁到高处,等到城墙筑好后、令通公见婺源东部的芙蓉峰风景秀丽、即挂印而去!结茅4652隐居在那儿、享年98岁,著成《铁弹子》,《灵城精义》(明代刘基为此书详细注释!《四库全书》收录)等著作传世!   令通公夫人程氏、卒于金陵、子闰公(公元946—1037)!当父亲贬官(公元956年)之后!秉承父命即回河南颍阴。到开宝元年(公元968年)。闰公自颍阴往海宁探望父亲。父子欢会于芙蓉峰上,开宝五年(公元972)!令通公携闰公之手。东望田源美景,就指导规划!闰公就建房居住下来。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闰公长子何益(字逊之)奉母雷,妻卢氏到婺源,三代聚会、4722田源之何肇始矣、直系世系如下:令通公生闰公,闰生晦之公显(闰公幼子)。显生三公彬。彬生九公义、义生六公乐、乐生十五公叔强!叔强生七公希元、希元生四公士仁。8263士仁生五公隆、隆生十八公蕙,蕙生 公。......余下全文>>!

死姓的姓氏来源

  死[死、读音作sì(ㄙˋ)。不可读作sǐ(ㄙˇ)]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 。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ҁ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

河北马姓来源

  马姓的起源可以追根溯源到尧舜时代、唐尧有位大臣!叫偃皋陶、官居大理之职,皋陶有一子名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招其为驸马,将姚姓公主妻之、赐其为嬴姓,伯益在朝佐虞舜训养鸟兽。其后承传此技。尤善豢马。并世以此为业!姒禹称帝、以嬴伯益为辅!姒禹崩、嬴伯益即帝位。伯益在位三年,被姒禹之子姒启所迫、退隐于箕山、夏朝末年,伯益后裔费昌去夏归商,为汤武王车御、因佐商灭夏有功!封为费侯,商天子太戍时。伯益后裔中衍为帝车御、功封诸侯!周穆王时、中衍后裔造父为天子车御,驾八骏车载周穆王西游,后以平定徐偃王之功!封于赵城,并赐姓赵!周孝王时、中衍后裔非子为天子御马有功,封于秦、袭嬴姓。秦、赵两姓。后皆有国。并有天8288子之位,两大王族、共祖嬴伯益,因嬴伯益后裔在夏,商。周三代均以马政位显当时、并以兵事见长。所以古时称兵家为“司马”,其后则以祖上官职为姓?称“司马氏”!后分为司,马二姓! 赵父的六世裔孙赵俺父为周宣王车御,以平定四夷叛乱之功而6920入朝为官!其子赵叔带因不满周幽王无道。弃周归晋,至赵叔带五世裔孙赵夙,其以助晋献公拓疆扩土之功!封为耿邑大夫,赵夙之子赵衰随晋文公患难与共19年。并助其1630称霸诸侯。功拜晋相、自此、赵氏世掌晋政,至赵衰八世裔孙赵籍!受周天子封、始为诸侯,赵籍之子赵章。联合韩!魏两家。三家灭晋,并迁都甘邑,更名为“邯郸”!虎视中原!赵章曾孙赵武灵王!改学胡服骑射、而国势渐强、成为战国七雄!始称王。赵国“沙丘8702之乱”?赵武灵王被饿死,赵国王族一位青年赵奢。逃到燕国避难、被燕封为上郡守。赵惠王时。赵0813奢归国任田部吏,因执法不阿受到赵国公子平原君的重视,推荐其管理全国的赋税!赵惠王十五年。改任赵奢为将军。赵奢连败齐!秦两个东。西大国,使其成为战国八大名将之一、因赵国以胡服骑射而名扬四海。为此!赵惠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其封地在邯郸西北的紫金山,因赵奢封于此!故改称“马服山”、其后则以“马服”为氏。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西徙马服氏于咸阳、封赵奢之孙马服兴为右内史,因“马为兵之首”。马服兴则去“服”为马姓。马兴重孙马通!官居汉侍中!封重合侯、举家迁扶风茂陵、因而。扶风为马姓郡望!扶风马姓贵显两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汉显宗皇后!蜀2410汉骠骑将军马超等!皆为扶风马姓、马援平定两广!其留镇广5045东的士卒皆以其为荣,因而有许7641多将士改为马姓?故而、广东的汉族马姓,同姓不同宗。 马援有个孙子马光,授封为许侯!其后裔许县鄢陵人马殷、于唐末以木匠从军、功迁武安节度使、其以9430长沙为都。割据湖南及广西,广东,贵州一部!建立“楚国”!是五代2072十国之一,马氏立国55年!传二世六王、后被南唐所灭,6165因马姓世为王侯。宋代编《百家姓》。马姓被列为第44位门阀大姓,除汉族之外,彝!壮、保安。匈奴。高丽!高山!藏、哈尼,景颇,仡佬。朝鲜,苗!东乡!布依。撒拉、裕固、羌,土家!侗、满、回等族、均有马姓!而马服。马适。马矢!马田,马佳,司马,弗莫。尼木。木然等氏,亦改姓马。因此,今日马姓人口。已列为全国第19位大姓、马6624姓虽然人口众多!但却同姓不同宗、其主要原因。是回,满两族命姓方式所决定的! 公元七世纪。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年)创立了“伊斯兰教”、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2480等族受其影响!改信伊斯兰教。因其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汉译为“马哈木”。所以来中国定居的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信徒改从汉姓。多以其教主马哈木的首字“马”为姓!元世祖时、回族人阿哈马官拜丞相,其后以祖名为姓。亦曰马姓。故而、马姓成为回族第一大姓、民谚曰:“十个回回,......余下全文>>,

男明星姓阮三个字的有哪些

  阮经天!阮兆祥、阮志强,阮文雄,

安徽苏姓的来源

  苏姓来源(1)出自“己“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时司寇忿[fen]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苏”为氏,(2)南北朝时有代北复姓所改,、

方姓的来源简短

  姓氏起源     “方”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5377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8899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7344子孙也姓方,   自古方姓出英雄   各位乡亲父老。我看要在你们广东找出一条英雄好汉。恐4274怕很难的噢。你放,来者(胆敢)何人、我你都不认识、广东省十大8773杰出青年。无敌神拳,方世玉是也。    相传在很久以前、广东出了一位英雄叫方世玉。如今方姓在广东分布很广,而且自古以来方姓的确出了许多英雄豪杰。那么方姓人家的祖先究竟是谁呢!   方姓是中国4283百家姓中得姓较早的一个?而且是少数天子御赐的姓氏之一、正如银幕上那个为我们所熟悉的英雄形象--方世玉一样!纵观方姓两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方姓不愧为英雄辈出,方姓始祖方叔就是一位朝廷功臣、方叔姓姬。名袁、字方叔,他曾奉周宣王之命、南征荆蛮!平息叛乱。为周室6784的复兴立下大功,周宣王为了表彰他的功劳。赐他的子孙以方为姓,   方姓起源的4402另一种说法。是炎帝将一块被命名为方山的地方封给他的第九代孙雷!雷的子孙也就以0844地名为姓!姓方了,   这里是东莞市厚街镇河田村。明朝初年、方姓9787人家的祖先就来到这里?   方葵枝:从禹州到河南光州固始这个地方。我们河田的祖先是方叔的后人、在福建莆田,从莆田一路发展,发3386展到第九代?来到这里发展,现在发展到第三十代。   在广东。方世玉的名字家喻户晓,而提起明朝著名爱国学者方孝儒。全国各地的方姓后裔都会骄傲的说!他是我们方姓人氏的榜样!方孝5502儒曾深受朝廷器重?凡国家大政。都要征求他的意见?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篡位,召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因遭到愤然拒绝,而将方孝儒磔于市,并诛斩十族。死者多达870余人、由于方孝儒性格正直忠烈,人称正学先生。每年。方氏后人都会进行祭祖活动,来祭奠这位的方姓英雄,   方葵枝:我们的祖先从河南到福建,从福建莆田到河田。所以我们就叫河田?2053不要忘记河南和福建两个地方,不要忘记老祖宗!   早在唐代、河南的部分方姓就已经开始了南迁的步伐、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明清时期!方氏家族日渐昌盛。方氏后人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勤劳!日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像河田村抗日英雄方玉书老先生的家!就是祖居了600多年的明朝建筑?如今方老先生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方葵枝:方老先生!像这位方老先生家里面?现在是几代人,四代同堂、这位是您的。妈妈、您的老母亲。今年多大岁数啊。九十七岁了。您今年多大岁数了!七十七岁。   其实,不仅是河田村7824的方姓来自于福建。台湾的方姓也7380多半是从福建迁移而至的?方姓入台时间较早!多半是在明末清初作为头几批开垦台湾的先民登上宝岛的,方姓是台湾第49大姓、他们遍布于全省3897各个角落!其中台南的方姓最多。嘉义、台北两地也是方姓的聚居地,   自古方姓出英雄,闻名于海峡两岸的方氏名人不胜枚举,在方孝儒之前?还有宋代与水泊梁山宋江齐名的南方农民起义领袖方腊。他为中国反封建历史书写了0048不灭的功绩!近现代还有著5451名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从古至今。方姓以其忠烈英勇的气概闻名于世、从始祖方叔开始、忠勇二气就世世代代在方姓人氏血脉中流淌。   你只要把名册交出来,我就可以保证你前程万里?加官进爵。   你少哄......余下全文>>、

谭姓的来源

  来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传8403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2781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8065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4893为山东谭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郸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7912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欧阳这个姓有什么历史来源

  欧阳是一个复姓。其远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这便是历史上的越、6183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为欧阳廷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   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望采纳,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