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畲族服饰美术教案

  活动目标:   1?教师激发4464幼儿的学习兴趣,   2!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菜被小青虫吃了。   3。通过幼儿的讨论了解小青虫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幼儿园种植园,

畲族服饰的介绍

  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2166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3015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闽侯,福州!古田!连江!罗源和宁德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汉人。如漳平、华安。漳浦!长泰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笄!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什么畲族的服饰跟我们汉族的服饰的不一样呢?

  因为畲族人的衣服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

望谟布依族服饰和黔南布依族服饰一样吗

  大致一样    1,颜色特点   不分男女。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居多。   2。男女老少各有特点   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3016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布裤!   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   3。地区不同。有些许差异   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布包帕,   花溪一带少女衣裤上饰有“栏干”、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压头帕上!   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妇女的上装为大襟短衣。下装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领口。盘肩,衣袖都镶有“栏干”(即花边)!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蓝花的蜡染布。她们习惯一次套穿几条裙子。系一条黑色镶花边的围腰带!   4,婚前与婚后   婚前头盘发辫。戴结花头巾,婚后则改戴“假壳”!用青布和笋壳做成、   5、不同年龄段的妇女服装   (1)老年妇女   仍保留传统服饰、   头缠篮色包布,身穿青色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衣缝,下角分别镶绣花边及滚边、下身多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系青布围腰或绣花围裙,脚穿精美翘鼻子满绣  7608 花鞋,整套服装集纺织,印染!挑花。刺绣于一体!   (2)中年妇女   包头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大襟衣!并在沿左衽前下方镶嵌两三道带色布边,领前结   扣处喜用银泡纽扣作装饰!袖口仍保4522留传统的古老风格。下身已改穿长裤!脚上满花鞋变成了半爿型或鞋尖处绣小花!1831改装后显得洁净淡雅。古朴端庄。   (3)未婚女青年   服饰大体与中年妇女相似、但喜欢在包头布末端镶绣鲜艳花纹图案。埋露在头顶上方与护发头簪之间?每逢节日!宴会、妇女喜佩戴各式各样耳环!戒指。项圈、发坠和手镯等银饰!!

畲族的民族特色用简单的语句概括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

傣族的服饰特色是什么?

  族男子一般穿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 而且衣服常是白色!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窄袖短衣和筒裙是妇女主要着衣!上身是白色、 绯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 下身为花色长裙。结发于顶、插梳子或顶花头巾、 有些地方妇女婚前穿白色或蓝色大襟短衫和长裤、特点是束腰。 婚后则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不再束腰!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 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花腰族"、"大袖傣"等!,

汉族服饰的汉服特征

  汉服发展悠悠4000余载,上启炎黄,下至明末,谨承周礼。延续道统,是世界少有的传承时间最长的民族服饰、汉服虽历经历朝不断发展!然其基本特征一直保持不变!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服饰!【汉服的基本特征】汉服发展时间如此之长,历代积累下来的款式如此之多、实在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那么,汉服究竟有没有较具统一性的特色,如何与清朝至民国以来的满民族服饰相区别,许多朋友对此问题心存疑惑。为此,我特编写了汉服、满服16字歌诀。供大家进行对比:总的汉服特色是:宽衣交领。袖松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对比满服的特色:立领偏(对)襟!小袖盘扣、滚边无腰。上袍下裤但对已经了解汉服基本特色的朋友来说!这个16字歌诀还不够。还不能涵盖汉服的全部特色,故而分3529男女作了两段歌诀,力图用最少的字数0833包含最多的汉服元素的内容,目标1614是你凭着歌诀做衣服!想不做2579成汉服也难!男女汉服特征及注解如下:端午复兴、即让端午节重新回归我国人民的生活,主要包括:复兴禳解祛除之俗(浴兰汤着汉服、【男服】: 注解轩辕治始合衣裳, [自黄帝垂衣裳天下治开始,华夏服饰都以前襟合围。上衣下裳为特色]周礼百世定服章。 [历代服制都遵循周礼要求,交领衣裳制从来是主流]玄衣纁裳为仪礼! [男服的最高仪服都按周制。交领并且上衣下裳分开,比如玄端]深衣连体更寻常, [深衣仅次于上衣下裳制仪服!分裁缝合!更加方便,成为男子常礼服]缺胯披衫做便服, [隋唐至明的两侧开衩缺胯袍衫为休闲服饰。礼仪地位低于玄端和深衣]交领盘领主式样、 [从领部形状看!袍衫多为交领和盘领!如长衫、短衫。盘领袍!襕衫]中衣交领露衽边! [中衣都是交领!并且领边略为高出外衣衣领]内外两重好品相。 [汉服讲究“重衣”,至少两重衣。三重更完整!但不是必须]领袖缘边异衣身! [《礼记》对领袖缘边颜色有规定。比较直观地区分了汉服与和服]袖祛覆手松而长。 [袖口宽过腋部且长过手面,区别于清末满装短宽且无袖袂弧度的大袖]出手回肘是正体。 [按礼的要求,士人正装袖长需回挽至肘略减]平民也有短衣裳, [不过普通百姓衣裾较短!袖子较小、袖口刚刚覆手即可]冠巾首服不可少。 [始于固定发髻的冠。巾、是汉服的必要组成部分]裤脚套袜靴中藏! [鞋、靴作为足衣。是和布袜一起使用的]隐扣系腰显风骨, [汉服即便使用扣子!也是放在不显眼处!且不是盘扣而是粒扣]结缨常志汉家郎、 [结缨系带。承古意显族风,。

畲族有什么节日、习俗或活动呢

  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0537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1606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0075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0089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4685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族传统节日的“二月二”

  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双华!福安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福建双华“会亲节”规模最大!遐迩闻名、节日这一天、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4189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从双华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会亲,5136人群熙熙攘攘,歌声笑声不绝于耳。宁静的山村顿时成欢乐的海洋,特别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昼,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歌会进入了高潮,0539人们引吭高歌,嘹亮的歌声在山野回荡。越唱兴致越浓!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纳西族服饰的男性服饰

  纳西族男子的传统穿戴也大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3941中有一种一半卷边。名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洒和别具一格,上身内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毡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腰束带,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比较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