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初这个姓氏的由来

  寻根溯源   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   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第三子“叔堪”!为初姓得姓始祖。   烟台芝(fu)罘岛后唐时期的初慧安自撰的墓志铭写到"羽音世考","上先荆楚"。明代成化年间初化在碑文中写到“初姓楚始”!清朝乾隆甲子年间初有绩等修的《初氏家谱》记载:初姓“受生季连。姓缘于楚”。《礼记‧曲礼》记载:“颛顼水精!承辰而王、夫其子孙咸4303当为羽”,以上意思是从初姓五音(角?徵,宫、商!羽)属羽,考证初姓传宗,初姓远祖是颛顼!季连!属于荆楚部族,初姓从楚国开始。《初氏谱书》(山东烟台市牟平区水道村)对初姓渊源的记载:“初氏乃楚王之后也。熊!初!荆。楚。庄,屈,项一脉同源!谓七闽,皆通芈、始祖公数堪(即叔堪、《国语·郑语》写作:叔熊)是然,”   结合《史记.楚世家》和芝罘岛后唐初慧安自撰的碑文考证:叔堪!因兄弟之间争夺国君君位失败而避难隐居南衡,后以“初”为氏,为初姓得姓始祖、   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5596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yu)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霜六年(公元前822年)!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於濮!而少6104弟季徇立,是为熊徇。”   2865《国语·郑语》:“夫荆子熊严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叔熊逃难于濮而蛮,季紃是立,薳氏将起之,祸又不克!” 4522  根据《史记》。初氏之前的世系(祖先):黄帝一昌意一颛顼(高阳)一称一老童(卷章)一吴回一陆终一季连一附沮一穴熊(内熊)--过若干世--鬻熊-熊丽-熊狂-熊绎(受周朝国封一世)--熊艾(二世)--熊黮(三世)--熊胜、熊杨(四世)--熊渠(五世)--熊挚红,熊延(六世)--熊,

常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3255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9368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5693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8928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4213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4420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5026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

白姓氏的由来?

  白姓的来源比较复杂。有许多互无关系的支派,《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这是白姓的一支,   《新唐书·宰相世系》上说:“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山西平陆东)。   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作为晋国伯姬的陪嫁奴隶到了秦国!后来得到秦穆公的赏识、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白乙丙的后代以白为姓。形成了白姓的又一支!因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故这支白氏起源于今陕西。     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说:“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此白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     此外。传说古代南方有个白民国,唐代在其地置白州(治所为今广西博白县)。当地人以地为氏,也称白氏。此即《姓氏寻源》所云“《逸周书》白6740民之国,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秦0076国有名将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     《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白建功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9104南东北)。第六子白锽!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锽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四子!次子就2552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4397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府治今甘肃临潭县东)人。白耸为马平(今广西柳州)人!这时还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诗人,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被称为“诗史 ”、此外!战国时有两个白圭,一为贸易理论家!一为水利专家,隋代有灵武(今属宁夏)人白瑜举!于大业九年(613年)起义!起义军曾发展至数万人!唐代还有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时宰2450相白敏中!5880五代后周有中书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元末有红巾军将领白不信,明代有水利专家白英!清代有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近现代有豫西农民武装起义领袖白朗,地理学家白毓昆,国民党桂系首脑白崇禧等,    0793 如今。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 (中华文化信息网),

薄姓氏的由来??

  薄(Bó)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上说!薄姓是姜姓的后代,上古时有薄国(在山东省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   2,出自子姓!以邑名为氏!据《左传·杜预注》载!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称薄姓、   3、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薄氏为古东夷族商部落族人发展壮大的分支!商族的另一支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率领盖氏部族与薄姑部族等诸侯国灭了夏!之后的薄氏部族建有薄姑国, 殷商王朝时期、薄姑国之地又称薄城(今山东淄博临淄!0424一说山东潍坊昌乐)、与古盖国相邻,周武王灭殷商之后,薄姑国联合盖国起兵反周、被太师姜尚率军所灭!姜尚功高勋著、被封于齐地,他收服了薄姑国与盖国的故民、薄姑国与盖国故地成为齐国的一个邑!薄姑国被吞灭之后,其贵族后裔5419子孙以及国民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薄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薄氏,薄氏望族后来出自雁门郡,其后人多尊商汤为得姓始祖!   4!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乌桓部薄奚氏部落,5161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辖下代北地区的鲜卑乌桓部中有薄奚氏部落,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俄罗斯学者6966史洛克格罗夫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中,记载了一支老满洲部族波勒氏、满语为Bere mongu,汉义“弓”!世居黑龙江北岸一带、该氏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薄氏!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时!薄奚氏部落随之入居中原,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薄奚氏改为汉姓薄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6,历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程”姓氏的由来

程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一(700万人)!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三, 程姓是古帝王颛顼的后代,颛顼的5355曾孙重黎,被帝喾封为专门管理火种的官员,称作祝融,重黎的子孙一直担任这个职务、并且在商朝的时候被封在程!建立了程国(洛6690阳的上程聚!在今孟津。偃师的交界处)。为伯爵。史称程伯6915(伯符。得氏始祖),到周宣王的时候,程伯休父被召入朝做大司马!改封在周都附近(咸阳程邑),但休父的子孙从此确开始姓程(休父后裔有另姓司马!司马迁家族就是)。咸阳!京兆一带等属安定、休父之后多居此!其后程婴仕晋平公, 有立赵孤之德, 被封忠诚 ,

何姓氏的由来及先人的事迹

  他的身体阿东认识各色人等,

令狐姓氏的由来?

  令狐(Línghú)姓源流单纯。源出7220有一:   出自姬姓、3011源出魏氏所改,以邑名为氏。上古时。周文王有个儿子叫毕以高,毕公高有个孙子叫毕万,毕万在春秋时。在晋国当高官、他有一个曾孙叫魏颗,魏颗有军功,活捉了秦国大将杜回!于是受晋3906国君主封于令狐!令狐那地方,就在现今山西临猗县西边一带!魏颗的后代、享用令狐的物产。并以封地为姓,称令狐氏!令狐姓是周朝王族的后代。   得姓始祖:魏颗、令狐氏出自姬姓。源出于魏氏所改!以邑名为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回眼看就5874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回身将杜回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海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5197西省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故魏颗就是令狐姓的得姓始祖?、

夏姓氏的由来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3994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6850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1946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7837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5006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0200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3109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

"许"姓氏的由来

  许 姓的历史渊源     许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0944伯夷的后人文叔与许国!称为许文叔!旧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前533年迁都叶,前524年迁都白羽 ( 今河南西峡县 )。前524年迁容城 ( 今河南鲁山县 )!战国初为楚国所灭?其后代逐有「许」氏。   二 ; 传说帝尧时许由的后代,历史上并无证实记在此人!为神话人物!   家族名人   许由 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於颍水之滨。死后,葬於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许慎 (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性淳笃。少博学经籍,师事贾逵,专攻古文经学!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官至太尉。南阁祭酒,著有五经异义触今已亡佚,又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许景澄 (1845~1900)字竹筠,清浙江嘉兴人、同治时进士!授编修、光绪年间出使日,俄,法!德,义!奥等国。庚子时官至吏部侍郎、4282后因诋斥义和团,触怒3934慈禧太后!被杀!后得昭雪。追諡文肃、著有外国师船图表等书,   许世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功臣!传少林寺出身。   地望分布:河北高阳郡!河南汝南郡!   许姓起源参考之二   许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五,在台湾排名第十一。许姓出自姜姓。许姓的始祖是许由,他是炎帝的后代。许由是帝尧时期一位十分有名的贤士、尧因为他的贤德而想要把帝位传给他、但许由不肯!并且逃到箕山隐居。后来!尧又想邀请他做九州的长官、他就跑到□水边洗耳朵!表示不愿意听。许由的后代!就世代居住在许昌、到周武王时,许由的后裔姜文叔被封在许,建立了许国、春秋末期!许3601国被楚国所灭,许国的国人就有一些用6836国名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许, 发展和演变:许姓最初在河南发展,战国时因为战乱。开始向四周迁徙!发展到了山西,湖北。湖南、河北、到汉代!又扩展到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唐朝初期,河南的许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到宋末!已经发展到广东,明朝。福建许姓有人移居台湾!更有一些,迁入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并且融入当9830地的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土、

望 姓氏的由来

  姓望的本姓伍?都是伍8459子胥的后、相传!伍子胥从伍婿庙路过,与这里的一位滩姐好上了,就有了后、有了后、在伍子胥走出房门时!滩姐向他讨个名望!伍子胥立在了门口、久久没有出声。很久之后!他回过头来!向他的后望了一眼、便走了,那滩姐是个灵性之人,众人都在沮伤时、她却喜形于色,众8757人问她喜从何来。她说:“老爷回头一望!分明赐给孩子的姓就是望、他这是希望儿子将来有出息哩。”一番好口彩把个望姓一锤定音!后来、望姓人家就修了这祭伍子胥的庙、随着时间的久远、家族的隐私逐渐淡化,到了现如今。甚至成了一种光荣     具体:   (一)望氏始祖齐太公,这里所指的始祖,是指望氏受姓始祖!而不是始迁祖,关于望氏受姓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说得十分详细:“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2754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9539其后苗裔也。本姓姜、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可见,太公望吕尚是望氏的受姓始祖!太公望吕尚!姓姜氏,世称姜子牙。尊称姜太公。《史记》介绍了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说清了望氏受姓的来历,有一天!周4278文王(字西伯)将要出去打猎?卜卦人说:“所获非龙非郦,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文王出猎,果然在谓水之阳3549遇到太公,文王说!我的先辈说有圣人辅佐周!周将兴旺起来,你0875果真就是的吗!“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于是拜吕尚为军师!后来果然夺得了天下,文王崩。武王即位!始封太公望于营丘,在今山东临淄一带!是为齐国。到了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到了战国时期、齐国仍然是当时的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之一、可见。望吕尚在中华民族史上的历史地位是相当高的!   (二)三峡犹存望氏祠!望家祠堂始建于清代中叶!9963距今约200多年历史?它经历了长江1870年特大洪水的冲击。却巍然屹立至今。是三峡坝区唯一幸存的一座古代宗族祠堂,望氏宗祠通高约8米。檐口高5米,砖木结构。纵长方平面布局!占地面积308平方米、建筑面积598平方米!封闭式一进院落。其明间!前为厅后为堂,中间有敞亮舒展的天井,天井四周及二楼均有回廊,两侧次间为厢房。明间前厅为穿斗式木构架,后堂为抬梁式木构架。次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梁与梁之间用驼峰或大斗支垫。四周墙体用薄青砖石灰浆砌封檐!小青瓦屋面。白色沟头滴水,硬山屋顶!“从“字式山墙。脊式寿头均用条砖石灰砌垒,覆盖小青鹂飞出起翘.,正立面为牌楼装饰贴面,建筑布局及其构架特殊于一般祠堂、   (三)望氏家族人丁旺。据《望氏族谱》记载:“望氏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姜姓、齐太公望之后裔!”太公望即周开国功臣姜尚,号姜太公!名姜子牙。字吕尚,可见。望氏与姜氏、齐氏等均有着历史血缘关系!是姜姓派生出的若干支系中的一支!望姓的郡望是魏兴,南3233朝齐有望法泰,唐有望千!明有望本!清末民初有望云亭,据民国二十五年《宜昌县志》记载。望云亭(1854——1919),名文祥,字桂丞、太平溪人,少时以驾船为业、及长,入清营当兵。随左宗棠部征新疆回民、克南路西四城。升守备!1877年(光绪三年)随赵武毅军赴热河征“白莲教”,任都司、1894年随聂士成赴朝鲜与日军作战!臀部受伤,近一月伤愈、复力战,连克连山关。分水岭诸要隘、补游击。和议后,由裕禄奏授镇远军副将、1900年!又奉令赴河北各地征“义和拳”。克雄县!新城、固安等地。后因罚饷打了荣裕之侄(时任知府)一耳光、而获罪于朝!化装连夜出逃日本!在东京投汤化龙。徐树铮等!1909年秋!8084随汤化龙返国、1912年任伊克昭盟宣抚使,1913年9月。汤芗铭督湘!召望随行!任湖南省第六区司......余下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