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齐姓的由来

  齐姓的由来(1)6239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载,西2736周初年太公望姜子牙受封于营丘建立齐国?至齐桓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田氏代齐!原王族乃为“齐”氏、(2)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字齐子,其支孙以王父的字“齐”为氏、(3)抚北少数民族姓氏、,

历姓的由来?

  我姓黎 (我爷爷他们说 老家是山东的) 我家是吉林的 我听家里的老人说 原来清朝(两百多年前) 一个姓什么的忘了 有哥鸡个 好像是在官府里犯事了 后来就跑了哥三个 个改一个姓   分别是 《黎》 《吏》 《历》   我们黎姓这一支 在闯关东的时候走散了 我太爷爷 还把家谱弄丢了   我太爷爷 国 字辈   我爷爷 长 字辈   我爸爸 向 字辈。

才姓由来

  汉族才姓并非5138原本就有的、多为避祸改姓而来,据不同的才氏族谱等记载。才氏大致有以下几种来2059源:   其一,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重黎是颛顼之恭!为司掌天地之官。周宣王姬静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其后为司马氏、后司马氏犯错,被满门抄斩,管家偷偷用箩筐挑着主人的7个儿子逃至河北昌黎安家落户!并改姓为才。才氏人1338口不众,同姓不婚,   其二。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宁太守方宽!属于帝王赐字改姓为氏,   与明朝大儒方孝孺处在同一时期的明朝大宁太守方宽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他9901曾随朱棣南征!多次在战斗中救驾?朱棣诛戮方孝孺十族!气头上还下旨要杀尽天下方氏人!但朱棣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爱将方宽,特改赐方宽姓“才”、   其三!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据《才氏家5815谱》记载!该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世宗柴荣。其后代梁王柴桂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初立三誓传后人、其一就是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罪加刑、北宋后期。柴荣的后代柴进造反入梁山,家族被朝廷满门抄斩!仅逃出3人。为避祸、子孙皆改此氏为谐音的才氏,相传至今。   其四,为明朝方孝孺的后人!方希贤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孤子、避难时以父名“才”为姓、以“隐士”为名!即该支才氏始祖!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学者!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世称“正学先生”。“靖8742难之役”期间、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并数指棣罪、声言“誓讨国贼”,被诛十族。遗孤方希贤在忠仆方良护卫下逃亡,改以“才”为姓、才隐士娶妻生五子。长子才久财,后明兵突围家宅、捕四子。才隐士带幸存长子才久财浪迹江湖!四海为家!这支才氏后人延续至今,   此外,也有源自少数民族的,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额尔德木图是蒙古族对知识渊博的学者、长者等的称呼,汉义“才子、有才学、智者”。其后裔有额尔德木图为氏者。并冠汉姓为才氏,鄂氏。乔氏等、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才姓人,   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500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326位,以昌黎。辽东为郡望、才氏族人分布较广。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才2885氏人口的70%以上、,

孙姓的由来和来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国!   康叔逝世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   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氏的始祖!姬9359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郌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2604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卫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0395镐京(今陕西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被周平王赐给公爵、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1046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卫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亥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部)、这支芈姓孙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7199叔敖使成为这支孙氏的始祖!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芈)季连→附沮→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5407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吕臣→、→蒍贾伯嬴→蒍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7136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颛顼是黄8087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从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0274支为芈姓!乃楚人的......余下全文>>!

展姓的由来

  1,据《姓氏考略》引《列仙传》注称:“帝喾时有展上公!得道。为展姓之始、”   2!据《郑樵注》云:“姬姓!鲁孝公之子公子展后。以名为氏、”或按:“隐八年无骇卒?无骇者,展之孙也!”又《传言》:“羽父请氏!公命以字为展氏、”春秋时周公的裔孙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展的孙子无骇以祖名展为姓、世代相传,称为展氏,   3。据《魏书·官氏志》载:“辗迟氏改为展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辗迟氏,入中原后从0890汉姓简改为展氏、,

程姓的由来

  由于百度知道所限!略有删节,详见:bbs.hakkas.net/dispbbs.asp?boardid=93&id=1899     ■数量排行  8048   程姓排行:程姓分布广泛、全国程姓总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在中国五十个大姓中排第三十一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东等省、这五个省的程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程姓人口的60%!     ■程姓起源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2、以地名为姓。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5,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程姓迁徙史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   春秋时。程姓主要繁衍于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晋国是西周王3049室的同姓国?春秋时期发展成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国土以今山西省为中心,包括河南,河北和陕西西部分地方。在由荀氏改姓7383程氏的人群中也出了不少名人。苟驩的孙子中有个程季、他的儿子程郑!为人品行端正?又敢于直言极谏、得到晋悼2569公的赏识,被任命为乘马御!后来升任下军副统帅、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又有大夫程滑,在权臣栾书,中行偃的支持下。刺死了荒淫无道的晋厉公。成为哄动一时的人物、除了苟氏改姓程氏外!智氏家族中也有改姓程氏的、如程秀、荀氏支子苟驩食邑于程、以邑为氏!这是程姓,

马姓的由来

  马姓的起源可以追根溯源到尧舜时代!唐尧有位大臣,叫偃皋陶!官居大理之职。皋陶有一子名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招其为驸马,将姚姓公主妻之,赐其为嬴姓!伯益在朝佐虞舜训养鸟兽,6316其后承传此技!尤善豢马。并世以此为业,姒禹称帝!以嬴伯益为辅。姒禹崩!嬴伯益即帝位!伯益在位三年。被姒禹之子姒启所迫、退隐于箕山。夏朝末年、伯益后裔费2549昌去夏归商!为汤武王车御!因佐商灭夏有功、封为费侯、商天子太戍时!伯益后裔中衍为帝车御、功封诸侯。周穆王时、中衍后裔造父为天子车御,驾八骏车载周0481穆王西游、后以平定徐偃王之功,封于赵城!并赐姓赵,周孝王时、中衍后裔非子为天子御马有功!封于秦!袭嬴姓。秦、赵两姓、后皆有国、并有天子之位。两大王族、共祖嬴伯益。因嬴伯益后裔在夏、商!周三代均以马政位显当时!并以兵事见长,所以古时称兵家为“司马”、其后则以祖上官职为姓,称“司马氏”。后分为司。马二姓、   赵父的六世裔孙赵俺父为周宣王车御!以平定四夷叛乱之功而入朝为官!其子赵叔带因不满周幽王无道、弃周归晋,至赵叔带五世裔孙赵夙、其以助晋献公拓疆扩土之功、封为耿邑大夫,赵夙之子赵衰随晋文公患难与共19年,并助其称霸诸侯!功拜晋相,自此!赵氏世掌晋政,至赵衰八世裔孙赵籍!受周天子封!始为诸侯,赵籍之子赵章。联合韩、魏两家!三家灭晋。并迁都甘邑,更名为“邯郸”,虎视中原!赵章曾孙赵武灵王,改学胡服骑射。而国势渐强、成为战国七雄,始称王、赵国“沙丘之乱”。赵武灵6560王被饿死!赵国王族一位青年赵奢,逃到燕国避难!被燕封为上郡守!赵惠王时。赵奢归国任田部吏、因执法不阿受到赵国公子平原君的重视,推荐其管理全国的赋税、赵惠王十五年!改任赵奢为将军,赵奢连败齐、秦两个东,西大国!使其成为战国八大名将之一。因赵国以胡服骑射而名扬四海!为此、赵惠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其封地在邯郸西北的紫金山、因赵奢封于此,故改称“马服山”。其后则以“马服”为氏、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西徙马服氏于咸阳,封赵奢之孙马服兴为右内史!因“马为兵之首”、马服兴则去“服”为马姓。马兴重孙马通、官居汉侍中,封重合侯。举家迁扶风茂陵!因而!扶风为马姓郡望、扶风马姓贵显两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汉显宗皇后。蜀汉骠骑将军马超等!皆为扶风马姓、马援平定两广。其留镇广东的士卒皆以其为荣,因而有许多将士改为马姓,故而,广东的汉族马姓、同姓不同宗。   马9568援有个孙子马光?授封为许侯。其后裔许县鄢陵人马殷!于唐末以木匠从军、功迁武安节度使、其以长沙为都。割据湖南及广西。广东。贵州一部,建立“楚国”!是五代十国之一,马氏立国55年、传二世六王。后被南唐所灭、因马姓世为王侯、宋代编《百家姓》!马姓被列为第44位门阀大姓!除汉族之外。彝!壮!保安,匈奴,高丽、高山!藏,哈尼,景颇。仡佬,朝鲜,苗、东乡。布依!撒拉,裕固、羌!土家!侗!满,回等族,均有马姓,而马服、马适,马矢!马田,马佳,司马!弗莫,尼木!木然等氏,亦改姓马!因此!今日马姓人口。已列为全国第19位大姓,马姓虽然人口众多,但3264却同姓不同宗、其主要原因,是回!满两族命姓方式所决定的、   公元七世纪、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年)创立了“伊斯兰教”。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等族受其影响!改信伊斯兰教,因其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汉译为“马哈木”。所以来中国定居的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信徒改从汉姓!多以其教主马哈木的首字“马”为姓,元世祖时,回族人阿哈马官拜丞相。其后以祖名为姓。亦曰马姓,故而。马姓成为回族第一大姓!民谚曰:“十个回回、......余下全文>>,

陆姓的由来

  陆姓起源有四种:     一,传说帝颛顼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叫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子孙有的以陆为姓、称陆氏、   二 为战国时?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陆终的故地,所以以陆为姓!称陆氏、    三 为出自陆浑国,春秋时6483期的陆浑国。是由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伊川(今属河南境)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东迁之机,东迁到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公元前638年!被秦晋两国强行迁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陆浑之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姓、称陆氏!   四为由他族改姓而得。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今内蒙古南部一带)鲜卑族复姓步陆孤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陆氏!这一支陆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陆姓的郡望主要有:   吴郡!三国时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以7089及江苏宜兴县,这支陆氏为陆通的直系后裔!开基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以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阳翟(今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这支陆5650氏是吴郡陆氏的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颖川太守陆闳、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相当于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河!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西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时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陆姓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堂号,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   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通之子陆发!仕齐为大夫,谥号恭侯。陆发有两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字伯元!西汉时为县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载,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吴县人、以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的陆闳为颍川太守!尚书令,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号颍川支!陆桓!字叔文!生子陆续,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陆稠任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荆州支!陆逢2338为汉尚书仆射、乐安侯。生有五子:陆涉、陆表。陆琼,陆吴、陆招,后发展为陆氏乐安(相当于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地)支。陆表生子陆穰。陆穰生子陆恢!陆恢为两晋之谏议大夫!又分出陆姓谏3219议分支、到南北朝时、南北两地的陆氏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宋元以后,陆姓遍4300布全国各地?、

“吕”这个姓的由来是什么啊?

  一,姓氏源流   吕(Lǚ 吕)姓源出有三:   1、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3777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8010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5172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1426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4425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8612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1820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0308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2,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7593氏分化而来?山西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4844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3。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6402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得姓始祖:伯夷,相传上古华夏部落......余1865下全文>>!

闻姓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闻(Wén 闻)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6421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7086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得姓始祖:少正卯(见上)?先秦典籍中有的提到孔子诛杀少正卯,有的则没有记载,这样!孔子是否诛杀少正卯,成了后世聚讼疑问,据《苟子··宥坐》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3917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并且在家里1797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卯。然而、南宋朱0934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诸2124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于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1298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上述两说各自成理!流传至今,那么!孔子究竟有没有诛杀少正卯呢,学术界对此事的真伪!争论热烈。各执己见,双方都有相当多的论据、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迁徙分布 (缺)闻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0350“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0964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名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与南方闻人氏不同的是此支后人比较高大!“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1229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2891湖北省浠水县、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余下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