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姓何的来源

  何姓的起源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6922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2216冒姓或赐姓!如6093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3130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4108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7975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4844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青山何氏载:     婺源东部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国师何溥,溥!字令通(公元922—1019),号潜斋,6918晚号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县令何易于的第五代孙子。其祖上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   国师公出仕先任南唐史院编修,后拜国师。国师公因强谏、触犯皇上。贬官为海宁(今休宁)县令、为避新安江水患!1837令通公率领百姓将县址迁到高处!等到城墙筑好后。令通公见婺源东部的芙蓉峰2937风景秀丽!即挂印而去。结茅隐居在那儿?享年98岁!著成《铁弹子》、《灵城精义》(8652明代刘基为此书详细注释、《0655四库全书》收录)等著作传世。   令通公夫人程氏,卒于金陵。子闰公(公元946—1037)、当父亲贬官(公元956年)之后!秉承父命即回河南颍阴!到开宝元年(公元968年),闰公自颍阴往海宁探望父亲,父子欢会于芙蓉峰上、开宝五年(公元972)、令通公携闰公之手、东望田源美景!就指导规划!闰公就建房3039居住下来。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闰公长1081子何益(字逊之)奉母雷!妻卢氏到婺源。三代聚会、田源之何肇始矣!直系世系如下:令通公生闰公、闰生晦之公显(闰公幼子)!显生三公彬、彬生九公义!义生六公乐,乐生十五公叔强,叔强生七公希元!希8108元生四公士仁,士仁生五公隆。隆生十八公蕙、蕙生 公!......余下全文>>、

么姓的来源

  “么”做姓氏读同“腰”在字典里,“么”有很多个读音,作为副词可读为me、mɑ!me!yāo。但作为姓氏则为“yāo”(音同腰)。不少么姓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当自我介绍说姓“yāo”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所以还7785必须进一步解释。这时候“名人效应”会显得格外有效。“我姓yāo!女歌唱家么红的么。”如果仍被追问则只好继续解释: “就是什么的‘么’。它做姓氏时读yāo”。在么姓姓氏网上!“幺”的出现频率极高!甚至可与“么”平分秋色,因为不少么姓人把自己的姓氏写作“幺”!并称“么”“幺”是一回事儿、对此!“中国么氏官方QQ群”的群主么传璋这样说!“应该说‘幺’是个错误、从祖先代代相传的族谱来看就应该是‘么’、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出于方便或者习惯自称为‘幺’!但身份证等重要证件上还都是显示‘么’、身份证件上也显示为‘幺’姓的人有,但是很少。” 么传璋认为造成么?幺混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汉语拼音输入法不够完善?“如果输入yāo的拼音你会发现结果只有‘幺’没有‘么’,而‘么’作为姓氏是应该读yāo的!在篆书里‘么2436’和‘幺’彼此通用?但作为姓氏,就应该是‘么’,”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认为姓氏本为“幺”。只是不知何故后来被写为“么”、幺金禾指出。幺,么姓的写法!在上世纪50年代末文字改革以前?幺!7191么是可以并用的?“么是幺的俗写(见《辞源》和《康熙字典》),文字改革以后!在《简化字总表》中、对幺和么作了明确的注解:“么。读me轻声,读yāo的么应作幺”(见《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冠县是山东么姓最大聚集地“QQ群现在有3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河北唐山和山东冠县是两个么姓人最聚集的地区,”么传璋现在邯郸工作,他的祖籍正是冠县、“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么氏十代孙进士么显名借鉴《孔氏家谱》!首次对冠县《么氏家谱》进行了整理修编!截至2009年《么氏家谱》进行了第十四次续修。共收录了27代。男丁9274人,冠县么姓的人同宗同源?传承非常有序。”么传璋说、么贵娴也来自冠县,据她介绍!冠县东古城镇大约有5000多么姓人?主要集中在南么庄、北么庄、么安堤、李才!正8681坦等几个村里?其中北么庄5916规模最大。绝大部分村民都为么姓,“么”未被列入宋版《百家姓》、记者在搜集么姓相关资料是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么姓在全国500个大姓里排名第420位。”但当记者在网上以“中国500大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查得的结果显示:么排名第328位、而幺排名第333位!么传璋说自己也看到过这句话,但认为这个说法有待考证,么传璋没有掌握经过统计后全国么姓人的人口数字!但他认为根据概率加以推算得出的结果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现在姓氏群里有300多人!其中唐山地区最多、占了将近50%!其次是山东。接近40%,分散在其他各地的大约10%,结合2009年冠县地区对么姓男性统计的数字、现在全国的男性么姓人应该有2万多!”么传璋说、如果以么传璋2694的推测结果为基础?再结合目前大致的男女人口比例!全国么4348姓人的总人口数应约为3万人!可见其确实是一个稀有姓氏。山东么姓来自山西洪洞  据么传璋介绍!“就现在6171掌握的文字记载显示!山8458东地区么姓的最早的祖先是么从善,”元朝末年、频繁的战事和水旱蝗疫酿成了极为严重的灾荒。一时间。“中原之地淹没田庐无算,死亡4019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其中!山东。河南灾情最为严重!明朝建立后为安定局面!维护统治而推出了移民垦荒的战略决策 、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移民潮由此开始!“先祖么从善!祖籍山西洪洞,就是这个时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铁条乌鸦窝迁到当时馆陶陶邑的、推......余下全文>>。

满姓的来源

  满(传统百家姓排名第351名)   【起源】满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黄帝後人舜的後代。西周初、周文王将舜的後裔胡公满封在陈。建立了陈国,子孙将祖字为氏。姓作满、   2。出自回族中有满姓。满姓取自经名「满蘇尔」的首音!“   3!出自他姓所改!旧由“瞒”氏讹音变为满氏! 【5470地望分布】山阳郡:此郡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建元年间设置的山阳郡,地点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治所昌邑,相当於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还有一处是东晋年间0671从广陵郡分置出来的山阳郡,治所在山阳。相当於今天的江蘇省淮安市!河东郡8991:秦朝时期置郡,相当於今4494山西省黄河以西夏县一带, 汝南郡:汉朝设置!治所在上蔡、相当於今天的河南省7195上蔡县西南?     京兆郡:太原!高阳、平昌! 太原郡,秦朝时置郡、相当於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家族名人】满 宠: 三国时魏国太尉、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且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他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生!家无馀财!满宠之子满伟!孙9214满长亦有名!满 奋: 晋朝时期尚书令,昌邑人,清高雅致。任职司隶校尉,满朝荐:明朝时期麻阳人。万历年间进士、担任咸宁令。光宗年间担任尚宝卿!後来因为上书引起了当政者的不满、被遣送回原籍,崇宗的时候又被任用为太仆卿、   望采纳哦!

关于姓郭的来源

  郭姓的由来     一,得姓渊源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9212朴子》。商有郭崇、9866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6543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6041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4764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5,出自古郭国、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     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5633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0883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     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8527郭氏分支,  0802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     西西平郡:东汉置郡,其属西虢故地的郭氏族人迁徙而去。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因郭皇后而显赫......余下全文>>!

刘姓的来源是什么?

  刘姓来源  主要5575来源有五:   来源一: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 刘姓书籍   源于祁姓!传说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6060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   又一说刘姓始于刘累(部分留氏族谱作“留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 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来源二:   源于晋国士氏: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代彭氏而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4660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国君杜伯无罪被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会不8032仅是范氏!随氏得姓始祖!也是刘氏的大显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说)“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道:“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即士会)之最盛也”、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 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   来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赐给3485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将刘邑(今河南偃师),封给他的弟弟姬季子4040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正式地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了、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刘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内政外交长达一百多年,   《左传》成公十一年: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来源四:    源于投降汉朝的秦末齐国将领刘到:据史书记载,“平都孝侯刘到。平都、索隐县名,属东海,以齐将、高祖三年降,定齐、侯!千户,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刘到元年,索隐故齐将、巳上孝惠时三0808人也”,   来源五:赐姓或改姓    1.出自项氏:汉初赐项羽的叔父项伯等人为刘氏。封射阳侯: 0214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赐项伯姓刘、封为射阳侯。同时还封了三位项氏族人:桃侯项襄封邑在山东汶上。平皋侯项它封邑在河南温县。玄武侯(姓名无查!封邑待考)、对这三位项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赐姓为刘氏。   2.出自姒姓娄氏:赐娄敬为刘氏,封7420关内侯: 娄敬!齐国人!娄敬去拜见刘邦!主张定都长安、7815刘邦认真听取了他对建都的意见后,并又征求众大臣的意见。众臣中惟独张良十分赞同5042娄敬的见解,并力劝刘邦移都长安、于是,刘邦决定将汉朝都城迁往长安、刘邦采纳了娄敬迁都长安的建议!并把他留在身边为官。还封他为关内侯,同时赐姓为刘氏。    3.源于汉代礼仪(官职)、出自汉代皇室秋祭——貙膢(貙刘)、属于以官称为氏。特别需注意的是:貙刘一支刘氏!本字为貙膢、因此正确姓氏读音作lòu(ㄌㄡˋ)。不可读作líu(......余下全文>>。

郑姓的来源?

  姓氏:郑 祖籍:河南   祖宗:郑桓公 郡望:荥阳郡   分类:以国为姓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黄帝裔孙后稷之后。远祖郑桓公。得姓始祖郑友、《史记》记载。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史称郑桓公,幽王时任周司徒、掌管教化、他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预感将发生变乱!便问计太史公!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名“京”之地。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②出自少数民族。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4301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何姓的来源!要简洁!!!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   、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   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   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    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   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   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使锁南之子   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4。以名为姓,《汉书.五行志》载,西汉时有朱何苗者、以己名   的第一个字为姓、改姓何名苗。他的子孙沿袭下去形成望族,成为何   姓的另一支,   5!少数民族改姓何,据《五代史》载、唐时北方少数民族吐谷   浑氏。其中有的改为姓何!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   何水部集》、   2。郡望   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   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东海郡5214: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   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   ,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   河南)汉吏何并。。

徐州李姓的来源

  陇西堂徐州李氏家族---姓氏来源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6578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8113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1958的都是福建人、2689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这是父亲家族的一支皇室血统族人所在) 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徐州李氏族)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李姓堂号:陇西堂郡望:陇西郡 堂联:登龙世泽射虎家声 李是避祸改字的姓?尧帝时有皋陶氏世袭大理(司法长官)历虞,夏、商三代。以官名命氏称理氏,到商朝末年裔孙理征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子利贞随母出逃、靠食李为生!遂改姓李。 《元和姓篡》说:“李利贞的十一世孙为李耳(老子)、李耳的八世孙李昙入秦为御史大夫,其子崇任陇西太守(今甘肃境内)发展为当地望族、氏人以‘陇西’为堂号。” 李氏在9704发展中人丁兴旺。繁衍昌盛!历史上李氏称帝者60余人、最使人仰慕的是东汉学者李膺和名将李广?李膺字元礼、为人清廉,声望极高!被太学生称为天下楷模,士人称得到李元礼接见为登龙门。李广、以勇敢善战者著称,一生与匈奴作战70余次、《前汉书?李广传》著:“李广出猎!见草石、以为虎!射之!中石没羽,”氏人为有这一文一武两位人物感到骄傲,因此以“登龙世泽。射虎家声”为堂号,     希望采纳。

左姓的来源

  左---以官名为姓氏 左姓是一个来源较为复杂的姓氏,其中最早的一支相传与黄帝时的官吏左彻有关、左彻是黄帝末年的重要人物,据说曾帮助黄帝铸造三鼎、黄帝在鼎成之日去逝,他则拿来黄帝的衣冠。几杖进行祭祀。获得世人的敬重,他的后代。后来便以他的名子为姓氏,姓左、 除了上述一支外、左姓还有其它他一些来源、其中如春秋时期,齐国习惯以左右区分国君之子的高下、称为左公子或右公子。后来,有些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为姓、另外,自西周开始!朝廷7987和诸侯列国中都有左氏官,负责观天象和记录君王言行、这些人的后代中后来也有人姓左!相传周穆王时的左史戎夫、春秋时鲁国左史丘明,楚国左氏倚相等人!后代中都有人姓左, 由此可见。左姓的来源与其他姓氏相比较为复杂、并不像其他姓氏那样有几条可以确切指出的线索!而是可能有许多源头!不仅如此。在春秋战国以后!左姓仍由于许多不同的原因而继续有别的支派融入!进一步使姓氏来源复杂化!其中如宋以后!有不少犹太人进入中国,后来还在中国留居下来,他们中的一些人为3286适应中国的文化习惯?便取用汉族的姓名。其中便有以左氏为姓、另外如清代满洲八旗的哈斯虎,当代裕固族的绰罗族等姓、其汉族姓氏也是左!至于彝,傣!水!回!阿昌。土家,蒙古族等民族、也有许多以左为姓的人, 左姓0413起源的复杂!是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其结果则是共同促进其姓氏的发展和广泛分布。历史上。左姓主要以济阳(所在地今河南省民权东北)为郡都!当代则以河北,山东。江苏!四川为主要分布地区? 史料记载左姓溯源主要有两个方面,来源较早、据《吕览》、《姓氏考略》记载:黄帝小臣有左彻、谀臣有左疆。 以官名为姓氏、 1:源于倚姓、春秋时、齐。宋!卫等国的公族大夫都有左,右公子的称号,三国公族子弟中都有左氏、楚国有左史倚相,左史老者、这些左史往往为世袭。慢慢地人们就以左加名来称呼他们。因而变成了姓氏!如《左传》作者左丘明就是左5130史倚相的后代? 2:源于戎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穆王时有左史戎规!其后0097亦以左为姓, 《历史名人》春秋战国时也有哲学家左伯桃,还有史学家左丘明。名士左人郢。东汉有尚书左雄。三国还有音乐家左延年!晋2981有文学家左思,左芬(女),明代万历6394年间有名臣。左佥都御史左光斗、崇祯末年有帅将左良玉。清代有左宗棠、湘阴人,道光年间中举人!咸丰年间洪杨起军、以四品京堂统军。转战浙江福建各省,后以平定陕、

崔氏姓的来源、

  历史上源于姜氏。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5669尚因辅佐文王,武王9568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传至其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叔乙.叔乙即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嫡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官迁徒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邵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仅在唐朝,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十房崔氏累计出了23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 .   崔姓不仅在历史上是最尊贵的姓氏之一!其姓族中也是名贤辈出,其中最知明者。有东汉政论家崔宴,文学家崔胭,书法家崔瑗,崔悦,南北朝政治家崔浩,史学家崔鸿,经学家崔灵恩,隋朝学者崔颐崔唐代诗人崔护,崔磷,名成崔义玄,崔肌宋朝画家崔白,经济学家崔子方,元朝画家崔彦辉,明代名臣崔呈秀清朝,诗人崔华等,近代经济学家崔适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