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石姓在百家姓里排在第几位 和他的来源

  63位  6484 石   一,三大来源:   1、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封为公后、儿子叫作公子!孙子叫作公孙。公孙在这里不是姓),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7855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4896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姬3907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大夫石癸!宋国(子姓)0551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9469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二!迁徙分布: 9839  1?秦汉以前,石氏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如春秋时楚国8913有石奢!郑国有石癸。周有石速,西3373汉时有石商、石奋!唐代。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属山东),上1886党(今属山西)。河南(今河南洛阳)四处,平原石氏于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江都)。河南石氏唐元和年间以前有部分人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   2!入闽7997石姓   ⑴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至五代时已发展成闽南望族。   ⑵唐末僖宗年间、金陵(今南京)人石螽扈因受命征黄巢而入闽。遂安居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被奉为入闽石姓另一支始祖,其后裔不仅散处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人迁入广东,明朝洪武年间石螽扈十五世孙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   ⑶南宋初入闽始祖世居开封南宫石桥头石德成迁福建长乐古槐镇中街村,至今已繁衍三十三代、后裔分布长乐!福清。宁德及全国各地。世界各国!长乐中街已重建“河阳石氏宗祠”,   三。石姓王朝:   十六国时期、上党武、

《石》姓氏的来源

  苗族的姓名   www.chiyou.name/page/whyz/mzxm/mzxm.htm   ----------------------------   苗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苗名,当婴儿诞生满月后、母亲就要背婴儿跟婆婆、妯娌们一起带些礼物去娘家请满月酒。并由外祖父母或舅父母给取名。 苗族的苗名!不论男女,都是单音名字!女名有“榜(bangx)。欧(eb)。妮(nil)”等等!男名有“宝(box),金(jinb)。翁(ongd)”等等。当长辈称呼晚辈时。可以直呼其单音名?如果引称其苗名时,就必须与其父相连成1712为子(女)父连名制的苗名?例如:子的单音苗名为“宝(box)”!父的单音苗名为“翁(ongd)”,那么“宝(box)”的引称苗名应当呼为“宝翁(box   ongd)”、如果是一般对称、则要在其单音名前加上尊称词“喋(dial)(哥)”。成为“喋宝(dial box)”!黔东南地区,除子(7873女)父连名制之外,还有个别地区采用子。父、祖三代连名制的。譬如:子名为“宝(box)”。父名为“翁(ongd)”祖父名为“里(lix)”。那么子名“宝”的引称苗名则为“宝翁里(box   ongd lix)”。这种子、父!祖三代连名的连名制使用的地区不广泛。如果1471以二十五年为一代,由子(女)父连名制的家族谱系追溯上去,就可知道某个家族延续至今的历史年代、? 湘西,黔东北8941和黔中等地区的苗族,不使用子(女)父连名制。而是使用以父系家庭为中心的血缘近亲集团的专用名称、这种专用名称,人们都认为是苗族支系的苗姓!例如!湘西地区的苗族内部分有“代卡”、“代瓜”、“代华”!“代晓”。“代略”、“代来”(“代”是词头)等等。如果“代卡”这个支系中有一个名叫“金玉”的人、那他的苗名就叫“金玉卡”即在这个支系人的名字后面连上支系专称“卡”,表示苗姓! 苗族现时使用的汉名汉姓?都是与汉人交往频繁之后产生的、在湖南的沅陵!叙浦!麻阳!城步等地的苗族。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汉名汉姓。在湖南五溪地区的腊尔山区苗族!大约在元代开始使用汉名汉姓。明代以后更加普遍、在贵州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也在明代开始有极少数人使用汉名汉姓。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清王朝统治者认为“苗人多同名”、就饬令“各照祖先造册”。凡“不知9594本姓者,官为之4762立姓”!目前。黔东南的苗族是同时使苗族的子(女)父连名制苗名和汉姓,

何姓的来源

  何姓出自姬姓,周3778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6510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详情见baike.baidu.com/...mviLuq!

罗姓的来源

  二!他族改姓     1.代北复姓改罗姓     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魏书··官氏志》,《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等姓氏史籍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文苑英华·周长孙瑕夫人罗氏墓志》5487云:“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祖某、父协。周大将军。南阳郡公!”《周书·叱罗协传》说叱罗协建德三年(574年)赐爵南阳郡公!可见此长孙夫人罗氏,就是叱罗协之女!代1570郡罗氏就是复姓叱罗氏所改、     2.西域斛瑟罗后裔姓罗氏     《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里都有唐代时“斛瑟罗氏。改为罗氏”7581的记载。《唐书·突厥传》称:斛瑟罗为西突厥可汗!圣历二年(699年)时因被突骑施首领乌质勒所追!率部人六七万内迁、后死于长安。斛瑟罗的后裔则逐渐汉化为罗氏!这就是西域罗氏的由来,     三、少数民族中的罗姓     苗族罗氏雍正《云南通志》载:“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正滇则宣威!镇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罗、陈。蔡四姓”!乾隆2980《贵州通志·苗蛮》说:“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户所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李宗防《黔记》卷三也有相同的记载:刘锡藩《岭表纪蛮》据滇!黔省志所载!称西南各0019地苗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16姓为最多、刘人熙《湖南各县调查笔记》在记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时说:“士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记载!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罗姓在内的21个大姓人数最多。可见!原本是汉族的罗姓人在历史上融入了苗族、成为苗族大姓!     布依族罗氏布依族罗氏为古罗子国后裔。罗子国被楚文王迁到湖0274南省汨罗。在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后来、这支罗人又从江4832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唐代西原蛮首领有姓罗者、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     彝族罗氏彝族中也有罗姓。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据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5416而有了五个姓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姓罗、又有彝族俄母氏汉姓为罗,   0062  土家?

肖姓的来源?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5531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4464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3453“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8959”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3403《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4113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8733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也算是氏族上的统一、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2397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9665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余下全文>>、

廖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饥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姓景的来源?

  1是战国时期、楚国王室三大姓---屈!景。昭、之一、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      2是景姓、是战国时齐国君主齐景公的后代,以王父名为姓、相传姓景、   二、郡望堂号 4317秦置晋阳县,属太原郡,现在山西太原市。   三!历代名人      景阳-一战国时楚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景延广一一字航川。五代后晋陕州人。高祖时累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出帝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但致书称孙。契丹数9689以责晋!延广对契丹使者说:“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其后契丹入寇,延广闭壁不肯出、寻出为河南尹!北骑奄至,延广顾其家!未能引决,被执。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自杀,以身殉国!终年55岁、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极,字幼南,江苏泰州人、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著有《哲学论文集》,《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鸡《名理新探》!译有《柏拉图对话集选篇》,《温楷斯德文学评论之原理》等!、

何姓的来源,别太复杂

   何姓的来源?来自(韩)的谐音误读作为姓源出于音讹!

谢姓的来源

  我也姓谢。

李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主要来源   1.源于嬴姓和姚姓   据北宋中叶的《新唐书·宗室世系》一书记载:李氏源出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其子孙以官为氏!称|理氏!老子李耳是第一个以李称姓的!   2!其他来源   源于改姓,赐姓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5210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   3.少数民族李姓     历史名人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 上古帝王颛顼之後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着有《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悝: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国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飞将军李广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3741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曾在东汉时任三朝(顺帝、冲帝,质帝)太尉。博学多才,能言善变!不畏权贵。敢于抗争、故有“北斗喉舌”之美誉、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9380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0391东汉政治家、满腹经纶,被誉为“天下模楷李元礼。”   李育:东汉一代名儒!   李尤:东汉文史学家!广汉雒(今四川广汉雒城)人!年少时以能文著称!曾撰《6857蜀记》,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共撰《东观汉记》、   李傕(?-198)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6612野人(今山东山阳)!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任左校令!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6429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李密: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充: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书法家、   李式:东晋书法家,   李颙:东晋文学家,   李暠: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武昭王,政治家!文学家!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   李冲: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北魏时期杰出0588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骞:字希义、赵郡平棘人!南北朝时文学家、博涉经史、富文藻,      李孝贞:赵郡柏人,南北1816朝时文学家!少好学。能属文、孝贞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本传》行于世......余下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