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哪些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花街节!

傣族的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8989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0948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   傣族的节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   ¤开门节和关门节   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   关门节从七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三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在十月中旬、   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举行大的娱乐活动。三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了?   开门又被称为“3210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3139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    开门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等,   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开门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青年们可以在这时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可出外办事8335或串亲访友,   ¤泼水节   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有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公历的四月中旬!   泼水节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越泼越激烈,鼓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会举行赛龙船。放飞9544灯等传统娱乐活动。   节日期间去西双版纳,除了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还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楼:近似方形的竹楼以数十根粗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茅草排覆盖屋顶、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喷香可口的竹筒饭、欣赏到傣家姑娘美妙绝伦的孔雀舞,   不过!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1220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等,、

傣族的人数有多少他们的风俗习惯是什么传统节日是什么

  中国的少数民族现在正式确定民族成分的有56个!他们是: 1蒙古族。2回族、3藏族、4维吾尔族!5苗族、6彝族!7壮族。8布依族!9朝鲜族,10满族!11侗族!12瑶族,13白族!14土家族。15哈尼族。16哈萨克族、17傣族,18黎族,19傈僳族。20佤族、21...。

畲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三月三!乌饭节!、

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分别是什么时候的,它们是不是我国的民族传统节日?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0650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1178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元宵节为每年1月1日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   今年是6月8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根据1115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通知精神。今年端午节放假时间为6月7日~9日。共3天,其中,6月7日(星期六)照常公休、6月8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6511为法定节假日?6月8日(星期日)公休日调至6月9日(星期一)。不能停止生产和工作的单位放假办法、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都是我国的民族传统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歌圩节(三月三)。陇端节。中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0368正月初一),元6079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等、   此外!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傣族生活习惯

  傣族是一个居住在海拔较低,地域平垣开阔之地(俗称“坝子”)的民族!居住在坝子上的傣族!因气候。气温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饮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喜酸,故有“酸摆夷”之称、在傣族闻名遐迩的菜谱中。其名菜几乎都离不开酸。作为调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笋!酸橙,也有动物性的,如酸蚂蚁。还有经化学反应制成的,如醋(自酿),傣族嗜酸!一方面与其生活地域有关、傣族居住地都较燥热。酸性食品不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预防中暑、傣族嗜食酸!这是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克服气温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渐形成且保留的,是一个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朴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习俗,也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显眼的亮点和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反映。   傣族饮食文化中另一个特点是“食野”!所谓“食野”。是指傣族喜欢吃一些野生的动植物,在傣族饮食文化“食野”的菜谱中、既有动物的,如食“温顿”(一种生活在怒江沙滩上的虫)!食蝉等、也有植物的、如野生的蕨菜,刺苞,鱼腥菜,香茅草,“摆夷拄棍”(一种长绿植物、食其嫩芽,因傣族最喜欢食之而得名)、这些野3030生植物具有清肺解热,明目健脑,抗衰老的作用、傣族饮食文化中的“食野”特点,证明傣族人民认识自然、崇尚自然。反映出傣族人民一种淡泊!闲适、随意的心理特征、   傣族饮食文化中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食花”,攀枝花。白花、芭蕉花等植物的花!傣族人民将其佐以调料做成美味绝伦的佳肴!在傣族饮食中的食花习俗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将一种名为染饭花的花摘下洗净,将染饭花加水煮后弃花留水!将糯米放入黄色染饭花水中浸泡约4小时。使颜色入米心。然后将着色的糯米捞出放入甑子内生蒸至熟!然后倒入盆内反复搅拌!米饭呈现出花朵的黄色?食之松软可口而略带清香、此饭一般在清明节时做、做好后将其作为祭祀先祖的“供饭 ”。或在节日宴席上和其它菜肴相配!因其色香味俱全!从而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傣族独特的饮食结构!与当今倡导的绿色食品契合!傣族菜肴具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特点。这是傣族人民尤其是傣族妇女不易肥胖的原因之一。从营养膳食的观傣族分布在会理,盐边县和攀枝花市郊、与汉!彝、傈僳等族杂居!四川现约有 五千五百余人。 汉代称其先民为“掸”!唐代称“金齿”!“银齿”!明。清称“棘夷”或“摆 夷”!明洪武年间!云南景东傣族土司奉调来建昌(今西昌)参与平息元降将月鲁贴 木儿的叛、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传统节日有:春节,冬至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当然是春节了!传统的乐器有:琵琶。二胡、板胡、古筝!笛子!埙。七弦琴。 箫!扬琴〈好像是这么写的〉,管子,古称筚篥或觱篥。唢呐,大三弦!月琴!蒙古民族传统乐器马头琴等等,传统服饰、我认为是汉服,但很少见了,当然,唐服也算~、还有女人比较喜欢的旗袍也算吧,!。

傣族的习俗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2451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妇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财产,数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   妇女在结婚前就开始有个人积蓄!结婚带男方家的财物一旦离婚可以携带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期间!若夫妻关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着自己的东西回父母处,寡妇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门!如果男4656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妇死去,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办离婚手续。手续简单。将一1074对蜡烛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1636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0632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   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8918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