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满姓的来源

  满(传统百家姓排名第351名)   【起源】满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黄帝後人舜的後代、西周初,周文王将舜的後裔胡公满封在陈、建立了陈国!子孙将祖字为氏!姓作满、   2、出自回族1970中有满姓、满姓取自经名「满蘇尔」的首音。“   3。出自他姓所改。旧由“瞒”氏讹音变为满氏、 【地望分布】山阳郡:此郡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建元年间设置的山阳郡,地点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治所昌邑!相当於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还有一处是东晋年间从广陵郡分置出来的山阳郡。治所在山阳、相当於今天的江蘇省淮安市,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相当於今山西省黄河以西夏县一带, 汝南郡:汉朝设置,治所在上蔡、相当於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京兆郡:太原。高阳。平昌! 太原郡、秦朝时置郡。相当於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家族名人】满 宠: 三国时魏国太尉、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且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他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生、家无馀财。满宠之子满伟,孙满长亦有名。满 奋: 晋朝时期尚书令!昌邑人,清高雅致,任职司隶校尉、满朝荐:明朝时期麻阳人,万历年间进士,担任咸宁令。光宗年间担任尚宝卿,後来因为上书引起了当政者的不满。被遣送回原籍,崇宗的时候又被任用为太仆卿!    望采纳哦,

么姓的来源

   “么”做姓氏读同“腰”在字典里,“么”有很多个读音、作为副词可读为me,mɑ!me!yāo!但作为姓氏则为“yāo”(音同腰)?不少么姓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当自我介绍说姓“yāo”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所以还必须进一步解释。这时候“名人效应”会显得格外有效,“我姓yāo。女歌唱家么红的么!”如果仍被追问则只好继续解释: “就是什么的‘么’,它做姓氏时读yāo”。在么姓姓氏网上。“幺”的出现频率极高、甚至可与“么”平分秋色、因为不少么姓人把自己的姓氏写作“幺”。并称“么”“幺”是一回事儿、对此、“中国么氏官方QQ群”的群主么传璋这样说、“应该说‘幺’是个错误,从祖先代代相传的族谱来看就应该是‘么’,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出于方便或者习惯自称为‘幺’!但身份证等重要证件上还都是显示‘么’!身份证件上也显示为‘幺’姓的人有。但是很少、” 么传璋认为造成么!幺混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汉语拼音输入法不够完善。“如果输入yāo的拼音你会发现结果只有‘幺’没有‘么’,而‘么’作为姓氏是应该读yāo的、在篆书里‘么’和‘幺’彼此通用。但作为姓氏、就应该是‘么’,”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认为姓氏本为“幺”。只是不知何故后来被写为“么”!幺金禾指出。幺、么姓的写法。8303在上世纪50年代末文字改革以前,幺、么是可以并用的、“么是幺的俗写(见《辞源》和《康熙字典》)、文字改革以后,在《简化字总表》中,对幺和么作了明确的注解:“么!读me轻声、读yāo的么应作幺”(见《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冠县是山东么姓最大聚集地“QQ群现在有3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河北唐山和山东冠县是两个么姓人最聚集的地区,”么传璋现在邯郸工作、他的祖籍正是冠县。“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么氏十代9988孙进士么显名借鉴《孔氏家谱》!首次对冠县《么氏家谱》进行了整理修编、截至2009年《么氏家谱》进行了第十四次续修、共收录了27代。男丁9274人,冠县么姓的人同宗同源、传承非常有序!”么传璋说!1539么贵娴也来自冠县!据她介绍,冠县东古城镇大约有5000多么姓人!主要集中在南么庄,北么庄,么安堤。李才,正坦等几个村里!其中北么庄规模最大!绝大部分村民都为么姓,“么”未被列入宋版《百家姓》、记者在搜集么姓相关资料是在网2418上看到过一句话?“么姓在全国500个大姓里排名第420位。”但当记者在网上以“中国500大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查得的结果显示:么排名第328位。而幺排名第333位!么传璋说自己也看到过这句话。但认为这个说法有待考证、么传璋没有掌握经1010过统计后全国么姓人的人口数字,但他认为根据概率加以推算得出的结果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现在姓氏群里有300多人。其中唐山地区最多、占了将近50%!其次是山东。接近40%,分散在其他各地的大约10%!结合2009年冠县地区对么姓男性统计的数字!现在全国的男性么姓人应该有2万多、”么传璋说!如果以么传璋的推测结果为基础,再结合目前大致的男女人口比例。全国么姓人的总人口数应约为3万人。可见其确实是一个稀有姓氏。山东么姓来自山西洪洞  据么传璋介绍!“就现在掌握的文字记载显示。山东地区么姓的最早的祖先是么从善,”元朝末年。频繁的战事和水旱蝗疫酿成了极为严重的灾荒,一时间、“中原之地淹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7543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其中、山东!河南灾情最为严重。明朝建立后为安定局面,维护4471统治而推出了移民垦荒的战略决策 ,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移民潮由此开始。“先祖0233么从善,祖籍山西洪洞。就是这个时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铁条乌鸦窝迁到当时馆陶陶邑的,推......余下全文>>!

及姓来源

  及2696姓 及[及!读音作jí(ㄐㄧˊ)]   一.姓氏渊源:   6696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2636出自商朝时期箴氏诸侯国滑方及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商朝时期!有子姓箴氏诸侯国滑方(今河南滑县)?   周成王元~三年之间(约公元前1063~前1061年)!纣王的独生子武庚举兵反周!箴氏滑国参与其中!周公旦率军东征。苦战三年!平息叛乱,灭了箴姓滑方、以其故地封予姬姓亲族、此后。姬姓滑国将其都邑由滑西迁于费邑(今山东费县)!   滑国被灭后、箴氏族人四处分散、其中有逃迁至汲水一带者(今河南汲县),改称为汲氏,后有省7676去“氵”偏旁称及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及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春秋时期!及邑为姬姓滑国的一个地名、到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滑国为秦国所灭,晋国则乘乱于同年取其故地为自己的滑邑!及邑则成为了晋国的边境小镇!被封赐予晋大夫、其后裔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及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汲邑!属8408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周朝时、有位王族叫康叔。受封于卫邑。后建立了卫国、   后来卫国君主卫宣公!将他的儿子安排在“汲”那个地方居住(今河南卫辉),称公子汲,公子汲的后代以居地为姓氏,世代姓汲,其中有因避战国末期的战乱,而省去“氵”偏旁简改为及氏者,   二.郡望: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任丘县: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始有2525任丘之称?北齐天保年範(公元550~559年)开始置县。隋朝初期并入高阳郡、在隋朝至唐朝初期曾两度置废。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任丘县、以后历代沿用。1945年4月30日任丘解放!1958年任丘、文安,大城三县合并。1961年恢复原县制?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目前已成为中国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县级市、   三.历史名人:   及 宦:(生卒年待考)。粤人(今福建福,

史姓施姓是一家吗?

  应该不是,史姓3247起源黄帝时,施姓起源是周代的诸侯鲁惠公的后裔!望采纳,

“何”姓的来源和分布

  源流 1、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2。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 ,穆等政权先2910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8635“何”则是其中之一! 3。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8063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姓谱》载:汉7981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 复姓! 何氏先祖——何瑊公 据《浈阳水木记》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秦灭韩国、韩王2776安被劫掳!国破家亡 !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1785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3558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 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吏不悟,以为是指“河2507”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 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1486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据《浈阳水木记》载:“初祖瑊公与妣姜夫人卒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之原、后代培附冢埠垒,后世因名7410何坟岗墓!此墓宋时犹存,庄间李公光过览4422诗曰:何坟岗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 应灰火灼、吕螟那得误凝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里归鹤鸣。淮土不随涵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 在2000年第七届世界何氏恳亲大会召开前夕!安徽庐江何氏宗亲总会发起海内外何氏募捐建设了何氏始祖陵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何7190氏宗亲会?曾3657陆续派出寻根访问团到庐江考察、庐江县侨办于1993年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走访何氏家庭,查阅何1480氏宗谱等有关资料!进一步证 实了庐江何氏始祖发源地、已为世界所公认。1994年5月,安徽省编审何鹏先生来庐进行多次考察、拍下何氏宅基地和何家坟园照片,写下近万字的调查报告!北京电视台《中华姓氏》摄制组千里迢迢到 庐江拍摄了《何氏起源在庐江》专题片,广为宣传,同时,海内外宗亲捐款投资200万元!其中用于陵园建设130万元。征地12.13亩、从2000年6月开始修建,至11月27日竣工、历时半年完成陵园重建任 务,陵园内用砂石提高数米?正中是墓冢、呈三国型。外园用岳西生产的花岗岩砌成!高大雄伟,中间(墓冢)用怀远圆型花岗岩建成、内圆即冢内用红砖圈成、中间真空,立地通天、地下放有吉祥物 ?象征世代祥和?墓前竖立高大宽厚的瑊公墓碑。碑前放着雕刻典雅的香炉!北侧建有“庐江堂”!堂内高大宽敞!瑊公灵位端正敬放在正中!古朴庄重!左边墙上排列海内外宗亲为园林建设所作贡献 的瓷像!右边墙壁上排列着海外宗亲捐的壁画,东侧设纪念室、室内存放海内外何氏宗谱?何氏名人录,历届何氏宗亲大会会刊?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长官何厚铧的......余下全文>>、

徐姓的来源

  徐氏源远流长,始于夏朝。是黄帝的嫡系后代,徐氏姓源!出自嬴姓、《元和姓纂》云:“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周所灭!以国为氏。”根据考证、徐氏得姓始祖是四千多年前的贤士伯益。伯益是上古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高阳氏的后代、而高阳氏是2582黄帝裔孙颛顼帝的后嗣!伯益娶妻姚氏,生二子:长曰大廉,失考!次曰若木。夏商时受封于邳郸、为诸侯!生子嬴调,袭父爵,调生子房!房袭父职!以昭其功。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相禹七年,公元前2175年!夏启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城址在今安徽泗县北)!徐1119地方圆五百里。以今9537之徐州为中心!南至长江!北至山东!河北中南部、西至河5704南偃城。东至东海!若木在这里建立徐国(今安徽。江苏交界处),传至32世徐偃。为周所灭。周武王时、又封徐偃之子宗为徐子、仍属诸侯国,后灭于吴国,失国后的子孙遂以徐为姓、奉伯益为徐氏受姓之始祖,   徐氏在中华民族新的百0768家姓中?位居第十一、徐氏的郡望是“东海郡”(现在山东兖州东南)!堂号为“东海堂”!也有叫“南州堂”的!常用堂联有:8535“东海伯益,南州高士”、“东海衣冠第!南闽礼乐家”。“南州高氏、!中山首功”!“东海堂中万派千秋共同注、南州庭上五龙八凤复飞腾”。    秦始王时!若木60世孙徐福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0554奉命东渡日本!徐福之弟徐该。远走洪州(今江西南昌)隐居、至东汉8552桓帝时!徐该9世孙徐稚有“南州高士”!“徐孺子”之誉称!稚之子泊。泊生五子:永、盛。奇,峰!攀。唐代徐懋功,系徐盛之后!徐懋功30世孙徐绩(若木96世)生二子:长子秉哲、登进士!次子处仁、任中书仕郎!秉哲之子电发,登进士。电发之子融、亦中进士、世人称徐氏“公孙三进士”、   徐融之子鹤龄(徐稚33世孙)。初居广州!后迁江西石城县!为徐氏石城始祖!宋朝末年!传至三六一郎(徐黄)!*冯氏!兄弟三人、其二弟移徙南靖(浦城)。三弟徐赖三共迁永定合溪!后迁湖雷,坎市等地!一郎黄(徐)偕妻携子、由江西石城经宁化石壁徙居福7214建汀州府上杭旧县陈东坑(即今蓝田)!为徐姓入杭始祖!传至8世徐龙、*杨氏!生二子:长子有传(九一郎)。迁本县湖洋坝尾,次子汝荣(九二郎)!*吴氏!迁本县临城镇城北村小坪自然村。现已繁衍22代、几百年来、他们固1406守家园!很少外出营生的。清末民初,18世裔孙徐国华、徐清华同时迁至上杭城关。1949年、19世裔孙徐凤林迁往台湾。定居于台南市、   上杭徐姓!主要聚居地是城关,城北小坪村、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固定链接 评论(0) 引用 阅读(17) 圈子 编辑 有奖举报   徐氏历史来源 编辑 2006-03-03 22:15:33   历史来源   「徐」源出 ;     一:以国为氏!徐戎!亦称徐夷或徐方、为东夷之一,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苏省西北部和安徽省东北部)。周初,以今江苏省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吞并、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徐氏为颛顼、皋陶之后!夏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从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击败、后又封徐偃王子宗为徐子。春秋时,徐国被吴灭后!徐子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     二:清代满族姓氏舒穆禄氏改为徐氏,如徐元梦!为满洲正白旗人,、

徐州李姓的来源

  陇西堂徐州李氏家族---姓氏来源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7921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9688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2861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这是父亲家族的一支皇室血统族人所在) 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6323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5214三房支谱四卷?(徐州李氏族)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李姓堂号:陇西堂郡望:陇西郡 堂联:登龙世泽射虎家声 李是避祸改字的姓!尧帝时有皋陶氏世袭大理(司法长官)历虞。夏,商三代!以官名命氏称理氏,到商朝末年裔孙理征得罪纣1404王被处死?其子利贞随母出逃、靠食李为生、遂改姓李! 《元和姓篡》说:“李利贞的十一世孙为李耳(老子),李耳的八世孙李昙入秦为御史大夫。其子崇任陇西太守(今甘肃境内)发展为当地望族!氏人以‘陇西’3272为堂号、” 李氏在发展中人丁兴旺!繁衍昌盛。历史上李氏称帝者60余人。6842最使人仰慕的是东汉学者李膺和名将李广。李膺字元礼、为人清廉、声望极高。被太学生称为天下楷模。士人称得到李元礼接见为登龙门!李广、以勇敢善战者著称,一生与匈奴作战70余次、《前汉书?李广传》著1270:“李广出猎,见草石。以为虎,射之,中石没羽,”氏人为有这一文一武两位人物感到骄傲,因此以“登龙世泽,射虎家声”为堂号、     希望采纳。

成姓的姓氏来源

  成 郕成(郕)氏有两支!一支源于姬姓、周初。周文王6219嫡七子。姬叔武,封地郕国(今山东省宁阳县汶上县北部一带)、伯爵,谓郕叔武!郕叔武的后代以成为氏,一支源于芈姓,西周末年的战国时代,楚国君芈熊仪尊号若敖。他的庶出子孙称为若敖氏,到楚成王芈熊恽(又名髡、頵)时。有名将成得臣、是若敖的儿子斗伯比的第三子。以父字称为成氏。成得臣善于治军统兵!作战勇猛、为楚国立过很多战功!一直做到楚国令尹、后来由于他久胜而刚愎自用!在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中!被晋军打败、楚王知道后9433怒而不饶?派使者上前线!成1782得臣因羞愧而拨剑自刎、等楚王听从人劝告!念其勇武及往日功勋,想饶其败军之罪时!但在使者4816再到军中时,成得臣已自刎了、他的儿子成大心也是楚国名将!成(chéng)姓源出有: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4170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姬姓氏族以郕地之名为姓氏的。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几乎同时的分支,在姓氏形成上独一无二:⑴.起源于今山东宁阳,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与《辞源》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周文王第七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叔武在郕建立了郕国,文公三传至僖公、齐僖公9162先后与郑庄公及鲁隐公结盟,得0752到两国帮助。在其后十数年间齐僖公先后主持与多国会盟、平定宋!卫与郑三国9922之间的斗争!齐国与盟国郑。鲁以宋殇公不向周天子朝觐而讨伐宋国!以郕国不听从周天子之命令不而讨伐郕国!平定许国逼使使许庄公出走、立其弟许桓公为国君。平定宋国华督之乱!前706年!齐僖公又在郑国公3398子忽帮助下打败狄戎、但是因赠送礼物给各盟国时、鲁,郑交恶,于前702年!齐国在郑国要求下联郑伐鲁。前699年。又应宋国要求,联合宋!卫、燕三国讨伐郑国。齐国遂形成一个小霸之局面!到了僖公3132之子襄公在位时,国力更强、在前690年!降服纪国,前686年!齐国又与1346鲁国讨伐郕国,郕国国君看到鲁国同姓相残。竟联合外姓讨伐自家人、一气之下、遂使郕国降齐、被齐襄公姜诸儿厚礼受降!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后有的去邑为成氏!史称成氏正宗!⑵.起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几乎在与叔武封地的同时!周武王又将另一个王族季戴!也分封在另一个郕邑(今河南范县濮城)!季戴也在自己的郕邑建立了郕国,季戴郕国没有叔武的郕国命运好,早在叔武的郕国灭亡三十二年前的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这个郕国即被卫宣公姬晋所灭,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其中就有人去邑为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成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武为得姓始祖! 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史籍《姓氏词典》中引《新纂氏族笺释》注释:“容姓出自大容氏?”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在典籍《庄子·胠箧》中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后世所明确记载的容成氏,当以大禹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名人辈出!其后裔子孙分衍多多,姓氏繁复,但最早的成氏!容氏、庸氏,当出此族源。 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君主若敖之子成虎、8471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8314史籍《千家姓查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个儿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国大夫!在熊成虎的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匈奴族、出自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北凉录》中的记载!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南匈奴屠格部族多次被大将军卫青击败。俘虏被送入中原地区分散居住,其中即有按汉俗改汉姓为成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余下全文>>、

林姓的来源

  1!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国神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0482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2036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2!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3,此外。056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鼎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4804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林姓的发源地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33081.html?wtp=tt#1?

姓史的有哪些名人

  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因官而得姓。      史鱼-春秋时卫国史官。      史恭-汉宣帝舅公!凉洲刺史。抚养,辅佐宣帝有功。赠杜陵侯。史崇高祖。      史崇-史姓家谱始祖,东汉溧阳侯。      史务兹-唐朝武后之宰相、溧阳侯21世孙!      史浩-南宋朝宰相!为岳飞平反昭雪、溧阳侯35世孙!      史弥远-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溧阳侯36世孙!      史嵩之-南宋朝将军宰相,史浩侄子、溧阳侯37世孙!      史天泽-元朝忽必烈的丞相、镇阳王!溧阳侯37世孙,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1665明朝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溧阳侯49世孙。      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师。康熙字典修纂官、溧阳侯51世孙,       史贻直-清朝文源阁大学士!宰相。军机大臣、溧阳侯52世孙。   史良-前中国民主同盟主席,      4436史玉孝-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史可-电影演员,      史玉柱-企业家      史泰祖-香港著名皮肤科医生      史量才-民国爱国报业家      史东山-电影导演      史久镛-海牙国际法庭庭长      史群-当代水产学家!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