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姓氏的由来

  中国姓氏的由来   张 ! 王 , 李 、 赵 、 钱 ! 孙 …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有 自 己 的 姓 氏 , 这 些 姓 氏 是 如 何 产 生 的 呢 ?   在 上 古 三 代 、 姓 和 氏 不 是 一 码 事 、 氏 是 从 姓 那 儿 派 生 出 来 ,   从 汉 代 开 始 。 姓 氏 混 而 为 一 , 现 代 我 们 中 国 人 的 姓 。   大 部 分 是 从 几 千 年 前 代 代 相 传 下 来 的 、 考 其 来 历 ! 大 致 可 分 为    12种 类 别、   1), 以 姓 为 氏 ! 姓 作 为 氏 族 公 社 时 期 氏 族 部 落 的 标 志 符 号 而 产 生 、   其 后 人 有 的 便 直 接 承 袭 为 氏 ! 母 权 制 氏 族 社 会 以 母 亲 为 姓 、   所 以 那 时 许 多 姓 都 是 女 字 旁 。 如 : 姬 , 姜 、 姒 ! 姚 等 !   2)、 以 国 名 为 氏 。 如 我 们 所 熟 悉 的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诸 侯 国 :   齐 ? 鲁 。 晋 。 宋 ! 郑 ! 吴 。 越 、 秦 。 楚 。 卫 。 韩 ! 赵 、 魏 !   燕 ! 陈 。 蔡 、 曹 , 胡 。 许 等 、 皆 成 为 今 天 常 见 姓 ,   3), 以 邑 名 氏 。 邑 即 采 邑 ! 是 帝 王 及 各 诸 侯 国 国 君 分 予 同 姓 或   异 性 卿 大 夫 的 封 地 、 其 后 代 或 生 活 在 这 些 采 邑 中 的 人 有 的   便 继 之 为 氏 ! 如 周 武 王 时 封 司 寇 岔 生 采 邑 于 苏 (今 河 北 省 临 漳 县 西 )   , 岔 生 后 代 7014便 姓 苏 ! 据 统 计 、 以 邑 为 氏 的 姓 氏 近 200   个 , 一 些 复 姓 由 于 漫 长 的 历 史 演 变 。 至 今 已 不 复 存 在 、   4) 以 乡 , 亭 之 名 为 氏 、 这 类 情 况 不 多 , 今 日 常 见 姓 有 裴 , 陆 ! 阎 。   郝 。 欧 阳 等 、   5) 以 居 住 地 为 姓 。 这 类 姓 氏 中 , 复 姓 较 多 ! 一 般 都 带 邱 , 门 、 乡 、   闾 。 里 。 野 、官 等 字 , 表 示 不 同 环 境 的 居 住 地 点 ,   以 先 人 的 字 或 名 为 氏 , 出 6199自 此 条 的 姓 氏 很 多 ? 据 统 计 有 五 六 百 个 ,   其 中 复 姓 近 200   个 ! 如 周 平 王 的 庶 子 字 林 开 ! 其 后 代 以 林 性 传 世 ! 宋 戴 公 之 子 公 子 充 石 。    字 皇 父 。 其 孙 以 祖 父 字 为 氏 。 汉 代 时 改 皇 父 为 皇 甫 。   以 次 第 为 氏 、 一 家 一 族 , 按 兄 弟 顺 序 排 行 取 姓 。 如 老 大 曰 伯 或 孟 ?   老 二 曰 仲 , 老 三 曰 叔 ! 老 四 曰 季 等 、 后 代 相 沿 为 氏 ! 表 示 在 宗 族 中 的 顺 序 、   但 也 有 例 外 ? 鲁 庄 公 之 弟 庄 父 , 排 行 老 二 。 本 为 仲 氏 ! 仲 孙 氏 。   因 他 有 弑 君 之 罪 、 后 代 便 改 姓 孟 ? 或 姓 孟 孙 。   8)、 以 官 职 为 氏 ! 如 司 徒 ! 司 ......余下全文>>?

何这个姓氏的由来、

  何出自姬姓!其祖先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为黄帝后裔、发源于江淮流域的江苏和安徽。在江苏东海、安徽庐江和合肥以及四川的郫县,何9948氏是当地望族,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即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韩,其孙韩王安!原居韩邑 ( 一说在山西河津县 ) 为秦国所灭。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江淮方言。音“韩”变“何”,逐为“何”氏、因此、稜姓是由韩姓分化出来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以民族而言,何6183氏并非仅为汉族所专有!亦有部分外族改姓何!唐朝的“昭武九姓”之一即有何氏,清末,更有荷兰姓氏Bosman汉化为何姓!详见何东家族,。

姓氏韩的由来?

   韩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诸侯之一的韩国!当时的位置!就是现在陕西的东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韩姓本来是姬姓。春秋时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晋国的0878后裔武子?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后来他的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为氏、就此姓了韩。当时他们的封地韩原、就是现在陕西省韩城县南边的地方、 韩武子的子孙!以后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时候。干脆“三家分晋”,与赵,魏二氏同时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这时的韩国建都在平阳,亦即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可见得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已经比过去扩张了许多, 后来、传到韩景侯的时候。把国都从平阳迁到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省禹县、再传到韩哀侯。又5450迁都于新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县。由此可见。韩姓的繁衍、是从最初的陕西,然后扩展到山西,河南,最后才公布于全国各地的, 战国时代曾经显赫一时的韩国,后来被秦始皇所灭、其宗室继续以韩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颍川!到了6171西汉末年!韩骞为了躲避王莽之乱!举族移居南阳!并且日益繁荣茁壮成为当地的望族,因此。以后的韩姓,以河南颍川和南阳两地为最多,其他地方姓韩的人,也大多是从这两地方分支出去的。 韩姓!自始就是一个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创始祖韩非!他所著的《韩非子》五十余篇、迄今仍为治法者的必攻经典、 家族名人 韩非 (!~前234) 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3017于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9179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前196) 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2077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3460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谥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2966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 韩湘子 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于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

高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5105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2147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5286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9100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4289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0246始祖: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5729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3199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1181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2140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9884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二。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5349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0485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2139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三。历史名人   6872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0996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余下全文>>、

莫氏姓氏的由来?

  百家姓中的莫氏由来 一 姓9013氏源流 莫姓源出有六:   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zhuān xū) 之后!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上古帝颛顼造“[莫阝]阳城”!其支庶子孙有定居[莫阝]阳城者!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阝]阳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2!出自芈[mǐ] 姓,以官名为姓,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楚国有莫敖(官名)之职!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称莫姓,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   3。据《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   4,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3405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0914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6666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广西忻城县有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9289壮乡故宫”!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5099区近五百年,电影《刘三姐》中的“莫老爷”就是这种世袭之土司,   5、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时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也有以莫2548为姓者!如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争议,莫友芝等自称为江南汉人!然现代专家考证。莫友芝居地为传统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才自称为汉人,本人较支持莫友芝为汉人,因清代4269为少数民族政权,随汉姓并无多大优势、且西南少数民族不得参加科举只是清初雍正年间之事。而莫却是清末同治年间人、并无虚报必要!另!莫友芝为“西西南巨儒”!精研经学、旁及金石文字书画、虚报有损其道德操守、今暂从专家之说)!专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如此则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① 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改单姓莫为姓的,   ★★★得姓始祖:颛顼、昌意子!黄帝孙。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号高阳氏。下分八个民族。活动据点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阳西南),曾在夺8773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他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天地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后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孙便奉颛顼为莫姓的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    莫姓主源两支?一支发源于今河北省任丘、一支2205发源于古时的楚国?两汉以前莫姓仅有两名入载史册,他们是春秋时的吴国人莫邪和汉代学者莫元珍!但多数莫姓在此际继续繁衍于其发祥地、并缓慢地向周边播迁?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几支来华定居的外族也改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庞大起来!原本在河间郡,巨鹿郡就已很是兴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鲜血液的注入!自然兴盛为莫姓河间郡望。巨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为楚国腹地,一直以来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际愈加昌盛。隋唐时期。莫姓分布之地渐广、有资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并且已有莫姓徙居广东?黄巢起义后!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余下全文>>、

景这个姓氏的由来

  景     [景氏属地]   晋阳郡。现8573山西省太原县,     [景氏来历]   景姓来源有二:据《姓氏考略》记载为春秋时代齐景公之后,其子孙以谥为姓、另一支是颛顼帝的芈姓后裔、     [景氏名望]   楚顷襄王的公族大夫景差、是景姓中一位很供地位的人物。他的辞赋可与屈原。宋玉媲美,汉光武中兴时的大功臣景丹。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人物!很受光武帝器重, 景姓名人!还有战国楚将军景阳!东9375汉经学家景鸾。明代御史大夫景清。清代书法家景星杓等!,

韩姓的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韩姓历代名人342名。占总名人数的0.7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三位。韩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8%,排在第四十四位。韩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5%!排在第四十位!韩姓的著名美1300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7%。排在第四十七位。 姓名生卒年籍贯主要成就韩非约前280-前233年河南禹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王信,-前196年韩国(今山西!河南一带)汉初将领。韩国太尉韩信前231年-前196年淮阴汉初三杰、军事家。封淮阴侯,韩延年!-前99年郏城(今河南郏县)汉朝成安侯韩安国。-前127年梁成安(今河南汝州)汉朝宰相。一代名臣韩当。-226年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东吴名将韩雄生卒年不详河南东垣北周将领韩擒虎538年-592年东垣(今河南新安)大隋上柱国韩愈768年-824年河阳(今河南孟州)唐朝文学家韩瑗606年-659年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唐朝宰相韩休672年-739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担任宰相!犯言直谏韩滉723年-78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代画家、宰相韩偓约842年-约923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诗人!著有《玉山樵人集》韩令坤923年-968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北宋开国名将韩延徽882年-959年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辽朝宰相韩崇训955年-1010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检校太傅韩琦1008年-1075年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三朝宰相韩彦直生卒年不详绥德(今陕西绥德)尚书。宋朝名臣韩世忠1089年-1151年延州(今陕西绥德)韩家军统领。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韩侂胄1152年-1207年安阳(今河南安阳)追封岳飞!开禧北伐韩山童!-1351年栾城(今河北栾城)元末红巾军领袖韩林儿。-1366年栾城(今河北栾城)元末红巾军领袖韩爌1564年-1644年山西永济大明内阁首辅韩文1441年-1526年洪洞(山西洪洞)太子太傅、尚书韩锦云1806年-1874年海南省文昌县云南粮储道 韩复榘1891年-1938年直隶霸州(今河北霸州)民国山东省政府主席韩有文1912年-1998年青海化隆新疆政协副主席韩先楚1913年-1986年湖北红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韩俊卿1916年-1966年籍贯不详旦角演员韩文藻1923年-上海爱德基金会秘书长韩正1954年-浙江慈溪上海市委书记 (以上。为部分韩姓名人)!

中国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4727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4245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5971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1874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0762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4091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4411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1096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0721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8240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余下全文>>、

姓氏陈的由来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1151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

姓氏徐的由来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6159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第一源流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1221水有功。夏王封伯益4944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