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常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9226(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9445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0252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4687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8845为江苏常姓。另一支“7922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8085》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7931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

姓氏白的由来?

  姓氏白的由来(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其后人井伯奚在泰国受封于百里奚、人称百里奚、生子孟明视(字孟明、名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字白乙!名丙)!白乙丙为泰国大夫、其支孙以王父字为氏!(2)出自赢姓、春秋时秦文公有子名公子白。其支孙以“白”为氏。(3)出自芈姓,据《尚友录》所载。春秋时楚平王之子太子建。生胜!字白公!世称白公胜!5998其支孙以父字“白”为氏!!

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2013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2210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3486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4113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2971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8033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7246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3945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4481族谱上!还记7698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2402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2910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3940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余下全文>>,

朱姓氏的由来

  朱姓来源   1、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户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2!另据>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 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   3,《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4,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7830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5!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6、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中2909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周这个姓氏的由来

  周姓悠久历史 文王以国为氏   曾经统治中国达874年之久的周文王,周武王这7923一家人,究竟是不是现在姓周的最早祖先、周朝与周姓之间又有什么连带关系!   根据《姓纂》的记载:“帝喾生后稷。至太王、 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原本姓姬的周文王,当初也跟其他有4373封邑的人一样,拿封地的名称当作自己的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   由此。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周文王是周姓的鼻祖,周姓汉人的血缘、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   文王以国为氏!当时周国的位置、就在现在陕西省的岐山县一带!后来周家父子取得天下!国都设在镐,镐的位置!是在现在陕西省长安县的西方!到了懿王的时候、国都迁往槐里,槐里在今陕西省兴平县的东南方、由此可见、周姓的最初发源之地、应该是在陕西这个地方,以后才逐渐繁衍到其他地方去的、周姓的繁衍、应该是自西而东、也就是从陕西逐渐地迁移到河南,   以周文王父子为周氏的始祖!是历来被普遍采信的说法!不过。周姓之见诸史书,并不始自周文王!早在黄帝的时候!就有过周姓的出现!   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黄帝有一位大将叫做周昌、商代也8516有一名太史叫做周任,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分散在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等地,   这段记载!虽然指出财周氏的姓源并不仅仅为周文王的一脉。然而却提供了一个可贵的事实——周姓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汉族姓氏、   “文王之治”!是传统上的8067一个政治崇高境界,所以周文王不但被共认为周姓汉族的始祖,更是5000年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8026他对历史的影响之大、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这正是数千年来每一位周姓人的共同荣耀,!

赵这个姓氏的由来?

  ■姓氏源流   赵(Zhào 赵)   姓源出有四: 1、出自赢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3581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3713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2!以国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9905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3。为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代有7692赵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赵曳夫(3926“南蛮”人)。等等!他们的后代都沿沿袭姓赵、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4、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赐姓赵氏,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9722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姓氏刘的由来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0985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0002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9903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2611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9788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8950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3275此事后!天2552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9748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8507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贰”成刘姓,   参考资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399936.html,

“冯”姓氏的由来

  冯(Féng 冯)姓源出有三:   姬姓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出自归姓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福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其5120他说法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颍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9699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冯文孙、周文王昌之后裔,周文王有一子名毕公高!因随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纣时立下功劳、取得天下之后。被封于毕(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南)?他的后裔毕万西周时为晋国大夫、当时晋国刚被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东南)!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的小国,其中包括西周分封于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国。晋献公便把它封给毕万!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互相兼并、到公元四世纪中叶毕2493万后代毕斯和赵!韩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一支孙(即冯文孙)。再封于冯城(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子孙后裔以邑为姓!称为冯姓,冯文孙也就被其后人尊为冯姓的得姓始祖!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39438.htm#5,

江 姓氏的由来

  江姓,汉族百家大姓之一。其源大多来自江国、系从古老的赢姓分出,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赢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元即玄!颛顼的玄孙即伯益,为赢姓始祖,伯益第三个儿子恩成,约于西周初期受封0273在“江”地、建立江国。据史料记载。江国在古代兖州与豫州之间!西临道国(在今河南确山县)。东与息国毗连(在今河南息县)、北接蔡国(在今河4870南上蔡县)?南滨淮水、其地当在今河南正阳县,面积相当于正阳县南半部,   河8435南地处中原,商周时期。这一带农耕发达,8894江国地临淮水、其经济以农业和渔猎为主!到了春秋时期!江国因为地域较小?加以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4327所以江国国力较弱。很难强盛起来。又因介于楚。宋之间、经常受大国操纵!只有依附大国才能生存,春秋中期,先依附南方的楚国,后又与北方齐、宋结盟伐楚!与楚成仇。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国息公子朱率师围攻江国,北方大国晋国先仆伐楚救江,驰兵解围!冬十二月!晋国将江国的危急局势上告周王叔桓公,晋大傅阳处父伐楚以救江国。但在方城(今湖北江陵东)返回、次年楚国再次趁机出兵!灭掉江国,沦为楚邑!江国灭亡后,国人大部分迁居外地、为了逃离楚国的控制,他们前进的路线是从故国向东北迁移!先后到陈留!考城、有一支迁往齐国境内,后2467又散居于其他诸侯国。迁出者多以原国名“江”为姓!因其始祖伯益为赢姓!故不少江氏家谱记载江氏起源于赢姓、   江国自江济始封于周成公十五年(前1101年)!至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被楚国所吞并,历经十七位君主。享国479年!   江姓以济阳、淮阳为堂号,为什么江姓会使用1813“济阳”堂号、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迁居到山东滋阳负暇里的一支即江俪所率领的江姓!因有山东济阳郡、故以济3080阳为堂号!但是从一些资料来看!南朝时大多江姓名人的郡望作济阳或考城或济阳考城连称来看。上述的说法并不见得可靠、郡望兴起于汉魏以后!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一部分置济阳郡、郡治在今河南兰考县东、晋南渡后废济阳郡。据《元和姓纂》记载,东汉时有江德,“其先居陈留圉县!汉分陈留为济阳。因居考城、为著姓”!说明是由陈留郡的一部分置济阳郡!济阳的郡治即在考城、考城乃春秋时的载国,西汉置甾县!东汉时改考城!属陈留郡!南朝时还有的江姓名人载其籍贯为陈留(今属河南开封)!4462当时考城属陈留郡、故以陈留为郡望。总之!济阳只能是在今兰考而不是在山东境内,   至于“淮阳”堂号的来历。有的说是因为祖宗发祥之地7342在淮水之阳?这有一定道理,并且!在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真阳县曾改为淮阳县!淮阳堂号或本于此。我以为淮阳堂号晚于济阳!那是留居在当地的江姓后人为与济阳区别而标示出来的、后世形成了二大堂号,即淮阳派与济阳派、唐代从河南固始,正阳迁出而有较清楚世系的家谱记载一般以淮阳为堂号,现在江姓宗谱上溯其祖源的以济阳为多。   江氏历代迁徙、大致经历了自北向南的流动过程!大的迁徙有:江国被南方的楚国所灭,大量人口向东北迁移!至考城(今河南兰考)一带?然后又迁山东。安徽等地!其后散居于浙江务州(今金华市)。山西蒲坂。河南洛阳。湖北江陵!河北中山!山西平城!山东曲阜各地(此据都昌《江氏大成宗族》中江仕明《非族辨》一文)、西晋灭亡!大量士人南渡。江姓族人自中原,山东等地南迁江苏?浙江等地,唐代中期,因受藩镇割据以及唐末战乱的影响、在中原的江姓再次南移长江流域。远至福建!   北宋时陆续有江姓移居浙江西部,江西东部!南下福建、宋末江万里誓不降元!以名宦而投水死、其后裔迁往福建!散居闽侯、厦门、惠安一带、其后分支有不少迁居广东东部。北部,西部,形成......余下全文>>!

姓氏"司"的由来?

  司     一、 姓氏起源有六   1! 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见《元命苞》!   2!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见《左传》!   3!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见《通志-氏族略》?   4, 0207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见7189《尚友录》,   5、 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见《世本》   6、 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顿丘8354郡:晋武帝置。在今河南省浚县一带、   【堂号】   "淮右堂":宋朝时候舒州团练司超!屡立战功!在蔡州,绛州,郑州,蕲州等地做官。这些地方都属淮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险易、所以打起仗来百战百胜,     三。 历史名人   司居敬:元朝时恩唬(今山东平原县等地)人、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得到允许,后来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他离职后,县民为他刻石、歌颂他的功德!   司允德:字执中、8993元朝时东阿人,自幼失父、事母以孝闻!他勤奋读书。由太学生累官翰林国史院修撰、母卒庐墓。有鸣鹤百余只,翔舞上空。久而始去、后立瑞鹤亭于墓侧,以资纪念。     “司”和“司马”、“司徒”、“司空”没有联系。那是复姓。另有来历、如:     司徒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 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6241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藏名堂":唐朝时!司徒映任太常卿!太和年间、他弃官回家。隐迹藏名、当8502道屡次推荐他!他坚辞不再作官,司徒氏因号"藏1345名堂"!   【郡望】 司徒氏望出赵郡,汉高帝时将原来秦朝的邯郸改为赵国。东汉建安年间改为赵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司徒映:唐朝人。太和元年时(公元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两朝之弊、励精求治、任司徒映为太常卿!,出宫女3000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1200余人、政号清明。不料数年后、宦官挠权,勾心斗角、奢侈浪费、腐败回潮!文宗仁而少断。制之不得其术。4521遂成甘露之变、司徒映目睹此情此景。毅然决定辞官还乡、不再在朝廷1572做不清明的官,   司徒5373诩:五代时南汉人。厉永年间任项城县令、有政绩、汉初升为礼部侍郎、周世6204宗即位后?留意雅乐!议欲考其正音?而诩为足疾病所苦。居多告假、遂命以本8524官至仕,   春秋时陈国有大夫司徒卯,五代后汉有司徒羽、宋朝有进士司徒公绰、司徒肃,     司空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尧为部落首领时,禹官至司空!其后代子孙有的以职官命姓、称司空氏。   2、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春秋时期,只有晋国设置有司空官,其他各诸侯国......余下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