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桃花风水 >姓名测字

关于古人姓名字号。

  1.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2.(1)班固字孟坚,固与坚都是比较顽强的,不受扭曲的!“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固”和“坚”都有“坚定7579不动摇”之义!(2)曹4074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操和德都是品行。故有德行,操行、(3)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0259与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愈”与“退”意义相反,(4)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5)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6)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7)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8)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6975”之意。3.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一语!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圣明”一句,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一语。清代的奚疑、字子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语。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一语、,

古人字号大全谁知道?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6090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7133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0870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5974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9753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4179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 “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代帝为推行“汉化”而改 “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3169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常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代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 “游”也是同义!又7223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4704宋代代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代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代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2263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代学6752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余下全文>>。

古人如何取字号?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0012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0331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8027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6623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3383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0403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5129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4605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3030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4888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审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说明问题、这一例子说!一位县官在审理0990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0342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余下全文>>,

古人名字的字是啥意思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 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 的相5816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6597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 !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6612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 ?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 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8055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例,列举 如下:   同义互训、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2718待的意思?闵损!字子骞、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 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4167恰好相对?楚将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5574论到“容”。受容、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 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鲁人冉耕,字伯牛、由农垦之义,引 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楚公子鲂,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2004由两个字组成,但第一字并无实义!如子迟。子贡之“子”,是古代男子的 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类二字“字”、其实是一字“ 字”,这也是早期命,

古人有哪些生火的方法

  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   石敲火: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

谁知道“王”姓的来历?和古人取名的一般规则?20分 !!速度

  【王姓起源】比干   姓氏:王 祖籍:琅琊   祖宗: 系 出姬姓 郡望:太原郡   分类: 其他   王9144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9397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3330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2462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5304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2717: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7489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取名没有规则,关键是条顺,顺口、,

古人对姓名字号运用有什么讲究?

  过去、孩子入学启蒙时,都会起一个正式名字、即所谓“学名”,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儿,一个意思。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还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那么!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时又是如何选“字”的?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6283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6563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7100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1954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行一类敬谦美辞成为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0024”;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6186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的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的是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6344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也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在王莽“崇古”的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代喜欢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讽刺他取双字名,认为双字名不合礼数!   就“二名非礼”说,明6885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而非取二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青睐“之”字   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叫斐松之   北魏着名道士取名寇谦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当时、“之”字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着名道士寇谦之,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弟弟,安平献王叫5368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   “之”字入名!6614在魏晋时期还是一种是否入教的标志,如何辨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对方与自己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字、后来“五斗米道”首领之一的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的人士受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便证明了这一推断?当然,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则与宗教无关!纯属于一种喜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字时仅次于“之”字的?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宋代出现“五行”“八字”配合起名   朱元璋嫡孙惠帝命里缺“火”取名朱允炆   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7686到青睐!   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

姓张的宁字号是什么?

  张宁远,

古人名字

  大凡读过《后汉书》与《三国志》的人都知道东汉。三国时期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单名、此之前朝(周秦、西汉)、单名使用的频率更高!东汉从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13帝全系单名,他们是刘秀!刘庄。刘怛,刘肇!刘隆、刘祜。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西汉皇帝中至少还有刘弗陵、刘箕子(刘衔)二人是复名、东汉皇帝6010居然一个也没有,     三国时的曹魏政权,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9858都是单名,蜀汉政权!刘备、刘禅也是单名!东吴政权孙权,孙亮、孙休,孙和,孙皓也全是单名。至于大家熟知的三国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孙坚,孙策。周瑜、鲁肃。黄忠,马超。袁绍,袁术,吕布。王佐。蒋干、夏侯淳,黄盖!陆逊。许褚,张辽、孟获,马稷!姜维。司马懿!司马昭。邓艾。华陀等!无一不是单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与“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亦全系单名!间或也有采用二字名的。但甚罕见,或为隐逸,如庞德公!邓卢叙等,或为艺人。如东方安世等!或3519为乳名不改。如刘盆子。郑小同等。或单称其字,如黄承彦。苟巨伯之属。 东汉(25-220年)、三国(220-265年)时期约有240年左右。如果再加上三国归于统一的西西晋(265-316年),这一阶段约占300年!从中国姓7331名史考察。这300年是中国人盛行单名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以前一般解释为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复古改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所致。今人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也采此说,萧氏在其(中国人名的研究)中说:“近读《汉书?王莽传》、始8776知单名之俗。出于王莽的倡导、原来莽辅政。便实施二名之禁!莽传0907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语。则二名之禁已见于诏令。莽0551又谓他的长孙王宗,因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铜印三颗,与其舅合谋、有承继祖父大统的企图。事发。宗自杀、仍遭罪遣、9105有‘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并贬官爵、改封号。这又表示去二名!是示朝廷的宠遇。恢复二名、则以示贬辱。这么地一抑一扬!一褒一贬。对社会的影响便大了!至少造成人们对二名存在着低贱的观念!故王莽的政权十几年便下台。而去二名的习惯一直维持了三百年、便是魏晋以后、单名仍较二名为多呢,”王莽的“二名之禁”造成东汉,三国乃至西晋三百余年的单名大倡。这一观点或可自圆其说,故录以备存!     但是!王莽政权介乎两汉之间,仅5254仅只有短短的15年(9—23年)时间、尽管王莽打着“奉天命”的旗号。雷3361厉风行地复古改制,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并直接下诏对单名。复名进7865行褒贬!然而王莽掌权的时间9232毕竟短暂,不可能将他的号令统一实施于全国各地、即使上上下下都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二名之禁”、在这15年中。至多也只有一代人实行?15年之后、王莽的新朝即已崩溃。其禁令不可能会对以后三百年的历史再发生影响!故。王莽“二名之禁”并非是促使东汉,三国盛行单名的根本原因!而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古人忌讳的原因

  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以示我们对父亲对老师的尊重!这种避讳。在我国古代、要比今天严格得多。   在古代、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对君王对尊0202者也要避讳?大家都知道的?为避秦始皇赢政的讳,把农历正月改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还有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讲的故事。有一个州官叫田登,为避他的“登”字。正月十五放灯夜,通告上一律写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历、为避讳,司马迁写的《史记》?像是错别字连篇。因其父名曰“谈”,所以凡是“谈”字!一律改成了“同”?“赵谈”   成了“赵同”、“李谈”成了“李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也为我们后人研究考证古籍的写作或出版时。提供了一些依据!   对于帝王的讳。那更是高压线、能找字避掉的一律2468找字避掉!8338不能找字避掉的!写成缺胳膊少腿的错字,也要避掉、不然就是大逆不道,轻者免职流放。重3872则祸灭九族、清代吕留良触犯讳禁。死49年后!又被开棺戮尸,并且其子孙、亲戚、弟子广受牵连、无一幸免! 7418  《礼记·内则》云:“凡名字!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这是避讳的理论根据,所以,我国历朝历代、特别是对于长辈名字的避讳、还是得到老百姓认知认可的、大家都熟悉的《打金枝》,唐朝驸马爷郭暧打妻子升平公主的原因、就是升平公主在吵架时直呼了郭暧父亲郭子仪的名讳?不尊重郭子仪?这不但在那时是大逆不道的。在当今社会也是没礼貌没教养的,所以郭暧才冒着杀头甚至灭族的危险教训了升平公主!如果我们当今没大没小,对长辈对尊者直呼其名!那将成何体统啊。、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