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中医学中什么是水火既济?

  古人在健体修身过程中发现!人体之中也有水火之象,但人体之水火若不相济,则生病疾,   古人认为?人体之肾纳象为水,水宜上升,而心纳火象。火应下降!此乃水火既济!   “既济”出自《易经》、是《易经》中的第63卦。“既济卦”上坎下离相济!所以叫7356“水火既济”!坎为水!离为火、既济则是水火相交为用、中医学中所说的“水火既济”,是借用五行学说中相生相克的关系、来比喻心火与肾水的相互关系。心火下行以温养肾水。肾水上0846行以灭心火?心肾相交,阴阳和谐,身体健康,就称7644作“水火既济”,

易经得卦,水火既济,求解

  第六十三卦:既济卦(水火既济)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1469豫防之,    白话文解释   既济卦:亨通、这是小见吉利的贞卜、起初吉利,最后将发生变故,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巽!巽为火。水上火下,水浇火熄。是既济之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有备于无患之时。防范于未然之际,    邵雍河洛理数解卦   济助有成,坚忍自重;由大而小,确保盛运!    小吉:得此卦者!事业有成!成功之象!但谨防盛极必衰,宜退守为吉,再进则凶。     时运:盛极必衰、谨防后患,    财运:及时出手。可得利润。    家宅:大厦可居;百年好合!    身体:大病初愈。仍需自理!    传统解卦 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坎)相叠,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故!    大象:坎水在离火之上。水性下注!火势上炎!水火相济、完成之意、    运势:名利双收!成功之象,防物极必反、初吉后凶!    事业:处在顺利和兴旺的阶段,甚至大功已经告成!如何才能保住这种势头!是问题的关键、必须认识盛极将衰的真理,必思患预防。防微杜渐。有备可无患、同时!一定要密切注意形势!抓住有利时机!继续奋发向上,推动事1825业发展?    经商:由于市场形势有利、已经赚得许多?但同时也预示着危机的随时出现。因此。务必小心在意!事未到!先预防,终日提防戒惧。同时!认真观察市场的变化!随时转向。开拓新市场!    求名:个人追求名利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必须防止因此而变得僵化和保守,以致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婚恋:起初顺利!中途会出现挫折,    决策:各方面条件都可以。环境又有利于成长、但因此反而会使自己满足,停止前进,甚至变得颓废、趋向没落。一定要不断刻苦努力,保持谦虚美德!常怀不安之心、防止不测事件发生!,

火形山的风水火

  煞气。

易经中的阳宅有哪些内容 ∞

  138****4328 :你好、   根据《八宅明镜》。对阳宅的要求:在阳宅三要中以三种要素来定吉凶!一是看大门、二是院内主人住的位置!三是厨房的坐向,而黄公祖师讲的是五种要素。一是院墙周密无损!二是房多院小,三是人多屋少!四是六9464畜齐全!五是门主灶安排的合理;再就是《阳宅大全》、《阳宅十书》他们的宗旨和以上两部著作没多大区别。其它著作也1955是一样,都是以五行生克,八卦配九星。九星配八门!再根据人的宫位等配合而成的!,

中国用易经怎样解释

  个人理解 :中-中庸之道国-国家的意思下边是中庸之道与易经之间关系的解释论中庸之道--源于周易盛于儒家的中道思想是宇宙之大道摘要: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理念,与的中道思想是源流相关,一脉相承的.中道思想贯穿于始终,它建立在先哲对世界对立统一0568矛盾运动的认识基础上,是我们人类的社会人生理念对宇宙和谐,对称,平衡这一最高法则的本质观照和反映. 在人类文明史上!原来并存的几个古老文明民族的文化,有的中断了。有的转移了,只有东方古老的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例外、她生生不息地延绵了五千多年。没有断代。没有异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都被她兼收并蓄的同化融合了,这一事实本身就使人不得不叹服这个文明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用以维系一种文明的本质东西是它的文化。文化是一种文明千年历史的积淀,是它挥之不去。割之不舍的传统精华!中国文化的博大辉煌直如浩瀚星空?其间最明亮耀眼的当属中庸之道这颗明珠、它昭示着宇宙万物对称,和谐。静之为衡、动之有序的最高法则!宣示了世间万事允持厥中①!居中有常的无上至理,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刚健中正、居中不偏、是万事享通的无形大道!这种和为贵的中道思想是儒家基于其天人合一的宇5546宙观得出的最高理念、并进而发挥出德治。仁义,礼乐的经世致用哲学、作为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学说!儒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顺应时势的历史局限性、然而去芜存精,它高度观照宇宙万物秩序法则的本质内容?却使它光照万代、历久弥新,应该说!正是这种体现宇宙最高秩序法则的道体和谐。均衡大用的哲学内涵。才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流芳百世、泽被海外,从这一点上看,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 中道思想贯穿于儒家经典,溯流而上究本清源,其发端当先看群经之首的《周易》,一.从《周易》的成书过程和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看,《周易》的中道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是源流相关,一脉相承的《周易》的成书年代!自宋苏东坡开疑古之风以来,就一直莫衷一是,成为千年聚讼!迄今为止的研究。较为一致接受的结论是!八卦及重卦的4102创制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甚至可上溯到八千年前的远祖伏羲、而《易经》部分(爻。爻辞)约成书6759于殷周之际,《易传》部份则大抵形成于春秋战国期间,为先儒孔子门人的集腋之作、先秦时期的这几百年是一个学者云集、思绪飞扬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孕育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性框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这正是居中承前启后的时期,在总结二千五百多年远古先贤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孕育。产生了一统其后二千多年的儒,道思想,孔子生前数千年之道德经验、悉继承于孔子!而后来数千年之文化!皆赖孔子而开③、《周易》正是这样一个多思时代的产物,是历代先贤哲人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所蕴涵的丰富宇宙人生哲学思想。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最重要的源头活水。如果说《易传》部份综合吸收、容纳光大了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的学说!那么《易经》部份本身蕴涵的世界对立统一运动。阴阳变化的辩证思想则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和鼻祖,朱熹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尽变化之道也、④这变化之道就是《周易》经部份的哲学基础、也是整部《周易》的哲学基础、没有经的哲学基础,就没有传的思想体系、有了传的推阐发挥。经的哲学就更加显明昭著、⑤经传的完美结合,尊定了《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值提指出的是、经传的这一结合!正是中国历代哲学家主要治学方法----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9926始作俑者,《周易》对后世哲学一直发挥巨大的影响,从两汉儒学。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和明清启蒙学。无不与《周易》存在有渊源关系!力劝汉武帝独尊儒术成功而成汉儒领袖的董仲舒、其天人感应说无不隐现着《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6907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⑥的天人合一思想、魏晋玄学以黄老释儒经,奉《周易》6583为三玄之一!宋明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颐和高徒二程。其道统理学成为十一世纪后主导中国。并为东亚各国竟相吸纳的儒学主流,宗师周敦颐的主要著作《太极图说》即建构于《周易》之上!而程颐和理学另一集大成者朱熹更是各以《程氏易传》和《周易本义》传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自诩的王夫之视《周易》为精义安身之至道,未尝旦夕敢忘于心。⑦其《周易外传》的哲学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所能达到的高度。⑧如同后文将要论述的?中道思想贯穿于《周易》六十四卦始终!而且企图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5695律进行理论概括,⑨而后世儒家的中庸多偏重于伦理道德范围。所以说,当后世儒子们高举中庸之道的大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珠不知这一思想精髓即发端和集大成于《周易》?《周易》的中道思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这样源流相关一脉相承的,二!中庸之道的理念根植于《周易》对世界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认识《周易》的卦1790形由 — 和— — 两个基本符号组合推衍而成、— 表示阳、 — — 表示阴!《周易》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对立事物抽象成这一对阴阳!喻示天地!君臣!男女、夫妻、炎凉。上下等等。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⑩而卦象的推衍变化就象征着这些矛盾的运动及其转化!生生之谓易。(11)《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2)生生不息的阴阳转化就是变易,就是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13) 这就是宇宙大道、这是先哲们通过“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于物!(14)的观察思辩后对世界本质的发现!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辩证矛盾运动的深刻认识。易经中从爻义演进、爻辞训示!直到卦序排列等各方面,无不在谆谆告戒人们要惧以始终?(15)初则潜龙勿用、不易乎世,不成乎名。(16)当值此时、该厚积薄发,积畜力量。静待时机!不7635可操之过急?轻举忘动,在发展过程中则应“终日乾乾、夕惕若”!(17)终日兢兢业业以自强!即使是夜间也不感稍有松懈,日夕慎独。如履薄冰、事趋完美时则要虑盛极终衰,亢龙有悔、通观全书、朱熹说:《易》之大义、大抵盛满时致戒!(186702)胡远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易》六十四卦!一言以蔽之。曰:‘惧以始终。其要无咎’,”(19)张木式进而指出:即惧其始,使人防微杜渐。又惧其终!使人持盈守成、其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20)世界是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的!运动的结果是矛盾的互相转化?因此,要想无咎则必须惧以始终!否则、即4373使完美于既济。也会初吉终乱(21)将这种辩证思想推而至极!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贯穿其中的中道思想。因为事物的发展和状态一旦突破中间态,最后必然要向两极发展,并走向自身的反面,所以!为了保持事物的稳定。就必须节制、居中位当!中庸得道。可风中庸之道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对立统一辩证哲学基础上、一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神来之笔!宣示了世界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本质、而建立在此哲学基础的方法论----中道,遂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三、大中之道是社会人生对平衡,和谐,对称宇宙法则的本质观照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幻!狂沙吹尽始到金!中庸之道的理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而以这一理念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正以其不朽的魅力迎接新世纪的曙光,二十世纪下半叶。东亚儒家文化圈各国经济的相继崛起被美国人惊呼为东亚之锋、(22)而世纪末亨廷顿教授惊世骇俗的文明冲突论则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儒家文化的潜质?这一切都源于对称。平衡、和谐的宇宙法则对我们社会人生理念的本质关照。从动物形体结构的双侧对称到雪花的六次对称结构、从病毒超稳定的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极端对称结构到恒星球体的完美对称结构、从音乐节律的和谐到生态系统乃至人类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平衡。造物的法则无处不在、对称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工具----数学中用群论来表述!它与物理科学中的守恒定律密不可分,自从本世纪20年代的量子力学革命后。对称的观念已经演变成物理学中的主流、甚至成为近代科学家探索宇宙终极理论的路标和主要工具。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原理大有发展、人们不能不深感对称性原理的巨大力量。目前高能物理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大都借助于对称性原理!(23)在对基础物理大统一理论的研究中、基础物理学家持这样一种信念:最终设计中将充满对称。(24)大自然和谐,平衡的对称性设计就是科学家眼中的美,大数学家H.魏尔说: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25)爱因斯坦非常崇尚科学规律的这种内在美!只要2009觉得一个方程是丑的。他就对之完全失去兴趣。他说: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26)科学史上的很多例子表明!一个和谐!平衡的美的理论公式,哪怕发现当时还7264难以确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往往都被证明是真的---即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的奥秘就是这种美和真的统一、人类的所有哲学思想都来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考察思辩、和谐、对称,平衡的自然法则映射于人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就了不偏不倚的大中之道,在这个均衡。对称的宇宙时空中?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人生所应遵循的理念、一种参天化9004育的天人学说赖以建构的基石!只能是,也必定是这不偏不倚的大中之道,大自然的最高法则笼罩着天幕!我们社会人生的任何理念又怎能出其右,人类科技的最前沿思想竟然和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可见《易》道之功!中道之用,大矣,、

人怎么划分是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土

  根据出生年的“纳音”五行确定人的五行属命。比如今年“丙申”年纳音为“火”!今年出生的人为“火命”。!

《易经》中的《象》是谁写的吗?

  《易经》的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   而楼主所言的《象》指的是《象传》,它属于《易传》,并非《易经》里的书.《易传》“最早不能过战国之末。最迟也不能过两汉之末。《象传》分大象!小象、大象仍是对卦的解释!不同于《彖传》的是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从八卦象征的事物来说解全卦、小象则以各爻的位置来解释每一爻辞,相传《易传》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但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顾颉刚认为是谣传,但作者也因为年代久远,所以考证不详.   《易经》和《易传》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瑰宝_《周易》   下面一个网站详细了介绍了有关易学的知识,可以参考参考.!

易经中的“无极”是什么?

  无极:①无边际!无穷尽。《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也!”《荀子·修身》:“将以穷无穷、逐~~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②古代哲学范畴,指派生万物的本体。以其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   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无极、本来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这是第一次出现无极的概念、全段意思是说∶虽知道洁白。却安守于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4388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复到不可穷尽的真道、所以无极的原义就是道!指8735道是不可穷尽的!以后道门人士。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无极的概念!但在不同场合引伸的侧重点稍有不同,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无极便是无穷,汉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认为复归无极就是长生久视!依道门观念!与道相合!才能长生久视,因此将无极解释成道,或者解释成长生久视,是一致的!道是无限的,天地开辟之前、它4089已经存在了无限的时间?而且会永恒地存在下去?空间上它也是无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个具体的区域!因此用无极的范畴称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无极一词!常与3588太极对举?指比天地未辟。但2017却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终极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道、因此!9126无极是太极的根源,修道者都追求与道合一、道门术语称与道合真、在具体机制上便是返回到元初的终极的状态。这就叫做复归无极。   对朱陆太极之辨,蕺山实有误会!朱陆是在辨《太极图说》一书中“无极而太极”一语中的“无极”这二字有无必要!两人的实质思想在这一辩论中并无根本不同。所以黄宗羲断之曰:“朱陆往复几近万言!亦可谓无余蕴矣,然所争只在字义先后之间、究竟无以大相异也、”理学史专家陈荣捷也说:“太极之辨,于思想并无发明、”而蕺山误认为朱子6769主张太极本体之上还有一个无极之体、他说:“太极本无极是直截语。如后人参解乃曰:太极本于无极耳、信如此。岂不加一重障碍,宜象0779山之龂龂而讼也、”显然!蕺山认为朱子是主张“太极本于无极”的!?   在确定了蕺山对朱子有这种看法后、以上这段话的本义即可得厘清,“在朱子以为太极之上必有无极!既不足以得大易之旨、而陆子以为太极之上决不当有无极。亦岂足以得濂溪之旨、”这段话中二次4869出现“无极”!且都是就太极之上应该有没有“无极”而言、语境完全相同!在同一语境中。说有“无极”也不是!说无“无极”也不是、则两“无极”的含义必定不同,“朱子以为太极之上必有无极”中的“无极”是指无极之体。义即:朱子认为太极之体之上还有一个“无极”之体,太极本于“无极”,而“陆子以为太极之上决不当有无极”中的“无极”是指“无极”这两个字,义即:陆子认为《太极图说》中“太极”二字之上不当有“无极”二字、   至此可以肯定:蕺山认为“太极”之上应该有“无极”二字。《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不存在文本问题、那么“无极”二字作何解。将其解作另一实体自然是蕺山要反对的!将其解作“太极”的说明语、表明太极是无形之理如何、对此蕺山也反对,他说:“今曰理本无形。故谓之无极,无乃转落注脚!”“无乃转落注脚”!将其解为“岂不转落注脚”也好!解作“‘无’字便成为注脚”也好。都表明蕺山反对把“无极而太极”解为“无形有理”,那么!只有把“无极”解为“太极不存在”了!蕺山正是此意,因为他说“此7775‘无’字是实落语!非玄妙语”、意即:“无”字是实实在在的否定词,《系辞》明说“易有太极”。而蕺山认为“无极而太极”是否定太极,所以称其为“夫子以后破荒语”?   《蕺山气论之二》!

易经中怎么讲玉

  玉为乾卦 象纯粹圆满之象 玉为贵重物品 也去乾 乾为贵   乾乃阳气之积 是万物之始   但我们预测的时候不能说得到乾卦就是好卦   举个例子   乾代表圆满 但我希望某物是空缺的 他满了不是我需要的、

易经中的两仪指的是什么呢?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4797 两仪指的是阴阳?四象4795指的是 太阴!少阳,太阳。少阴 四象。八卦指的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个卦象!     这里的四象 与 传统文化中 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略有不同。也与“地、火、风。水”理论不太一样!!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