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关于姓任的由来

  任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俯》中排名第58位,此姓氏(??)在韩国亦有分布。起源 出自黄帝的子孙,为天子赐姓,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今山东省济宁市)。其后裔以国为氏!而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这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3711出来的。出自风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任、为风姓之国,太昊之后!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裔便以国为氏,出自薛国。出自远古妊姓,3521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7188》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也有任姓?2438直到现在的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才姓由来

  汉族才姓并非原本就有的、多为避祸改姓而来?据不同的才氏族谱等记载,才氏大致有以下几种来源:   其一、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重黎是颛顼之恭!为司掌天地之官、周宣王姬静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9857其后为司马氏!后司马氏犯错,被满门抄斩,管家偷偷用箩筐挑着主人的7个儿子逃至6450河北昌黎安家落户、并改姓为才,才氏人口不众!同姓不婚,   其二、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宁太8739守方宽。属于帝王赐字改姓为氏,   与明朝大儒方孝孺处在同一时期的明朝大宁太守方宽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他曾随朱2653棣南征!多次在战斗中救驾、朱棣诛戮方孝孺十族?气头上还下旨要杀尽天下方氏人?但朱棣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爱将方宽,特改赐方宽姓“才”、   其三!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8683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据《才氏家谱》记载,该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8991后周皇帝世宗柴荣,其后代梁王柴桂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初立三誓传后人。3019其一就是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罪加刑,北宋后期。柴荣的后代柴进造反入梁山!家族被朝廷满门抄斩,仅逃出3人,为避祸、子孙皆改此氏为谐音的才氏。相传至今、   其四。为明朝方孝孺的后人?方希贤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孤子,避难时以父名“才”为姓!以“隐6178士”为名?即该5268支才氏始祖。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学者!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世称“正学先生”!“靖难之役”期间?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并数指棣罪,声言“誓讨国贼”。被诛十族、遗孤方希贤在忠仆方良护卫下逃亡、改以“才”为姓、才隐士娶妻生五子!长子才久财。后明兵突围家宅!捕四子。9477才隐士带幸存长子才久财浪迹江湖、四海为家。这支才氏后人延续至今!   此外!也有源自少数民族的。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额尔德木图是蒙古族对知识渊博的学者?长者等的称呼!汉义“才子,有才学,智者”。其后裔有额尔德木图为氏者!并冠汉姓为才氏、鄂氏,乔氏等,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0808也有才姓人、   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500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326位!以昌黎,辽东为郡望,才氏族1435人分布较广、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才氏人口的70%以上!,

姓氏的由来,余姓的由来?

   余姓的起源:余姓的始祖是出自黄帝的长子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大禹王,余姓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传夏禹之后有余氏”、按史书的记载,大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赐姓为姒,继禹而为夏朝天子。次子宰。被封为显,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其后代相传为余氏、余氏是大禹之后、大禹的裔孙。夏代的中兴皇帝少康、有一位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他的子孙就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余!余氏的出于皇帝的一支血统源流。却是绝对可以肯定的!大禹之妻是涂山之女!大禹赐小儿子为余氏。有纪念妻子之意!   在上古时代!“余”字与“涂”字通假。姒罕的后裔子孙?以先祖赐姓为氏、称余氏,读音作xú(ㄒㄩˊ)。是非常古早的行姓氏之一!传说。至殷商末期!余氏家族是姬姓周族人的主要敌对势力之一。显然姒姓余氏之源要早于姬姓余氏!,

马家姓的由来?

  并没有马家姓。应为马姓,   马姓!源出有:   1,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1062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5499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元末明初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巴巴从西亚来到东乡龙山(现甘肃省东乡县坪庄乡哈木则岭村)定居、并在周围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在哈木则巴巴的影响下、龙家山周围先后有八坊(亦有人称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可能是藏族人)皈依伊斯兰教、这些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逐渐融入东乡族之中?其中的7513绝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东乡县贾家村 贾姓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改掉了原来的姓氏而改姓马、时至今日、贾家村已无贾姓人而只有马姓人了。   3。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 “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符合事实,   4、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5031回 族中马姓很多。主要与阿拉伯人,波斯人、1613突厥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 和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等中西亚语言的 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 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记》!魏源《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甚至有人称穆罕默德为“马圣人”。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再加上“马”姓是赐姓,回 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比如明代的航海家。武术家郑和!本姓就是“马”!马姓回民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自回回原名的译音!回回原名音译后中有不少带马字音的、如阿合马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的尾音立姓、马合马沙 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首音立姓,穆罕默德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译音!尤其是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译者将穆罕默德译为马合麻!马哈谟德或马和穆狄等等, 《明史》中有“相返回回教之祖曰马哈麻者”、“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造”等记载!将穆罕默德译为谐音“马哈麻”!如元朝 时的回回人马马(窝阔台近臣),阿合马(世祖时宰相)!马合马沙(工部尚书兼领茶迭尔局)。马哈麻(至顺年间咸阳郡公)、马合麻(至正年间县尉)、马哈谋沙(至正十五年 县 达鲁花赤)以及马合木。马合谟沙、麻合马。抹合马!马合睦、马哈沙等,均是原名穆罕默德的汉文译音译字!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取“马”字为姓、四是朝廷赐姓马!如“亦刺思。西域 回回。洪武二十6158三年内附,子马哈麻!英宗天顺元年袭职,历功屡晋至都督佥......余下全文>>、

李姓的由来和含义

  李姓由来有三: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0026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9126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7919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8379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9118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李,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姓的由来?

  李姓来源有三   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4180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8240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5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3835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4978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3967氏族社会,是姓衍4810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浮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4565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1913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8037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2090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二。为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3797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5837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颉利曾屡次扰唐,咄苾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8762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余下全文>>,

百家姓谭姓的由来

  谭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5456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5194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7759)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8187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欢迎您光临安康网查询更多详5069细信息,免费算命大全 www.ankangwang.com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齐郡:6616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9658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5808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8378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讥......余下全文>>、

姓氏———“产”姓的由来

  产、为我国众多姓氏中较为生僻的一个,读作sà(ㄙㄚˋ)或shàn(ㄕㄢˋ),一般认为!其起源分两支:一支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诸侯国郑候萨!属于避难减笔改姓为氏,另一支源6044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政治改革家公孙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今安徽省的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腊树镇居多、重庆市的大渡口区、沙坪坝区!天津市。上海市,陕西省、江西省。四川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地,均有产氏族人分布!     产[产?读音作sà(ㄙㄚˋ)?亦可读作shàn(ㄕㄢˋ)。但如今产氏后人都读作chǎn(ㄔㄢˇ)]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诸侯国郑候萨,属于避难减笔改姓为氏、   相传,夏王朝时期郑候姓萨。从小就有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做了郑侯以后、勤政亲民!做了很多好事、很得百姓爱戴,   有一次,郑侯萨随夏王启外出打猎,启因为追逐一只受伤的天鸡而踩坏了很多农民的庄稼,为此,郑侯萨就与夏王启争执了起来、从此,就和夏王启结下了怨恨?   在后来4511的治理国家大事的过程中。郑侯萨常受到夏王启的阻挠而9370不被重用?于是郑侯萨心怀不满。纠集了一班臣子密谋造反,谁知谋反之事还9494没有开始。消8634息就已经走漏了,但在夏王启责问此事的时候。郑侯萨他们抵死都没有承认!   鉴于这班臣子对国家的贡献以3033及当时的情况,夏王启没有杀掉他们。只是对刑司大夫说:“去顶割耳!”   在夏王朝,去顶。割耳是一种非常羞辱人的刑法,“去顶”就是削去犯人的头发,“割耳”就是割掉犯人的耳朵。使犯人受刑后再也难以见人!   刑司的大夫原来是郑侯萨一手提拔的。于是、他很圆滑地处理好了这件事——刑司大夫告诉郑侯萨:“老人家!我要执行‘去顶割耳’之刑了,就是把您的萨氏笔画中除掉一个‘艸’(艹)顶!再除掉左边的‘阜’(阝)耳。您就改姓产吧。”如此、便完成了“去顶割耳”的“刑法”、   古人万分崇敬父母所赐之姓名,因此历来都“行不更名”即不管走到哪里也不改变自己的名字!“坐不改姓”即犯事坐牢也不改变自己的姓,“万死不变氏”即世代也不改变自己的氏!   但郑侯萨为了“留得青山在”。只好万分委屈地接受了老部下的意见,之后!郑侯萨携带族人皆改为产氏!远走他乡!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繁衍生息、由此启肇了“改氏”的开端!   今“产”字简化为“产”字、产氏亦改为产氏、但读音仍为sà(ㄙㄚˋ),是姓氏字拆减笔画后读音不改的特例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政治改革家公孙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家谱文献《姓苑》记载:“产,姓。彭城人也。郑子产之后、” 0309  公孙侨。公元前。~前522年、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姬兰的孙子,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今河南新郑)。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郑僖公姬恽五年(公元前566年),郑穆公之子姬騑(子驷)为郑国宰相,子驷谋杀了郑2445僖公姬恽,立其4816子姬嘉即位,是为郑简公!当时郑国诸公子皆欲诛杀宰相姬騑。结果姬騑先下手为强?尽除诸公子。郑国由姬騑执政,郑简公成了摆设!后晋国伐郑国!姬騑赶紧与晋国结盟!由此惹恼了楚国、出兵伐之,姬騑又赶紧与楚国结盟、到了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诛杀了姬騑!任公孙侨为上卿、在公孙侨的政治举措下!郑国赖以存,公孙侨在上卿位三十六年,   郑简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公孙侨的父亲公子姬发率军攻打蔡国?大胜,当时郑国人皆喜!公孙侨却指出此举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反1435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亦被劫持到北宫。公孙侨沉着机智!部署周密后开始率家兵5330攻打北宫,并在国人的支援下平息了变乱!   当时姬騑与晋,楚两国签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结果引起郑国诸多贵族大臣的反对,当......余下全文>>、

原姓的由来

  原姓。中华百家姓姓氏之一。原姓起源于古代夏商周时期的地名原!原城和国名原国(今河南省济源),    原姓来源于一个国名,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个儿子于原件,受封于原邑、建立了原国。春秋时!原国被晋国吞灭!晋国大将军先轸。被封到原国。称为原轸。他的后代以国家名称“原”为姓。世代相传!   全国原姓3293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和山西省安泽县等!   莆田原姓是周代原件的后裔!是属于东平郡这一支原姓家族4842支系的、原姓人口主要7253分布在城内?其中一部分为建国初期南下迁入莆!   台湾原姓人口数稀少,莆田市近200人,排序第134名、     春秋时期鲁国贤人原宪故事!原宪,字子思,号原思。仲宪,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虽然家道贫寒?然研习十分刻苦!当时孔子为鲁司寇,以他为家邑宰!后隐居在卫国草泽中、子贡往访之、见子思戴帽子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子脚后4665跟露出来!子贡问以病乎!原宪答口:“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实行者谓之病,若我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大为惭愧、、

姓蓝的由来

  一、寻根溯祖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又  4390 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称为蓝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   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地名命姓,称蓝姓,   蓝姓现多作兰姓,其实蓝姓与兰姓本不一宗,兰3607姓出自姬姓,是   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戒君堂":春秋时期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   !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   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   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   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    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   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   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   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   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   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   了惩诫大王,希望大攻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   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9709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   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   2!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属于巨鹿郡!   汉高帝时设置中山郡,汉景帝时改为中山国!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   地区、   东莞郡:晋武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