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6149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8268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布朗族的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其民歌分为“拽”。“宰”!“素”三种:“拽”为近似说唱的叙事歌、多在婚礼中于室内演唱,“宰”是近似山歌的传统民歌,“索”是即兴编词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对唱歌曲。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民歌则分为“甩”、“宰”!“索”!“缀”四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即兴编唱,,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布朗族住房多为两层结构的竹楼!楼下堆放杂物,楼上住人。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布朗族有名无姓。至今仍盛行4976母子连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布朗青年送鲜花、姑娘若有意就把鲜花插在头巾上。如收到几个送花!就把鲜花放到筒帕里!等决定嫁给谁、再当着他的面把鲜花戴上、结婚那天,新朗要采来鲜花。把新房装扮得绚丽芬芳!五彩缤纷!新房成了一个漂亮的花房。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妇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近似、上穿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带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8697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成年男子喜爱纹身,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

传统节日有哪些传说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是9390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春节相关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2891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3385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9124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惊惶失色,狼狈而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

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故事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在每3699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相传几百年前、当地一位叫阿茸的姑娘非常聪明能干!她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溜索、不辞辛苦劈开了高黎贡山!为人们引出了甘甜的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阿茸姑娘的名字传遍了怒江两岸、人们都称她为4529“仙女”。并且十分崇拜她、阿茸的美貌让可恶的头人起了坏心想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躲进深山、藏到高黎贡山的山洞里。头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放火将阿茸烧死在5340山洞里!阿茸的死感动了上苍!丙中洛满山的杜鹃突然开放为之涕血、当地群众为了怀念阿茸!每年杜鹃花盛放的季节、都要举办“仙女节”活动,活动一般持续三天,每天早晨。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在鼓乐声中!朝拜者手持鲜花!绕着祭台和烧香台走一圈!再把鲜花插在烧香台的竹竿丛中、意4823为向仙女敬鲜花!之后。人们又回9510到溶洞里把滴下的水接住喝了?这就是喝“仙水”!!

傣族有哪些传统节日,藏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傣族有:泼水节,藏族有:落赛节,

全部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7628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2154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4693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7724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3570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6519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3681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5651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4213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7538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六月一日:儿童节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余下全文>>。

河南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河南民俗节日?你知道几个、别具一格的节日(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按老年人的说法,这是为了表示对龙的尊敬、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 端午节(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河南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 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 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 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为什么要包角粽呢,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 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 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8262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 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讬梦 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9094渐形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时!河南人不7778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这天、有些人家很讲究吃鸡蛋!端午早上、主妇们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7576后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 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 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 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 纷纷躲藏起来!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端午节这天、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大人给他们戴上五毒肚兜。1670穿上黄色绣花鞋!手! 脚系着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漂亮的香囊、他们神气十足!穿梭嬉戏在人前背后, 孩子是妇女的理想模特,当孩子穿戴整齐。在众人面前炫耀母亲的女红技艺时。妇女 们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满足,这些凝结着母亲一片爱心的儿童装饰品!为传统 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8000心醉的色彩, 喜庆丰收的过小年(六月初六)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3478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4999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馀下全文>> !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藏族 花儿节 白族 火把节 藏族 8524酥油灯花节 蒙古族 敖包节   藏族 雪顿节 壮族 歌吁节 苗族 芦笙节 朝鲜族 回甲节 东乡族 斋节 古尔邦节 圣纪节.?

汉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有以下节日: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1508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8010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9974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内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啥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梗马、摔跤。令人讚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