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唐姓氏怎么来的 唐姓起源和由来

  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有分布!唐姓是中国姓1378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今以四川、湖南、江苏。山东,安徽,广西7464六省区居多,约占全国唐姓人口60%,构成汉族唐姓来源主要有两支:祁姓!姬姓、第一5389支出自祁姓?源于上古3720五帝之一唐尧!第二支是姬姓!为唐叔虞之后?除汉族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羌人,元朝西域人以及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圣仁堂。   唐姓源出有:     源9075于汉族   出自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他的后代世袭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3709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2] 另外唐叔虞的子0486孙也以国为氏?后来也姓了唐。后来北方的唐2990国改称晋国,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的后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国(故地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后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故地在今山东潍坊鄌郚镇),世称唐5984郚(鄌郚)?后人以7934唐为姓、另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     源于西南夷   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源于羌族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源于维吾尔族   元朝畏兀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名唐古直、后代3406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1045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4297“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源于蒙古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8863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1928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8664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另外还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后裔均有姓唐者,     源于满族 5438  满族本有唐姓,世居沈阳。又有其他姓汉化为唐。分别为4206: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5920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4433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5936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余下全文>>!

于姓的起源?

  于(Yú)姓主要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1077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9975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3291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国之乱于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迁全国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诞!乃周武王次子。武王灭商后、其被封于邘!建立邘国!此后、姬诞号称邘叔,成为于姓的始祖!、

唐姓的起源 唐姓历史名人 唐姓取名都取什么名字

  唐姓的起源:  起源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以国家为姓。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0161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到周武王时!2998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

河南的邹姓起源

姓氏起源: 出自姒姓,这种说法称邹氏为7897越王勾践之后? 出自子姓、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樑仡以邑5223名“邹”为姓!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 出自曹姓,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上古时有邾娄国为狭所建、战国时鲁穆功改邾娄国为邹国!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 为蚩尤之后,据《拾遗》所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民至邹屠、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 家乘谱牒 江苏: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四卷。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六卷。丹阳云阳邹氏重修宗谱十卷!丹阳云阳邹氏宗谱十六卷、武进邹氏家0626乘四十八卷!武进4213邹氏家乘三十二卷!无锡邹氏宗谱三十六卷。常熟小2225山邹氏支谱一卷,范阳邹氏家谱 浙江:绍兴邹氏家谱四卷?常山邹氏家谱十2232二卷首一卷!常山邹氏家谱不分卷 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怀宁怀化邹氏宗谱七卷 福建:闽南邹氏族谱 江西:南昌省会邹氏祠主录不分卷。修水邹氏族谱卷!铜鼓邹氏宗谱一卷、宜0484黄邹氏宗谱卷。 湖北:黄冈邹氏宗谱卷,麻城邹氏宗谱八卷!邵阳邹氏宗谱五卷,新化邹氏重修谱不分卷 广东:中山沙湖邹氏宗谱不分卷!大埔邹氏族谱初基 四川:长寿邹氏家谱四卷。和江邹氏范阳正宗谱一卷、内江邹氏族谱一卷!建昌邹氏家谱不分卷,邹氏族谱二卷。邹氏族谱卷!邹氏宗谱十六卷。邹氏宗谱!邹氏族谱,邹氏族谱九卷首一卷、邹氏宗谱一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闢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6009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5283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9614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台湾的邹姓,来自大陆的广东和福建,广东和福建邹姓、则来自山东和河南,目前、台湾的邹姓。名排第八十位,台湾邹姓最多的地方,是台北。新竹,苗栗、以及南投等地!他们大多来自广东! 堂号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6769“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质理得很好!着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7364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历史名人: 邹容:四川巴县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烈士!1903年着有《革命家》、宣传革命!号召推翻清朝统!建立中华共和国......馀下全文>> 。

肖姓的起源,哪儿最多?

  1 肖姓的起源   肖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4247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   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5604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2145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9723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1816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4723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2868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1468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1。兰陵郡,治今山东枣庄市,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3572阳市东北、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余下全文>>,

郝姓的起源?

  (1)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9443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8478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殷商在第29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2704儿子子期(汤第17代孙)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至6179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之后!应该在公元前11世纪!子期的后裔(子或孙)或耻于用子辛(纣)的子姓,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何!赫!赤、霍姓有的出自郝姓,   (2) 出自复姓,据《新唐书·宰相书·宰相世系》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一作郝省氏或郝胥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0297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9762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胆淆起来。   (4)为古代南方姓氏!据《新唐书7855·南蛮传》所载!唐代土3044蛮有郝。杨、刘三姓。“世为2553长袭封王,谓之‘三王’部落”、   现在, 郝姓在以人口数量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71位,   直系初祖   据《史记》记载可推知郝氏的初祖为轩辕氏郝倩文,但疑点太多!而经现代研究可推定郝氏初祖为契(xie4)!“子期”父为“帝乙”,“帝乙”先祖为“天乙(汤)”相隔16代、虽经父子。兄弟交替传承王位,但子期的直系祖先清晰可辨、每代都有据可考:28世子期,27世帝乙。26世帝太丁,25世帝武乙。24世帝庚丁。23世帝祖甲,22世帝小乙!21世帝祖丁、20世帝祖乙。19世帝河亶甲,18世帝太戊。17世帝太庚。16世帝太甲、15世太丁(未立而卒)、14世天乙(帝汤名履)、 与夏朝并列发展的是先商时期的殷契的世系、“契”!在“尧”时即入朝为官、“舜”时“禹”为司空、“皋陶”为大理,“契”为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圣人”)……!“契”封于商。其后世孙“相土”被封于商、“冥”官为司空、也受商人祭祀、所以历史对汤的世系的记载也比较详细,从“契”到“汤”历14世曾未间断?“汤9310”的直系祖先为“契”是确定的,所以郝姓的4405祖先可追溯到“契”,14世汤!13世主癸、12世主壬、11世报丙 ,10世报乙!9世报丁,8世微(上甲)!7世振(王亥)!6世冥、5世曹圉(粮圉yǜ)!4世昌若 !3世相土、2世昭明。1世契。据此可知郝姓之直系祖先为“契”!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初祖是帝乙或子期。至于初祖是否为黄帝或启昆。有侍进一步研究、   郝氏初祖世系表   根据以上考证、就目前我们所知!尚不能认黄帝为郝姓初祖、仅能尊契为郝姓的直系祖先(初祖)、以契为1世。汤为14世,期为28世!姓郝的第一人(始祖)应为本世系表的29世或30世!   1世 契(禼)   2世……昭明   3世………相土   4世…………昌若   5世……………曹圉(粮圉yǜ)   6世………………冥   7世…………………振(王亥)   8世……………………微(上甲)   9世 …………………… 报丁   10世 ………………………报乙   11世………………………… 报丙   12世………………………… 主壬   13世…………………………… 主癸   14世……………………………… 天乙(帝汤名履)   15世…………………………………太丁......余下全文>>。

姓罗的回族起源

  起源   罗(luó)姓、源出有:   源流一   《罗姓史话》   源于妘姓、出自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后2368裔的封地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妘姓!是中国6743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典籍《说7682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种)!后人尊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   到了周王3720朝时期、祝融的后裔中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称为罗国。罗国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失国后的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宾一带)!遂以故国名4388为姓氏!称罗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迁至今湖南汩罗地区、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8408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属于以官职9281称谓为氏!罗氏、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1502赏和食用。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在诸侯国中。亦设置有罗5644氏之官职,春秋时期“好鹤亡国”的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他在宫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鹤岭。3468东南鹤城(今山西长垣鹤寨)等处均大养仙鹤,由罗氏照料,卫懿公还给他饲养的仙鹤冠有官     位品级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他外出游玩时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其时,专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饲养员就是罗氏!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卫懿公荒淫奢侈。国人多怨的机会!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进攻卫国!攻击到荥泽时(今河南郑州广武山和大伾山以北、5316黄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带地区),卫懿公慌忙发兵抵抗,征召将帅时手下大夫们都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翟”,卫懿公又向国人“受甲”(征兵)。国人们也都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高官厚禄!我们那里比得上它们能打仗呢?”卫懿公无奈!只得带少数亲信赴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后来宋恒公子御说连夜出兵,才将狄族人的进攻阻止住!并把卫国臣民救过了黄河、在曹邑(今河南滑县)另立姬申为新卫国君主、是为卫戴公、   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罗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罗氏、世代相传至今。[1]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北魏、

凌姓的起源?

  凌姓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5858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凌氏在早期历史上、似乎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胆江左的东吴才有一位大将凌统、以5054赫赫军功而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郡望河间郡、渤海郡!历史名人还有凌蒙初,凌十八等,   黄帝诞生在“姬”河边   1。传说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后来一部分人恢复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黄帝的儿子中有姬姓   2,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其中就有姬姓、后5708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启。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0630姬姓改为周姓!从这以后!姬姓的人就更少了、。

吴姓的起源是什么?

  吴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5年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位,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约2780万人。[1] 在宋版《百家姓》中名列第六位、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6959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被后世吴姓人4982称为开氏始祖)!吴2780姓第五个起源是清朝时满族改姓而来?[2]   魏晋至隋唐的700多年里、吴姓6569得到巨大发展!《元和姓纂》中说、这期间的吴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宋朝时!全国吴姓有170万人,是当时的第八大姓,吴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江西!有22万多人。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东,福建6地的吴姓人口就有102万多人。元明时期、吴姓人开始移民东南亚、菲律宾的吴姓华人。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广东,台湾的吴姓人,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有5万多华侨华人?吴姓人口排在第七位,2015年。吴姓在朝鲜位于前20大姓之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0691加坡等地的吴姓人!主要来自广东、广西!福建![3]   《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等史料记载,汉。魏至隋唐时!日9206本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中华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3],

屈姓的起源

  屈姓来源有三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8042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4463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堂号   "三闾堂","汨罗堂":都是根据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历史名人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3900第一位大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流传千古、他因遭奸臣诬害,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国将陷于秦国铁蹄之下、于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人们就定这一天为端午节!作为人民记念这位伟大诗人的传统节日,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继承屈原精神为己任!其诗感伤时事、揭露清军暴行、著有《翁山诗文集》等书、清初,他得著9509作被列为禁书!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为岭南三大家。   屈突通:曾任隋朝左骑卫大将军!归唐后为李世民部将、消灭薛仁杲后。0839诸将争抢珠宝,他独无所取、平定王世充。论其功第一,深为唐太宗敬重,   屈突盖:为屈供通之弟。曾任长安令、他正直严厉。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权贵恶徒为之忌惮敛迹!时有"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之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