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孙姓的历史来源

  孙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0378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5484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7992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1300南洛阳孙氏!     二。迁徙分布     孙姓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始祖是惠孙!这一支与后来发源于山东9616出自妫姓的孙氏!构成了孙氏家族中2992较大的两支!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孙姓分支更趋繁多、使今人很难理清各支派的源流,孙氏最早的出自姬姓的一支、在秦灭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于河南省境。其后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出自妫姓起源于齐国的孙氏!主要集中繁衍于山东省境!后因齐国内乱、其子孙便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秦汉时、山西太原一带的孙姓繁衍最为繁荣、形成了孙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常年战乱,孙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起大举南迁。南迁的结果。使孙氏的分布更为广泛!分布于浙江富阳、山西太原。湖北汉阳、陕西汉中,山东清河。河南洛阳等诸多地方。     三、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编撰成    《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孙 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山东阳谷人。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     孙 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 ,    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   尊为药王,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人!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 著有   《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中山: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   人。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三民   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中共的   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   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余下全文>>。

平度 花园村窦姓来源

  一![窦氏属地]  1631 扶风郡!今陕西西咸阳县东   二、[姓氏来源]  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的南面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后络也跟随去!这时、有穷国的君主羿由于人们不能忍受太康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即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进黄河的地方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不见太康回来,他们也被有穷国人发叮管制起来了、这时、后缗怀孕临近产期。就逃出自窦(地穴),奔归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后!弟中康(一作仲康)继位,中康死后!子帝相继位,帝相死后,子少康继位,大概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姓窦。世代相传, 二,郡望堂号  后汉置扶风郡,现在陕西省咸阳市。  《风俗通》记载:“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其后氏焉”、望出扶风, 观津!河南、风俗通,记载!夏帝相的皇后为避有穷之难!从墙窦中出逃成功!逃到了有仍(今山东济宁),生下少康!少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杼继承其帝位!小儿子龙受赐姓窦。留居有仍国、从此。龙的子孙后代就以2611窦为姓 !另据《姓氏考略》记载,窦姓人中有部分是源自于一支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南北朝时。他们的首领就叫窦茂、也有一部分窦姓人源于古时的地名、古时有很多以“窦”为地名4351的地方。 三!历代名人  窦宪——字伯度、东汉平陵人、是窦融曾孙,领兵出塞3000余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拜大将军!总揽大权,和帝既长。愤其骄纵。与中常侍郑众等合谋、迫令自杀,   窦建德——隋朝漳南人。聚众起事!据河北诸郡!称夏王,建号五凤。3252隋大业十四年炀帝南游江都,为字文化及所杀!时王世充在洛阳自称郑王,奉越王侗为帝,建德亦奉朝命。世充旋杀侗自称帝。建德亦称夏帝、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秦王)击世充!建德出兵救世充。四年,战败被俘,斩于长安!年48岁。    窦燕山——名禹钧!号燕山,后周渔阳人,在五代后晋时、明瞒暗骗。势压贫贱,不讲天理良心。 30无子。传说一夜其父送梦,对燕山说:“你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日后无子、兼且无寿。2650速要改恶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燕山醒来将父梦中的话牢记在心。从前之恶、不再敢为!8429而且广行方便!家中又设立义馆、请明师教训、帮助家贫子弟读书、他创办过40多所义学、官作谏5156议大夫,由他推荐提拔成名。

姓方的历史来源

  源流一、源于姜姓   出自远古帝王神农氏裔孙雷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及《世本》等的记载!相传上古帝王神农氏之代孙帝榆罔之子雷!在黄帝与蚩尤大战之时立下大功!封于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9282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6938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氏,称为方雷氏、后逐渐省文简化分衍为方氏!雷氏、   源流二,源于姬姓   ①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方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② 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源流三,源于官位   ①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方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② 出自先秦时期时期官吏方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③ 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尚方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源流四,源于翁姓   出自唐代后期 。闽国时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后代翁乾8666度之后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源流五,源于满族方佳氏。属于汉7272化改姓为氏!   源流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包括傣族,回 族。土家族,朝鲜族!高山族!壮族等、!

侯氏来源?历史起源

  1。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2、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后代!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9630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3,殷,周诸侯的爵称!殷代卜辞有札侯。攸侯等。修侯或攸侯喜!侯喜,可知攸为诸侯国名,西周时!同姓或异姓诸侯!多称“侯”,如康侯。匽(燕)侯。井(邢)侯等,战国时大国封君有称侯的!如魏有成侯,赵有平都侯、齐有成侯(邹忌所封)?楚有州侯,秦有穰侯(魏冉所封),文信侯(吕不韦所封)!长信侯(嫪毒所封)、 4、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8764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 5。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2117北魏代北鲜卑族复姓古口引氏?侯奴氏,古引氏等姓氏改姓为侯氏,北魏有侯植,先赐姓侯伏,继而姓贺屯。最后改姓侯,随魏文帝南迁洛阳2980的少数民族中、有侯莫陈氏改为单姓侯氏、。

图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1 !是春秋时郑武8726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8663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0099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7875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 。战国时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 !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 ,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二 迁徙分布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1198其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 ▲三;郡望堂号 【郡望】:1;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扶风郡:汉武帝太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四;历史名人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段业:京兆人。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政权首领,曾出任后凉建康太守、公元397年脱离后凉、推他为凉州牧,三年后改为凉王。 ;段文昌:唐朝著名宰相。 ;段干木:战国初魏国人,姓段干。名木、求学于子夏、受魏成子推荐!受到过魏文侯的礼敬、魏7597文侯相当崇敬他、 ;段规:先秦时期曾以崇,

姓窦的怎么介绍自己的姓氏

  窦娥冤的窦!、。!、

黑姓的来源

  黑姓起源   回族中的黑姓,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也黑迭儿(修   建元大都的领监宫殿)之后裔姓黑,”又据重录于明崇侦五年   (1632年)的沈阳《黑氏家谱》载:“吾族之源、乃唐贞观时西征   吾国!至西域。未及攻斗!乃两国议和,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   质。吾(祖)原系西域一头目、及至面君(明太祖)!蒙授职亲军   指挥。祖原名黑资哩。故赐黑为姓,”元代任丹阳县达香花赤   9503的黑的儿,清代任象山协副将的黑鸣凤?任山西大同守备的黑   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姓,另外,还有一些黑姓是由明朝皇   帝赐给的朱姓转化而来的。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西北    地区、

倪姓的来源简写

  倪姓是由郳姓改来、原因是避仇!宋代以后!倪姓之杰出人物多见于史!出现了倪思,倪闪,倪文一、倪涛!倪祖常!倪朴、倪天隐等名垂青史的人物、 在殷商之前。黄帝后裔就建立了邾娄部落、周武王灭商后、邾娄被封为诸侯国。称为邾、其古都在峄山之阳(今邹城市内)!周公旦摄政时期,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借邾国夷父颜有功于周室,封其次子友郳地,故叫郳国,因从邾国分出?故名小邾国。叔术到滥(8412今山东滕州)!建立了滥国(以倪立国)。 “郳”、“倪”为同源字。一城邑、一姓氏、“郳”去“邑”为姓氏“倪”!这是倪姓源于6733滕州故地的依据, 中文名:倪姓 源于:郳姓 6272故地:今山东滕州,

姓贾的姓氏来源

  贾姓起源     [ 作者:song 转贴自:新疆旅游 点击数:156 文章录入:song ]     贾。是出自山西襄汾的姓氏,     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的“贾”地!这个贾地,就是今山西襄汾县。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于公明,康王封1006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晋公族狐惬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7606作为周朝的附庸国,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所以贾国为姬姓国,公元前678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唐改称为晋。贾国的领土被吞并!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就是贾氏、贾姓从此出现、     另一支是“以邑为氏”的贾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叫狐偃的大夫。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为公子时,出亡在外19年、9359狐偃忠心耿耿!一直随从他19年之久,为重耳出谋划策?重耳即位为晋君后!就尊狐偃为大夫。后来!狐偃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重耳之子)把原贾国之地封给他,作为他的封邑!人称贾季,他的后代就以封邑名为姓氏了?     先秦时期的贾氏,除在今山西省境内发展外。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者!后来!河南的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汉朝时期的贾姓!已有人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到了唐。宋时期、贾姓居民已播迁到江南的许多地方、约于清代!贾氏已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国有贾姓华侨。     贾姓历史名人: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他182358岁时就以能读诗书!善文章而为郡人所称道,文帝时!被推荐为博士!又迁大中大夫,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   西3670汉水利家贾让,悉心研究前人治理黄河的历史、于公元前7年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   西汉政论家贾山,文帝时,以秦的兴亡为喻、上书言治乱之道?强调纳谏的重要。并以兴礼义为劝!名为《至言》,   东汉贾徽,史书称其是贾谊的后裔!作有《左氏条例》21篇!   东汉贾秀玉。贾谊的9世孙东汉时任武威太守。其之子贾衍,任兖州刺史、   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所著的《经传义诂》!《认难》1653等百余万言!在学术界垂名不朽!   太学生首领贾彪。为颍川定陵(今河南舞阳)人、   东汉末年贾诩(147—224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被称为鬼才,   西晋贾充!晋初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其女名南风、为晋惠帝皇后、曾擅政十年!   北魏贾贾思勰(472-499):今山东益都人、北魏农学家、曾任北魏高阳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他曾以9817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和访问老农及自己观察、实验的心得、写成《齐民要术》一书、   唐代贾氏有两人任宰相,一个是沧州人贾耽。同时又3793是地理学家、一个是河南人贾餗,   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苦吟诗人?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以五律见长,注重1449词句锤炼?刻苦求工,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推敲”的典故就出自其诗局“僧敲月下门”,有《长江集》、   北宋贾宪,数学家。   贾似道!南宋权臣、封太师,平章军国重事!    元代贾鲁!水利家。顺帝时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征发民工15万。军士 2万。堵塞黄河......余下全文>>,

杜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0700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3!出自0935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5668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8220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1213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4408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9807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0725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三。历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4970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 ......余下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