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大理白族服饰的论文

   我会的哦。可以帮你!

白族服饰的发展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0751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 想必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以打猎。捕鱼为生!以树叶来避寒!遮羞,经考古发现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别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明纺织物开始问世!白族先民也开始有简单的服饰、当然服饰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的主要功能无疑是保暖、避寒!到了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丝纺织业已大量出现、“工文织”!含纹纳花的丝织品大增!1974年云省!大理州有关单位到大理州洱源县三营火焰山塔进行调查。在塔中发现了大理国时期的丝织品。且保存情况良好,经鉴定为白绢一幅,丝绸三块,这对于研究当时的丝织工艺确实是一份难得实物资料! 随着岁月5358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白族的服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但白族服饰的形成3140总是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剪裁!编排、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习俗在形成个人的行为中起的作用远超过了个人对传统习俗所能发生的任何影响……,”故南诏大理文化在现代白族服饰中遗制犹存!赁白族服饰自成一体,别具一格。0499始终保持着不同于其它民族的独特传统。,

白族男子服饰有什么?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定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3987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1815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姐妹们的服饰共有的特点是什么

   维吾尔与乌兹别克的服饰特点有些接近!主要是男士的巴达木花帽几乎一样、还有女士的“爱的赖斯”长裙!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的男士毡帽很接近!女士的头巾很接近。前两个民族和后两个民族的服饰几乎没有共同点!、

白族的特色食品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1851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7588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   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5064客人不能拒绝!否则1508主人会生气。   结婚的时候可以吃到   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5741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2632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4619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的地方特色菜肴!将洱海的肥美鲤鱼,剖腹洗净,抹上少许精盐,腌上十来分钟!与火腿片,嫩鸡块!鲜肉片、猪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参!豆腐!玉兰片等各种适量配料,同置砂锅内,再撒入适量1066的胡椒?精盐、味精等调料、置炭火炉上文火k煮而成,食时。将砂锅以盘衬垫上席。即热气腾腾!又鲜美可口。   炖梅   大理地区产梅,尤以洱海东岸!绵延百里的半山半坝地区到处是梅树林。梅有苦梅。盐梅两种,用苦梅制作的炖梅、是白族人3880民喜欢的调味品!炖梅是将苦梅放入沙罐,加上盐和花椒,盖严后。置于火塘正中。周围堆上稻壳、点燃后。用微火连着炖上一至两天,这时、黑色的炖梅味道酸香异常、8838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调料!或加上红糖做成炖梅汤!炖梅耐贮,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坏!   雕梅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后、用小刀在梅向上4709雕刻连续曲折的花纹,并小心挤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缕!压扁后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这时,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红糖浸渍,几个月后开瓶取出。雕梅色泽金黄、清香四溢,是洱源县出产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并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因为当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须依俗给婆家送上一盘姑娘制作的雕5049梅作为见面礼!新婚之夜!新娘要为亲友宾客摆设点心甜席。此谓“摆果酒”!案十上陈列着新娘带来的蜜钱,干果、雕梅款待客人,并让大伙品评、于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们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还称得上是一种工艺美术品!   饵块   饵块又称粑粑,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传统小吃,但是!大理饵块别具特色:将蒸熟的米团、放在大理石垫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盐!卤腐等、置炭火炉*烘烤,这种现揉现烧的饵块!软香可口,   乳扇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农家素有饲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乳扇。为远近驰名的特产,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锅内加热至60C一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用竹筷轻轻搅动。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结成絮状。再用竹筷摊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风干而成、   黄中带白、纯洁光亮、薄似纸张的乳扇!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丰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黄色、取出置凉。又脆又香,尤为可口。孔词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肴,是祭祀的必备供......余下全文>>、

锡伯族服饰的主要服饰

  妇女穿戴要讲究些、穿长及脚面的旗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外罩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多镶滚边。扎黑色腿带,脚着白袜!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6738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9944兜口内,8254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婚礼时、新娘头戴吉塔库(6165锡伯语头饰,即布制发圈)、上有贝壳。宝石和金银制的花饰。下一排银链或串珠等装饰垂于眉宇之上,婚后一年之内、参加较大喜庆活动仍要戴上吉塔库,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8376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等!头4642部髻上插着金簪!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已婚妇女头上盘头翅!妇女戴耳环!手镯,戒指等!男女裤腿均扎黑色腿带,年轻女子扎红色!粉红色腿带。丧事时扎白1546色腿带。今散居在东北的锡伯族服装已和当地汉族!满族相同!新疆锡伯族妇女虽仍喜穿旗袍,大襟、下摆。袖口7337多镶滚边、长及脚面,但服饰已有显著改变、特别是青年已多穿连衣裙等、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处扎紧?冬天也穿大襟开叉长袍。上年纪的妇女出门时,手里还要拿个烟袋。串门时互相装烟进礼?锡伯族妇女擅长刺绣!如同男子会骑射一样。妇女如果不会刺绣、就会被人轻视,刺绣图案多8743为花鸟鱼虫等!,

白族过什么节

  现在乱了,什么节都过,0661中国的外国的都乱过,所有汉族传统的全部过。白族自己的有三月街和,火把节!5739绕三灵算是会吧,、

柯尔克孜族的服饰特点

  柯尔克孜族的服装!妇女多8896喜红色,穿短装,也6080有穿连衣裙的,衬衫宽大直领。布料衣服缝制简单!高级衣服缝制讲究。袖口和对襟处钉银扣。裙子用宽带!或用绸料迭成多褶、制成圆筒状。上端束于腰间、下端镶制皮毛?内衣翻领套坎肩,坎肩领口甚大。内衣显露!在短装外面套大衣!多为黑色。翻领敞胸!冬季内加棉絮!妇女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头巾!另一种帽子叫“艾力其克”,镶有装饰品和刺绣,戴这种帽子时!里面要戴绣花软帽,冬季戴“卡尔帕克”!毛毡制成、顶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两侧开口!顶部5201一般是白色?后两种帽子比较古老、多数人不戴了、妇女的头饰很复杂,用“绣花布条”绑扎发辫!发辫末梢系圆型银质小钱数个、再用珠链将两条发辫连结在一起,脸上喜涂脂粉!手戴玉镯。戒指、 柯尔克孜族的男装亦多刺绣,短装,上衣多长及臂部。直领,领口绣花。袖口紧束,否则便带刺绣,上衣对襟!对襟处钉银制纽扣。内衣多白色!常刺绣,外套“坎肩”,也叫“架架”。与妇女所穿式样相似,但颜色不同!男装多黑、灰,蓝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无领!袖口多用黑布沾边、称“托克切克满”!亦有穿皮衣的!称“衣2332切克”。男子不留须、不蓄发!如为独生子。可在十岁内蓄发。但不能蓄其全部,只在头部的前,后。左!右留上四撮圆形或半圆形的头发作记号。长至十岁、这种记号便要剃掉。男子的帽子多用红布制成(其它颜色的也有)。在帽子的顶上有丝绒作成的穗子。穗子上缀有珠子等装饰品。冬季带皮帽、柯尔克孜族的服饰!男子常戴用羊毛皮或毡子制作的白毡帽(ak kalpak)。穿无领“袷袢”长衣!内着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衣。外束皮带,左佩小刀等物、夏天穿穿立领短袷袢。春秋喜穿条绒缝帛的宽脚裤!女子通常穿连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妇女穿小竖领衬衫。妇女包头巾!喜戴装饰品、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食榀!辅以面食!常饮牛。羊、马奶和酸奶!喜喝茯茶,柯尔克孜族人民逐水草而居,9395夏季多住帐篷?冬季多定居在气候温暖的山谷地带?住四方形土房,柯3371尔克牧人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狼和鹿?、

纳西族服饰的服饰特点

  纳西族未婚姑娘爱梳长辫于腰后,或戴头帕!帽子,妇女们还喜欢佩戴耳环,戒指、银或玉质手镯及金,银项链等饰物、丽江纳西族的大襟女袄多为布袍,基本结构是大袖、无领、夹层、前短后长!穿时将袖口卷齐肘部!上加坎肩,百褶围腰、背披“羊披”,由于丽江地8682区的海拔、气温,水草山林等条件宜于发展畜牧业!牛羊皮毛也就成为纳西族服饰的重要组2714成部分!古老的东巴经《迎东格神》中有这样的描写:“天地动,生两兄妹、结缘成一家、牧养白绵羊、用羊毛作衣衫披毡!用羊毛作帽子腰带……”、直到现在、纳西妇女的“羊皮披”仍是民族服饰的一个主要标记。羊皮披纳西语称“优轭”。用毛色乌黑纯净的绵羊皮经皮硝,糯米粉等加工后,再按体裁制,缝上黑绒或黑氆氇的“优轭筒”(羊皮颈)。饰以七块圆形五彩丝绒绣的“优轭缪”(羊皮眼睛),再订上七组细白羊皮条做成的“优轭崩”(羊皮须),一对“优轭货”(羊皮背带)用白布做成,上绣蓝色蝴蝶纹饰,一端订在羊皮的背部,羊皮披在背上!背带在胸前交叉、然后绕回背后从下端把羊皮系紧,尾端自然垂下!类同有“尾”。与东巴文的“羊皮”十分相似!宁蒗纳西族摩梭人女子的腰带。用很多的宽布条制成。层层缠于腰间,宽的可达二十多公分,腰带下面系着的!是宽大的百褶长裙,以丽江县城大研古城为代表的纳西族民族服饰、未婚女子一般梳长发或扎长辨批垂肩后,已婚8508妇女则在头顶梳发髻、喜欢带蓝色帽子?衣着方面,上身着宽腰大袖的袍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前短后长、穿时将袖口卷起到肘部、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百褶围腰。从腰至膝,形如扇子、足穿穿穿船形绣花鞋、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由于纳西族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9807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宁蒗地区的摩梭人的服饰则另有特点,摩梭女子喜欢用牦牛尾或线制成粗大的假发辩!戴交缠式布包头,上身着短衫、下着十分宽3311大的长裙。腰间5157用很长的宽布条层层缠绕。纳西妇女喜欢佩带手镯!耳环等饰物!。

白族的信仰和饮食是什么?

  有三大类。有时互2865相有交叉!   第一是保护神信仰!叫“本主”、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特有宗教!“本主”即本境之主。是白族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本主庙!庙内供奉檀香木雕的9745或泥塑!石雕的本主偶像,各村所祀的神祇都不相同?每年都有定期祭祀的本主诞辰日!本主神中有自然崇2683拜之神!英雄崇拜之神。南诏大理国的王族文武大臣、也有外族人物或不见经传的各色人物。都被0445立为本主,平时不论生死疾病,婚娶节庆!出门归家、生儿育女都要到本主庙祭祀聚餐。以求保佑、并且希望本主“善求必应”、保佑好人,   第二类是佛教、特别是密宗,起源于唐代的南诏国时代!叫滇密。南诏国时期。唐王朝传来佛法,其中密宗的一支叫阿吒力教、大约在唐朝之际传入今云南大理地区、随后影响了大理国时期,经元。明之后7238逐步衰落。主要修行方式有诵咒!结印!祈祷!有所谓“三密”即语密(口诵真言)?身密(手结契印),意密(心作观想)之说。阿吒力教在大理地区流传的时间长、5229影响的范围广!曾一度是西南地方政权南诏与大理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在长期的传承过4956程中与白族原有的宗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白族特点的中国佛教密宗的一个支派。简称“1620大理密 宗”或“白密”、“滇密”。   滇密”阿吒力与其他密宗教派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僧人尤崇阿嵯耶观音,“阿嵯耶观音”这个称号鲜见于佛教典籍!为阿吒力教所独有,阿嵯耶观音像形态多颀长纤细!宽肩细腰!身着印度菩萨式衣服!白族信众因之俗称其为细腰观音、阿嵯耶观音是佛教造像传入白族地区后本土化!民族化的产物、第二。主要神为大黑天神、大黑天神是梵语“摩诃迦罗”的意译。是“滇密”阿吒力教的护法神、大黑天神在白族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享受着信众的顶礼膜拜。第三、僧人可以有家室,作为一种宗教流派,滇密虽然已成历史!但作为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并没有完全从白族社会生活中消失、而是融入到其他宗教中被白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时至今日。在白族的某些信4713仰中仍能找到阿吒力教的踪影。   第三类是道教和其他自然神教、在大理等白族生活的地区也有很多表现!白族与汉族交往很久。对汉族民俗文化非常熟悉。其中汉民族习俗中与道教有关的鬼神信仰等、都在白族文化中同样有表现,、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