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危姓的家谱文献

  湖南上湘危氏三修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湖南湘乡危氏三修谱七卷。首一卷!(清6515)危学海修,危国翰纂,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湖南邵阳邵陵危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危光然!危国拔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浙江兰溪危6859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3299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朱家乡,江西南城龋危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危瑄璋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5338)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危氏族谱七卷,首卷分上下册!(民国)危劲松撰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西省萍乡市图书馆、福建泉州德化龙浔危氏族谱、佚名编修,民国年间手抄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图书馆!。

“危” 姓怎么读?

  读音:wēi   笔划顺序:   ,

百家姓上有姓危的吗

  百家姓上有姓危的!危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80名!  危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清原,山西太原、大同,陕西韩城。湖北老河口!湖南芷江!江西南康。抚州,崇仁、峡江,福建清流、建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仡佬族、布依族有此姓、南唐有危全讽、为将!宋代有太常博士危佑、元代有危复之,清1275代有危龙光,南昌人、   第一个渊源   源于缙云姓,出自蚩尤后裔三苗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6843当时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的三苗部族比较强大,他们也反对禅让,丹朱就联合三苗起兵!与舜争夺天下、舜派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5941一带打败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杀!丹朱不知所终。三苗叛乱被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中国甘肃敦煌)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姓,   在典籍《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在史籍《名义考》中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7276所治则江南!荆、扬也,”   古代的三苗本来是江南的一个国家、是由缙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期的夏官!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属于黄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传至三苗的先祖、就是颛顼帝时期五行大臣之中的土正?叫作勾龙,勾龙有六个儿子。分别叫作伯常,仲右、叔真!垂、信,郎,后世著名的伯夷,就是垂的儿子!其后裔建有孤竹国(中国河北卢龙!迁安,迁西、滦县一带)。而其中的垂、信!郎三人在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三苗”,称“三苗之祖”、   三苗祖之一的“信”。就是后世著名的瑶族创世英雄盘瓠的父亲!即瑶族的祖先,而三苗祖之一的“郎”,就是号称“饕2862餮”的苗族祖先,被舜帝迁徙到三危山的、就是郎的儿子及其所率领的部族。因此称危姓。   在汉朝时期!危氏族人的一支逐渐分迁西域,建有危须国(中国新疆和硕曲惠乡)。后在东汉章帝刘炟建初二年(公元77年)农历6月被西域都护史班超所灭!后又复国、再于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农历7月被班超之子西域长史班勇所灭、三国时期、危须国又复国!到曹魏齐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春季6822还曾进贡来朝,苗族,瑶族中危氏族人的历史与汉族一样、悠久贤长、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庶子、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新邑在周穆王9004姬满时期?为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将新邑扩建为周王朝的陪都,因有洛水流过其境。因此改称为“洛邑”、周王朝的大量东部地区活动开始以后,称洛邑为“成周”!成为周王朝在中原地区的政令中心、因此, 氏的后裔子孙便被改封迁居于更加南部的光州地区(中国河南信阳潢川)!到周幽王姬宫涅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西周王朝灭亡!继位的周平王姬宜臼将国都从宗周镐京迁往成周、建立东周王朝、成2868周成为了东周王朝的新都城?始称王城,   “危”的古体字到春秋时期始成“危”字。因此,周武王姬发的一位庶子--某生的后裔子孙。到春秋时期即称为危姓!世代相传!后有姬姓危氏族人南迁至2413湘西地区者。成为今土家族危氏的先民之一。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两汉之际大司空甄丰之子甄寻,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甄丰。原为王莽手下的一员大将、在西汉末期追随王莽。积极参与篡汉之举。做过许多荒6786唐之事、他擅长“制符命”、就是编造谎言天命的诏帖!通过“符命”使王莽成功篡汉!后被王莽来个“兔死狗烹”。下场十分滑稽!   西西汉末期、王莽把持朝政。当时甄丰,刘歆!王舜皆为王莽的心腹,整天倡导在位,褒扬功德、汉朝末期汉平帝刘衎大封王莽为“安汉”!1238“宰衡”之号、以及加封王莽之母。两子、兄子等......余下全文>>。

"詹"姓的起源是什么??

  詹姓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姓苑》所载,周宣王封庶子于詹、建立詹国。子孙以国为氏!   2、据《路史》所载。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子孙因以为氏,   3,据《百家8775姓溯源》所载?古代负责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有以官职命姓者、称詹姓,   4、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晋7244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为氏!   5!出自他族,今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9559 詹文侯、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4373任少师、见4649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詹姓源起久远而又头绪繁杂,据《辞源》记载:“周有詹父、詹恒伯!相传出自周宣王支子,”又载:“晋有詹嘉!虢有詹父,郑有詹伯,”而晋郑之詹又别于宣王之子。可见在春3101秋时期,詹姓已分布于晋(今山西一带)!虢(今河南郑州西北)、郑(今河南新郑一带)等地。战1346国时楚(今湖北一带)有术士詹何,西汉有匈奴儿单于詹师庐(存以备考),东汉有武陵(治今湖北溆浦南)蛮詹山!可见在两汉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带。当然,有史料表明两汉时期的詹姓大多繁衍于古渤海郡!河间郡一带。晋代的永嘉之乱、导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国从此开始、中原地区汉族子孙向南播迁也自此起步、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当时!随着动乱的扩大!中原的姓氏逐渐出现于今华东!华南。中南之地!其时入闽八姓中含詹姓,其在南方奠基既早、也就自然而然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名门着姓之一!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板荡,狼烟又起,时北地民众为避兵火、扶老携幼,颠沛流离、辗转南下!寻求一方净土,詹姓子孙亦概莫能外!随之南迁!这就使得南方原本就0466多的詹姓家族。队伍更为庞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乱隐居闽地之仙游,遂家于当地,两宋之际!詹姓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且多为南方人,明初!山西詹姓作为洪洞2558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随着我国航海技术的提高?闽粤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谋生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后湖南。湖北之詹姓伴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迁今四川!重庆之地,清中叶以后!詹姓分布更广!并有詹姓人扬帆南洋、远徙东南亚。如今,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其分布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浙江,江苏。福建!台湾等省为多、现代因简化字中詹与占3481的误用,8888詹姓多被人以占姓见诸文字报刊。实然!詹与占为两个不同的姓氏。   郡望堂号   詹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①渤海郡、汉代设置!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后移治南皮2268(今河北南皮东北)!②河间郡、汉河间国,北魏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后移治今河北河间西南,   堂号:“河间”。“奎光”!“洁身”等,?   宗族特征 1423  1!詹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2,詹姓永嘉之乱徙奔江南,有詹6101氏先人咏诗为证、如《永嘉衣冠南渡诗》:“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南来频泪洒。渴骥每思泉!”又有《访宗人》诗:“仆马甘栖息、南来择地安,巧将茅作舍!城近绕庐山、喜识宗人面。襟怀自觉宽,开图阅源派!涕泪染衣斑。”8820可谓一字一泪,血泪交织、   名人精粹   詹何:战国时楚国术士,善术数。传说坐于家中!能知门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   詹雄:福州(今属福建)人......余下全文>>。

毋姓的起源

  博爱县姓氏来源有二     河南省博爱县姓氏来源有二:一是历代沿袭下来的“原有姓氏”!一是历次迁居落户、驻军屯田定居!或因经商,婚联等迁入的“外来姓氏’、前者是元朝以前旧有的有户为数甚少!现今博爱的姓氏多为后者。而又以外迁户为主。据记载规模较大的有四次!第一次始于元?至元十六年。元王朝下令其士兵卸甲屯田,垦荒务农!当时!博爱地区水利!土质等耕作条件较好、地广人稀!一部分兵土在此开荒种田,多为回族同胞、定居清化西关和大省庄(大辛庄)等地?第二次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驱走元统治者。怀庆地区兵乱蝗疫相继而至。百姓非1375亡即逃、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朱元璋为了维护和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地位,决定从山西洪洞移民于怀庆。分田定居。凡移来者!每户给1 5亩耕田。2亩菜地!有余力者不限顷亩、并免去租役三年,因此。人皆欢喜!安居耕耘!繁衍极快!数十年后即成大族!诸如下水磨,许良的贺氏,皂角树的张氏。上庄的刘氏,陈范村的窦氏、寨卜昌的王氏,马营和清化十街的杜氏。杨庄的杨氏。和庄的和氏,汉高城,玄坦庙的葛氏、6818小底的吴氏等、均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的!第三次是明永乐年间移民、朱元璋死后建文继帝位!为巩固中央集权!采取“削蕃”措施,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奸为名、从4943北京直取南京?途径河北。河南等地,与建文军对峙激战,反复拉锯、战争达四年之久。中原百姓屡遭涂炭、人烟稀少,朱棣继位后两次从河北移民于怀。诸如西关的唐氏和袁氏,都是从河北大明府移来的!北石涧村的靳氏是从河北西河移来的。第四次是解放以后、北京和平解放后,傅作义部1877队经过整编。部分官兵要求返乡为农!有些无家可归或不愿回原籍者经政府统一安排到县内王堡,磨头,十里店,大屯。小屯等村落户,除上四次迁入外,还有一些姓氏因祖上在此为官!留至县内的!如阳邑程氏、原是程颢的后裔。因程做官于怀,在怀庆落户。后迁至西金城,阳邑,北石涧李氏,原籍是山西省陵川县人!元朝末年,李氏任怀庆府推官、其眷属落户北石涧村,张茹集的皇甫氏、原系甘1364肃安定人,也因祖上做官河内!恋此土7333而留居,还有一些姓氏,因祖上在此经商而落户的、如清化四街的毋氏!马氏,崔氏等!马氏原6369系长垣县人?因在城内开饭铺!与当地联婚!落籍于此。崔氏系河北人,在清0117化城内开颜料铺!其子女均落户于此!在博爱定居的“原有姓氏”发展较慢,数百年仍无大进、有的不2047知去向?如北石涧村的苗姓、苏家作的苏姓,挖掘出的碑石墓志上均有记载。只是现今!

术姓起源

  术姓     家住南京三牌楼的婚庆策划人术传海先生则说、“‘术’姓来自于金兀术?”北宋末年。金朝大将金兀术率领大军0788灭掉了北宋,因此,汉族人对金兀术有恶感。后来!金兀术的后人搬到关内,和汉族人融合、但怕被人知道自己是金兀术的后代?引来麻烦,这些金兀术的后人就改姓为“术”了、术传海说,还有些“术”姓族人是战国神医扁鹊的后代。扁鹊创制的两味草药最为著名!一名3138“苍术”?一名“白术”!两个药名中!“术”是“神奇力量”的意思!因此扁鹊后人对“术”这个字十分崇敬?到了明朝的时候索性以“术”为姓!   参考资料:w9623.s10.mydiscuz.com/...page=2、

德国冯姓起源

  冯是德语von的音译,   von是德语里表示“的”的意思、用在人名则表示此人来自何处。    德国贵族一般会以自己的封地为姓氏,所以姓名里一般都会带von、比如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意思是来自克劳塞维茨的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欧洲贵族其实都有这个词。比如法国贵族名字里的“德de”、荷兰贵族名字里的“范van”。英国贵7126族名字里的“奥O’”。其实都是和von一个意思、表示贵族的封地、英国的“o'”其实就是of的简写!     俄国人也是一样,只不过他们是在封地名称后珐加上“斯基”、斯基4797在斯拉夫语中就是表示所属格、!

贺姓的起源

 1661 贺(hè)姓。源出有: 会稽贺氏出自东汉汝阴令庆仪曾孙庆纯之后、属于因避帝王之讳改姓为氏、而会稽庆氏的来源则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源于姬姓,三国时谢承的《会稽先贤传》对贺氏的起源作了明确的记载:“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迸渡淛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田曰庆湖。今为镜湖!传伪也。安帝时、避帝本生讳。改贺氏、水亦号贺家湖、”该观点认为专诸刺王僚时、王僚的庆忌正出使郑国和卫国,后来庆忌逃到了卫国,而他的妻子和儿子则渡过浙江!逃到会稽山傍隐居下来,当时那儿是一片沼泽、沼泽中有些高地可以耕种!越人就把这些高地给他们耕种、称他们为庆氏!把他们种田的1534沼泽湖泊地区称为庆湖?该记载认为会稽贺氏起源于庆忌,另外!北宋著名词人认为会稽庆氏起源于庆忌曾经记载于唐以前的官谱中、二是源于姜姓据史籍《姓纂》记载:“庆姓。齐公族庆公之后、”又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等文献记载:齐桓公的支庶后代庆封的后代中,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庆氏,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有个支孙名叫公孙庆克、其子庆封8607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史称庆父、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出任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为上卿,执掌国政、后在齐景公姜杵臼继位之后逃往吴国,到了东汉时期,庆氏后裔传至汝阴郡令(今安徽合肥、涡阳一带)。会稽人庆仪时、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在刘祜成为汉安帝之后,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之名讳(追封的汉庆宗,汉孝德皇帝)!改姓名为贺纯,其后代便相传为贺氏!谢承的《会稽先贤传》是关于贺氏来源的最早的记载!比后来的《元和姓纂》的记载早近600年。贺氏族人大多尊奉贺纯为得姓始祖! 贺宗国:字东峰!为秦御史大夫,授荣禄大夫,调守徐州没。葬九里山前。王山丙向。配张氏:封宜人,葬兴公共冢!是为江苏徐州太始祖、贺添民:字燎翁?汉桓帝时江西行省提刑没、葬吉州太圳上、配陈氏:封宜人葬兴公合冢、是为江西泰和始祖!贺应詹:贺应棋、贺应桢,贺应詹兄弟三人,唐荘宗元年由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湘乡之培塘!贺应桢:居万秀塘即今五都也。贺应詹:居南岸老六十都今更为永为丰二十二都。自伯景以后俱2809系詹公一族!2686是为迁楚南湘乡祖?贺伯景:承应詹公而居南岸。没葬南岸东峰冲子山午向!配0570杨氏:葬南岸东峰冲、是为湖南湘乡!

姓丁的起源

  丁姓是当代第46大姓!丁又是我国诸家姓氏中笔画最少的一个姓氏,许多民族里都有丁姓,然而,它的家族 姓源却较为复杂、据有关史籍介绍,丁姓至少有五支来源,     第一支见诸於《姓氏考考略》!该书云定“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自於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儿子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子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史书记载较为详细,“丁氏!姜姓,齐太公生於公、支孙以丁为氏,”(见《通志4941·氏族略·以次为氏》)“齐太公生於公!支孙以谥为姓?”(见《元和姓纂》)自从这一支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广!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大都源自这一世系,这一系的主9077要发源地,在今山东济阳,姓氏书说“系承姜、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於6806三国时期,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一族的后人全部改姓丁!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人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火、贻误了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孙匡的后代子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从三国时期开始!在丁姓之中,於是有了三支姓源、同在繁衍滋长。承袭相传,后来出现的丁姓第四支和第五支姓源!一支是西域人改姓为丁?一支则改自丁氏!     这样!丁姓就出现了51546个分支!即丁侯之后、丁之后。孙匡之后!西域人改姓,於庆之后、他们共同组成了丁姓的庞大阵容,     丁氏名人、不绝於史,汉时。有帮刘邦打天下被列为“十八元功”之一的丁复。项羽的8873部将丁公、东汉经学家丁恭。三时孙权的大将丁奉,颇受曹操赞9308赏的才子丁仪等!清时有丁宝桢、丁日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日昌在光绪年间。任江苏巡抚。是洋务运动中的活跃人物!、

韩姓的起源

  韩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6986山西翼城 )!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 音 谢 )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於韩原 ( 陕8080西韩城 ),其后逐有韩氏。   二 ; 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於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 ( 今河南新郑县 )。前 230 年,3354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   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   4265  家族名人   韩非 (?~前234)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於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於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1377於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 (。~前196)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7664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諡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 8029  韩湘子 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於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之四!或称为「韩湘」,   韩世忠 (1089~1151)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时、平苗傅,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於黄天荡!名重当时,称为中兴第一功臣!后以秦桧主和,罢其兵柄,乃口不谈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卒諡忠武,孝宗追封蕲王,   韩侂胄 (1151~1207)字节夫!宋安阳人,韩琦的曾孙!宁宗时专权十余年、官至平章军国事!专横恣肆、斥理学为伪学,使朱熹等人均获罪,后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终兵败被斩首。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     韩姓起源参考之二   韩氏源出姬姓、系以国为氏,考其起源!支脉较多,主要有四支,而根在河南的就占两支,其一是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公元前230年亡于秦国、原韩国王族以国名“韩”为姓氏。据《元和姓纂》载:“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代为晋卿!曾孙厥生起,起生须、须生不信。元孙景侯分晋为诸侯,八代至王安,为秦所灭,复以国为氏,”也就是说,西周建国初期。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封诸侯!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封本族姬姓国53个,被封诸侯有权封其下属为卿大夫。并授予土地和奴隶。这种封地叫“采邑”!姬姓同族曲沃桓叔之子万、在晋国(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国)做官!食邑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是为武子!武子的曾孙名厥、以封邑命氏,其后在晋国一直被列为公卿!战国初年!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韩景侯时自山西迁都于阳翟(河南禹州)、至韩哀候时又迁都新郑?历经八代。被秦灭、此后,其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韩、其二,少数民族三字姓改为韩姓、《魏书·官氏志》载: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为单姓韩氏、因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系迁都洛阳后所为!故这一支韩姓也出自河南。   韩姓1523望出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西汉末年。韩骞避王莽乱而移居南阳,故有颍川、南阳二郡望,《元和姓纂》云:“襄王孙!汉韩王信,信生襄城侯婴、弓高侯颓......余下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