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生肖运势

一个青铜器上有十二生肖,牛最大,其馀十一个或围绕牛或在牛身上,历史上有记载这种青铜器吗?

这个应是假的吧…………牛类青铜器、很少的呀!只有这么几个在9458博物馆! ,

我国有历史记载的地震

  1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陕西岐山(34.5°N,107.8°E)M≥7(震中烈度≥Ⅸ)"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卷1《周语》)   2 公元前70年6月1日(汉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山东诸城昌乐一带(36.3°N,119.2°E)M≥7(震中烈度≥Ⅸ)"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北海琅琊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汉书·五行志》)   3 143年10月后(东汉顺帝汉安二年九月后)甘肃甘谷西(35.0°N,104.0°E)M7(震中烈度Ⅸ)"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5665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6657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后汉书·五行志》)   4 180年秋(东汉灵帝光和三年秋)甘肃高台西(39.4°N,99.5°E)M71/2(震中烈度Ⅹ)"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地、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后汉书·五行志》)   5 512年5月23日(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四月庚辰)山西原平代县间(38.9°N,112.8°E)M71/2(震中烈度Ⅹ)"延昌元年四月庚辰、京师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恒州之繁峙,桑乾,灵丘、肆州之秀容。雁门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杀五千三百一十人、伤者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马杂畜死伤者三千余、"(《魏书》卷112《灵征志》)   6 734年3月23日(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甘肃天水附近(34.6°N,105.6°E)M≥7(震中烈度≥Ⅸ)"二月壬寅!秦州地震!廨宇及居人庐舍崩坏殆尽。压死官吏以下四十(千8346)余人、殷殷有声、仍连震不止!"(《旧唐书》卷8《玄宗纪》)"时天水地震,陵迁于谷!城夏于隍、公谋去故绛。制造新邑、"(《山右石刻丛编》卷七《大唐故宣威将军守右武卫中郎将陇西董君墓志铭》)   7 814年4月6日(唐宪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四川西昌一带(27.9°N,102.2°E)M7(震中烈度Ⅸ)"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昼夜八十震方止!6721压死者百余人、"(《旧唐书》卷37《五8247行志》)"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昼夜八十,压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新唐书》卷35《五行志》)   8 849年10月24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已)内蒙古包头西北(40.8°N,109.8°E)M7"十月辛已、京师地震、河西!天德,灵。夏尤甚,戌卒坏压死者数千人。"(《旧唐书》卷37《五行志2267》)"十月辛已!上都及振武!河西!天德,灵武、盐!夏等州皆震、坏庐舍,压死数十(千)人、"(《新唐书》卷35《五行志》)   9 1038年1月15日(宋仁宗景右()四年十二月二日)山西定襄!忻州(38.4°N,112.9°E)M71/4(震中烈度Ⅹ)"先是京师地震。直使馆叶清臣上疏曰:'……乃十1273二月二日丙夜!京师地震。移刻止。定襄同日震!至五日不止,坏庐寺。杀人畜。凡十之六!大河以东!弥千五百里而及都下、诚大异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   10 1125年9月6日(宋宣和七年七月己亥)甘肃兰州一带(36.1°N,103.7°E)M7(震中烈度Ⅸ)地震"七月己亥。熙河路地震!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陷数百家,仓库俱没,河东诸郡或震裂。"(《宋书》卷67《五行志》)   11 1216年3月24日(南宋宁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四川雷波马湖(28.4°N,103.8°E)M7(震中烈度Ⅸ)"二月辛亥。东西川地大震四日?"(《宋书》卷67《五行志》)"甲子、又震、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宋书》卷39《宁宗志》)   12 1303年9月25日(元成宗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山西赵城、洪洞(36.3°N,111.7°E)M8(震中烈度Ⅺ)"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徙十余里,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震成渠、泉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余步!"(《元史》卷50《五行志》》)"八月辛卯。初夜地震,汾晋尤甚。涌堆阜。裂沟渠、坏墙屋,压人畜,死者无数!延,庆次之、安西又次之。余尚未闻也!至今月余。犹若乘舟车、然间复一动",(《勤斋集》卷4《杂著·地震问答》乾隆翰林院抄本)"大德柒年八月初六日戌时地震。平阳路倒塌房舍七分,塌死人肆拾柒万伍千八百!"(元大德十一年《河伯将军为记》木牌)"大德癸卯秋八月六日!河东地震,压死者二十余万人。吉乡为轻。屋之存者什三。四。"(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三0)"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地震。县人死者三千六百三十六名口。伤者三千三百九十名口!头畜死者五百二十,房屋倒塌二万四千六百间,公2364廨倒塌殆尽!地涌黑沙与水不止。"(康熙《平遥县志》卷下)"考元之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时地震、本路一境房屋尽皆塌坏!压死人口二十七万有余!地震频频不止,直至十一年乃定。"(康熙三十四年《重修三圣楼记》)   13 1352年4月26日(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丁丑)甘肃会宁东南(35.6°N,105.3°E)M7"闰三月丁丑。陕西地震。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尤甚,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踪者,"(《元史》卷51《五行志》》)   14 1411年10月8日(明永乐九年九月十二日,藏历第七绕回()阴铁兔年九月十一日)西藏当雄西南一带(30.1°N,90.5°E)M8(震中烈度Ⅹ-Ⅺ)"约半夜时分发生强烈地震!黎明时发生比前更大的地震、许多房屋倒塌。经堂东门墙壁倒塌五至六度长,门窗亦倒、旧依怙殿门前经书倒下约五十捆!金顶下塌一大块墙壁!正中的供奉品亦倒下来。此时佛仍在背诵经文、并令念经之僧众迁居室外,十五日又发生大地震!托其恩泽,幸无大损失!其他地区灾害严重,出现山岩塌落!湖崩等现象。有的村庄被埋入地下!平地出现大裂缝!众多人畜死亡!损失惊人!"(《达隆白教传》页117)   15 1500年1月13日(明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己丑)云南宜良(24.9°N,103.1°E)M≥7(震中烈度≥Ⅸ)"冬地震!有声如雷。从西南方起,自子时至亥时连震二十余次,衙门,城铺,寺庙!民房摇倒几尽。打死压伤男女无数、嗣后或一日一震!旬日一震,半月一震!一月一震、经四年方止,"(康熙《宜良县志》卷2)"弘治十二年冬、宜良县地震。自西南来如雷。民居尽圮!压死以万计、旬月常震。越四年始宁,"(隆庆六年修万历四年刊本《云南通志》卷17)   16 1501年1月29日(明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朔)陕西朝邑(34.8°N,110.1°E)M7(震中烈度Ⅸ)"陕西延安!庆阳二府。潼关等卫,同,华等州,咸阳!长安等县。是日至次日地皆震!有声如雷。而朝邑县尤甚,自是日至十七日频震不已,摇倒城垣楼橹、损坏官民庐舍共五千四百余间。压死男妇一百六十人!头畜死者甚众。……"(《弘治实录》卷170)"……据本府朝邑县申、……将本县城楼!垛口,并各衙门仓监等房,及既()县军1480民房屋!震摇倒塌。共五千四百八十五间。压死大小男女一百七十多口!压伤4235九十四名口,死头畜5303三百九十一头只,……汛流震开裂缝、长约一二丈。四五丈者,涌出溢流。良久方止、蔡家堡。严伯村等!四处涌出!几流成河、"(《马端肃公奏议》卷7)   17 1515年6月27日(明正德十年五月壬辰)云南永胜西北(36.7°N,100.7°E)M73/4(震中烈度Ⅹ)"云南地震!逾月不止!或日至二、三十震。黑气如雾!地裂水涌、坏城垣。官廨。民居、不可胜计、死者数千人!伤者倍之,"(《正德实录》卷125)   18 1536年3月29日(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四川西昌北(28.1°N,102.2°E)M71/2(震中烈度Ⅹ)"二月二十八日丑时建昌卫地震,声吼如雷数阵!本都司并建前二卫大小衙门,官厅宅舍。监房仓库、内外军民房舍、墙垣,门壁。城楼,垛口,城门俱各倒塌顷(倾)塞!压毙……内外屯镇乡村。军民客商人等。死伤不计其数、自二十八日以后至二十九日。时常震动有声。间有地裂涌水,陷下三。四!五尺者!卫城内外,似若浮块、山崩石裂、军民惊惶、又据宁番8819卫申称,同日地震,房屋墙垣倒塌无存。压死……,"(嘉靖二十年抄本《四川总志》卷16)   19 1548年9月22日(明嘉靖二十七年八月癸丑)渤海(38.0°N,121.0°E)M7"癸丑、京师及辽东广宁卫。山东登州府同日地震,"(《嘉靖实录》卷339) 1556年2月2日(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陕西华县(34.5°N,109.7°E)M81/4(震中烈度Ⅺ)"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县!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河渭大泛,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6426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死八十三万有奇,"(《明史·五行志2382》)"十二月二十二日晡时!……而地在在皆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堕于水穴而复出者、有堕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高下尽〖改〗故迹,后计压伤7270者数万人,"(隆庆六年修光绪重刊本《华州志》卷10)   20 1561年8月4日(明嘉靖四十年六月壬申)宁夏中卫东(37.5°N,106.2°E)M71/4(震中烈度Ⅸ-Ⅹ)"壬申、山西太原!大同等府,陕西榆林!宁夏,固原等处各地震有声、宁、固尤甚、城垣、墩台、房屋皆摇塌,地裂涌出黑黄沙水!压死军人无算。坏广武!红寺等城,兰州。庄浪天鼓鸣,"(《嘉靖实录》卷498)   21 1588年8月9日(明万历十六年闰六月十八日)云南建水曲溪(24.0°N,102.8°E)M≥7(震中烈度≥Ⅸ)"闰六月十八日。临安通海、曲江同日地震。有声如雷,山木摧裂!河水噎流,通海倾城垣。仆公署!民居,压者甚众,曲江尤甚,"(天启五年抄本《滇志》卷31)   22 1597年10月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甲申)渤海 (38.5°N,120.0°E)M7"辽阳!开原,广宁等卫俱震!地裂涌水、三日乃止!宣府,蓟镇等处俱震!次日复震,蒲州池塘无风波。涌溢三四尺!"(《万历实录》卷313)   23 1600年9月29日(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壬辰)广东南澳(23.5°N,117.2°E)M7(震中烈度Ⅸ)"八月二十二日戍时地震,响声如雷。又二十三日戍时地震,澳城官舍9528民房倾倒?压死陈二。黄森、张德!妇女吴氏等六命!"(《续文献通考》卷221)   24 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乙酉)福建泉州海外(24.7°N,119.0°E)M71/2"夜、浙。直,福建地震!兴化尤甚,坏城舍,数夕而止。"(《国榷》卷七九)"十一月初九日夜,福宁地大震如雷!山谷响应!寿宁县地震。是年饥、是日。福州。兴化,建宁,松溪、寿宁同日地震,福州大震有声?夜不止、墙垣多颓。兴化地大震,自南而北。树木皆摇有声。城圮数处!屋倾无数。洋尾。柯地,利港水利田皆裂,中出黑沙。作硫磺臭、池水皆涸。初十夜!地又震、"(道光九年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271)   25 1605年7月13日(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海南琼山(23.5°N,117.2°E)M7(震中烈度Ⅸ)"五月二十4838八日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地裂水沙涌出。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没者不可胜纪,调塘等都田沉成海!计若干顷,二十九日午时复大震、以后不时震响不止、"(清康熙抄本《琼山县志》卷12)   26 1609年7月12日(明万历三十七年六月辛酉)甘肃酒泉红崖堡(39.2°N,99.0°E)M71/4(震中烈度Ⅹ)"辛酉、甘肃地震。红崖!清水等堡军民压死者八百四十余人!边墩摇损凡八百七十里!东关地裂。南山一带崩。讨来等河绝流数日、"(《万历实录》卷459)   27 1622年10月25日(明天启二年九月甲寅)宁夏固原北(36.5°N,106.3°E)M7(震中烈度Ⅸ-Ⅹ)"陕西固原州星陨如雨!平凉,隆德等县。镇戎!平虏等所。马刚,双峰等堡地震如翻(),城垣震塌七千九百余丈?房屋震塌一万一千八百余间。牲畜塌死一万六千余只、男妇塌死一万二千余名口。"(《天启实录》卷26)   28 1626年6月28日(明天启六年六月丙子)山西灵丘(39.4°N,114.2°E)M7(震中烈度Ⅸ)"六月丙子,大同地震数十。死伤惨甚。灵丘昼夜数震、月余方止,城郭4513庐舍并摧,压死人民无算。"(清乾隆《大同府志》卷25)   29 1652年7月13日(清顺治九年六月初八)云南弥渡南(25.5°N,100.6°E)M7(震中烈度Ⅸ+)"蒙化地大震?地中若万马奔驰、尘雾障天,夜复大雨,雷电交作!民舍尽塌。压死三千余人、地裂涌出黑水。鳅鳝结聚,不知何来、震时河水俱乾!年余乃止!"(清康熙《云南通志》卷28)   30 1654年7月21日(清顺治十一年六月丙寅)甘肃天水南(34.3°N,105.5°E)M8(震中烈度Ⅺ)"丙寅!陕西西安,延安!平凉!庆阳。巩昌、汉中府属地震、倾倒城垣!楼垛!堤坝。庐舍。压死兵民三万一千余人及牛马牲畜无算,"(《清世祖实录》卷84) 1642-16543211年(明崇祯十年至永乐八年,藏历第十一绕回阴水马年至阳水马年)西藏洛隆西北(30.8°N,95.6°E)M≥7(震中烈度≥Ⅸ)   31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甲申)山东郯城(34.8°N,118.5°E)M81/2(震中烈度≥Ⅺ)"六月十七日戍时地震!督抚入告者、北直。山东。浙江,江苏,河南五省而已、闻之入都者,山西,陕西、江西。福建、湖广诸省同时并震,大都天下皆然、远者或未及知!史册所未有,"(宣统二年《客舍偶闻》页四)"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时地震……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6200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消化为乌有!……合邑震4784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其时死尸遍于四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3672气达于四远!难以俱载、"(康熙《郯城县志》卷9)   32 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河北三河平谷(40.0°N,117.0°E)M8(震中烈度Ⅺ)"七月二十八日已时初刻。京师地震……是夜连震3次,平地坼开数丈!得胜门下裂一大沟、水如泉涌、官民震伤不可胜计,至有全家覆没者!二十九日午刻又大震。八月初一日子时复震如前,自后时时簸荡、十三日震二次。……二十五日晚又大震二次,……积6698尸如山,莫可辨认,通州城房坍塌更甚,空中有火光!四面焚烧!哭声震天,有李总兵者携眷八十七口进都,宿馆驿,俱陷没!止存三口。涿州。良乡等处街道震裂。黑水涌出。高三四尺!山海关,三河地方平沉为河。环绕帝都连震一月!举朝震惊!"(清《三冈识略》卷8)   33 1683年11月22日(清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壬寅)山西原平附近(38.7°N,112.7°E)M7(震中烈度Ⅸ)"十月初五日、山西巡抚穆尔赛疏报、太原府属地震。凡十五州县。而岱(代)州。崞县。繁峙为甚、崞县城陷地中。毁庐舍凡六万余间,与丁末山东。已末京师之灾相似、"(清乾隆《池北偶谈·谈异》卷22)   34 1695年5月18日(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丁酉)山西临汾(36.0°N,110.5°E)M73/4(震中烈度Ⅹ)"检查平阳府地震原卷,当时被灾共二十八州县。内被灾较重十四州县!统计压毙人民五万二千六百余名!"(钦差刑部侍郎那彦宝奏摺。嘉庆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35 1709年10月14日(清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二日)宁夏中卫(37.4°N,105.3°E)M71/2(震中烈度Ⅸ-Ⅹ)"九月十二日辰时固原!宁夏等处地震伤人、中卫尤甚!河南各堡平地水溢鱼游,推出大石有合抱者?井水激射9417高出数尺。压死男妇二千余口,是日震动无常,人率露栖。年余始定,"(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   36 1718年6月19日(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甘肃通渭南(35.0°N,105.3°E)M71/2(震中烈度Ⅹ)"夏五月廿一日地大震,山崩!城北笔架山(县北里许)一峰崩覆没,城内东北隅平地裂陷,黄沙,黑水涌出,南乡尤甚。土山多崩!城乡压杀老幼男女3906共四万有奇?"(乾隆《通渭县志》卷1)   37 1725年8月1日(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四川康定(30.0°N,101.9°E)M7(震中烈度Ⅸ)"六月二十三日申时、打箭炉地忽然大震。将喇嘛官员住居衙门、买卖人等并蛮人住居房屋!楼房俱行摇塌。一间无存!被房楼压死买卖民人并蛮人、十分压死七八分、再、宣慰司桑结。驿丞俞殿宣!料理钱粮事务效力之南部县典史徐中()宵、俱被所塌房楼压死!"(署川陕总督岳锺琪奏摺雍正三年七月十三日)   38 1733年8月2日(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云南东川紫牛坡(26.3°N,103.1°E)M73/4(震中烈度Ⅹ)"小江一区、居治之西隅、南通碧谷坝、西南通汤丹厂。尤称甚焉!山谷纷扬,土石翻飞!崖岸◆堕、陵阜分错!而沿山道途!多阻绝不通、最可悯者。禾苗沃若!2330畦塍纵横破裂,渐就枯槁耳!……阿旺小营土阜居人数家!地震推其房址于前一里许。房舍瓜蔬果木竹篱、无纤毫参差。宛如未动。……木树郎两岸山颓断流。沙石汇阻三日!水溢溃决田亩。冲蚀禾稼、而沟洫寸裂、无复旧形、……而碧谷、阿旺,小江皆倚山为居,山崩石裂,故致毙者四十余人!视他处独惨、……自紫牛坡地裂,有罅由南而北,宽者四五尺。田苗陷于内,狭者尺许!测之以长竿、竟莫知深浅!相延几二百里。至寻甸之柳树河止?田中裂纹。直横不一!断续不绝!…汤丹厂…入山采矿之曹()硐!深入数里。一有动摇、碛叠沙挤难保其不死亡也、厂数百硐、硐千百砂丁,一硐有七2891十三尖,尖者各商取矿之路经由?每尖至少不下十四,五人,即一硐中!而幸出者盖少矣,"(清雍正《东川府志》卷2)   39 1739年1月3日(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宁夏平罗银川间(38.8°N,106.5°E)M8(震中烈度Ⅹ+) "宁夏府城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戍时陡然地震。竟如簸箕上下两簸!瞬息之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男妇人口奔跑不及?被压大半,……城垣四面塌摞!仅存基址!其满城房屋、亦同时一齐俱倒、官兵被压死者一千数百名、且平地裂成大缝。长数十丈不等。宽或数寸或一二尺不等!地中黑水带8968沙上涌,亦有陷入而死者。4066城垣亦俱塌摞,且城根低4965陷尺许。……每昼夜震动三五次,其宁城北面一百六十余里至宝丰县、西南四十余里至平羌堡、南面、东面俱二、三十里之村庄,其被震程度与宁城相类,此外受伤稍轻!查平罗、新渠。宝丰三县!洪广一营!平羌一堡、阖城房屋亦倒塌无存!而平罗、新渠。宝丰等处,平地裂缝、涌出黑水更甚!或深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压而死者已多!尤被溺!被冻而死者,亦复不少。城垣亦大半倒塌,"(川陕总督查郎阿奏摺乾隆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40 1786年6月1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四川康定南(29.9°N,102.0°E)M71/4(震中烈度≥Ⅹ) "川省地震、人家房屋墙垣倒塌者不一其处,……山崩和、壅塞泸河,断流十日。至五月十六日。泸水忽决。高数十丈、一涌而下,沿河居民悉漂以去。嘉定府城西南临水,冲塌数百丈,……沿河沟港。水皆倒射数十里,至湖北宜昌势始渐平?舟船遇之,无不立覆!……其时地震、川南尤甚!打箭炉及建昌等处数月不止!官舍民庐俱倒塌。被火延烧无一存者、至八月之后,始获宁居,"(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14)!

第一版十二生肖邮票2016年价格?

  目前第一轮生肖邮票市场价在1.4万左右!!

万字姓最早历史记载是什么时候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芮伯的后裔芮伯万!属于以先祖名8015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1968》记载。周成王姬诵敕封同族人姬良夫于芮地(今陕西大荔朝邑城一带)。史称芮伯。建有芮国、为姬姓诸侯小国。春秋时期,芮国传至芮伯万、他曾一度官至周王朝的大司徒、但后来由于芮伯万的宠姬太多了,闹得内宫不安、其母亲芮姜一怒之下将芮伯万赶出国去、住到魏城(今山西芮城)、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担任大夫!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等人辅助晋献公姬诡诸消灭了三个小诸侯国,即耿国。霍国和魏国。毕万以战功受封于故魏城(今山西芮城)、因此他又称魏万。成为后来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统治者的先祖。   在毕万(魏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为姓氏者!称万氏,9170世代相传至今、   三!出自商王朝初期商王汤的属下万舞,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万舞!就是万人之舞的总名!为商王朝初期的盛大活动总指挥一类的官职,据史书记载。商汤因“以万人而得天下”。一举击败夏桀!建商王朝,其后就有人以“干舞”4166为其国人军队的代称!组成歌舞予以典庆、即称万舞,在史籍《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万也者,干戚舞也,”在典籍《韵会》中也记载:“汤武以万人得天下。故干舞称万舞。”   在万舞、干舞的后裔子孙中、因以以为姓氏者。即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远早于姬姓万氏。。

十二生肖里历史最久的,生命最不稳定的动物是?

  十二生肖里3697历史最久的、生命最不稳定的动物是 鸡,

有什么历史故事名字

  刻舟求2654剑 三顾茅庐?

崔姓的历史发展

  崔[cuī]姓的起源有四个: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齐国君主齐丁公伋嫡长子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7811《元和姓纂》等资料记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期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6255今山东邹平县魏桥镇崔八村)。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氏、姜太公的儿子丁公佶!是西周时期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有个嫡子叫季子。本来应按礼制继1035承齐国君位,但他却让位给弟弟姜叔乙(乙公得)!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崔城,今山东邹平魏桥镇崔八村)逍遥自得、 在9120姜季子的后裔子孙和邑地住民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崔氏!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余千年的历史、史称崔氏正宗、现在山东省邹平县魏桥镇崔八村建有全国性崔氏大宗祠。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邹平魏桥镇崔八村)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2166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为“七5579宗五姓”之首?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光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5751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源于高丽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留唐学生,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新唐书》所载、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有崔氏?新罗国。是公元四世纪由三韩的辰韩斯卢部所建。都城7414为金城(今韩国庆尚道庆州),从公元四世纪末起,新罗国先后与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汉文化。期间使1068用汉字并创造了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罗9207设立国学?通读《论语》!《礼记》等9419汉文经典书籍,当时。包括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0608有所成者亦不少!为朝鲜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朝时期。有大量新罗留唐学生因唐王朝的历代宰相3498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属崔氏最多,足5996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为汉姓,成为后来的高丽大姓崔姓氏族,高丽崔氏本源不一、分别有庆州、全州。东州,海州,朔宁。江隆。和顺,江华!永川!耽津、鸡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阳川、开城、稷山!龙州。兴海!杨州。汉南……等四十三个本贯派系!各不相属,彼此之间没有直系血缘关联、 明,清时期、有大量高丽崔氏进入中原。逐渐成为今朝鲜族崔氏。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9644: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汉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汉族崔珠克氏多冠汉姓......余下全文>>!

五星连珠多少年出现一次?为什么有人说几十年出现一次,而有的人说历史记载总共出现三次?

  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古代用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认为它是祥瑞之兆、后人推广到只要五行星各居一宫相连不断时就叫做“连珠”,清代钦天监缩小其范围,规定五行星的黄经相差小于45度时才叫“连珠”,面对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现夜空的少见天象、有人称之为“五星连珠”、这是不妥的。广东天8000文学会的专家认为:传统所说的“五星连珠”是以地球为中心。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位於太阳的同一侧!2883其张角小于60度。并能被肉眼观察到?五星连珠张角越小越难得,越小越好看, 资料显示!最近一次“行星连珠”发生在2000年5月20日!这是个渐近的过程、从5月5日就开始了、到5月20日这天。除天王星和海王星外。太阳系的其余七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散落参差,排列在一定的方向上?上一次“五星连珠”发生在1962年2月5日,两次2511“行星连珠”天体现象都未给地球带来地质,气候等灾难!美国科学家根据天文运动计算出?下一次“五星连珠”将在2040年9月9日北京时间中午12时出现!、

最早记载中国十二生肖的文献是哪一部

  《论衡》   长期以来。不少人将《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西元27-97年)的名著!《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2101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且与现今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现存的记载历史最早的书是哪部?

  如果说最早的书我觉得是《易经》!如果说历史类别最早的应该是《春秋》。如果是历史类别引用较多的可信度较高的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 其中左丘明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3083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为什么说《易经》最早: 历史最早常被称为巫史文化、最早担任记录氏族部落事件的是大巫!一般是该部落或氏族最有文化的或者是记忆力最好的人,巫大多为世袭。所以有人说史官由巫演变而来,以司马父子为例,直到汉朝!司马氏世代为史官!父亲司马谈和司马迁都是“太史令”!太史令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成于西周前期之说为大多数所接受, 至于《周2558易》的“周”字?历来说法颇多、如、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认为《周易》的“周”字是朝代的名称!、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