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桃花风水 >姓名测字

古人对姓名字号运用有什么讲究

  过去。孩子入学启蒙时、都会起一个正式名字,即所谓“学名”。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儿。一个意思!但在0737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还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那么!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时又是如何选“字”的?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4555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0757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5962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6574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2087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8809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9450于父为类”!在2446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行一类敬谦美辞成为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6269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

古人为什么有了姓名还有字呢?‘字’是什么意思?

  古代。婴儿出生由父亲取“名”!男子二十行冠礼取“字”。女子十五岁及笄取“字”!一种习俗沿袭下来的、、

古人如何问别人的姓名

  古人问别人的姓名:   请问尊姓大名!仙乡何处,   释义:请问你贵姓。叫什么名字、是哪里的人,   还有:来者何人,姓甚名谁,哪里人氏。、

古人有字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因为孔子的弟子就有“字”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8747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司马懿字仲达 曹操字孟德 中国能否恢复古人姓名体系 有名又有字

  这有什么恢复不恢复的。因为压根儿就没有废除。现在好多人也是有名有字,但大部分都是艺术家们、平常的人4138也没心气儿搞这些!,

有哪些古人的字号中有“子”

  赵云 字子龙!

古人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是风水宝地

  看山形!水纹。还要用3337罗盘看……!

不要轻信简体字·古人怎样起名字

  现在,有些人读古籍绝对不选简体字的版本!只挑那些繁体竖排的来看、还有1455些人更加极端,甚至呼吁要恢复繁体字!虽6970然有人觉得他们迂腐!但这些人谁也不是笨蛋,至少智力水平并不在我们一般人之下,他们这样说。这样做!肯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现在讲的这个“丑”字恰好就是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 “小丑”的“丑”字是一个简体字。如果用繁体字来写就是“醜”。在用笔写字而不是用电脑打字的年代里、把笔画如此复杂的“醜”字简化为“丑”。确实是功德无量的!但是!这样一来,新问题就出现了6675:在古代,既有这个“醜”字、也有这个“丑”字!它们本是意思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立的字!谁也不挨谁、但在简体字里。繁体的“醜”被简化为“丑”!而繁体原本的“丑”字却维持原来的样子不作变动!于是。繁体字里的两个7483不同的字到了简体字里却变成了同一个字,所以!在用简体字编纂的古籍当中、“丑”字有时是指“醜”、而有时又是指“丑”!这在现代读者看来。就容易产生误会了, 这两个“丑”字的本字各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说一个人相貌丑陋,那就是“醜”!而天干地支里“子丑寅卯”的“丑”字才是古文“丑”字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如果阅读繁体字的古籍、既会遇到“醜”。也会遇到“丑”?两个字的意思完全不同、“子丑寅卯”不会写成“子醜寅卯”、公孙丑的“丑”可不是被简化了的“醜”字、而是在古文里仍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子丑寅卯”的“丑”、 现5588在明白了吧!公孙丑的爸爸不是笨蛋、笨到会给儿子起一个“醜”名字,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现在的父母们给孩子起名字。哪一个4998不是抱着一摞字典辞书绞尽脑汁呢!中国人起名字通常都很讲究的?名字用的字都是很有意义的, 现代人如此,古人也是如此。《左传》里就记载着好几个起名字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很有说明意义:鲁国的国君鲁桓公生了个大胖小子!高兴坏了!搞了一大堆复杂的仪式来庆祝、但马上面临的问题是。该给儿子起名字了。可怎么起呢!想弄一套《辞海》翻翻吧!这书当时还没出版、这可怎么办、那就找个文化程度高的老先生咨询咨询好了、这一找。就找到了申、 申确实有学问,对鲁桓公说:“给孩子7304起名字的规矩呀。是这样子滴——” ——暂停。 咱们先别管申怎么说!先想一想、如果是我们现代人来想象祖先的古老智慧,我们猜猜申会怎么说! 按照1655我们很“现代”的一些想法,不少人肯定会这么想:先算算这孩子的生辰八字,排五行,推四柱。名字用的字要算清楚吉利的笔画,等等、 可是。在《左传》的年代。或者说1277是在春秋时代。还没有这套讲究呢!起不出“闰土”那种名字。所以!申的回答里并没有什么玄的虚的。反而实际得很、他说:“起名一共有五种方式,分别是信。义,象!假。类。”紧接着!申就开始一一解释:所谓“信”?就是用孩子出生时的某一种情况来起名,比如说生下来一个二十斤的大胖小子、就可以按这个规矩起名叫“胖墩儿”!所谓“义”。就是用吉祥的字眼来起名,比如贾老爹一直想发财。就5404可以给孩子起名叫“贾美钞”!等等。看来很自由哦。那么!起名有什么1877要忌讳的没有, 要说起名的忌讳、现代人的忌讳可多了去了——别说给孩子起名字!就连电话号码。手机号码都有一大堆忌讳!《左传》时代起名字也有忌讳!0803却和现在大大不同、申说:“一般要忌讳这么几种情况:孩子的名字不要用国名!官名、山川名、疾病名、牲畜名、器物名!” 严格说来!申所谓的“忌讳”其实是“避讳”!这些避讳是大有道理的!又是很实际的!如果名字犯了避讳!实在是麻烦得很,眼下要起名的这个孩子将来很可能就是鲁1682国的国君!按照避讳的规矩。如果这孩子起名叫“鼎”!那周代最常见的青铜器“鼎”在鲁国就不能再叫“鼎”了,就得改名!比如叫......余下全文>>、

梦见和古人说话

  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人之常情!如果说梦一个梦都会成为现实、那人们何必辛苦的工作。何必每天努力学习!听我一句、好好努力吧..不要每天歪想了,俗话说的好“身正不怕影子歪”没1084做亏心事,就不怕鬼敲门,

古人为什么要避讳

  避讳之名起源于何时呢!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避讳起源于西周。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已有鲁国大夫有关取名六忌的见解,《礼记》中亦有"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8461名"等,这都说明当时已经有不少具体的避讳要求了。不过直到战国时!避讳还没有形成过一整9728套制度!避讳的要求也不太严格。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也不用回避、甚至名字中有一个字相同也无须回避?   秦汉以后!大一统的政局形成并得到巩固,君主之尊变得无以复加。那时!皇权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字当然也就不能随便称呼,而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尊长的名字也不能轻易书写?凡遇有帝王或尊长之名!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样、“避讳”逐渐就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礼俗之一了、早0191在先秦古籍《礼记•曲礼上》中,就有“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记载,   秦汉以后,随着皇权和宗法制度的日益加强!避讳也日益严格。甚至被明文写进了法律!唐朝的法律就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这样以来。五花八门的“避讳”有如网罗!兜揽了臣民的全部言论行为、稍有触犯、轻则遭谴。重则罹祸、乃至灭家灭族?十六国时的6156前秦国主苻生!是个独眼龙。因此讳“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等字眼、手下人无意犯了讳!就要受到剁腿。破肚。拉肋!锯颈等种种酷刑,有一次他叫太医令程延配药时,问及所需人参的好恶与多少,程延回答:“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这“不具”可是犯了大讳!苻生勃然大怒!先将程延的双眼凿出。再将他杀死。   中国历史上的避讳,从先秦一直避到清末!真可谓源远流长,花样百出、这种避讳!不仅给后人读史造成很多误会!增加了5155很大麻烦,也闹出了不少使人哭笑不得的笑话,   秦始皇姓嬴名政,讳“正”!在秦朝、凡遇到“正”字全改为“端”字!因此“正月”叫0139做 “端月”!琅琊台石刻镌有“端平法度”。“端直效忠”!而不说“正平法度”。“正直效忠”,汉明帝名利庄、讳“庄”字!东汉人就把旧书中的“庄子”改为“严子”、把“庄周”改为“严周”,把“楚庄王”改为“楚严王”, 4544  封建时代、不但对皇帝的名字要避要讳。地方长官。朝廷诸臣的大名也得避 讳。不能直呼其名、连同音0806字也不能提及、否则就会遭罪!五代时有个冯道!历朝为相!有一次。他命一个门客讲《道德经》,门客想到5638书中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连犯冯道的忌!于是就把第一句念作“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