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桃花风水 >姓名测字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有哪些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观学后,时常练习,不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恼怒),不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练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6140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没有邪恶.’”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三十岁时开始知道,四4212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什么都能听得?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不会超过界线.”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又(能从中)发现新知识,(就)可凭此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242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3996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一样的过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馀下全文>> 、

楚辞论语取名 50分

  齐煜祺 (煜:照耀耀祺:吉祥)     取名为一大学问?真正要取得一个既有丰富文化内涵、意蕴深远、诗意优美且符合孩子五行八字!须具备众多专业知识。要注意和追求的内容还有很多!但是、名字是伴随宝宝一生成长的,多一点付出也是值得的,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帮助、、

《论语》中有关“诚信”的记述

  论语·学而篇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6493》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1666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8070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1827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9075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8908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3625习和练习、不也高兴4876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7185可以理解了、却给9767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6671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3627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7512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9211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5299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7646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2702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6546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6135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7319: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1896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0565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1280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6434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8266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0679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5242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6934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4064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1307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5192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5851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4129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9414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1036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9871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8287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1083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6364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4315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0659其身:致,意0707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7771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0475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9683: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4582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2358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6876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8769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3148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9184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1072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3131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3639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2546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7625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5781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0633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2108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0846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9035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1752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1557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3821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6680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9.28习总在联合国的演讲《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论语中哪些思想?

  主要是讲为了正当利益,团结合作!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译文】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6746云亦云,盲目附和、但0439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为政》   【译文】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 结党营私   3《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恩惠而不破费自己!使百姓劳作而不使1936百姓怨恨,要有欲望而不贪!舒0743泰而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   【译文】   4《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遇事沉着冷静不骄不躁,气量狭隘的人遇事焦躁不安.、

适合给女孩取名的字

  有好多、需要和姓氏结合!

取名在老黄历中叫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节选)(长叹息以掩涕兮…5735…岂余心之可惩)文言知识梳理: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做法。)2。忳郁邑余佗傺兮(邑:通“悒”抑郁,忧郁、)3,何方圜之能4129周兮(圜:通“圆”、圆形!)4、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5!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遇!)6、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显著。彰显、)词类活用:1,哀民生之多艰(哀: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悲哀!可怜。怜悯!体恤,)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好:形容词作动词、喜欢!)3。謇4550朝谇而夕替(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4!亦余心之所善兮(善:形容词作动词、喜欢、)5!谣诼谓余以善淫(善:7706形容词作动词?善于。擅长,)6,固时俗之工巧兮(巧:形容词作动词、取巧。投机取巧,)7。屈心而抑志兮(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屈尊,)8、伏清白7094以死直兮(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9,固前圣之所厚(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圣贤。厚:形3601容词作动词,看重、推重、推崇!)10、回朕车以复路兮(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返回,)11!步余马于兰皋兮(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散步。)12,驰椒丘且焉止息(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奔驰!)13!高余冠之3184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增高,加高。)14!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增长!加长!)15。民生各有所乐兮(乐:形容词作动词!喜欢!)16,余8722独好修以为常(修:形容词作名词!美、常:形容词作名词。常规、规则、)古今异义:1!偭规矩而改错(改错:更改措施(做法)!)2。竞周容以为度(以为:把……作为、)3。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随流水而消逝!)4,鸷鸟之不群兮(不群:不能群居生活。)5!制芰荷以4801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为:把……制成(作成),)6。高余冠之岌岌兮(岌岌:高高的。)特殊句式:1。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2、既替余以蕙纕兮(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3,又申之以揽茝(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4,亦余心之所善兮(判断句)5!谣诼谓余以善淫(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6,竞周容以为度(省略句)7,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8。固前圣之所厚(判断句)9!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10!进不入以离尤兮(被动句)1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省略句6209)12,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13。高余冠之岌岌兮(定语后置句)14。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

<论语><春秋><诗经>的先后顺序

  诗经最早。左氏春秋次之!论语最晚、

瑄字适合女孩子取名用吗

  很少会用这个字作为女孩子的名字。不过我有见过!   瑄的意思也是玉的意思,很多带王字旁的都是玉的意思,其实这些都是中性字。不太分男女,   不过是出于笔画、五行等说法、自由选择罢了。。

姓王 ,女生,求各路大神取名。要求取自《诗经》,《论语》,《中庸》或者其他古诗词。

  子衿 取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示的是对女儿的关怀和忧心、

取名庭中是什么意思

  7510庭:审判案件的地方或机构,也指院子,厅堂。   中:中字的本义是指中间或内部。引申义主要指中国或中庸,中字还与“忠”字相通。表示忠诚或尽心竭力,。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