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周易风水

<易经><道德经><论语>这些天书,怎么看?

  道德经是一种境界、其实我觉得没什么好读的。不要执谜,   试问学道德经的人们:你只要身体健康!会赚很多钱、家庭幸福。不懂道德经又怎样!你道德5810经倒背如流?说自己是个高人、但是我说的你都没有、那又有何用!   论语不是天书哦!很容易读懂的?但是论语主要是用来教化人民的呵呵!要辩证的读!   7603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反正我看过了!觉得不想深入研究了!我们想要把这些书抬到天上去还不要太容易!反正哲学一部分就是玄学?玄了就可以够2547人去揣摩的了,   还有金刚经,我觉得讲的比这些书要好!但是中国的佛教早就走偏了(这是与中国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看看现在庙里那些出家的人。你就知道为什么求佛6733或许是不归路了?   我自己是搞灵修的。呵呵。真正好的灵修比这些书要好,。

易经,论语,道德经各在什么年龄段看比较合适

  排个顺序:论语启蒙时读,易经中年见历多了读,道德经老年心累了读!!

比论语和道德经还早的国内文学作品有那些?

  《周易》   《周礼》   《仪礼》   (周礼 仪礼 礼记 合称为“三礼”、但是礼记的成书时间是战国到西汉)   《诗经》   《尚书》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PS:以上著作除去《诗经》 包括《论语》 《尔雅》《孟子》《孝经》是儒家著名的13部经典 合称“十三经”!

道德经易经为什么不作为学校课程

  或许很多人觉得是迷信所以不宣传呗、但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国学班都会讲、挺好的,

有人要是把《易经》《道德经》《庄子》《论语》《大学》《韩非子》《列子》《六祖坛经》《孟子》《心经》

  很好啊!传承传3512统文化用于实践,能够很好运用必然是很有智慧的人!

起名 采用道德经内容

  尹渊兮、尹绵若。!

周易,离骚,史记,论语,哪个不是作者身处逆境写的??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所以论语不是,

经典诗句、论语。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9153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谁可以把道德经给我翻译了.

  道德经》译文 道”是自然规律抽象的反映,“德”是先天的资质。它如同天平的支点。起着协调作用,它与智慧不同之处就在于,智4073慧是运用的过程反映、而老子的 “德”是先天的反映!这个“德”就是天德、是神化的“德”、属于天地的理性!老子认为,人的智慧只有同神化的“德”相呼应、才体现出智慧来!概言之,道德二字的意思是规律与调节的结合?德是本质,智是表象。其实!天不存在理性问题、因为天地的运动是恒定不变的。不具备调节功能、它的所8974谓调节,均在运动中体现出来、如四季的变化、日夜的更替!今天读老子!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批判的认识、对前九章进行了初略认识。 关键词:道德经 《道德经》之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0157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认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1212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常有,欲以观其徼”、说明8102“道”属于形而上的学问!“5171有”为原始之“有”!“无”在此基础上得以认识、万物之有是新的物质形式之有,要认识这个“有”。得以整体之道为依据、 《道德经》之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这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和存在、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这些对立关系正是自然法则的再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为了实现有为的理想,采取无为的方式来看待当前的事业、推行一些道的教育!万物生长不会逆向发展、生长过程总是不断变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总是不会停留在已有的功劳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劳!才会有新的成就,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对立的运动形式。这里的“无为”是觉得眼下无为,属于君子自强不息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新的成就, 《道德经》之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6218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对国家的统治而言,要让国家安定。就得让民心纯朴,要使民心纯朴。就得让民众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会使民众不至于形成争强好胜之心。也不要让民众向往珍物稀宝。社会上才不会出现偷扒现象、更不要让民众0162产生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方针就是:让国民思想空虚而能填饱肚子?淡化民众的理想而7219又能使身体强壮,总之!经常让6070民众保持既无知识又无欲望的状态。而让那些真正的聪明人又不敢不替国家效力。这样的话、 国家就5687一定会治理好? ——从国家的5499稳定认识!要一切听从我的意志!才好治理。于是后来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将这种认识扩大了,没有注意领域的区分、 《道德经》之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以对立形式产生作用的! 1601它混沌的充满天体万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会过剩!它深奥莫测!最难领会把握 ,然而!它好像是万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缓和锐气、解决纷争,调和明暗,容纳污垢、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清澈明静的!它有时好像又有客观的实在!我不知道她是从何而来,它的形成好像还在“帝”的前面, ——9282有天体的运动。就有“道”的的存在、现在称之为环境对局部事物的影响,老子将环境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认识!这也是一切科学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不过、他对这种认识还比较朦胧?至于“挫其锐,解其纷”。属于“德4690”的范畴,属于运动中的自然调节、 《道德经》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0849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1534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不闻不问。 天地之间就如同一个容器、里面越空虚,所盛东西就越不会出来(屈与出相呼应) , 若是经常去搬弄它,0894即便没有多少东西?也很容易让其中东西掉出来, 百姓一旦见多识广!君主对付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少,不如让百姓安守现状!君主也安守现状!就能使国家太平! ——自然界无所谓感情!你这能顺应自然,圣人所操劳的是天下大事。对百姓的个别事务没有精力去关注,圣人追求的是大仁大义,第二层意思与“烹小鲜”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一章实际是告诉人们君主的治国方略。不要顾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劳,用一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这个意思, 《道德经》之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渊深的神道!它与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问题!这即是所谓玄妙的阴道运行、这些道学理论是研究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绵绵不绝,似有似无!即便得此法之人?0782用起来还是不能娴熟? 《道德经》之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9909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永存于世、就在于它不顾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于大智慧的圣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对自身顾及得少。反而有利于自己!考虑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达到长久。正因为他们具备无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观上成就自己。 ——天地不能同人类比!就像石头不能与昆虫比一样、其实!人的价值越大。自我圈就越大,正由于他们不注重“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道德经》之八章 原文:56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级的慈善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境界!流5291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与众人积极向上?谋求发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所处地位就如同无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个优良的环境居住,要善于去研究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善于讲求仁道,当政要善于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办大5549事要善于选择好的时机,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众人追求的是自我小利益、有能力者!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平时善于注重信誉,注重团结他人,不入俗气!生活中,“让”的概率是较大的!但他们善于把握最佳的时机来发展事业,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味地强调“不争”!也是错误的,“争”需要协调!没有协调的争,就会国将不国, 《道德经》之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 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 ——平时所说“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这其实是安全与名望的对立性。越有名望、越不自由,2411因为他的安全系数差?老子强调的是知足、这有一个对自身能力的理智认识问题、超越了能力范围!才是“盈”,这时,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 《道德经》之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总是承载在一起的(先天的元神和后天的精神相连),二者又可能分离!这是因为现实行为与思维有时总是会背道而驰、一味崇尚阴柔!也不可像婴儿一样软弱!即便人类的理论成果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现实中还是可能出现问题!爱民与治国的关系要处理好需要智慧、自然之2230理就在于一开一合的对立之中、不能光强调“阴”的一个方面!要深谙这些道理、就需要知识与智慧,要根据这些道理生发出2840应对方略,不断地积累经验!所生发出的应9042对方略不是照搬前人和别人现成的经验。一旦成为经验。它可以长久应用!但也不能一成不变?这就是与自然相呼应的深奥的智慧学问?!

道德经和易经哪个年代更早

  易经早,易经成书于春秋之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2488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并且易经被称为万经之源,道德经中的很多话都出自易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