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周易风水

什么是玄学?

  玄学   玄学是三国,两7625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8220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3348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9293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4770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3255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7019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9940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玄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那是在曹魏的正始年间(240~248)!史称“正始之音”。当时出现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何晏作《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周易》、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认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其不足”(《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意即孔子高于老子。孔子口说“名教”。实是“体无”!老子是处于“有”而论“无”!   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8262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9838等各种争论?出现6949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

我想学周易八字玄学请问哪里有可以教的大师呢?

  可以学八卦象数预测法、去易魂网站。黄鉴老师的八卦象数很好、现在好多出名的学生了、网站[,

除了《周易》,另一本失传的玄学叫什么?

  河图、洛书、四声谱。很多啊。

求周易 风水 阴阳宅 面相 掌相 等玄学的电子书、视讯、下载地址等…… 悬赏会增加!!! 10分

你可以从百度上面直接搜——中国数术学,0830里面有很多关于易经!周易的知识 ,

玄学的主要观点

  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玄学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史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某些基本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在沟通当时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不可能全面来评论玄学的历史作用和地位、而只想就两个题目来谈一谈玄学在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的某些基本性格方面的贡献,一是玄学的"自然合理"论,一是玄学的"忘言5299得意"论,前者,确立9558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而后者,则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玄学的"自然合理"论   玄学的理论体系以儒道融合为其基本特征。这在学术界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关于玄学究竟是以儒为主!还是以道为主!是儒表道里!还是道表儒里!则有各种不同的分析和结论。因此、在学术界中有的称玄学为"新道家"。有的则称玄学为"新儒家"!这两种称呼,各自都有充分的史9008料作为根据!因而都是有道理的、也都可以成立。但是!我认为,玄学就是玄学。不必再冠以"新儒家"或"新道家"等称号。以至造成人们对玄学的某种先入为主的偏面之见、   大4985家知道?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是玄学讨论的中心题目之一,而这两者(名教,自然)分别是道家7193和儒家理论上的主题,也是两家矛盾、争议的焦点所在。玄学在理论上的任务,就是如何使自然与名教最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这方面、玄学家们作出了特殊的理论贡献、王弼所谓圣人体无。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故恒致归于无!已表明了他将儒道有无之说熔于一炉的理论特色、玄学发展到了郭象。高唱"内圣外王"之道。论证所谓"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庄子•逍遥游注》)。则更是将儒道两家的理论主题--名教与自然,融合到了无法再分你我的极高明地步。这一点正是玄学在理论上的最根本特色。因此在南北朝时期即已玄儒并称、玄道同言了。如果一定再要把玄学加以分析、将其定性为"新儒家"或"新道家"。那末反而会使玄学本身十分鲜明的特色失去光辉,   玄学融合儒道的理论!以自然与名教为中心!深入地讨论了有无,本末!性命、物理、圣王等问题。对于这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论证。玄学家们有同有异!从而形成了玄学内部的不同派别。对此本文不准备作详细讨论、我只是想指出!不管这些玄学家们在具体问题上有多少异同!然而他们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理论特点,即采用"自8947然"而"合理"的理论形态来论证上述各种具体问题、   王弼玄学的主题是"以无为本"、这里所谓"无"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顺自然"(《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5503为"句注)、他认为,"万物以自然为性"(同上二十九章注)!因此"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5066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同上五章注)、同样!与此相关的另一个主题。即"圣人体无"!则是要求"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同上二十九章注),"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二十七章注)。总之、"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五章注)、这是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则、只有任其自然,才合万物之本性!万物是有理的!万物之自然本性也就是1918它的理。换句话说。万物的本性也就是自然而合理的、所以他在指出"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周易略例•明彖》)的同时、反复强调这样一点。即他认为、一切事物均"自然已足。益之则忧、故续凫之足,何异截鹤之胫、"(二十章注)又说:"自然之质、各定其分,短者不为不足,长者不为有余。损益将何加焉、"(《周易•损卦•彖传注》)   玄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郭象,不讲"以无为本",而以"独化自足"为其学说的主旨、但是!郭象在论证其"独化自足"的主旨时,所采用的理论形态则同样是"自然"而"合理"论!郭象是明确宣布"造物无物"(《庄子序》)的,其结论自然是"物皆自然、无使物然"(《齐物论注》)?如果说!王弼在论证万物的自然发生和存在时。强调一个统一的必然的根据的话,那末郭象在论述万物的自然发生和存在时!则强调"物之自造"(《庄子序》)、即事物各自的独立自得。而否定一个统一的根据,从郭象反复申述"物之生也,莫不块然而自生"(《齐物论注》)。"掘然自得"(《大宗师注》)!"忽然而自尔"(《知北游注》)等等来看,似乎郭象否定了事物发0404生和存在的必然之理!其实不然,他同样十分强调各个事物自然所得之性!并非自己可以决定或更改的、如所谓"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养生主注》)。又如说:"大物必自生于大处、大处亦必自生此大物,理固自然,"(《逍遥游注》)这也就是说,事物虽自生自得。而这种自生自得也是有其自然而必然之理的,所以。郭象不仅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必然之理(如说"物物有理、事事有宜、"《齐物论注》)!同时也认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虽是"自然相生"的,但又是"不可一日而相无"的(《大宗师注》)。这是一种"必至之势"(《胠箧注》)的体现!这就如同"君臣上下!手足内外,乃天理自然。岂真人之所为哉。"(《齐物论注》)由此。他又说:"顾自然之理。行则影从、言则响随、"而归根结蒂也是由于"物无妄然。皆天地之会。至理所趣!"(《德充符注》)就这5583方面来说,郭象与王弼的观点是一致的!   至此,我想玄学"自然合理"论的理论形态已十分清楚了。这种"自然合理"论的理论特征是,通过顺物自然之性(王弼说),或自足其自得之性(郭象说)、4061来论证事物各自地位的合理性,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合理性,玄学家王弼和郭象都肯定"物无妄然"、认为事物1428都有其"所以然之理"!即一种必然性!而这种"所以然之理"的根本特性、在玄学理论中8135也就是"自然而然"、    王弼说:"自然。其瑞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老子》十七章注)郭象说:"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庄子•逍遥游注》)就这一点来说:"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子》二十一章注)!但是,此所以然之理又不是全然不可知的。所以王弼又说:"识物之动。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周易》乾文言注)这是说!所以然之理体现在事事物物的性用之中。通过观察事物之性用,则其所以然之理也就可以把握了!   由于玄学家们还不能完全正确解释事物的所以然之理!同时也由于他们所处时代的限制,在他们的理论中存在着严重的命定8523论内容!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他们把命归于"自然合理"之自性、而没有把命归1203之于造物主的决定!这在理论思维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就此而言。玄学的"自然合理"论是一种具有理性思辨形式的理论形态。正是这种理论形态!在改变9151两汉的神学目的论的理论形态!以及开创宋明理学的理论形态!以至确立中国传统5990哲学的基本性格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西方传统哲学和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宗教的色彩相对地比较淡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表现为一种非宗教的特征?它在内容上表现为注重人事、注重现世!因而伦理的和政治的成分十分突出!而在理论形态上。则表现为强调自然本性的合理(或合于天理),注重理性的自觉!   过去,人们在分析中国哲学或文化这一非宗教传统的特征时、往往追溯到先秦儒家的传统上去?4148经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诸如"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4126进》)!"务民之义!敬鬼神5369而远之"(《雍也》),等等作7428为证明!我们不能否认。孔子上述言论对中国传统哲学非宗教特征的形成。确7459实有一定的影响的,但是我认为。对6526于中国哲学或文化非宗教化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由魏晋玄学所建立起来的"自然合理"论。   从儒家孔孟思想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人格化的上帝(神)已基本消失!但也不可否认其中仍保留了非人格的意志之天。天命观念相当严重。汉代的今文经学家可以说是着重地发挥了儒家的天命观、他们吸收阴阳五行!以及象数纬候等学说,炮制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天人感应理论、把儒家的天命观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西汉著名的今文经学家董仲舒。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 董仲舒举出孔子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一语!并且明确地定义说:"命者、天之令也"(《汉书•董仲舒传》)!"王者,必受命而后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因而!他认为,王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承天意以从事","承天意以顺命"(《汉书•董仲舒传》),他还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即人类社会一切最基本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都源于天!他声言,"天虽不言、其欲赡足之意可见也。"(同上《诸侯》)推而广之,人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人君的行为,都会引起天的反响(感应),或呈瑞祥。或降灾异。从而显示天意,天命、总之!在董仲舒眼中,天是"百神之大君"(同上《郊祭》)!天除了无人格形象外!其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和意志、比之殷周时期的上帝!诚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时、从董仲舒起,还开始了一个神化圣人(圣王)的"造神"运动!董仲舒说:"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同上《重政》)!"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著也"(同上《二瑞》)。这就是说、只有圣人能沟通天与万物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他特别推尊孔子、认为"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物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同上《俞序》)。把孔子打扮成一个为万世立法的教主?   这种动向到了纬书和《白虎通》中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圣人不仅在智慧上不同凡人。而且在外貌上也与众不同,《白虎通•圣人》篇中不仅鼓吹"非圣不能受命"!圣人"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等等、而且还特别强调"圣人皆有异表"。诸如"尧眉八彩","禹耳三漏"。"皋陶鸟喙"、"文王四乳","周公背偻"!"孔子反宇"等等。而在某些纬书中,这些圣人的形象就更是神奇古怪了,如《孝经纬》中描述的孔子容貌是:"海口"、"牛唇"、"虎掌","龟脊"。"辅喉"、"骈齿"等等、8369按照这种描述,孔子已完全超出了凡人的范围。而升入了神的行列,于是、又出现了孔子为黑帝之子的神话、此外。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公元24年)召令尹敏、薛汉等校定图谶,至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从此!谶纬被统一起来!作为东汉王朝官定的辅助儒家经典的文献,使儒家经典也神学化了、    由此可见。从董仲舒,经谶纬、至《白4454虎通》!两汉今文经学制造了至高神(天)?经书(谶纬)。教主(圣人、孔子)等,走的是一条企图把儒家变为宗教(儒教)的道路。两汉时期的古文经学派,缺乏理论、在思想上的影响是无法与今文经学派相匹敌的,两汉之际的杨雄,桓谭。东汉的王充等、特别是王充的《论衡》一书。着重发挥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从理论上有力地批驳了今文经学的神学目的论。是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但是由于王充这本书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没有能够广泛流传。其影响也不足以遏止今文经学把儒学宗教化的趋向。 玄学趁西汉经学之弊而起。接过王充自然无为的理论。但是作了重要的改造,王充的自然无为论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建立在气为天地万物之本的基础之上的。二是主要从宇宙万物生成方面来论述的,三是针对神学目的论!而强调自然无为的偶然性?玄学主要不从气化方面论天地万物之生成!而是主张"归一于无"或"独化自足"、因此!玄学所说的自然无为。不是指某一实体的特性。而主要是指一种普遍的。客观的。抽象的必然性,或者说是决定一种事物得以生成。存在,以及与他种事物之间构成某种关系的所以然之理!就这一点说。玄学在理论上克服了王充自然无为论中过分注重偶然性的缺陷?这样、玄学既以自然无为论否定了两汉今文经学的神学目的论、又以"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肯定了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定性和必然性,   玄学把自然无为推演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抽象的必然之"理"、对于东晋以后的名教理论!以至于宋明理学的以理为本的哲学体系的确立、是有重要影响的,如东晋袁宏作《三国名臣赞》!在夏侯太初赞中就说道:"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晋书•袁宏传》),又如《宋书》《傅隆传》载其《议黄初妻罪》文中有云:"原夫礼律之典,盖本之自然、求之情理、非从天堕!非从地出,"总之!大都强调礼律名教出自人的自然性情,是自然合理者,理学创始人之一的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二程外书》卷十二)但是!我们从他们对天理的解说来看!理学的天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玄学的启发、这样说、大概不能说过分或牵强。如程门高弟谢良佐曾说:"所谓天理者、自然底道理"。"学者只须明天理是自然的道理。移易不得!"(《上蔡语录》卷上)这里明确地强调了天理即是自然的道理、与玄学所讲的"自然"而"合理"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理学家确认万物皆有理。一物有一物之理,而这些理都是自然的,必然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以说俯拾皆是,如程颢说:"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二程遗书》卷十一)这与王弼!郭象之说、何其相似!程颐则更是把自然之理推广到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去!如说:"气有淳漓。自然之理、"(同上卷十五)!"动极则阳生!自然之理也"!"生生之谓易!理自然如此!"(同上卷十八)"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自然之理如此。"(同上卷十五)"质必有文。自然之理,"(《程氏易传》卷二贲卦彖传注)"自古治必因乱、乱则升治,理自然也、"(同上蛊卦卦6124辞注)"夫满则不受,虚则来物,理自然也。"(同上卷三益卦六二爻辞注)同样!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也十分强调理的自9859然而必然!如他说:"天者!理而已矣。大之字小、小之事大,皆理之当然也。自然合理、故曰乐天,"(《孟子•梁惠王下》注)"愚谓、事物之理,莫非自然、顺而循之,则为大智、若用小智而凿之以自私、则害于性而反为不智,"(《孟子•离娄下》注)!   在宋明理学时代,哲学中有气本、理本、心本等不同的学派!他们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别!有的甚至于对立、因而对于理的地位,作用等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理具有自4326然而必然性这一点上。各派基本一致。这以至于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和以后的戴震那里!也仍然是这样的、当然,关于理的理论!宋明理学比之于玄学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如果说在玄学那里还只是一株小苗。而到理学那里则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了,但是!关于理的基本性格,即作为事1662物之所以然、既是必然的。又是自然的。理即顺物自然!顺物自然即是合理等等则在玄学那里就已基本确定了、这正是玄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以至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   忘言而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它与当时的言意之辨有密切的关系,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的《言意之辨》一文中说:"夫具体之迹象!可道者也。抽象之本体、无名绝言而以意会者也!迹象本体之分,由于言意之辨,依言意之辨、普遍推广、而使之为一般论理之准量,则实为玄学家所发现之新眼光!新方法!"并认为,"玄学统系之建立!有赖于言意之辨!"汤先生的这一番分析是很重要的。   在当时的7624言意之辨中。关于言意之间的关系主3329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认为言尽意、其主要代表为欧阳建!他认为,言与意的关系"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5389不得相与为二矣、苟其不二。则言无0975不尽矣、"(《言尽意论》)他还说:"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也就是说!言能尽意!离言不能得意。   二。认为言不尽意!以荀粲,张韩、8875郭象等为代表!如荀粲认为:"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5109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三国志•魏志》卷十《荀彧传》注引何劭《荀粲传1330》)张韩则更主张不用舌,他说5522:"卷舌翕气,安得畅理。余以留意于言。不如留意于不言!"(《全晋文》卷一?七,《不用舌论》)郭象则说:"意尽形教、岂知我之独化于玄冥之境哉、"(《徐无鬼注》)"不能忘言而存意则不足"!"故求之于言意之表面后至焉、"(《则阳注》)此派对言象持根本否定态度,因而强调"意会"和"冥合"。   三、认为言以出意、得意在忘象。以王弼为代表!如他明确说5612:"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0528可寻象以观意"!他还认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所以、此派对于言象的作用并不完全否定。而是认为言象只是出意的工具,如果停留在言象上,就不可能得其意!因此必须忘言忘象!"乃得意者也",(以上均见《周易略例•明象》)其主旨在于强调通过言象去得意!   上述二,三两种观点由于均为重意轻言象。以强调得意为主!因此常被混为一谈!而不作分别!我们这里所说的玄学"忘言得意"的方法。也是综合这两者的意思而言的,   关于忘言得意的方法在当时学术思想界中所起的作用、汤用彤先生在上述一文中!从五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即:一!用于经籍之解释!二、契合于玄学之宗旨、三!会通儒道两家之学、四。于名士之立身行事亦有影响,五。对佛教翻译,解经亦有重要影响,对于这些本文不准备重复、以下只想就玄学阐发的"忘言得意"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影响、补1348充一些意见,  8213 忘言得意的方法!主要是2544从探求对于事物现象之本源,根据的认识中提出来的,玄学作为一种玄远之学,5920诚如汤用彤先生所分析的那样!"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而进探本体存在、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迹。而专期神理之妙用,"这一点。可以以王弼之说为证、如他说:"夫欲定物1059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老子指略》)这里所谓的"本","始"也就是他0903所谓的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也就是要求人们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迹象上、而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说!玄学的"得意"之论!反映了人们对于宇宙。社会认识的深化的要求!"忘言"("借言")以"得意"、即是取得这种深化认识的玄学方法。   "得意"之论,在王弼那里还是肯定要通过言象去获得的,这从他的"故可寻象以观意"(《周易略例•明象》)、以及本文上引他所说的"识物之动,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等论述中都可以得到证明,但是,到了郭象那里则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了(《山木》注)。而是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得意"、他说:"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极、循而直往、则冥然自合,"(《齐物论》注)又说:"至理之极!但当冥之,则得其枢要也、"(《徐无鬼》注)郭象的自然冥合论是一种通过主体修养,使主客体合而为一的自证!意会的方法!它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后人所解理的玄学"忘言得意"论、常常0165是合王弼!郭象两者的方法而言的!无论是因言象而得意、还是超言象而会意(冥合),其中的关键都在于强7222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是不可能得意的!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我认为!著名理学家5762朱熹在论述"即物穷理"时所说的那一番话,即"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注》)正是对于王弼!郭象"得意"论思维方法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方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和欣赏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得意"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最主要特点之一,   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认为1083文学艺术的创作?最重要的是"立意",这里所谓的"意"。从字面上说是泛指文艺4862作品的思想内容,而进一步具体地讲,这种思想内容往往又是指带有某种一定倾向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最根本的政治。伦理之道,三国时吴郡著名文学家陆机(261-303)在其《文赋》一文中就说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常常担心自己的意思(认识)不能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而所写的文章又不能完全表达出这些思想内容、这里的"意"虽然还是比较笼统地指一般的思想内容。但也可以看出。他是把表达"意"放在十分2483重要的地位的!   在梁刘勰的名著《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1096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这里所说的道。既有"观天文以极变"的自然之道的含义?也有"察人文以成化"的社会政治,伦理之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道"通过圣人而流传于文章中,圣人借助文章来阐发"道"、这里已经表露出了文是用以明道的意思、沿此而进!到了北宋的周敦颐那里,就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这样0893的命题、即"文所以载道也"、(《通书•文辞》)"达意"。"明道"、"载道"、都是从文学!艺术思想内容方面来说的!而从文章、诗歌(特别是在一些形象性的艺术作品中!如绘画、书法、戏曲等)的技巧表现上来讲,则即是人们常说的贵在"传神"(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明确提出绘画应当"以形写神"),上述各点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作论上的最主要的理论和特点、而这些理论的形成又是与玄学"得意"论的影响分不开的!   比起对文学艺术创作论的影响来说!玄学"忘言得意"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欣赏论的影响!更为巨大,对于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欣赏习惯!最注重于得意于言外(形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因而对于那种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0848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如北宋文学家苏轼(东坡)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见中华书局1982年版《苏轼诗集》卷29)   不仅如此,人们在观赏中所得到的"真意"(包括对文艺作4305品的观赏和对自然风光的观赏)、也往往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而是超出言3551语之外?而靠自我去心领神会,如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365-427)。在他那首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诗中!其最后两0607句就说明了这样的观赏特点!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说、他当时在十分轻松自在("悠然")的心情中所领略到的"南山"风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中的"真意",是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的!而只有忘却语言、去自我体会、回味。 中国传统的文艺欣赏中!最喜欢谈"诗情画意"!"韵味"("气韵"!"神韵"等)。"境界"等等。都不是停留在表面言象上8961所能领略到的、也不是语言,形象所能明白表达的!真所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不拘泥于言象!而注重于得意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4603来了极大的自由性!同一作品。同一自6173然风光!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用不同的心情去体会。结果对于作品所包含之意。以及各人所得之意!往往相去甚远,而且,即使是同一人欣赏同一作品或自然风光、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也往往前后有极大不同的体会和所得。借用一句中国的老话来讲!即所谓"诗无达诂"。在这里!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而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在玄学"忘言得意"论影响下形成的这些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创作论、欣赏论上的特点、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以表现主义为主的鲜明特点和传统。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认识的思维方法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习惯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缺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玄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以至整个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远不止本文以上所列两点、本文只是希望起一抛砖引玉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玄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0100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0304生之物以有为体。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8612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6275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9725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5410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要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可想而之、人们及当时的知识分子无不时刻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觉!所以谈学说易成为在当时社会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以此来暂时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回避如此残酷的现实!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玄学的特色:隋唐精神。魏晋风骨、这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注定玄学。既带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满足精神世界慰籍心灵的作用!、

周易的周易内容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一:爻,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俗5374称“阳爻”,偶画4806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俗称“阴爻”,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所以用“阳爻”“阴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二: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三:卦名,顾名思义即前面卦画之名。如“坤”“复”“4550既济”等,四: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等、五: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7194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六: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2992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5157过程即全卦六爻整体内容总结—卦辞。七: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之演变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为“下卦”或“内卦”,如“复”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 一:古经分篇《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4145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二:卦的构成  1.卦符构成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2726六个符号组成!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7348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何为八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为了记住这八卦的符号,古人总结了顺口溜: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符号两两相重。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8×8=64!为了区分八!

相学,风水,玄学,星座,算命等有什么关系呢?

  没关系,都是迷信、

玄学如何入门啊??需要看哪些书啊??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2190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4802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简介 “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2254》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5709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2300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据传、4062《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6022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0208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9828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6670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4749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5322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7910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8127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余下全文>>,

玄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出色人物有哪些?

  玄学、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4225般特指魏晋玄学!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7678“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