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周易风水

周易、八卦到底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

  易经书成的时候比孔子 老子都要早   你只能说 儒 道是不是"易家"的   不能反过来说   不过孔子 老子是读过易经的 从上面也领悟到很多知识,

《周易》是儒家经典还是道家经典,还是自成一家?

  无所谓一本经典自成一家或者不自成一家!孔子注过周易!我们不能说它是儒家经典,也不能说不是、周一里面有承载着到家关于宇宙哲学的思考!3380充满着人生哲学,但是仅仅把这一本经典称作是道家经典又显得有些轻率!你只需要记住一点!尽管儒家和到家都争论《周易》到底是哪家经典!它所承载的智慧不是任何一家学派所能独自享有的?他是中国古典思想精华凝结的产物。它所代表的是中国人的智慧、,

周易属于什么家思想?法家?道家?儒家?

  周易属于道家思想。   易经有三代!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现在用的基本就是周易了(这是三个不同时代的版本!现在只有周易这个版本了)、   1、周易的思想源自中国本土思想学派道家学派(道家不是道教),   2!但6539是是经的哲学思想!不仅在道家用。后来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时出现的法家、儒家等各学术流派均有使用易经的哲学。   3、以至后来的各种宗教(包括道教),也用易经为指导思想。   4,易经虽有不3077同版本。但各版本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卦的顺序不同,而核心的阴阳辩证法则是一直不变的。在后来各家及宗教应用中、加上了各自学术的特点以适应各家需求!宗教则附上神灵的关系、以适就神学,也就有2425了现在“易经为万经之首”的现象!、

关于周易

  楼主的联山写错了吧、应该是连山易   找到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   《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   --------------------------------------------------------------------------------   作者:王宁   《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自汉代9883以来倍受重视、被尊为“群经之首”!根据《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6048《归藏》?三曰《周易》”!此说自汉代以来,不知倾倒了多少痴迷的文人。虽然他们大多数没见过《连山》,《归藏》为何物,却纷纷凭猜想立说(这看看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后的《附诸家论说》就可明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如杜预《左传注》中所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另一种说法如《周礼•春官•大卜》贾疏所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但是今本《山海经》中无此文。此文句与其经文不类!疑系误记或伪托!这些说法都是凭空猜测、良不足据。因为《连山》、《归藏》二书名在秦汉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问。   《连山》。《归藏》二书名、最早见于《周礼》!在刘歆“发现”《周礼》之前的众多先秦及秦汉古籍中从无提及,《周礼》这书很早就有人怀疑是汉代刘歆造的伪书?郭沫若云:“原来《归藏》之名。仅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卜》、与《连山》!《周易》共合2098为所谓‘《三易》’、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连山》和《归藏》的著录?我疑是和《周礼》一样,乃刘歆所伪托的东西!不过那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1]   刘歆把秦汉以前的一些古书或资料拿来经过重新编辑。删改增损。作成了《周礼》,虽然不能说里面的内容全是他伪造的(实际上里面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先秦传下来的古代材料)!但其中肯定有他伪托虚造的成分、笔者认为,《连山》、《归藏》在汉代的刘歆以前根本没有这两个书名、其名目正是刘歆自己拟造出来的!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其根据就是当时还流传着的一些古《易》书残篇和《山海经》,   一!关于《连山》的问题   《连山》这书在历史上有好几部。比如梁元帝有《连山》三十卷!隋代4634的刘炫也伪造过《连山》!宋代出现的《古三坟书》里的《山坟》也称作《连山》、这些都是后出之书。可以不论!但是。在这些《连山》之前、的确还曾经存在过一部《连山》,因为9939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两次引用过它:   1、《连山易》曰:“禹取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引)   2、《连山易》曰:“鲧封于崇、”(《史记·夏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引)   由此可以知道、在晋代还有一部叫做《连山》的书在流传。而且这部书所载的故事和夏代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这部《连山》的征引!我们能知道的最早者就是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在此以前的书里我们就找不到了!汉代人的著作里当然更找不到。   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引用了两条《连山》文字。兹录于下:   1!《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淮6150水注》引)   2、《连山亦(易)》曰“启筮亭(享)启筮神于大陵之上、”(《颍水注》6284引)   其中第二条的文字是有讹误的,孙诒让云:   “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3584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2]   其说甚是、马国翰把这条文3710字辑入《连山》是对的!但是没3808有注明出处,其所本者即此。马辑文作“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阳文”二字乃衍文,郦道元的时候《归藏》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很久了,他无由把《归藏》误为《连山》,唯一的可能就是《连山》中的部分内容和文字与出土的《归藏》相同。那么说明其作者在制作这部《连山》的时候、也使用了当时还有所存留的《归藏》残篇!   所以,这本《连山》当是郭沫若所说的“乃刘歆伪托的东西”。或者是刘歆以后的东汉人伪托的东西。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又说“《连山》藏于兰台”,应当是确有其事的、说明东汉的时候的确有部《连山》。但并没有象郭老说的那样“没有流传”、而是有流传!只是流传不广,桓谭看到了、把它写进了《新论》,皇甫谧看到了!在《帝王世纪》中引用了!北0932魏的郦道元也看到了,在《水经注》里也引用了。后来就逐渐式微、终于。

道家符上写着的是什么

  道教的符咒!符上的图画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足以令普通人像见到普通学生见到奥数那样吐血     内容你可以自己买本符菉书来了解一下←仅限于了解一下而已?除非你能拜得正师学习?那些书上错了什麼地方你也不知道……     就lz提出的问题!电视裏面经常出现的抓僵尸黄纸朱砂符咒上面、敕令是指祷告于某仙某天兵(说白是命令),告诉他们“本道长是奉哪位上仙命令你们什麼什麽这样那样……”、然后下面接上主持(主事)这道符咒的上仙!没有写哪位神仙但是符咒最上头有3个勾的!就是奉三清之命!如果是捉拿比3814较厉害的僵尸鬼怪,通常下面还会接上一串拧麻花样的线条,那是代8454表“捆仙绳”,然后再下面(也可以说是线条分出的范围裏面)的内容。则是这道符的主要功能效果等、最下面。则是称为“符胆”!通常是个“罡”或是“(无法表达。因为是纯8099线条图画)”。7788是支撑整个符咒的灵魂!最后,正统的符咒还要盖上主事神仙的印章——就如同一纸公文般!没有盖章。谁听你的啊,     再来是佛教的、最初的符咒是纯梵文书写?传入中土后与道教符咒结合、两教相互影响,所以当你在道观求得一上书某某菩萨、在寺庙求得一怎麽看都和道教符样式差不多的符时,不用惊讶...     阴阳道的符咒,大部分是传承自道教和佛教!还有些“自创的”!意思估计没多少人知道(废话),

《周易》是从谁开始的?

  《周易》之所以叫《周易》是因为“文王拘而演周易”——(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也是《史记》的作者)   《周易》是将只有图形符号的《易经》加上了卦爻辞。使得人们可以较容易的看懂、理解、   另外。周文王是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算成实用版的“六十四卦”   从时间上说,伏羲是上古人士、周文王生活在中古时代   所以   从谁开始 选C   最后。关于《周易》作者的争论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这一题出题人只问“从谁开始”,而不问作者是哪位、。!   因为这是中国流传至今最久远的一部巨作(也是先秦焚书坑儒仅留下来的)!是经过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文王演算再更新,后来近古时代孔子又收集整理 以至于“韦编三绝”。、

为什么道家要留头发和胡子不剪呢

   这是全真派的教规规定的,正一派没有这个要求!,

道家打婚姻表是什么意思

  9829测试两人的合适度?

易经是道家经典吗

   《易经》非道?释!儒任何所专属、道家的经典应该首推《道德经》、但因为《易经》所阐述的是天地运行之大道!自然界的规律皆在其中。而道家研究的正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和谐的关系、所以道家也将《易经》作为经典!如《抱朴子》等!特别是道家炼丹术融入《易经》思维颇多!或者可以这么说!《易经5758》是一本超凡伟大哲学书?是任何其他科学的经典。!

道家派别,茅山术......

  茅山派是4474中国道家的一派! 茅山是我国著名道教名山,上清派发祥地,道教称之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中国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所创!因在茅山筑馆修道、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名,一说汉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固,衷于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茅氏三兄3480弟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