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常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4926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5886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

姓氏"李"的由来及简介还有姓李的代表人物的成就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2670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9188字单姓李氏?0239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9477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1238《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三、历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 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6392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6842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 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8449《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参考资料:李氏吧。

“李”字,这个姓氏是怎样由来的手抄报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1671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3470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9317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7!上古殷朝末年。有个贵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纣王的迫害!随母亲逃亡。到9719一处躲在李树下?又吃李子充饥、一生难忘!就改姓为李!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子、老子是思想家、后来被尊为道教始祖,。

谢姓氏的由来

  关于谢字   谢:原是射箭的符号!   谢姓人的谢字来源于拉弓射箭的“射”。这是早已被古代文字学家证明了的事实、谢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发明者!又是最会使用这种武器的人!以致使数千年后的子孙们,仍把这一功德冠于名字前,当做自己的家族徽记、可以想象、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野兽出没,与人为伍、极大地威胁人7811们的生命安全?古人们为了生存。使用原始的石块和木棒与之搏斗。但又往往于事无补、在偶然的机会里。一些好事者发现、利用柔韧的树皮拴住弯曲的树枝!用力拉扯可产生强大的弹性。用以弹击细棒可以射出很远!甚至可以杀死猛兽。于是便相互传授,不断改进。这样便有了0026最早的弓箭!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县峙峪村的人类遗址中。发现一枚箭镞,经测定!大约制造于2.8万年前。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箭镞!说明当时人们已知在弓箭上装上镞头以提高射杀能力。使用的已不再是最原始的弓箭!他们发明弓箭的历史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时代!   “谢”就是这样奇8527妙的一个象形文字!得知了它产生的历史后您会发现、它的几笔几划中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同时也潜藏着动人的故事,   谢字最初是指弯弓射箭的行为、后来便成了这部分人的姓、经过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与风云变幻,谢字除作为姓氏使用以外,又被赋予4962许多新的含义、   首先。谢字有辞去官职之义!《说文解字》说:“谢、辞去也,从言!射声,处《玉篇·言部》也说:“谢,辞也!去也、”在《礼记·曲礼》上篇中,说当官的6026年近七十就要辞官归田,“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仗”、这是谢字作辞官之义的最早记载,   谢字又有拒绝、谢绝。杜门谢客之义。《4637字汇·言部》解释说:“谢!辞也!绝也!”关于这种用法、《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为了在晋国安插势力!曾把流亡在楚国的晋公子重耳迎人秦国!后又把晋怀公子圉的妻子赏赐给他?“重耳初谢、后乃受”、重耳就是后来著名的晋文公、   谢字还有辞别,离开之义,《广雅·释诂二》:“谢,去也、”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两句:“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意思是说,过去初阳(十月为阳)的时候,我离开娘家嫁到您家、这里的谢字就是辞别离开之义!   谢字又有除去之义,在辛弃疾《浣溪沙·偕杜叔高吴子似宿山寺戏作二首》词之二中!就使用了这一意思。其中的三句是:“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谢字又作消逝、凋落解,《0579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谢、去也!”现代人也有这种用法!如朱自清《匆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便是突出的例子。   谢字还有告诉的意思,《集韵·杩韵》:“谢!告也,”《篇海类编·言部》:“以辞相告曰谢、”使用这种意思的例子。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一不过!这只是古代的用法。现在早已被“告诉”一词取代了!   谢字也有问或问候之义!《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谢!以辞相问也,”其用法如《乐府歌辞·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这里的谢!就是问的意思!   谢字现在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感谢,酬谢、答谢之义!   第二层意思。用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进了学?我来贺他!他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便是此义!第三层意思、事例如《新唐书·李光弼传》:“万6574有一不捷?当自刎以谢天下”!也0434是说的报答之义!   除以上所述外,谢字还有道歉、认错!表示惭愧之义!《正文通·言部》说:“谢。自以为过曰谢!”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谢。犹惭也!”属于前一种含义的例子如柳宗元《9123驳复仇议》:“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后一种例子如唐玄宗诗《送6080张说巡边》:“茂先惭博物......余下全文>>!

南姓氏的由来

  南姓起源有六:   ①!出自周代南仲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源韵谱》所载:商王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孕十二月而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周初为大夫、后世子孙遂以3188祖名为姓!称南氏、   ②。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载“郑樵《通志》:以字为姓!南氏,姬姓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为姓。”春秋2134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孙以祖字为姓。称南氏、   ③。出自春秋时晋国隐士之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有晋国高士居隐于南乡(今山西),其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称南氏,   ④。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后。以国名为氏。为男氏所改,据《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索隐:“系本‘男’作‘南’”?称南氏。   ⑤,出自他族。满族南姓来自那拉氏、今汉、藏。满!回。蒙古!朝鲜。僳僳等民族均有南姓。   ⑥。出自张姓。避祸!改为南姓, 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贤明!曾修兴济减河(天津娘娘河)、建青县盘古庙等好事,而其两兄弟却仗皇亲一贯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明世宗下令将其问斩、1547年前后,子孙四处逃跑!四个方向便演化为后来东?南。西!北四个姓氏、南姓由此而来、!

郭 这个姓氏的由来?

  郭姓起源参考之一 郭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姬仲被封在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就把虢地赏给他!这时南方的楚国正想向中原扩张势力,就以周王无故灭虢为借口,兴师问罪。一直打到京城洛邑附近,周平王很害怕。就把姬仲的后裔姬序找来!封在北虢(今陕西东南李家窑)。以平息矛盾,公元前 655年、晋国借道虞国灭掉北虢!姬序的后人称为虢氏、古时虢与郭二字通用。虢氏后来转为郭氏,郭子仪,唐朝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为平定“安史之乱”最主要将领!唐肃宗即位后!郭子仪任关内河东副元帅,他联合回纥兵马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进封汾阳郡王、他一生为国家屡建战功、唐德宗尊称他为“尚父”!郭守敬、元朝天文学家、水利5389学家和数学家,顺德1129邢台(今属河北)人。他与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了比过去准确3456的《授时历》!施行达360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他擅长制造仪器、创造4843和改进了10多件观测天象的仪器,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土地测量工作。重新观测了二十八宿及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测定了黄赤交角。达到较高的精确度。 郭姓起源参考之二 郭氏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全国100大姓中名列第18位!拥有人中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郭氏姓源主要有三:一支出夏代郭支、商代郭崇之后、郭支,郭崇得姓因由不详。但却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8549因此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之始祖,另一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园,池之类、郭、意为外城,即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另一支出自姬姓,为周王族后!因封国名(虢)转音而成郭姓、这是郭氏最大的一支, 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 有东虢!西虢。北虢之说。其中。东虢、西虢均系周王姬发所封,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周6543平王东迁时,郑武公护驾有功!平王就把虢地赏给了他!这时南方的楚国逐渐强盛起来、楚王正想向中原扩张势力。就以周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为恐惧!只好找来虢仲的后裔姬序!把他封在北虢(在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号称8188郭公(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后来虢被晋国攻灭。子孙便称为郭氏、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山西!陕西省者外,已6520播迁于山东!河北,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移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唐3554代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到了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展成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郭姓5778历代人才济济!名人辈出、既有文臣武将!又有王侯皇帝、还有享誉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三国时有曹操重要谋士郭嘉、元代有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郭守敬、元末有江淮地区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另外近代最著名的人物还有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还有解放战争中华东战9676斗英雄郭继等?当代,美国有著名华人律师郭丽莲, 于此可见,郭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 郭姓起源参考之三 郭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八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十四、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6650郭姓出自姬姓?是由虢姓转化来的,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文王的弟弟姬叔于虢?建立了虢国,到西周末年,因为国家弱小?被郑武公以武力占领。并声称是由于护送周2820平王东迁洛阳有功!楚庄王因此出兵讨伐周朝。周4942平王因此找到姬叔的后裔姬序,并封他为虢国国君。虢国后来......余下全文>>、

姓氏———“产”姓的由来

  产。为我国2540众多姓氏中较为生僻的一个?读作sà(ㄙㄚˋ)或shàn(ㄕㄢˋ),一般认为,其起源分两支:一支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诸侯国郑候萨。属于避难减笔改姓为氏,另一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政治改革家公孙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今安徽省的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腊树镇居多!重庆市的大渡口区,沙坪坝区!天津市,上海市、陕西省。江西省,四川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地、均有产氏族人分布。     产[产!读音作sà(ㄙ4832ㄚˋ)。亦可读作shàn(ㄕㄢˋ)、但如今产氏后人都读作chǎn(ㄔㄢˇ)]    1293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诸侯国郑候萨!属于避难减笔改姓为氏、   相传、夏4667王朝时期郑候姓萨,从小就有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做了郑侯以后、勤政亲民!做了很多好事,很得百姓爱戴!   有一次,郑侯萨随夏王启外出打猎,启因为追逐一只受伤的天鸡而踩坏了很多农民的庄稼,为此!郑侯萨就与夏王启争执了起来,从此、就和夏王启结下了怨恨!   在后来的治理国家大事的过程中,郑侯萨常受到夏王启的阻挠而不被重用!于是郑侯萨心怀不满。纠集了一班臣子密谋造反!谁知谋反之事还没有开始!消息就已经走漏了,但在夏王启责问此事的时候。郑侯萨他们抵死都没有承认!   鉴于这班臣子对国家的贡献以及当时的情况、夏王启没有杀掉他们、只是对刑司大夫说:“去顶割耳、”   在夏王朝,去顶!割耳是一种非常羞辱人的刑法!“去顶”就是削去犯人的头发!“割耳”就是割掉犯人的耳朵?使犯人受刑后再也难以见人,   刑司的大夫原来是郑侯萨一手提拔的!于是,他很圆滑地处理好了这件事——刑司大夫告诉郑侯萨:“老人家。我要执行‘去顶割耳’之刑了。就是把您的萨氏笔画中除掉一个‘艸’(艹)顶!再除掉左边的‘阜’(阝)耳,您就改姓产吧、”如此!便完成了“去顶割耳”的“刑法”,   古人万分崇敬父母所赐之姓名!因此历来都“行不更名”即不管走到哪里也不改变自己的名字、“坐不改姓”即犯事坐牢也不改变自己的姓、“万死不变氏”即世代也不改变自己的氏、   但郑侯萨为了“留得青山在”!只好万分委屈地接受了老部下的意见?之后。郑侯萨携带族人皆改为产氏、远走他乡,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繁衍生息、由此启肇了“改氏”的开端!   今“产”字简化为“产”字!产氏亦改为产氏!但读音仍为sà(ㄙㄚˋ),是姓氏字拆减笔画后读音不改的特例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政治改革家公孙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家谱文献《姓苑》记载:“产、姓!彭城人也。郑子产之后、”   公孙侨、公元前!~前522年、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姬兰的孙子。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今河南6502新郑)!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郑僖公姬恽五年(公元前566年),郑穆公之子姬騑(子驷)为郑国宰相!子驷谋杀了郑僖公姬恽!立其子姬嘉即位。是为郑简公,当时郑国诸公子皆欲诛杀宰相姬騑?结果姬騑先下手为强!尽除诸公子。郑国由姬騑执政!郑简公成了摆设,后晋国伐郑国,姬騑赶紧与晋国结盟。由此惹恼了楚国。出兵伐之,姬騑又赶紧与楚国结盟,到了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诛杀了姬騑。任公孙侨1086为上卿。在公孙侨的政治举措下,郑国赖以存。公孙6520侨在上卿位三十六年?   郑简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公孙侨的父亲公子姬发率军攻打蔡国,大胜、当时郑国人皆喜、公孙侨却指出此举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反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亦被劫持到北宫。公孙侨沉着机智、部署周密后开始率家兵攻打北宫、并在国人的支援下平息了变乱,   当时姬騑与晋、楚两国签订盟书!强调维护个8658人特权?结果引起郑国诸多贵族大臣的反对!当......余下全文>>、

姓氏孙的由来

  孙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0907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6123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0446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4863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二。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9370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8023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   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1941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郡望】   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5923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四!家乘谱牒   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3850晋孙氏族谱四卷。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   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氏   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5072孙氏世乘二卷、孙氏   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3639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   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   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3089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   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     五。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   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余下全文>>。

黄的姓氏由来是什么?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7121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3069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主要源流   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有三种说法:   ①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6269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2]   ②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3] 、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5438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2]   ③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3356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4]   “黄”汉字演变   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有两种说法:   ①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5]   ②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6]   3。源于改姓而来:   ①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②回族改黄姓: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③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7]     得姓始祖   陆终、吴回之子,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后被楚国所灭!后代以原国名为氏?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8]     迁徙传播     远古时期!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颛顼迁至中原地区?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4780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7526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   由于黄姓主力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以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较轻!黄姓在中国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余下全文>>,

姓氏宋的由来及分布

  姓氏源流 宋(Sòò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 2!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 ①如《五代史》载、五代时辰州(今湖南省沅陵)蛮酋有宋姓。 ②清·贵阳府有宋姓土司、得姓于元朝。 ③清·满洲嵩佳氏改宋姓!世居沈阳。牛庄、铁岭的满洲人改宋姓! ④清·高丽人(今朝鲜族)改宋姓、明时赐元人伯奇特兆尔姓宋名一诚? 得姓始祖:微子启!宋姓出自子姓!为商朝王族支属后裔!商朝传到帝乙时已走向衰败、帝乙长子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原为太子!理当继帝位!但帝乙废太子。立纣王为嗣。纣王继位后、荒淫无道!微子启屡谏不从!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见微子启很顺从周朝、于是封微子启于商丘。以奉汤王之祭。从而建立了宋国,微9255子启仁德贤明。深得人民的爱戴,宋国建国七百多年。到战国后期,即公元8262前二百八十六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遗民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河南商丘,是当时宋国的都城!也可以说、是3759宋姓的最早发源地!伴6815随着宋的兴盛衰败,宋姓民众逐渐播迁、在秦汉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苏、河北!陕西关中!湖北等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关东(今中原一带)豪强势力迁入关中!宋姓豪强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期为京兆宋姓的开基之初!此后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迁入甘肃敦煌。一支东迁入虢州(治今河南省卢氏),一支南迁入江夏安陆(今属湖北省),与此同时,定居西河介休(今属山西)的宋姓一支迁往广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其中广平宋姓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在当时宋姓各望族中也就成为最为显赫的家族,宋姓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时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从刑州南和(今河北省)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的始祖、五代时、有辰州蛮国南邺加入宋姓,宋时、有宋哲任丹阳而迁广平(今属河北省),此8854系望出扶风!宋哲之6546后有宋军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江苏宋家埠、五!3292六子元东派发江西省!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