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姓氏"李"的由来及简介还有姓李的代表人物的成就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7397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6353利贞逃难时!因食李5560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1047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0704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4738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0016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三,历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 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5713闭户"的贞观盛世。 6306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 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6864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2189草纲目》!闻名于世。   参考资料:李氏吧,

常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3984)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5631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5027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

“李”字,这个姓氏是怎样由来的?

  李是我国五大姓氏之一,上古殷朝末年。有个贵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纣王的迫害。随母亲逃亡!到一处躲在李树下!又吃李子充饥、一生难忘,就改姓为李。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子、老子是思想家、后来被尊为道教始祖,到了唐朝!皇帝姓李!并且常常对功勋卓著的大臣们恩赐李姓!

”杨”姓氏的由来?

  杨     一。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6785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4751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2098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9546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1170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二、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9908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9984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编及全国各地,     三。郡望堂号   【堂号】    1?"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2,"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郡望】   1,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2、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3032渭西北),   3,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四、历史名人   杨 业:又名继业,北宋名将、曾败契丹十万之众于雁门关,   杨延昭:北宋名将。杨业之子。号称杨六郎,   杨 炯:唐代著名诗人。十二岁被称为神童!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杨万7850里:南宋诗人!其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    杨 涟:明朝人。上疏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迫害致死、   杨 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1958曾作《方言》,《太玄》、《法言》等。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杨深秀:......余下全文>>、

毛姓氏的由来?起源在哪里?

  在中国众多的4336姓氏中!毛姓的确0564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在各种中国姓氏学2616经典上、都可以看到有关毛姓起源的同样记载:   《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3200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姓源》也说:“周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左传》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   《广韵》说:“毛亦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为氏。”   同样的记载也见于《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一卷:“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   这里所引资料基本统一,即毛姓的得姓,始于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郑被封于毛! 如此说来,毛姓远古时还是王族的后裔、他们2272的得姓始祖!赫然是当年中国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的同胞亲弟弟。名叫姬郑(《通志》以为是姬聃、这可能是误解《左传》所致), 正是因为沾了王族1750的荣光,姬郑当年才无功也受禄!被封为伯爵、这在当时可是最高的级别头衔了,不但如此。他还被被授予司徒之职、并获准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半独立性的诸侯国──毛国、   当年姬郑所建立的毛国!实际上也就是周成王封给其叔父郑的这地块小采邑!其地一说在今陕西扶风。一说在今河南宜阳。但是。姬郑也就8490是毛伯所建立的这个毛国,在历史上并没有起过什么大的作用和影响、因而有关它的记载也就非常少,甚至连它何时亡国,为谁所灭,也是一笔4233糊涂账,但有一点7107是肯定的!即毛国灭亡之后!它的子民为了纪念故国!便以国号作为自己的姓氏,这便是毛姓的由来、、

胡姓氏的由来,祖籍在哪里?

  一, 姓氏源流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3470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3905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7885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二、 迁徙分布   至于胡氏的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它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5309了全中国!   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强姓氏的由来?

  强(Qiáng)姓源出有三: 姜姓 1!出自姜姓!是上古炎帝的后代!春秋时。齐国公族中有个叫公孙强的。他的后人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强姓。郑国大夫强鉏即公孙强裔孙!其后自此皆姓强! 疆姓 2,历史上的氏族姓氏。是黄帝的后代,黄帝的玄孙叫禺疆?4706他的后代以“疆”为姓、因古代“疆”与“强”相通,所以后来改为强姓! 苻坚后代 3。是少数民族的一支。如十六国时,前秦苻坚的后代姓强、三国时蜀国有强端、其子7548孙奔居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亦姓强。!

“颜”姓氏的由来

  “颜”姓氏由来有四:   1,源于姬姓!出自古邾国国君夷父(亦作甫。字伯颜)的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第一个以颜为姓的人是夷甫的次子小邾国国君颜友,   据有关史料记载、黄帝姬姓、娶西陵女嫘祖为正妃!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阳!帝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长子昆吾!封国在卫、次子参胡!封国在韩。三子彭祖。封国在徐。四子会人,封国在郑,五子晏安!封国在邾,六子季连。封国在楚!五子晏安以曹为姓,历经唐虞,夏,商诸代、传承情况缺乏史料记载、   商亡。周兴,周武王统一天下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大举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措施。封古邾国晏安的后裔侠为邾子,其封国北邻鲁国!占有今邹城。滕州,费县西部,济宁,鱼台东部的土地。侠生辉,辉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亦作“甫”)!夷父!字伯颜、   从邾国的宗子侠经过七代传到了夷父,此时姬姓鲁国从伯禽起君位已传六代十君。0200在位的君主为鲁懿公戏、懿公戏是鲁武公的次子,因受周宣王静的偏爱。立为鲁君、懿公九年(公元前807年)武公长子括的儿子伯御策动鲁人攻杀懿公戏、伯御自立为鲁君,伯御在位十一年?后来,周宣王举兵伐鲁!杀了伯御!拥立戏的弟弟称为鲁国国君。即鲁孝公!周天子宣王姬静举兵讨伐自立为鲁君的伯御时。与鲁国相邻的邾国接受周宣王的命令!协助王师讨伐伯御成功!1338周宣王因邾国国君夷父伯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赐夷父为公爵。故《公羊传》称他为颜公、   夷父伯颜!谥武公!有二子!一弟!长子夏父,次子友!弟弟叔术,长子夏父承袭武公爵位,在曹姓邾国做国君、传二十九世。战国末叶被楚灭亡。次子友被封到倪地,国名小邾,史称小邾!小邾国东邻鲁国!西北与邾国接壤,西南邻滥国!武公伯颜的弟弟叔术则被封于滥国、友被封于小邾国后,对曹姓邾国来说已是另一支派、其后裔不得继续以曹为姓!于是友根据当6773时的惯例、以其父邾武公夷父的字“颜”为氏、小邾遂为颜氏国。颜氏族谱中称友为颜友?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颜邑,是西周名臣周公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初年、3281周公被封为鲁国国君?因在朝廷任职而派长子伯禽到鲁国赴任。后来。伯禽又把子孙中的一支分封在颜邑(约在今山东邹县),使1248他们任职于鲁国,衣食于颜邑!这支周公的后代!后来也以地名为姓氏,姓颜、   3。源于曹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邾国国君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黄!

薄姓氏的由来

  薄(Bó)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上说,薄姓是姜姓的后代!上古时有薄国(在山东省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        2、出自子姓。以邑名为氏!据《左传·杜预注》载、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称薄姓,        3、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薄氏为古东夷族商部落族人发展壮大的分支、商族的另一支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率领盖氏部族与薄姑部族等诸侯国灭了夏!之后的薄氏部族建有薄姑国、 殷商王0717朝时期。薄姑国之地又称薄城(今山东淄博临淄、一说山东潍坊昌乐)。与古盖国相邻,周武王灭殷商之后?薄姑国联合盖国起兵反周!被太师姜尚率军所灭。姜尚功高勋著、被封于齐地、他收服了薄姑国与盖国的故民,薄姑国与盖国故地成为齐国的一个邑,薄姑国被吞灭之后、其贵族后裔子孙以及国民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薄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薄氏!薄氏望族后来出自雁门郡,其后人多尊商汤为得姓始祖、         4?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乌桓部薄奚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辖下代北地区的鲜卑乌桓部中有薄奚氏部落!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2876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俄罗斯学者史洛克格罗夫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中!记载了一支老满洲部族波揣氏。满语为Bere mongu!汉义“弓”!世居黑龙江北岸一带。该氏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薄氏。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时,薄奚氏部落随之入居中原!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薄奚氏改0661为汉姓薄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6、历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南宫这个姓氏的由来

  一。寻根溯祖   1、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宫氏,其后以南宫为姓!称南宫氏,   2,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叫作仲孙闵、他居住在南宫,他的后代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称南宫氏,   3,春秋时。鲁国有个叫阙的人?因居住在南宫。遂以"南宫"命姓、称南宫阙,他的后人遂以南宫为姓、   二。郡望分布   南宫复姓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东30里)!东鲁郡。 东鲁郡:西汉初年置鲁国!三国魏及晋改为鲁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三。历史2552名人   南宫括:周文王的好朋友!贤良之士、又称南宫子、他助周文王兴国灭纣。文王死后!他又帮助武王打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南宫8574长万:春秋时期宋国宋闵公时期的大夫?   南宫括4052:春秋时孔子弟子、字子容、亦称南容,德才过人!孔子妻以兄子、   参考资料:mem.netor.com/...&name=南宫%20%20%20%20%20%20、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