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壮族和回族分别有什么传统节日

  1月——春节   壮年 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8267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过去还有以八月酉日为迎新岁节日。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藤州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后)为腊!长幼相贺以为年、”壮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为新年节庆!因有别于汉族春节而说成是“俗不知岁”。   现在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是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5602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8633过正月”,“吃正月”、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   春节大年初一、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黎明时分!!各人盛妆打扮,喜气盈盈。新媳妇和姑3790娘们争相奔向溪河泉边!挑“新水”。喝“令俐水”,家族内和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给前辈拜道贺、大人要给前来拜年的小孩送利市钱!拜年之后。各家持供品到村边的庙堂祭神!祈祷新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村寨间有的举行赛铜鼓、有的几个村的男女青年相约到河滩或平坝2029对歌传情!这一天。除了接待外村来客之外、家族内不互助请吃,当天有的9069地方忌吃粽粑!认为开粽粑会引起田埂开裂漏水、并最忌争吵。人人都求和气!吉利。   (1)汲新水:又称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传于桂西一带、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刘锡藩《岭表纪蛮·节令》载:“元旦!提瓮汲新水!沿路唱‘牛羊鸡豕,六畜魂来’一语、这“新水”、有的地方叫“伶俐水”9289或“灵巧水”。传说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纯、最吉利。喝了它!姑娘会聪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会健康成长,老人会祛病长寿,有的地方传说聪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里投放智慧!谁要是先得新水!谁就会变7587得越聪明伶俐?   (2)迎春牛对歌:“迎春牛”为流传于广西靖西县一带的古俗!始于元明之际,春牛即土牛、古时用泥土塑制?现为纸扎的春牛!迎春牛表示劝农和开春伊始。这一天、青年男女对唱山歌!问答一年的节气和农事、向春牛投掷棉子!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藉此交朋结友!依歌择配、   (3)抢头鸭:广西凌云县泗城一带壮族春节习俗。年初一晚十二点一过,当2114在人争先宰杀鸡鸭。重煮粽粑,并按规矩放于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鸡全鸭置台中央。粽子剥开置两侧、其外两侧各置放一把夹有猪头肉或猪尾并贴有红纸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后逐一祭灶王、门神、猪圈。牛栏等,祭祀完毕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为抢得“头鸭”,认为抢得“头鸭”!便会交好运,   (4)抬纸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伙子抬着用纸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户烧炮竹迎新!1821这是壮族古代崇拜狗的遗俗,   (5)打春堂:平果一带的壮族民间春节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打春堂”即用捣米之杵敲击木槽?现在有一些地方改为以扁担敲击板凳形式!故又称“打扁担”!或根据其声响而直称“打虏烈”。小规模特郎一般在村内或院子!厅堂里举行、二三对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担、排于春堂或长板凳两侧。以类似捣米的动作。有节奏地互相敲击,间或敲打春堂或板凳。发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8361声响......余下全文>>,

揭秘壮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风俗。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据统计2010年壮族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700万人,成为了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你对壮族了解多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月三   三月三是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7253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2014年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每场歌圩人数少则几百人、多9734则数千甚至数万人。在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一些汉族地区、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杀鸡宰鸭,喝酒庆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这个节日,有些地方比过8535春节还隆重!   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7490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作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除夕家家杀3460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作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7873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7198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3668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4791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文山富宁县及附近壮族的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陇端节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以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北宋年间侬智6577高率众揭竿而起!取1524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后来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2152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人9577们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7155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2197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1164衣角......余下全文>>,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什么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歌圩节(三月三)。陇端节、中元节、。 。!

谁了解壮族历史和民俗风情呀?!

  广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1997年末总人口458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0%、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敢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5435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广西少数民族一般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姑娘场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8172达自己的情感,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   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640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5758不可不看的四绝?   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所以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歌。宴请宾客唱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养儿童唱儿歌和童谣、每到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会集到特定的场所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亦称"歌节"、   瑶族的舞--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他们的歌舞民族色彩极为浓厚、其旋律,歌词,服装。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18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盘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为盛行,每年在中国4028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

壮族民族服饰特点(简洁)

  维吾尔族的服饰   传统服饰。男子多着长大衣(一般称“袷袢”)、襟长过膝、无扣、无领,无口袋!宽袖,穿时腰系长带,带中可放食物3606及零星物品?夏季穿长短袖衬衣较多!青年,中年人所穿的衬衣领口和胸前饰有十字花图案花边。妇女穿连衣裙,外罩西服背心或西服上装、多围头巾!老年妇女多蒙盖头?维吾尔族的帽子有3种(皮帽。草帽!花帽)、     50年代初、维吾尔族还多保持传统服饰。80年代!除一些老年人(多在农村)保持老式衣着特色外,青年男子多穿西服、青年女子多着时装。     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无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边用黑布或蓝布加缝约三5794指宽的布边,5715有的用羊羔皮加边?春秋两季穿大襟布大衣,无1061论是穿皮大衣或布大衣、都系一条3米长的蓝黑色布腰带。     旧时常见腰带上挂有带刀鞘的蒙古刀!刀鞘上插一双筷子,还挂有火镰、有的8310还挂有一条白布手巾,冬季老年人戴“巴司勒克”皮帽!中年人4911戴“居木得克”皮帽,帽顶都有用红布条编成的一小圆疙瘩,两边耳7874扇在后部相连,前边可以护住0209鼻和嘴部!夏天多穿黑色大襟政朝长袍,用蓝布缠头!城镇居民以戴礼帽为多、     妇女的服饰以长袍为主。少女夏天穿的长袍一种有大襟的叫“拉布西克”,另一种从中间系排扣(银扣或布扣)到腰以下,左前鼎加宽。叫“比西米特”!长袍上绣有各种图案花边!腰上缠红!绿。黄色的绸子或布带!头上缠绣花白布头巾,喜带戒指,手镯和耳环!已婚妇女穿“铁尔勒克”。外套“切格德克”。不穿“拉布西克”,有的穿无袖长袍“别日孜”。腰部左右系带!不用钮扣。帽子上缝有银饰物。帽顸有一条垂到后腰的红色长穗子。已婚妇女的长袍均不系腰带。老年妇女的衣服不用色线绣花边。帽子上无银制饰物。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男女多穿制服、如列宁装,中山装,学生装,以及西服等,中年妇女喜欢穿连衣裙!戴头巾!传统服装多为中,老年妇女在节日穿戴、平日少见。     回族的服饰     回族人传统的衣饰,年长者多穿黑色布料外衣、喜穿白衬衣。青色和棕色坎肩!中老年男子常戴白色小圆帽、老年妇女多着青色服装、布料多为平绒或条绒、白袜子!平绒或条绒布鞋,扎腿、蒙白色盖头。青年妇女喜穿7611大襟绣花外衣?绣胸兜!扎绣花围裙,喜戴首饰,多戴耳环。发卡!已婚妇女要盘发(或梳两条辫子),蒙黑色盖头或戴白布深沿圆帽,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人的服饰?

壮族常见的名字有什么???

壮族常见的名字有什么?? 名字跟汉族没啥区别啊、 !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3843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2299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5006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9840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9940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3007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0257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1960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5889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1011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0624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4372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余下全文>>!

壮族中元节的来历

  壮族中0679元节的来历:   在广西桂林的壮族!与柳州贺州河池地区的壮族人一般统称为“北壮”。他们的中元节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农历七月十四过,又叫“七月半”?这源于一个阳朔壮族人民的传说、相传以前广西老百姓也在农历七月十五过节!到宋朝壮族英雄侬智高因不满朝廷苛捐杂税和强力欺压而率领族人起义。桂林阳朔的壮族首领莫一大王也揭竿而起配合侬智高起义!相传莫一大王法力高强,德高仁重,当地壮族人纷纷投奔聚集,宋朝当局害怕至极,派重兵来阳朔镇压莫一大王起义军!莫一大王为了补充兵员、便施法在后山的竹林里!给每一株竹子的每一节里都孕育一个士兵!需要做法81天、到期便有千军万马奔腾人间!为了保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当做法中期的一天!莫一大王的妻子因为到后山砍柴、不小心砍到一株竹子、发现里面居然有一个个尚未睁开眼的小人、大惊失色之下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邻居!随后逐渐传到了官兵耳里。于是宋兵提前到农历7月14这天大举进攻莫一大王,莫一大王因准备不够而兵败被俘就义!起义失败。莫一大王被壮族人葬在阳朔县高田镇沙子溪村旁的白虎山下!为了纪念莫一大王!壮族人把中元节定在了7月14这一天、每年清明时节漫山红彤彤的杜娟花似乎在诉说着壮族人民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   中元节依旧!不过,人们已不信鬼神,5213仅以祭祀礼仪!表示对逝者的缅怀,求的大多是亲人团聚、共8241同祈盼的是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团圆、壮5593族人民在中元节这一天、晚餐家家都要吃螺蛳酿和煮鸭子,晚上户户都在野外给先人烧香烧纸钱。撇除迷信观点。倒也煞是壮观!!

壮族服装特点

  清末3703以前的服装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采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9361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1071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脚登圆口绣花鞋。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0526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7058襟的扣子扣起来,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7924上土布鞋或龙凤鞋,   清末民4309国以后的服装   这一时期女子改穿宽阔的唐装衣裤?腰间正面扎齐脚踝的半边围裙、围裙上头以两条印花布带系结于背后!并以两端各约两尺作飘带!壮族男子改穿对襟唐装衣!宽裤子。脚穿土布鞋!男子读书则穿中山装?剪西式头、老年人头扎黑布巾。   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的服装紧跟全国的变化,一般都穿中山装、干部服,与当地汉族人民一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边远的山区看到壮族同胞西装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说!传统的壮族服装也悄2510悄发生变化!   发型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到唐代。男子仍“露发”(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但3344乡村男子依然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0590饰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广西龙胜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这些发型、显然是古代披发的遗风!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过来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于脑后,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欢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股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9204别是婚期临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3099的脖颈!   银饰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2932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恩4767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3058来重一斤多!桂北壮4716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8451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壮人银镯......余下全文>>!

壮族的服饰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它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7232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7486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8277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1642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5241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lap”!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