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鄂温克族的民风民俗是啥??

  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0273善舞的民族、居住在萨马街的鄂温克族群众每逢喜庆佳节,就会穿起民族服装,跳起欢快粗犷的“努给勒”或“阿罕伯”舞!并涌现出一大批舞蹈!声乐、文学创作等各种人才,   (1)服饰   旧时扎兰屯地区鄂温克族猎民的服装主要以狍皮等兽皮制作的衣服为主。除此以外。桦树皮夏帽为该民族服饰的一大特点。桦树皮帽为一方块桦树皮卷成锥形,用麻线连3733缀起来?状如斗笠。主要用于遮阳御雨!   如今鄂温克族居民的服饰与汉族相同!但部分年长者仍愿穿着传统的皮袍。逢喜庆节日或重大场合。年轻人了着民族服装。但面料多为绸缎。   (2)饮食  4902 鄂温克族猎民喜食肉食!主要是野兽肉、其2263中多为狍子肉!其次是鹿、犴,熊和野猪肉,食肉方法很多。如“达拉嘎兰”(烧肉)、5264将肉扔在火炭上烧,“席拉兰”(烤肉),把肉切3110成大块或条放在锅里煮!“阿期根”(生吃)!主要是生吃狍,鹿等的肝、肾。“库呼乐”(晒熟肉干)。将熟肉切成块晒干,如今鄂温克族猎民的饮食同当地汉族居民渐趋相同!但仍喜欢食用野兽肉和野菜等、   (3)居住   扎兰屯市鄂温克族猎民旧时住山林和靠近江河的地方,主要以游猎为主、无固定场所、一般多住“木刻楞”。定居后!所住房屋与室内装饰等与当地汉族居民基本相同!   (4)礼仪   鄂温克民族十分讲究礼节。老年人普遍地受到社会的尊重!年轻人3493见到长辈!首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落座让长辈先坐!喝酒请长辈开怀、吃肉让长辈7323先动刀!起程让长者先走、如骑在马上则下马问安,然后侧身让老人先行,长幼之间恪守严格的礼节、见面相互问安、相互尊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为本民族所憎恶!   鄂温克人十分热情好客,他们常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因此。不论对本民族客人还是其他民族客人,来到自己的家。主人都认为是大喜事,热情地将客人让到屋里,让客人坐在贵宾座位!敬茶递烟,对远方的来客!还要用丰盛的肉食和好酒款待!    (5)姓氏   鄂温克族历史上曾分为三大部分!即从事游猎生产的“雅库特”、2783主要从事牧业生产的“通古斯”和嫩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的“索伦”、他们的姓氏根据本氏族的名称而来,又因居地不同有所区别,萨马街鄂温克人的主要姓氏有:俄格都涂格敦、尼格混涂格敦简姓涂、俄格都杜拉尔、尼苏混杜拉尔。谢盼杜拉尔、左然杜拉简姓杜、那哈塔!卜勒吉格勒简姓卜,萨马基尔简姓萨、蒙古勒达图!黑格特达图简称代!俄格都何音!依格吉日何音简姓何、伊格吉日简姓伊,白格日简姓白、瓜尔佳简姓郭等!   (6)传统艺术   >>>舞蹈   鄂温克语也称“额黑勒格”,“额黑勒仁”,鄂温克族的主要舞蹈有《鄂温克舞》、《哲辉楞舞》,《爱达哈喜楞舞》等!这些舞蹈节奏性强!动作有力,脚的动作和上身的姿态和谐优美,加上有节奏的呼号声,构成鄂温克舞蹈的特点。   还有一种被称作《努经勒》的舞蹈!多由鄂温克妇女参加,这种舞蹈动作有力!节奏性强、脚的动作比较突出、鄂温克风格比较浓厚。   >>>歌谣   鄂温克人长期生活在森林,草原、田野之中!创作大量反映狩猎,采集、种植以及社会交往,男女爱情!婚丧嫁娶。宗教仪式等歌谣——6034“扎恩达仁!其中包括猎歌!牧歌。情歌。酒歌、萨满歌等,此外还有逃婚歌。反抗征兵歌等,内容比较丰富,鄂温克歌谣比喻优美、抒情真挚感人、诗句朴实豪放、韵律以押头韵为主!双句一韵。每首歌谣韵律多变、易于即兴演唱,   (7)婚嫁   鄂温克族基本上沿袭一夫一妻制!所不同的是有“氏族外婚”和“姑舅表亲”现象,“姑舅表亲”就是姑表兄弟姐妹......余下0315全文>>?

鄂温克族的风俗 习惯

  鄂温克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尚保2327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间进行!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他们也与蒙古,鄂伦春,达斡尔等族通婚,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中尚保有“逃婚”习俗。互恋的青年男女决定结婚日期后!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塔的“撮罗子蟹里,由候在此处的老妇把姑娘八根小辫8225改梳成两根!即成为合法的婚姻、人死后!以前曾行天葬(即风葬)!后因受邻近兄弟民族的影响。多改土葬,    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其打猎。捕鱼。挤奶用的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的。餐具!酿酒具!容器、住房“撮罗子”、篱笆,皮般,甚至人死后裹尸都用桦皮制作,除此外。鄂温克族许多服饰也是用桦皮做的,象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十分广泛。各种桦树皮制品、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一般妇女从七八岁开始学习世代相传的雕刻,压印!绘画。拼贴等手艺、逐步产生了钻研技艺的热情,对器皿用具进行美术创作!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之中,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模仿自然构图!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鄂温克族人不但勤劳!勇敢、纯朴、爽快、而且具有诚实的美德!在鄂温克族猎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么叫偷窃,猎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设有仓库!存食品!衣物!工具等!从不上锁、如果有人途中断粮!缺衣。可以到任何二个仓库去取!鄂温克族讲究礼节、非常好客。年轻7693人见到长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最通常的礼节是屈膝!侧身,拱手作揖、家中来了客人被认为是喜事!牧区对客人敬以奶茶。猎区则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驯鹿奶待客!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等,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米阔勒”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会!    尊老待客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8507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8872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

鄂温克族民族的节日都有那些?

  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4. 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5. 苗 族 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6. 彝 族 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6925族自治区! 7.9457 壮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8. 布 依 族 贵州省、 9. 朝 鲜 族 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10. 满 族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11. 3533侗 族 贵州省,湖南省!4564广西壮族自治区、 12. 瑶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13. 白 族 云南省。贵州省、 14. 土 家 族 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15. 哈 尼 族 云南省!、

傣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服饰更是婀娜多姿。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 ,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与过去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 式样等,9567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他们一般都喜欢穿绯色的紧身小背心(胸前缝有各种色的花边)。外面穿的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 。也有对襟、有淡红色。淡黄色、青绿色和天蓝色等!下身穿筒裙、一 直长齐脚背。色彩鲜亮美丽。大都用丝绸。缎子!的确良!锦 纶等料子缝制,腰间系一根工艺精细的银腰带 。宽一寸多、妇女的衣服。 筒裙都紧紧地裹住身子。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1221更加流畅!  0260 男子服装。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 、下穿长管裤,用白布、蓝 布。红布包头!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青年历来是自由恋爱,谈恋爱的时间主要是秋收结束后松闲的日子里!傣族青年谈恋爱找对象的方式多种多样。,

满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帽子底部有动物的皮毛形成的一圈   衣服:男性窄袖衣服长至膝盖处、多是动物皮或布制成,褂子男女无差别(除了黄马褂)   鞋子:男性是用动物皮做成的靴子。女性是在鞋子底部中间的位置有个像倒过来的花瓶的东西!

回族服饰的服饰样式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4164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5657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5820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7348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0264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回回帽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回回帽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布料制作,也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的多为平绒,棉粘毛毡、花达呢等材料。用毛线钩织也可、此外还有用牛羊皮革制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欢迎!戴斯他勒 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3077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7318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时,头缠戴斯他勒礼拜、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5337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过去回族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多数回族群众习惯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常去寺里乡佬们则缠头的比较多,麦赛海袜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2698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麦赛海”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皮袜子”。一般用近似皮夹克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如果穿上麦赛袜子可以免去小净中的洗脚程序、而且用湿手在袜子的脚尖至脚后跟摸一下。即等于洗脚。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较喜欢麦赛袜子、过去麦赛袜子都是自己缝制,甘肃临夏等地有专门加工麦赛袜子的工厂。满足了广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评、准白阿拉伯语音译、意即1226“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准白一般选用黑。白。灰等颜色的棉布。化纤料或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其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领子一般都是制服领口。回族男子还喜欢穿白衬衫。白高筒布袜!白布大裆宽松裤等、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也有很多带有精美伊斯兰图案和各种花色的坎肩!穿在身上给人感觉很利索。干练、回民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衣服各边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皮坎肩选料颇讲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缝成后轻,柔、平!展。冬9423天穿上这种皮坎肩?再9413穿上一件外套!既轻便保温。又感到和谐,不臃肿!特别是回民爱......余下全文>>,

满族的礼仪与服饰资料。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6773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朝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5581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1331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5899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9985戴上答拉赤?   【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2473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6902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6264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清朝时期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妇女不缠足、3058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7878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7619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俗称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编辑本段]民居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以前、他们都住在草顶土墙的“口袋房”里。8089“屋高至丈余。独东南扉”。东头的一间面南开门!是外屋!西头的两三间房屋为卧室!称里屋。这种“独东南扉”的结构。如口袋形。便于保暖!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   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1720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满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窗棱以万字或工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恐夜间虎来!易于闯入”、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此外,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木威)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 [编辑本段]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1440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5389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5767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则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3604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7615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9676引龙”?然后在院中举3421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4301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4990: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6091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1729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5910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9329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编辑本段]满族文化 在文化方面!满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9338重要贡献。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2644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7691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清文8787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6862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有满文译本,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0005字水平很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8241文学家,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3534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他的作品众多!而且脍炙人口。不愧为当代的“人6362民艺术家”,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从皇帝,王公到8186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铁保。永理0541是满族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当代的书6761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2139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6224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满文老档》:中国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共180卷、主要9514记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宫廷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等,《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4199》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清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和满族语言文字演进史提供了较系统而翔实的资料!   《八旗通志》:由鄂尔泰等奉旨撰写!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等奉命修《6221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铁保等奉赦续修,至嘉庆四年(1799年)、历时12年完成!该书分八志、八表。八列记叙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世宗时八旗沿革、社会及军事组织。人物传略等项、对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价值!   《御制五体清文鉴》:清代官修满!藏、蒙古,汉、维吾尔五种文字对照辞书!成书于乾隆末年!内容丰富、是中国少数民族辞书中的巨著。   《尼山萨满》:史诗《尼山萨满》也叫《音1805姜珊蛮》,满族著1505名史诗。流传于黑龙江流域、讲的是一个女萨满为从阴间救一少年的魂!经历重重难关的故事!有多种手抄本流传,   满族1596剪纸:十二生肖 满族剪纸艺术剪纸:满族喜欢贴窗花!1124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补绣: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编辑本段]舞蹈 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8519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8457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6634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隆兴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2383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9622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4481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满族秧歌秧歌舞:又称“鞑子0228秧歌”,多于上元1959夜表演、舞者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长两圆木,边 击边对舞、常由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扮持伞灯者!饰卖膏药者为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0059是化妆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礼互敬,   莽式舞: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1638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2804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故也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腰铃舞: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   庆隆舞: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9826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6956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编辑本段]满族乐器 八角鼓:八角鼓形为八边形,蒙蟒皮!七个边每边有铜环。另一个边下拴一长穗,可弹。搓、摇、作为唱曲的伴奏乐器!   满戏:满族戏曲剧种!又名“八角3961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8929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4573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二弦:满族弹拨乐器。木制,琴头饰有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音箱为长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绘龙纹。清朝宫廷用于演奏宴乐、   三弦:满族弹拨乐器!檀木质!方槽,琴头雕大顶花。其尾端雕刻花纹,9514琴杆正面为指板!尾端护弦揭兽皮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拨弦。有弹,挑、分!扫,砸。搓儿等技巧,清宫廷中用7432于演奏宴乐?民间用于伴奏鼓书!单弦等。 [编辑本段]满族民歌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1649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2611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   摇篮曲。也称“悠悠调”。在满族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孩子都是在这种优扬,平稳的曲调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   劳动歌,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毕!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2309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   山歌。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满语民歌《巴音波罗》歌唱丰收!就属于这种山歌,另一类是对口喊唱的叫“爬山调”!多在放牧时赛唱。这类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口喊唱、俗称“拉锯”!“抬扛”,歌词即兴而编、多是触景生情开口就唱,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6482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5627《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0136《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编辑本段]礼仪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2034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3248这个习俗。  1121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6366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4194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中国的服饰的特点是什么?

  坑你钱。。

大理白族服饰的论文

  我会的哦、可以帮你!

瑶族的服饰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7496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9503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豔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4042红头瑶:妇女头缠红布、衣袖裤脚绣五彩花纹、胸字首银排扣,戴银耳环和银项圈,自称“孟”或“洞班黑尤”、白头瑶:妇女顶蓝布红边头帕。缀红白线缠头为饰、青蓝色长衣裤并缘以红白色花边!自称“黑尤蒙”!蓝靛瑶:以善种蓝靛(蓝色植物染料)得名,用芭蕉叶作平顶帽。青布盖头。青色衣裤,胸饰银排扣、系红珠线,自称“秀门”。“吉门”!沙瑶:妇女打扮与壮族支系“布沙”相似。头缠黑色纱帕,穿青蓝色斜襟上衣!衣裤饰以条纹状花边!喜依山傍水,住在炎热3100的红河两岸。受“布沙”的影响很深,亦称“黑尤蒙”、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6省区、瑶族服饰丰7022富多彩!在不同自称的瑶族各部之间各有差异、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民“好五彩衣服”的记载。瑶族男装以青蓝二色为主,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长衫之分!广东曲江瑶族男子“衣服彩绣花边”、云南文山瑶族男子着大领长衫,领襟除绣少量花纹并饰红色绒球花。裤子长短不一。长者至脚面,短者及膝!广西南丹县大瑶寨的男子,穿白色灯笼裤、长及膝盖!近膝盖处,绣红色而长短不一的直条花纹6条。人们称为“白裤瑶”,瑶族妇女服饰!可分3种类型: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者。衣裤的长短各地不同,2784有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等的百褶裙,裹腿者。“白裤瑶”妇女着无袖贯头褂!两侧不缝合!仅连底边、还有穿长可及膝的斜襟或对襟无扣衣!腰束长带、下着长裤或短裤者,有的地区长衣前短后长!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在领襟,衣背胸前!袖口,裤腿及裙身等处饰大面积挑花或织花!花纹皆为几何形图案!与苗,彝等族刺绣多用曲线图案迥然不同、瑶族妇女头饰异彩纷呈。广西大瑶山的5300部分瑶族妇女!头上戴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重达一斤左右。广西上思县瑶族妇女头发卷在头顶上、盖上一个镶银的头冠和一小方块织成长花纹的头巾,广西西4439林县瑶族妇女头顶扎发髻、上盖土白布!并用红!黑两色丝线绣成花纹!围扎一块染印着白色花蕊的蓝布,两头用红线结紮成若干个毛球!用各色小粒串珠穿着紧扎于两端围向头后!毛球集中于后颈之上,颈上另披一块方圆形的肩布!广西都安瑶族妇女用黑布包头!睦边瑶族妇女头顶盖着银制如碗口大的头盖。头盖边插有两条骨叉,骨叉端挂着两条小银链、两条银链下端挂着丝线!广西田林县瑶族妇女把周围的头发剃掉、只留头顶上部分!然后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再用3丈长的黑布包上,形状似草帽,广5701西田东县瑶族妇女的头饰是用蓝布缝的9寸长!2.5寸宽的布带,上镶银质的装饰花样、花样四周绣有花边。广西贺州地区的 过山瑶妇女把接近前额部的头发剪去。在头顶安放一圆形竹圈!用头发将竹圈缠住,并3581用一块布包住、然后再用一块方形黑布包头,土瑶妇女以0922前都剃光头,小女孩头戴西瓜形小帽。到十四五岁戴扁圆形的木制帽子,帽子上面左右前后都盖有毛巾!多达20条左右!加上4013丝线帽带,重约二三斤至七八斤,......馀下全文>> !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