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了解汉族的民风民俗

  汉族的民风民俗是:尚农务本!轻商抑末,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提倡男耕女织、勤劳致富,轻视商业活动与商人!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崇拜龙凤!多神崇拜。   有十二生肖,以干支纪年。月!日、时辰、   贵黄喜红忌白,以黄代表至高。中央!以红为吉庆,白代表丧事。    斗拱挑檐的木结构建筑、北方为四合院。南方为干栏式、   吃饭用筷子,喜欢吃炒菜!流行合食、喜饮茶。喝酒!   独特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和计算工具(算盘)、   中医诊脉!吃中草药!流行按摩,针灸,气功!   体育活动方面有武术(如太极拳)!围棋!中国象棋。踢毽子。赛龙舟和打马球等!   戏曲中流行画(或戴)脸谱,分生,旦!净!丑等行当、往往男扮女或女扮男。   提倡尊祖敬老、重视夫妻白头偕老!祈求多子多福,   上衣右衽。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关于宗教信仰:汉族历史上受儒家务实思想较重。没有本民族每个成员都必须信仰的民族宗教!道教是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先后从国外传入、   还有好多好多。一查就能找到好多。

关于汉族民风民俗的作文400字

  饮茶习俗: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3280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1463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汉族的民俗民风有哪些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   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9548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1361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3890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将大米做成米饭、粥或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以小麦为主食的!习惯将麦面做成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讲究并善于烹任,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的粤!闽。皖、鲁,川、湘。浙、苏等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鼎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7518乌龙茶等等,   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4242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头戴呢帽、皮帽。毛线帽。也有的穿西式礼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穿中山装,城乡男女则穿对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蓝干部服,男女服装的区别只在于领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进入80年代以后各地流行起西服,夹克!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2220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6664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着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余下全文>>!

汉族节日有哪些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   彩。丰富异常。   1. 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9687十以上,尚农风俗9944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7498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6147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4440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1433《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3193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4506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1500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0195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3.姓氏及名字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3384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揣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4.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余下全文>>!

汉族的禁忌?

  汉族禁忌:   饮食禁忌:   忌吃饭前敲碗。桌、忌将筷子插在已盛饭的碗中?忌饭后扣碗,忌白喜事情菜肴单双数上错(二老缺一上单,否则上双)。  0671 住房禁忌:   忌在门槛上站,忌邻居盖房超前或过高!忌房门与烟囱相对。忌戴绿帽。忌摇空悠车、忌午后探病人!忌房前栽杨、房后栽柳、忌儿童出水痘时炒豆或崩苞米花等,    生活禁忌:   禁初夕打破器皿?忌正月初一至初五扫地!杀生。水和垃圾等出屋门。忌初二至初2208七动针线!忌礼物送钟、忌下午结婚、忌婚礼席上白色豆腐菜,忌夫妻在娘家同房,   汉族家中礼节:   问候!握手!春节期间互问“过年好”“发财”。晚辈对长辈实行跪拜4057叩首礼。清末和民国时期!境内各行各业徒弟拜师要行一跪四叩首礼,   接待客人要主动到门外热情迎接,主客交谈时家人应避开、不要面带倦容!打呵欠或不时看时钟!吸烟时不能对着客人划火柴。吐烟雾,咳嗽,打喷嚏应把脸扭向旁边。最好用手帕掩住口鼻,客人告别时要婉言相留。如走时要让客人先行、随后送至门外,汉族人请客!客人要按时赴约、待客菜肴宜双数?主食以红小豆饭为上品。主人要陪到客人表示酒足饭饱方可下桌!饭后要敬茶并彻心相谈、,

彝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3802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2797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9282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2419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5997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6553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4675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2891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余下全文>>、

汉族有什么禁忌吗

  汉族禁忌:   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忌踢门槛、扫地。抹灰,倒垃圾。挑水。劈柴。动用刀斧锄。动土和打骂人等、“白露”节令时,忌人体各部位沾水。每天早间忌说梦!鼠,虎!鬼怪等、农历无立春节气为“哑年”。忌结婚,做屋、砌灶,迁居、发蒙等。   过年和立春日、出嫁女儿忌在娘家住宿、已婚女婿女儿忌在娘家同床?出嫁女儿忌在娘家分娩,产妇坐月子期间、房间忌外人入内!忌人踏门槛、倚门框。   每逢七。八日。忌办喜庆和去亲友家做客!年节喜庆时宰杀牲畜!忌说“杀”,应说“放”。几户同住一幢屋、忌在一年内连续举办几桩婚嫁喜事、送客饯行忌说不吉利的话?在菇农家做8517客忌说“谢谢”,在船筏民家中吃饭忌说“翻”,、

八卦逸象是什么意思? [民风民俗]

  出处与简介   [编辑本段]   出处:《易经??说卦传》   简介:《周易概论》根据《说卦》对"八卦之象"作了如下介绍: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震-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斧!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茛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鞣。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胃,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赢!为蟹,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以上就是"八卦之象",   意义分析:   [编辑本段]   八卦之象   (摘自《易象预测学》)   易象是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如果大9902家明了这个!就不要斤斤计较所比喻之象是否恰当、是否当真有其事,真有其物,切忌心生于物而死于物,“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智者能够看到事物相类同的一面!而愚者总是喜欢分别事物的差异!越是高级的归纳和抽象,就越难给以定义!八卦的内涵难以付诸文字、圣人就把这么一堆物象堆在一起向我们宣示其内涵的含义?同时圣人还给了一些点睛之言帮助我们理解。比如乾为健,坤。

初一到初十的民俗民风

  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1004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8468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9317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禁忌初一这一天。民间讲究“水火不出门”,意即不借给别人任何东西,自家不扫地、不扫锅灶、水不外泼(没有井的人家前日需去别5007家挑满水)。主要取合家吉祥!团圆不破之意!如果家里死了老人!连续三年!称初一或初二为“新灵”(也叫新坟)!这天。亲戚要前去烧纸吊唁。   正月初二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2962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正月初四   迎神接神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3677走访拜年!道贺,新嫁8294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正月初六   挹肥 表示农民1965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正月初七   4136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2988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此7760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9620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正月初八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节 传说这一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长辈给儿孙认星星的时候!正月天寒地冻。在院中不能久站、真正认星星还是在夏天的晚上、这一天主要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了。顺星节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   正月初九   玉帝诞辰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他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自午夜零食起一直到当天凌晨四时。都可以听到不停地鞭炮声、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5697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3660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子婿日” 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8535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1730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   十二漏屎 人们自除夕开始、一直到今天、每天都是吃一些油腻的东西、吃坏了肚子。   十二搭灯棚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   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主5921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0240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2631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5277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2687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3435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