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方姓的起源

  据古书记载。方姓源出于炎帝榆罔的后裔、《明代方正学族谱序》认为,榆罔有子名雷,封于方山,号称“方雷”!方雷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方。这就是方姓的由来!传说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8902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他9726曾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复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各地的方姓宗谱。都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方氏源出河南!自“方叔以后、以字为氏!望出河南”,后世全国各地的方姓大多是由河南迁出的!大概在宋宁宗时期。方氏开4712始南迁,即从今河南的光山。潢川一带迁往福建福州、再迁往漳州、龙溪一带!现在台湾地区的方姓。大多数是这支方姓不断南迁的结果?明清以来、安徽桐城的6622方姓出了不少学问家,方姓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

姓氏郑的起源

  郑姓   一!姓氏源流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2513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9973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4678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6376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搐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历3077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   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姓在韩国是怎么起源的 。与中国的郑姓有联络吗。是同宗吗?还是怎么回事?

韩国人口最多的金,朴!李,崔、郑五大姓中。金氏可考的106个本贯!朴氏的70多个本贯!崔氏43个本贯!全为本土起源、没有从5820中国传过去的相同姓氏?李氏109个本贯中,大约有30多个是从中国传入的、郑氏35个本贯中!只有瑞山郑氏。琅琊郑氏两个本贯的始祖来自中国。 西元一六三六年即仁祖十四年、清入侵朝鲜!朝鲜战败。清以朝鲜王子为人质!将凤林大君押往潘阳,历八年、在西元一Luc Tu四年即仁祖二十二年!始让其返国!当时于潘阳的九名明朝遗臣陪从凤林大君逃来朝鲜,此谓之九义士。此九义士中、有五名士的子孙绝后!只有四名义士之子孙得继香菸。9298是为济南王氏!琅琊郑氏,临驹冯氏,杭州黄氏等,, !、

祁姓的起源和来由?

  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   (一)寻根溯源 祁姓来源有六:1。出自9767春秋时晋国公族!据《元和姓纂》和《辞源》所载,春秋时晋献侯四1505世孙奚为晋大夫!食邑于祁(故城在今山西西祁县东南十五里处古县镇)?遂以邑为氏、2!出自姬姓,黄帝之后!据《广韵》所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含祁姓!3,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据《姓氏考略》所载,帝尧伊祁氏之后有祁姓。4,据《路史》所载!少昊之后有祁姓!5!周时司马祁父之后、以名为氏!一说祁父乃管理兵甲之事的官职,后世以官命姓。6、出自他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奇德哩氏后改为单姓祁、清时甘肃西宁(今属青海)土司、甘肃碾伯县(今青海乐都)土司为祁姓!乃蒙古人,土族祁嘎氏、汉姓为祁、今土家!彝。满、保安,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 祁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大夫,8354晋悼公时任中军尉,后因年老请退、初荐其仇人解孤代己、因解孤未及赴任而卒?又荐己子祁午以代,孔子赞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可谓尚公矣。”晋平公即位后!被任为公族大夫、本为姬姓。晋平公一年(前五五六年)食采于祁,5785遂以地为氏改姓祁、   (三)繁衍播迁 祁姓发源于祁地,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晋顷公十二年(前五一四年),祁奚之孙祁盈因罪被杀。食邑亦被没收、此后祁姓子孙散居晋地,三家分晋后、发源于祁地的祁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散居开来、西汉时!见诸于史册之祁姓有杨王孙友祁侯它(一作祁侯),新丰(今陕西渭南西南)富人祁太伯,可见此际已有祁姓定居陕西?魏晋南北朝时期!祁姓见诸史册依旧鲜少、但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祁姓郡望有二:一为太原郡。一为扶风郡!表明此际至隋唐。祁姓家族曾长期繁衍于2182上述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声誉响亮。后期他地之祁姓亦多由此二处分衍而出、此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北民大迁徙的时代!由于北方士族大批南迁,2903祁姓南迁也势在必行!如三国时吴有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祁庚!此际9233见诸史册者还有北魏河东(治今山西夏县)人祁纤。隋唐时期!祁姓在北方分布更广!今山东。甘肃都有祁姓人入居,两宋之际!尤其是南宋以后。南方之祁姓逐渐兴旺起来。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都有祁姓人定居!名载7880史册之南方籍人士也逐渐多了起来。4508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

孙姓起源

  孙姓由来已久,姓源众多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1352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部)、这支芈姓孙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4595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氏的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赐将军田书姓孙,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第四个渊1121源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叔父比干。属于以避乱改姓为氏,比干是0312殷商末期纣王叔父、官至少师、商朝末期朝纲混乱。纣王淫虐无度。国势危殆、却不听劝谏!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连续三天进1462宫劝说纣王。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纣王恼1721羞成怒、下4662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颜直谏者、一律斩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继续劝说纣王、纣王暴跳如雷!让人当庭剖开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已有三千多8240年的历史了、   第五个渊源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孙氏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孙氏行列之中,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家族兴旺,是为南方孙氏的一大支派?孙河!官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孙河本姓俞、字伯海。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俞河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十分喜爱他!便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在东吴官任曲阿长:次子孙谊!官在海盐长、第三子孙桓,任安东中郎将、曾与大将陆逊共拒刘备!后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少子孙俊、为定武中郎将,孙子辈还有孙建。孙慎等。也都为将军、曾孙辈有孙丞!官为黄门侍郎。略有文采!著作《萤火赋》传世!孙河之侄子孙韶,亦少年从军。为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守。其子孙也较多!且官位显、   第六个渊源   源于变姓!出自春秋战国荀子后裔在西汉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况!又称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骄傲、但到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战国策》,《韩非子》,《汉书》。《儒林传》及刘向《孙卿新书叙录》!《韩诗外传》等书篇中均称荀子为“孙卿”!“孙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议兵》!《强兵》。《尧问》等篇中也多见“孙卿子”,   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3250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史8042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的6178士人孙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应姓朱。因为安化王犯法被诛,作为其宗族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而避难人太白山中隐居!又号太白山人?孙氏在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   第七个渊源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夏侯婴(公元前!~前172年)。沛县人!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随从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0706汝阴侯!书中说:“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此话大意为,当......余下全文>>,

姚姓起源

  姚(yáo)姓源出有:     源流一     上古八大姓传承   源于舜帝姚重华、1843源于姚姓和妫姓!舜帝以姚为姓、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2536荐过舜、尧帝为了考察舜,让他居住在妫河边,他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改以妫为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8597纂》等记载。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0502氏正宗,《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这就是沩汭的名称来历,所以妫姚二姓为同宗、曾经互用。舜帝为了加强子女间的团结。让姚姓子女曾经改为妫姓,让妫姓子女曾经改为姚姓、部分子女有改回本姓姚姓!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今河南淮4703阳)地!为陈姓和胡姓的由来!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唐书·宰相世系》言。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奉祀舜帝,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徙居吴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姓至0543舜帝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谏议大夫舜帝奉祀官姚平奠定吴兴姚氏基业,舜帝血脉已繁衍至一百四十几代,上述以《中华姓氏舜裔嫡系宗谱考略》为证[1],自黄帝至舜、禹,虽然姓不同、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地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舜的后裔姚姓亦因祖德受到尊重!姚姓后裔分妫。舜,虞!陈!胡,王!孙、田、袁、车、陆等60姓、先后有60 世受封诸侯国君,计享位达1974年之久?著名的如夏禹时封为虞侯的虞思和周武王时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汉代!姚姓已繁衍为中原大姓族之一!姚姓是中华姓氏中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自始祖舜帝6750肇始至今?已传至130余世,最初。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33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脉。在中华姓氏中!妫,姚、田。陈!胡五姓同根源?其血缘先祖是舜帝姚氏,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8234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中国官方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西汉帝国皇太后王政君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8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王莽封自己祖先的本姓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4051来有改回姚氏: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陈国灭亡?共传24王。历566年!周敬王姬丐41年。陈国终于被楚国......余下全文>>,

程姓起源

程姓的来源与演2146变: 汉族程姓主要有两大来源:风姓和姬姓。 第一支为风姓程氏,相传5000年之前黄帝时代。黄帝族为华夏部落联盟之主、统治着中原地区,我国东南方活跃着一支以东夷、华夏!南蛮7576混合的九黎部落。后为黄帝部落击败、黄帝之孙颛顼氏之裔祝融氏黎统治了九黎!仍称黎。祝融氏是古代管掌火种的部落首领!当时辅佐祝融氏黎统治九黎族的有仆,程二部落,相传程部落出自伏羲氏之后的东夷族的风氏族,故姓风!在夏朝之前已经建立了程国、故地在今河南洛阳东的古上程聚、是夏朝的坚强盟国。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亲夏的程人退出中原!西撤到泾渭地带的毕郢!今陕西咸阳东,公元前1109年!商王文丁时期被周国吞并!成为周的臣属、子孙遂以国为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程人后代程伯符于广平!今河北泽鸡、到周成王周康王之际,又徙封到程、成立了程国、伯爵、古城在今河南洛阳东与偃师、孟津交界地的上程聚。到周宣王时!程伯符的后裔程伯休父担任西周的大司马,部族由河南西移到西周都城镐4035京附近的程邑!古城在今陕0106西成阳东北、这是程姓群体中最重要的一支,风姓程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为姬姓程氏,姬姓程氏系出周文王少子荀侯之后!荀国即郇国!后灭于晋国。春秋时晋大夫荀驩的采邑在程!即古程国之地。今河南洛阳东!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在春秋中期,程氏在晋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姬姓程氏是程姓群体的重要组成。其历史也有2600多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程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西周时、程伯休父西西迁陕西咸阳时、其中一支由河南洛阳迁居温县,以司马官名为氏。是当代的司马姓的主要源头,另一支南迁进入贵州南部。繁衍成西南有影响的程番!一直到元朝时贵州八番之一就有大小程番!与当地土著的长期混居,成为布依族的程姓先民!少数民族流入程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清朝,清满洲八旗姓成佳氏一族全部改姓程?因长期与汉族混居、而同化为当地的程姓汉民、 、

"崔"姓的起源谁知道?

  一,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8323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0182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4643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7350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5478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郸!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8937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

戴姓的起源

戴(dài)姓、源出有: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諡号、属5565于以諡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2676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后被諡为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1829公子司空),其馀诸子以諡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另。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源自春秋时期诸侯国戴国。戴国被郑国灭掉后,其王族后裔及子民遂以国为姓以纪念故国! 属于以国名得姓?是戴姓重要支系之一!戴国首任受封国君一说为子姓殷商皇族后裔。另一说为姬姓宗族子弟、考古工作者发现在古戴国封地(今河南民权县东北一带)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叔庆父之妻为姬姓之记载!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习俗,《春秋释地韵编》和《中国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称戴国是子姓国!《通志.氏族略》列戴国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国”。查周所封之五十五个同姓国中也没有戴国!《 路史.国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后、因而戴国更可能是子姓诸侯国。更有一种未证实的说法为戴国首任受封国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纣王的堂兄弟。周朝灭商后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为诸侯、另外、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6428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4900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5360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⑵.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1877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⑶.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改称塔塔喇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⑷.蒙古族戴卜罗氏!出自陈蒙古八旗的岱簸罗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8755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满语称其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汉姓为戴氏、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0484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1235旗姓》记载: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集达河北岸)!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浑郭(今辽宁)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馀下全文>> !

关于 “余” 姓的起源

  余      一, 姓名起源   1, 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3、自称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0623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6042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十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9487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但此类余姓根据多名历史学家考证,实出自于西夏党项羌人.始祖为元末安庆守将余阙及同族之人.世居庐州(今合肥),后世避红军之乱逃入四川,清代又迁云南\贵州.其宗谱所载内容多与史实不符,冒认自诬其祖为元太祖铁木真,统称为铁改余氏.     二, 迁徙分布   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8029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故难以详考。大致上讲!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以后、我国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8675要弱得多,余姓有不1939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战乱、余姓南迁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7623末宋时。明清之际!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3252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四。 历史名人   余栋臣: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焚教堂、打击反动教士、影响30余县、震动朝野!   余象斗: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3271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6509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余靖:曲江(今属广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4082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余下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