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连姓氏的来历!

  连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2 从官职而得来,出自春秋时期的芈姓!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8992传了下来,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二 迁徙分布 连姓望族居住于上党(即今天的山西长治),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上党郡:秦代置郡,所在地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东的地区、《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记载,连氏望出上党郡!     【堂号】 清冻堂:宋朝的时候、连庶。连痒兄弟两人齐名。连庶很聪明。也很清廉!人们称他为“连底清”、而连痒对事物看得4685很清晰?透彻、象冰一5671样透明。2542处理事物很严肃!象冰一样叫人感到凉飕飕的,人们称他为“连底冻”。清冻堂也有称为双贤堂!     四 历史名人     1 连舜宾:字辅之。宋朝应山人!他年少的时候应乡试举没有考中!于是便回家4248供养父母、再也不去考试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财产很多都用来救济当地的老百姓、别的时间他就用来专心教育他的儿子连庶和连痒、他常常对别人说:我不要财产!教育好我的儿子就是最好的财产、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都当了县令、两个儿子都很有名气!为官清廉,人民对0917他们俩都有很高的评价!     2,连盛:字文昌。进士。河北永年人!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     3,连矿:字佰金、号白石。河北永年3167人嘉靖年间进士选翰林院!曾任户部主事、山西道监察御史、敕命进阶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参政。湖广广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总督漕运兼总河加户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声显赫,     4, 连阔如:原名华连寿,号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等!抗日战争爆发仲三、笔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的时候拜李杰恩学评书!曾参加过北平市的曲艺工会!民国22年开始在天津的《时言报》,《民声报》!《立言报》上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说书!并开展广告业务,曾应尚小云的邀请、为荣春社排演全部《东汉》说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戏剧5644界艺人讲习班主任委员,创立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自任社长,1951年任赴朝鲜慰问团戏曲服务队大队长!归国后多次到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科学院讲学!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5,连横,是江都(福建)连氏的第十世孙、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过台湾!在台南宁南坊兵马营一带安居乐业。后代枝繁叶茂!名人辈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称连横家族。生于1878年的连横?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3229《台湾诗乘》!《4240大陆诗草》等著作,其中。《0138台湾通史》一书以大量的史实,记载了大陆!台湾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开发台湾的历史。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连横的夫人在后序中说:“台自开辟以来,三百余载!无6898人能为此书!”章太炎读《台湾通史》后称赞连横“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台湾词典》则从语言方面论证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脉关系,提出台湾“语言多沿漳泉、”在连横的一生中,始终6157对故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后五次返回祖国大陆求学。工作。旅游!1933年!连6306横移居上海。后来病逝于沪,     6!连战。连横之孙、于1936年出生于祖国大陆,1945年随父返台!后步入政界。现为中国国民党主席!...余下全文>>。

中国姓氏来历是什么?

  1135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3474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1589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6753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3980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福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9872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姓氏兰的来历

4186  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又称"纳喇"?"那拉")! 而“纳兰”或“那拉”都不是满姓、而是蒙古姓。原本是蒙古的激默特姓!土默特消灭了一支满人,占领了他们的地盘、却不知为什么改称了这些征服者的姓氏——纳兰(那拉)。后来、他们又举族迁徙到了今天的辽宁省的叶赫河岸!建立叶赫国!叶赫、是“伟大”的意思。清史里的“叶赫那拉”源头便在这里,!

扫墓的来历

  历史渊源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5535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一般观点多认为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唐朝以前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将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大约起自唐朝。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大约也只是从唐朝才开始"(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那么寒食扫墓的习俗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又是一个宋代以来就9595争论不休的问题,   宋人欧阳修谓:"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换句话讲就是寒食扫墓的习俗是从五代才开始的、而且这是礼制废弛的结果,   其后有人指出!寒食扫墓的习俗至少在中唐时弗经流行、根据是宪宗元和七年(812)9248诏:"常参官寒食拜墓,在畿内者听假日往还、他州府奏取进止!"再往后、又有人注意到《旧唐书·玄宗本纪》里"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的记载!便以寒食扫墓始于盛唐玄宗时作为定论。如《湖广志书》称:"墓祭,士庶不令庙祭!宜许上墓、自唐明皇始!"这一结论影响很大、不少介绍清明扫墓的著述都予沿袭!   有人从《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埽》里查出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宜许上墓"诏令的原文:"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由此可见!这道诏令只是运用法令的形式。对已在民间流行的寒食上墓风俗给予认可。而非该习俗的起源!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9868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4841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更有人作"釜底抽薪"之论:不仅寒食扫墓不自唐玄宗始!连清明扫墓亦非从寒食节俗转化而来!据《唐会要》卷二十一《缘陵礼物》载!永徽二年(651)。有关部门向高宗奏呈:先帝(即唐太宗)在世时。逢"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日)"向献陵(即唐高祖墓)"上食"。先帝9991的丧期已结束!陛下也宜循行故例?高宗"从之"、可见李唐皇家清明墓祭的制度自唐太宗时就已确立。再往前溯、又可发现这一礼制实际上在汉代就已形成,唐章怀太子在为《后汉书》作注时,便引用了应劭的《汉官仪》:"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应劭所谓"二十四气"、自当包括清明在内!因为早在《淮南子》及纬书《易通卦验》。《孝经援神契》这些汉代的著录中、二十四气就已经跟现今的二十四气8835完全一致了,   那么、汉代的清明墓祭又是因袭什......余下全文>>?

谁知道关于“罗”这个姓氏的来历有一些有关的故事

  罗氏起源「罗」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2092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6359斛瑟罗为氏、后改0316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望1213族居豫章郡攻江西南昌),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罗氏名人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工曲!善为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1402《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     主要分布地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姓氏是怎么来的?

姓氏由来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3488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2467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别:   1、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姚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3。以古国1260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6030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4,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4003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6!天子赐氏、以諡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5875惠王死后追为惠王,他的后代便姓惠!   7,4618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8。4790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9805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7759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10!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0897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祕和神圣、   1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8956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6860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0024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 姓氏文化 !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0821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0757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7672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6128已不复存在!   14。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15、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2627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8987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16,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3574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1496的顺序,但也有例耽,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17。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18......馀下全文>> !

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0847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6948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6805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9664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5774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0398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6357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6778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0524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1443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0217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6403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7235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余下全文>>!

回民姓氏中魏姓的来历

  魏姓,晋国六4805卿之一、是中国第四十五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和四川。魏姓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

守岁的来历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供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9119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1547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3944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4526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2179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5202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以上便是传说中除夕守岁的来历!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3818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3202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3748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大本钟的来历

  大本钟的来历:伊丽莎白塔原名大本钟。命名来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称大本钟的名字来自于本杰明·豪尔爵士,伊丽莎白塔是由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奥古斯塔斯·普金设计,并由爱德6317华·登特及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建造的!伊丽莎白塔在1859年被安装在钟楼上!   伊丽莎白塔原先只指钟塔内的铜钟!但后来演变成指整座钟塔,2012年6月2日!为纪念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大本钟正式更名为伊6578丽莎白塔。伊丽莎白塔,高96米。是英国议会建筑一部分,伊丽莎白塔是坐落于英国伦敦的国会大厦的北部的一座大钟其钟楼,伊丽莎白塔的著名之处在于它的准确和那重达13吨的巨大的用于报时的铜钟。   ,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