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女人面相 >面相命运

结合悲剧理论谈谈对《俄狄浦斯王》的理解?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自己的新生儿子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5986他让仆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仆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7515在荒野里、丢弃的婴儿被一个路人发现并送给他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底比斯国家遭到2147了怪兽斯芬克斯的困扰,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挽救了国人、被底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犯了杀父娶母的罪行,明白真相的俄底浦斯用金钩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跛着脚四处漂流而去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取材于传说和史诗!主人公是具有高贵血统的王公贵族、俄狄浦斯尚未出世时!阿波罗的神谕便昭示他命中注定将会“弑父娶母”。于是,他的父亲── 忒拜城的国王便在他出世后上把他抛在喀泰戎山上,想让他死去,后来科任托斯的国王收养了他。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俄狄浦斯长大后得知了这个神谕,为了反抗他的命运!他离开了科任托斯外出流浪和历险,在流浪途中、他与一位老人发生5560了争执并杀死了老人!后来他来到忒拜城。解决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并因此娶到了刚丧夫的皇后伊俄卡斯特。并和她养育了儿女!可是多年之后,忒拜再次遭到了瘟疫和旱灾,根据神示、这是因为杀害先王的凶手还没有受到惩罚!正直的俄狄浦斯决心捕捉元凶。但最后却发现真凶就是自己,同时也揭开了他的身世之迷、他的确“弑父娶母”、他与命运所3713进行的一切抗争都落了空,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极大而且恶劣的玩笑、为了消除城邦的灾难和赎罪,他自毁双目!自我流放。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就是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 命运是一种无法逃脱的神秘而可怕的力量。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人是渺小无力的,人是无法战胜命运的!俄狄浦斯是一个英雄!是一个不甘于命3343运捉弄和摆布的反抗者、最初、他似乎摆脱了注定的命运、甚至嘲笑着那“弑父娶母”的神谕,但最后!当一切真相大白之时,他才发现、原来一直被命运嘲笑的正是他自己。这正如朱光潜所说: “从整个古希腊悲剧看来,我们可以说它们反映了一种相当阴郁的人生观?生来孱弱的人类注定了要永远进行战斗,而战斗中的对手不仅有严酷的众神!而且有无情而变化莫测的命运……既没有力量抗拒这种状态, 也没智慧理解它, 他们的头脑中无疑常常会思索恶的根源和正义的观念等, 但是却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反抗神的意志, 或者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整个古希腊神话体系中。不管是对神还是对人,都充满了这种神秘的“命运观”,第二代神乌剌诺斯从神谕中得知自己将被子女中的某一个更强大者推翻。于是他将自己的子女全部吞入腹中。但惟有幼子宙斯在母亲的保护下得以幸免、而正是这个死里逃生的幼子!长大后推翻了乌剌诺斯、成为新的最高统治神、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出生时!他的父母就得到神谕说这个婴儿将来会给特洛伊带来毁灭之灾,于是、他3710的父母命人将他处死,但是好心的牧羊人救了他、最终。帕里斯得以重回王宫!并且在出使希腊时拐走了斯巴达9605国王的妻子!由此点燃了特洛伊与希腊诸城邦之间的战火。爆发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最终、特洛伊战败,被付之一炬、阿喀琉斯是希腊城邦中最英勇的战士、但神谕昭示说他命中注定将会被射中脚后跟而死。在与特洛伊的战争中、尽管他神勇无比。但最后仍应了神谕,被帕里斯一箭射中了脚后跟,   类似这种具有“命定色彩”的故事在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中比比皆是!而几乎在古希腊的每部悲剧中都存在着一种在劫难逃的气氛!那些“命中注定”的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想逃避命定的不幸。但是他们越是逃避?却越是更深地陷入悲剧命运的罗网、他们的逃避与抗争最终只能成为一次次悲剧性的努力、将他们进一步推向他们的命运、古希腊人敬神、但是也崇尚英雄、通过6257展示英雄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可以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示人的价值!但是最终英雄仍然无法战胜命运,神仍然主宰着人类、   俄狄浦斯的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命运却注定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那么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这样的思想在古代是相当可贵的,、

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形象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和性格悲剧《哈姆雷特》的语言特点浅见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4-17 11:52:00 ] 作者:张云 编辑:studa20   摘要: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哈姆雷特》由于创作时代不同、它们所展现出的主题思想。人生思考,语言特点等必然各具特色。本文将从两部悲剧的语言文本内容,语言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三方面浅析二者8365的不同、   关键词:悲剧、命运!性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   一谈到悲剧。人们往往会想到无助!绝望!甚至死亡!这自然而然会引起人们对生存的渴望与珍惜、对人生存在意义的认识和思考,也许!这就是悲剧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诞生于古希腊时期索福3450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下简称《俄》)和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戏剧的震撼,更是两个时代5974的烙印、无疑。两种悲剧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各具特点!接下来将从语言文本内容,语言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三方面谈谈二者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一、 语言文本内容体现时代特点,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戏剧创作也同样与命运1189的不可改变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悲剧《俄》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1〕所谓命运“代表着一种人对其无能为力反而被其支配的巨大的‘客观势力’!” 〔2〕这里的客观势力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神0167灵崇拜或族权!君权崇拜至高无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们无法克服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实、“由于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相信神的力量。认为神主掌一切!因此产生了命运观,” 〔3〕《俄》我们通常把它称为命运悲剧。讲述的是一位被国人视为救星的俄狄浦斯王在命运的安排下、铸成杀父取母而不自知的大错,一旦真相大白,2406他经受了巨大的痛苦!愤而自残双目,自我放逐、归于毁灭、主人公虽然不屈不挠的与命运相抗争。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摆弄。当男主人公俄狄浦斯王面对现实、面对命运,他无能为力。面对两位女儿!他哀鸣:   “什么耻辱你们少得了呢?‘你们的父亲杀了他的父亲!把种子撒在生身母亲那里!从自己出生的地方生了你们。你们会这样挨骂的,谁还会娶你们呢,啊!孩子们、没有人会,显然1558你们命中注定不结婚,不生育、憔悴而死!”   莎翁的《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悲剧作品。这一时期神学的地位不断下降、对人的价值的认知不断提升。尊重人!尊重生命!追求价值等观念深入人心!肯定“人”,“叫人觉醒、发扬主体性的戏剧〔4〕”主题表2457达在戏剧《哈》的台词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此剧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通常被我们称作是一部性格悲剧,丹麦老6190王突然驾崩!王子哈姆雷特得知叔叔克劳狄斯继承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王后为妻!心中充满了忧伤和愤怒!父王的鬼魂出现!诉说了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要哈姆雷特替父报仇、证实了鬼魂的冤情后,气愤的哈姆雷特却误杀了自己恋人的父亲——大臣波罗涅斯!最终、王子与波罗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决斗、克劳狄斯为王子安排的毒酒被王后误饮而亡,克劳狄斯准备的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刺到了克劳狄斯自己身上?《哈》剧的最大成功在于它对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性格描写,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深邃而行动软弱的人?让具有如此典型性格弱点的人作为复仇任务的承担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戏剧冲突的曲折性、由于哈姆雷特的性格原因使得剧情异常复杂。激烈,难于琢磨和出乎观众的预料,   二。 语言表现形式各有侧重、   两部悲剧作品虽然都有着对白、独白。旁白和唱等3870基本方式,但二者的侧重大不相同,《俄》多以问答形式出现的对白和歌队的合唱平分秋色来完成剧作、例如:   “俄狄浦斯王:你说什么!难道波吕博斯不是我的父亲,   报信人: 正像我不是你的父亲!他也同样不是,   俄狄浦斯王:我的父亲怎能和你这个同我没关系的人同样不是,   报信人:你不是他生的、也不是我生的。   俄狄浦斯王:那么他为什么称我做他的儿子呢、    报信人: 告诉你吧?是因为他从我手中把你当一件礼物接受下来,   俄狄浦斯王:但是他为什么十分爱别人送的孩子呢、   报信人: 他从前没有儿子,所以才这样爱你,”   整部戏充满着如此适合于表现人物个性的质朴自然,富于行动性和潜台词0603的对白,丝丝入扣,层层递进!明快质朴。与优美的合唱形成相互辉映的“悲剧诗”、合唱包括:进场歌、第一合唱歌,第二合唱歌。第三合唱歌,第四合唱歌。并且配有歌队队长!可见,“白”和“唱”在剧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哈》则以诗化的性格语言和3341众多大段的独白见长来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使人物性格更加深刻丰满。“从写人到刻画富有个性的戏剧性格?再到描摹独特的灵魂,显示了人类戏剧艺术创作不断深化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了古典戏剧向现代戏剧的历史性转型、”〔5〕《哈》剧正是按照人物的身份和处境不同!用不同的语言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人物0316语言或文雅或粗俗、或哲理或抒情!或朴实或华美、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渴望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但由于早期英国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性。所以。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既忧郁绝望而又充满理想,既行为踌躇而又语言果断、既向往平等的人际关系又蔑视平民,不懂得发动群众!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例如,第三幕第三场末了哈姆雷特的独白   哈姆雷特:现在容易动手了, 当他在祈祷时; 我现在就下手杀了他...[拔出佩剑]   ... 然后他就直接上天堂; 这就算是复了仇?这还需三思:一个恶徒杀了我的父亲,   而我--父亲的独子--却保送此恶徒登上天堂;什么, 这等於是成全了他; 这不算是复仇。   他在我父6073亲未经悔过!罪恶贯盈时把他杀害;   上帝对他的这笔账此时是如何的看法, 除了神之外, 有谁晓得?   依凡人之推理, 这应算是个重罪; 但是,假如我正当他在忏悔时把他杀死,   那他为此旅程已作了充份的准备工作;   我能算是复了仇吗? 不!   回鞘去罢, 宝剑呀, 让我寻个更好的机会: ”   此段独白是哈姆雷特犹豫杀不杀克劳狄斯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的优柔寡断和行动的软弱。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不知所措寻找借口?这也使剧情更加具有了戏剧效果、再如:第三幕第一4567场“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   “哈姆雷特:{自言自语}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 此结局是5533可盼的!   死去, 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 啊, 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   此段独白使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三、语言表达方式体现性格化。   性格化的语言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性格化,《哈》剧语言的基调沉闷!压抑和悲愤,主人公哈姆雷特思想的矛盾和性格的优柔应以语调低!语气沉。语速慢的性格化语言表达方式来展现。   而戏剧《俄狄浦斯王》的语言基调先是勃勃向上,激烈的与命运抗争。主人公开始不相信命运!不屈不挠!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机会、此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气沉、语速适中、声音浑厚有力而且充满激情、但当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此时又转为语调更低。语气更沉。语速转慢、内心依据丰富!基调充满着悲壮和豪放。当俄狄浦斯王创痛巨深的面对命运所呈现的一切时!他痛彻心扉、绝望而又无助的哭嚎出:   “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   在如此惨烈的现实面前,在百般抗争而不可改变命运安排的情况下!他彻底绝望和崩溃了、声嘶力竭。悲愤至极、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6]”让我们欣赏悲剧。感动悲剧,思考悲剧,尽情的在悲剧2448壮美的语言艺术里比较和提炼!   参考文献:   [1]周安华主编《戏剧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董键。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著《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如何理解体现在俄狄浦斯王身上的悲剧?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   的希腊悲剧冲突——人8470跟命运的冲突,剧作家无法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但他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7886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2673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剧作家深感愤慨,发1214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8001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因此。尽管结局是悲惨的。但这种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的精神!正是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是雅典奴隶主民1131主派先进思想意识的反映!   希腊悲剧的题材大都从神话传说或荷马史诗中来。“宿命”是始终贯穿剧本的最重要线索。用神化的英雄人物与曲折多难的命运的冲突!争斗来反映当时社会日益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完整的希腊悲剧形式于公元前5世纪初形成、它的全盛时代也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巩固和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   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点,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7646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7935会都有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俄狄浦斯症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9541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5327表现在我们的艺术?流行歌曲。文学、幽默!亵渎神圣和其他许多方面上!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0277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

命运石之门,好看吗?结局如何,到底谁死了,是悲剧吗?谢谢各位前辈,跪求

  你要知道的那么详细干什么。你没看过的话直接把结局说了那多没意思啊,   至于动画本身不用怀疑、我100%打保票非常好看,前几集可能会看的一头雾水,但是你坚持看下去!这个属于慢热型,到中后期4961直至结局一气呵成,非常精彩!,

华佗的悲剧命运说明了什么

  其实1168后来曹操也后悔了 在自己头风发作和曹冲死的时候,都发过感慨,要是华佗在就好了,哎 悲剧啊。下面是三国志曹操杀华佗的记载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3209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於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3947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因,2112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分析莫泊桑《绳子的故事》主人公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绳子的故事》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有三种力量: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这三股力量汇集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荒唐的道德偏见。它是主人公致死的直接原因、     一个诚实的乡下人因受诬陷不能取信于世人以致郁闷而死、   奥士高纳大爷之死0394的直接原因、既不是资本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也不是资本主义法庭5811的逼供,更不是惨无人道的牢狱。而是十九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他比资本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压迫更可怕,比法庭逼供更冷酷、比牢狱更令人窒息!   奥士高纳大爷是法国北方诺曼地区一个勤俭,诚实的农民!由于长年累月的农村劳动伤害了身体!得了关节炎、但作者着重描写的不是他的物质生活的贫穷,而是精心刻画她精神上所收的折磨,作者紧紧扣住他的“诚实”性格这一特征。以及其精炼的语言和精神痛苦!由于“诚实”!当他受冤枉时、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面对着乡长的审问,直瞪0584瞪的“愁着乡长、自己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由于诚实。以为用“良心”“生命”等所1141谓人生的荣誉来担保。就能博得众人的信任,有由于诚实而执拗、就一再的要把事实真相告诉别人?希望得到了解,反而越弄越糟。精神痛苦逐渐加重,   他的激5023烈的思想矛盾是在事情的真相大白以后!起初、他满以为自己“9862胜利了”?他抱着老实人的天真想法!信心十足的整天给人们讲自己2072的遭遇!但事实与他的想法恰恰相反、众人还是不相信他、   作者写道、他虽然心里“坦然了”!但又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是什么东西。又“说不清楚”,他的思想斗争开始激烈起来,面对着人家叫他“老滑头”,他“目瞪3351口呆”!百思不得其解,越来越感受到“不安”!在遭到众人的嘲笑。奚落之后,他感到“又羞又恼”!因受到“无端的怀疑”而“伤透了心”。渐渐的!他“模模糊糊的意识到无法证明自己是清白的”。   一个个沉重的打击!使得这个诚实的农民越来越5510感到自己无力反抗,他意识到、要用尽自己的气力来洗刷自己也是“白费”!于是他在“闷闷不乐”中消瘦下去,卧病不起。最后忧郁而死!这里!奥士高纳大爷的性格发展!心理变化,写得细致生动。合乎人物性格!自然而无雕琢、他的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结局令人同情,!

孔乙己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鲁迅先生以小说《孔乙己》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清末一个贫苦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从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受害者的角度对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造成其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其性格矛盾的悲剧性冲突。孔乙己自尊又自卑,要强又懦弱。好喝又懒做,这诸多矛盾的性格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孔乙己特殊的形象特征,   首先、内心自尊与自卑心理的碰撞决定了孔乙己必然自欺欺人?故作清高和6136迂腐麻木的性格?孔乙己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虽“皓首穷经”却名3649落孙山!因“不会营生”而“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论理说。如果能够脱下长衫加入到“短衣帮”里并同他们真正混为一类,那么他绝不至于成为被众人嘲弄取笑的对象,但是,孔乙己却自视高人一等,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而标志着他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就连人家揭他偷书的疮疤。他也以自以为荣耀的“读书人”的身份作盾牌去抵挡别人的羞辱。这必然招致孔乙己难以逃避的不幸、他可以不答理别人“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的起哄。也可以看着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但是!他却无法回避0971别人“亲眼见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的事实、更无法回避“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失意。不肯承认自己的劣行。更不愿正视自己的无能!读书人强烈的自尊意识与“5236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自卑心理交织冲突、便使孔乙己“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青筋条条绽出”地争辩!以抵抗别人的起哄维护自身人格和尊严!从“窃书不能算偷……”到“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犹如地壳运动中的板块推挤隆起的山峰!几句极富个性的对话描写立刻栩栩如生地凸出了封建教育毒害下读书人愚蠢迂0242腐的可笑可怜相!孔乙己以为“读书人”的“之乎者也之类”能镇住别人挽回自尊、但引来的地6250是众人更多的哄笑,让“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一身酸腐之气也暴露无遗?   其次。要强与懦7872弱的矛盾性格的冲突注定了孔乙己必被嘲弄羞辱的尴尬处境,孔乙己无名无功、无钱无势、仅是一个穷书生、倘若对旁人的嘲弄完全装聋作哑!闭口不应!逆来顺受!那么,便不可能激起人们3606极大的兴趣,也不至于“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便都看着他笑”、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不回答”!是一种反抗,径直“对柜台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是一种反抗。众目,

谈中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

  对于妇女的贞节!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说:“古代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后来,殉葬的风气渐1816渐改了!守节便也渐渐发生!但大抵因为寡妇是鬼妻!亡魂跟着!所以无人敢要,并非要她不事二夫。这样风俗!现在的蛮人社会里还有,中国太古的情形,现在已无从详考,但看周末虽有殉葬、并非专用女人,嫁否也任便,并无什么制裁、4571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直到宋朝、那一班‘业儒’才说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看见历史上‘重适’两个字、便大惊小怪起来!”   2007-10-3 10:15 回复   昭君使节   0位粉4830丝   3楼   唐代不甚注重贞节观念?从皇宫公主后妃到民间!妇女改嫁和再嫁较为普遍。诗人白居易曾作《妇人苦》!指责要妇女守节是不公平的。他说:“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死犹抱节!男儿若丧妇,能不暂伤情。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风吹一枝折!还有一枝生——为君委曲言,愿君再三听!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   至宋代、由于出了一班儒者,形成理学!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也使妇女的贞节观念在崇古的基础上愈演愈烈!   在宋代开国初期!对于贞节观念还是很宽泛的、如范仲淹在“义庄”《田约》中!准许给予寡妇再嫁的费用,而男子再娶反而不给,他也从无指责妇女再嫁!范仲淹的母亲就曾再嫁、他毫不以母亲再嫁为耻,宋初社会对妇女再嫁并无非议,宋代的司马光著有《家范》!7695他主张女子要读《论语》?《孝经》、《女诫》。《列女传》等书!认为女子“为人妻者、其德有六:一曰柔顺、二日清洁。三日不妒!四日俭约、五日恭谨、六曰勤劳”、但他也崇尚男尊女卑观念!在《训子孙》一文中。提出:“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有圆缺、阳唱而生物。阴和而成物——故妇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也,”   而王安石的贞节观念是很宽容的!他当儿子在时!就把媳妇改嫁了,   宋代理学的先驱周敦颐对妇女的观念、代表了宋儒的妇女观。他的《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所7527谓夫夫妇妇、就是夫为妻纲、以夫御妇,而从周敦颐传到二程(程颢和程颐)!对于妇女的贞节观念就已严格起来、《近思录》中有一段话: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曰:“然!凡娶,以配身也。若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宋代从程子传到朱子(朱熹)!已是宋儒理学的集大成者了、对于妇女来说、至少要受到四种压迫:第一,女子必须柔顺、服从男子。曲不可争、直不可讼。不许干涉外事。只安心做6641家庭奴仆,第二。丈夫死时!无论有饭吃无饭吃,都要守节!守到饿死也不能失节!而且。守节妇女不但不能涉及性要求、就连皮肤手臂也不能与男子触碰、第三。男子有休妻的自由?为博得男子欢心!不被遗弃,妇女的一切言行举止,服饰妆扮都要以男子好恶为准!第四、处女的贞操是极其重要的,贞操是女子第一生命、如贞操与性2361命不能两全时。唯舍命而保住贞操!宋代与以前历代王朝比!是对妇女束缚最多和对于妇女贞节的态度极为严厉的一个朝代、夫死守节已成为妇女应尽的义务!并且!这种观念深为妇女所崇尚!已成为下意识的一种俗规了。   在元代!虽然皇族统治阶层淫风大盛!选女纳妾!后宫充斥,但是,另一方面却又竭力宣扬妇女贞节观念,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比之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礼记》和《孟子》两书中。有过嫂弟之间不直接从手上接受物品的说法,即“男女授受不亲”。4556这种古时的礼节在元代极为重视,至于妇女不能与丈夫之外的第二个男人接触!以及丈夫死后妻子必须守节。那就更是天经地义的事了,《节妇马氏传》中记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氏于“大德七年十月、乳生疡、或曰:‘当迎医。不尔且危、’马氏曰:‘吾杨氏寡妇也,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竟死。”体肤给男子看见!都认为污辱。是玷污贞节,可见男9751女泾渭之分明了?元末还有一件殉节的事,令人愤而不平,元0998将潘元绍有妻妾七人!他领兵抗明,被明兵围困于姑苏城内、潘元绍对七位妻妾说:“我受国重寄。义不顾家。恐有不测、诫若等宜自引决,毋为人嗤也,”七个妻妾一个个自缢而死、以身殉节。而潘元绍非但没有以身殉国。反而降了明朝,明朝5684是奖励贞节最力的时代!   洪武元年。明太祖曾下过一个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8008明《会典》)   寡妇守节,不但本身可以记其事迹。赐于祠祀。树坊表。表彰节妇烈妇,而且可以免除本家的差役!哪个女子能不守节,哪个本家能不劝导寡妇守!

该如何理解悲剧?

  悲剧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反映中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肯定性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发悲痛,同情和奋发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及其特性。 悲剧从两个方面揭示矛盾冲突:一方面正面的事物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在暂时失败中预示着未来的胜利、9165另一方面反面事物在其暂时胜利中暴露了它的虚弱和必然灭亡!   美学中。审美形态的特征具有生成性,贯通性、兼容6810性和二重性!悲剧的特征。首先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的价值的肯定?其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冲突和超越、最后!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悲剧是崇高特征。是通过社4991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他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和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它是对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完全是不同的,、

语文题《城南旧事》惠安馆传奇中,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秀贞的悲剧命运,理由是什么?

  这个小故事主要讲了 住在北京城南惠安馆附近的 英子的生活和两个好朋友,一个是住在惠安馆的疯子秀贞!一个是在油盐店认识的小朋友叫妞儿!原来这两人是母女,为寻找小桂子的亲生父亲!母女俩相依为命死在火车轮下!4398如此残忍的一幕,点亮了英子的那颗心!从而让英子变得更具有同情心,、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