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儒家思想在明清的历史命运如何

  非常好。   明代可以说是儒家思想自宋亡之后的一个顶峰,明代科举制度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数读书人凭四书五经取得了人上人的地位!比如张居正、   清代。儒家思想成为满族统治中国的最佳工具!皇帝带头学。更出现了李毓秀这样的人。儒家思想被部分修正。忠君报国成为儒家思想的中心、、

佛教教义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冲突?

  儒家思想是中国自汉以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以此它一直作为官方哲学居于领导地位,   儒家最早产生于春秋末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思想流派!因此我们一般所称的“儒释道三教”的“儒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教化而言的、决不能把儒家也看成是宗教,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佛3236教企求无生永灭,超脱生死入涅盘!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而不去追求佛!道两教那样虚无飘1494渺的彼岸世界,以此儒家与佛道两教在根本理论上就发生了冲突、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勘破红尘,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这就与儒家所宣扬的伦理纲常!忠孝之道!直接发生了矛盾!因此佛教一传入中国!就受到了儒家的抵制与排斥!佛教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的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与儒家之间的斗争,儒道之间虽说也存在着根本理论上的矛盾,但道教毕竟是我国土生的宗教。它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因此在道教教义中早就开始容纳了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从而大大地调和了儒道两者之间的思想冲突!以此在我国思想史上。儒9435道之间虽说有斗争!但远不如儒佛之间斗争那样激烈!   当然儒家与佛道两教除了有矛盾之外、又3390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吸取。取长补短,共同发挥社会作用的一致的方面!儒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秩序的主要工具,佛道两教则是其有力的助手与补充!前者从积极的入世主义出发来建设!治理和巩固封建社会!后者则从消极的出世主义出发来缓解社会的矛盾,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维护着古老的中华帝国!这就决定了它们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的深刻的社会基础。   道教大力吸收了儒家政治伦理学说!作为自己的教义教规、佛教则尽量把自己的教义说成是不违背儒家思想!同时也步着道教的后尘!吸取儒家的名教学说、以便使自己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相调和、而儒家学说过去一向偏重于政治伦理的说教、缺乏深邃的哲学思想、在这方面。佛道两教、尤其是佛教、具有着丰富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因此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地吸取了它们中对自己有用的哲学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宋明时期的理学、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所以我们常把理学视作为“三教合流”的产物?这确是有理由的。   从历史上来考察。在思想领域里。儒佛斗争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而展开:   佛教的出世主义与儒家的纲常名教之争   佛教讲出家修行、这就与儒家名教忠君孝父之道发生了矛盾!早在佛教初传的汉代!据《理惑论》所记:“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这3801类的指责是从儒家孝道出发的?认为佛教落发出家绝弃后嗣违背儒家孝道。   至于佛教宣扬出家修行脱离尘世、不再致礼王者的思想,则直接与儒家的忠君之道冲突,以至在东4280晋时代儒佛之间引起了一场沙门应不应致敬王者的大辩论,当时庾冰。桓玄等人!力主沙门应敬王者。应遵守儒家的礼教。高僧慧远为了维护佛教的尊严与教义。则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以回答桓玄等人对佛教的挑战、慧远认为佛教有在家与出家之别:“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因此不应致敬王者!然而慧远认为这并不违背儒家的忠孝之道,“如令一夫全德(即指一个人获得正果)、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所以说佛教虽“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7702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佛教与儒家之间的夷夏之争   儒家思想是中土华夏民族自己的思想!而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儒家学派指责佛教为夷狄之教?只适合于夷狄地区!而不适合于中土华夏!这一争论最早也发端于汉代!《理惑论》记载说:“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讥陈相更学许由之术。曰:‘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夏者也!’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学夷狄之术(即指佛教)!不已惑乎。”这就是儒学家用夷夏之分来诘难佛教的!认为佛教是夷狄之教,决不能“用夷变夏”、   而后刘宋朝的何承天!在反对佛教的斗争中。也援用了这一说法、他说:“中国之人!率性清和。含仁抱义,故周孔明1748性习之教!外国之徒!受性刚强。贪欲忿戾!故释氏严五科之戒,”(《弘明集》卷三《达性论》)这是从人性论角度!以中国与外国的民性不一。3392来阐说夷夏之教,即佛教与儒家教化的不同的、   直至唐朝,韩愈仍然坚持着儒佛之间有着夷夏之大防。认为华夏人相信佛教是“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原道》)、在这点上,道教与儒家一样,也攻击佛教为夷狄之教。对于儒家和道教在这方面的攻击、佛2299教则以孔老即佛,佛即孔老、虽有夷夏之别而其实道一的思想来反驳之、   佛教的宗教哲学与儒家世俗哲学之争   佛教宣扬三世因果报应说和神不灭论等神学思想,以及一切皆空、心生万法等宗教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儒家则重视现实世界!不讲来世及三世因果报应。认为现实世界不是空幻的,   在南北朝时期。儒佛之间曾经爆发了一场神灭与神不灭。以及有无三世因果报应的大辩论!何承天。范缜等人主张“形毙神谢”。“形质神用”、无有三世因果报应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与当时的佛教信徒宗炳,梁武帝4972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论战?最后以范缜《神灭论》获得理论上的辉煌胜利而告终。    在隋唐时期!我国佛教进入了全盛时期!产生了众多的佛教宗派!各个宗派先后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些哲学思想归结起来无非就是宣扬“一切皆空”,“万法1759唯识”!“心生万法”等等。然而这些哲学命题,都是中国哲学4866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思想、因此人们对它们的认识需要0754有一个过程!所以隋唐时期的儒学家们都没有能起来批判这些佛教思想、只是到了宋明时期儒学家才开始起来抨击佛教哲学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张载。王夫之等人,其中尤以张载最为突出、他从元气本体论思想出发!指出:“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若谓虚4939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正蒙•太和》)虚无即是气存在状态、有无!隐显,神化。性命皆是一气之聚散出入、决没有脱离气而存在的虚空!以此他批评道家“有生于无”的思想是“不识有无混一之常”,批评佛教(“浮屠”)把万象(万物)当作虚空中的幻相,就是陷入以山河大地为主观幻觉的毛病。在这里张载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是深刻的,切中要害的。   下面我们再谈一下儒家与佛,道之间互相影响!互相3920融合的问题:   佛,道两教对儒家思想的吸取与融合   佛,道两6748教融合儒家思想以充实自己的教义。主要表现在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取上、比如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刚从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社会对佛教了解不多!佛教信徒们往往好用中国固有的思想。如黄老学,玄学和儒家的思想来解释佛教!如对佛教的涅盘寂静和一切皆空的思想。好用黄老学与玄学的无为说和贵无说加以解释。面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则用儒家的“福善祸淫”的思想来解释!对佛教的神不灭论。用儒家典籍中的鬼神说来解释等等。佛教信徒这种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佛教的做法。是佛教初传时4344期佛儒融合的一种表现,   自隋唐开始直至宋明时期、佛教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建立起自己的宗派!因此自隋唐始。佛教徒也就不再用儒家的思想牵强附会地来解释佛教、而是更多地吸取儒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来充实我国佛教的思想内容,如隋朝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谈到“善根发相”时说:“今略明善根发相有二种不同:一!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此是外事!……二,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定法9425门善根开发?……、”这就把孝顺父母!尊长等儒家伦理与佛家的布施!持戒,供养三宝等同起来。一齐看成是善根的“外发相”(外部表现)、从而把儒家思想纳入了佛家教义,   到了宋明时期,随着佛学理论的逐渐衰弱,佛教思想中则更多地引进了儒家的思想?当时不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学说、还是忠道孝道,乃至中庸之道、几乎无一不被吸收进佛教思想之中!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出世主义的佛教确实要以入世主义的儒家“三纲”为基础,离开了封建主义的三纲、佛教也就不可能在当时的中国流传,   儒家对佛!道两教思想的吸取与融合   儒家对佛。道两教。尤其是佛教的态度,在历3900史上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一般来说,在佛教初传时期、主要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对佛教大多是采取排斥!反对的态度!之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们对佛教的思想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儒学家们逐步地改变了以前的态度!除继续指责佛教出家落发舍弃君父的出世主义思想之外,又开始对佛教思想、主要是它的哲学思想(心性之学)加以吸收,以充实与发展儒家的宇宙本体论哲学,   在历史上较早提出融9576合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儒学家。是隋朝的王通。他提出了“三教归一”说。认为周公孔子之教是最高最好的教化!但当时的儒家已经衰弱!产生了弊端,而佛教又是外来的宗教!不适于中国的需要。老庄道教所宣扬的“至德之世”!则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融合三教为一教,但王通对如何实现4407“三教归一”,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做法,其实三教是不可能归成一教的!它们三者各有自己的互相对立的思想!我们一般所说的“三教合一”!也只是指三教互相吸取!取长补短而已,决不是指要取消三教合为一教!   到唐朝、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明确地指出了佛教的思想有与儒家思想相一致的地方。是不应加以指责的,柳宗元说:“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道异,”(《送僧浩初序》)以此说明自己所以“好佛”的原因、这就为后来儒学家出入佛教。大0682量地吸取佛教思想开了先河,   而后的儒学家!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不少都是出入佛教的。他们对佛教的态度、除仍然坚持反对出世主义外,往往又都不同程度地吸取其哲学思想、例如程朱理学曾吸取了佛教华严宗的理事无碍相融说、《二程遗书》记载说:“问:‘某尝读华严经!第一真空绝相观!第二事理无碍观、第三事事无碍观,譬如镜灯之类。包含万象,无有穷尽,此理如何!’曰:‘只5106为释氏要周遍!一言以蔽之、不过万理归于一理也!’又问:‘未4002知所以破它处!’曰:‘亦未得道他不是。’”(《遗书》卷十八)理事无碍与7391事事无碍。就是万理归于一理!一理而万理、这就与程朱理学的“理一分5808殊”思想的提出不无关系,所以程颐肯定了佛教华严宗的这些哲学命题、正由于宋明理学大量地吸取了佛教的思想、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自己哲学宇宙论学说。建立了新儒学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不仅吸取了佛教的思想,而且也还吸取了道教的思想、例如曾被朱熹推崇为道学(即理学)开创者的周数颐哲学,就是继承与发展五代宋初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思想而来、周敦颐改造了《无极图》!写出了《太极图说》一书。阐发了无极!太极,性命,主静等学说!所有这些思想。为而后的二程朱熹所继承与发展,建立起了客观唯2450心主义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我们可以这样说。宋明理学中的程朱理学较多地吸取了道教的思想。而陆王心学则较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就整个宋明理学而言。乃是儒佛道三者合流的产物?(文/ 许抗生)!

求关于儒家思想的书籍

  孔子的孙子写的《中庸》,应该算是儒家思想中最经典的!   看论语 这个比较入门 也浅些   然后看四书其他的 再看五经 反正别先看易经.   宋朝以后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四书五经”。说明这几部经典在儒家经典中的位置比较突出!其中四书是指《9327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是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在儒家经典中。四书的理论1070性最强、所以在宋朝理学盛行之后,四书的地位超过五经及其他儒家经典,我们如果要了解儒家思想,在阅读经典时。四书应该放在首位!是重中之重。五经摆在次要位置、其中《周易》我以为比较重要!其他次之,至于四书五经之外的其他儒家经典?则又次之、就我个人实际情况而言、在读儒家经典上。四书最用功、五经则在次要位置。大体相当于知识性读物。象清朝阮元校刻的《十三0201经注疏》?我有,但只作为参考工具书对待。   按元明清以9430来的实际情况、程朱派理学家为四书五经做的注解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    四书是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是小程子的《伊川易传》,朱子《周易本义》,   诗经是朱子《诗集传》。   书经是朱子门生蔡沈的《书集传》!   礼记是元朝陈澔《礼记集说》!   春秋是宋儒胡安国的《春秋传》。   这里要注意:这几部注解中!四书周易诗经是程5245子朱子亲自做注?权威性最高,其他几部要打折扣,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作、最有权威性,读《四书章句集注》,可同时参阅朱子《四2103书或问》。这是用问答方式对四书的内容进行阐明发挥、   由于篇幅关系。现在出版的四书!其先后次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按朱子原本、先后次序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庸》哲学性最强?最难读!所以放在最后、   读周易建议读清朝圣祖皇帝御定!由清朝理学名臣李光地主编的《周易折中》,该书3680注解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居前,再采择自汉至明诸儒说易之较优者居后,再加按语!比较完备,   读上述几部经书!可同时参考理学代表人物,如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等人文集语录中的相关部分,尤其是程朱!特别是朱子!如读四书。可参看《朱子语类》涉及四书的部分,其他类推。   ---------------------------经典外的其他儒家著作   理学代表人的著作中。周子《太极图说》。《通书》。张子《西铭》。都是言简意赅。极漂亮的文字。在理学中地位很高!朱2654子都为之做过注解!清康熙朝官修《性理精义》有全文。   朱子《家礼》是篇很有名的著作?我9096只看它的序言部分,因为理3639论性强!后面就不看!   朱子弟子陈淳的《北溪字义》是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解释理学的常用概念!可参9548考.   宋朝理学兴起后,出现了许多类似于汇编本的理学著作、我这里推荐两部!一是宋朝朱子与吕祖谦合编,清朝江永集注的《近思录集注》!一是清朝圣祖皇帝御纂!李光地主编的《性理精义》。这两本书都是把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论述理学思想的代表性文字与语录进行分类编排?并加注释、从深浅程度上讲。《近思录6710》略浅,过去作为理学入门书。明朝也推崇理学!并官方组织编纂了一些大部头的理学书籍、如《性理大全》!《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但都内容庞杂、质量不精。不如清朝官修。   除上述几部外。汉朝班固班超之妹班昭的《曹大家(音姑)女诫》也值得我们重视,它是中国古代女子道德教育的经典、是《女四书》的首篇,思想也属儒家范围,   孔孟正统在程朱、读0422书人做学问!自当以朱子为宗!凡学孔子之道而不从朱子者,必入歧途,   学经。四书五经是没问题的!接下来倒是要看看的是先秦诸子和两汉的东西、顺流而下读下来才能知道流变。知道嬗变的原因和变化的所在,主要读原文。看注释。至于那些义理之类!以后研究的时候再看吧。初学者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看,   理学基本书籍,七十年代以后。中华书局曾经出过一套《理学从书》、今罗列其目录如下!供爱好理学的朋友提供一个读书买书的参考:   1 二曲集 理学丛书 〔清〕李顒   2 朱子语类 (全8册) 理学丛书 〔宋〕黎靖德编   3 澹园集 (全2册) 理学丛书 〔明〕焦竑   4 榕村语录 榕村续语录 (全2册) 理学丛书 〔清〕李光地   5 朱子晚年全论 理学丛书 〔清〕李绂著   6 王廷相集(全四册) (明)王廷相撰   7 北溪字义(宋)陈淳撰   8 关学编(明)冯从吾撰   9 困知记(明)罗钦顺撰   10 胡宏集(宋)胡宏撰   11 颜元集(全二册)(清)颜元撰   12 陈献章集(全二册)(明)陈献章撰   13 崇正辩 斐然集(全二册) [宋]胡寅   14 泾野子内篇 [明]吕柟   15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 陈俊民辑   清朝皇帝的儒学修养比一般汉族学者都强!尤其是康熙,,

易经 潜龙勿用

  不是不能用、是最好能不用、暂且不用!

易经是谁创作的?

   易经》的作者 “易更三圣”,这是秦!汉以后的作者,对于上古形成易学传统者公认的定说。也是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学者必须先得了解的问题、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的共同认定、开始画八卦的,是我们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绎八卦的!当然是周文王,发扬易学精义的、便是孔子!因此说“易更三圣”,就是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独生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之、便著了“爻辞”、为什么三圣之中却不提到周公呢!据汉儒的解释,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关于这个问题。如此结案。是否公允而有理。还是很难认定。 开始画卦的!当然是伏羲,这是毫无疑问的事。经9729过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发扬以后。硬要赖掉周公在文体学术上的功劳、恐怕孔子梦对周公时、于心难安、同时,9225又轻易地溜掉“更三圣”的这个“更”字。也不应该。古文更字又有曾经的意思!所谓“易更三圣”才、是指易学经过三位圣人学者的整理,才得发扬光大,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到了商。周之际。再经过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的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如果说对所有易学系统来说!硬拉下伏羲来凑合三圣,似乎有点牵强。连带这个问题而来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复演绎为六十四卦的问题了、 伏羲画卦、这6806是古今公认的事实,7306由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却有四种说法:(一)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二)有的认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绎!(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四)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主张第一说的。以王弼(辅嗣)等为最有力,主张第二说的是司马迁等。主张第三说的是郑玄等,主张第四说的是孙盛等。 要把这四种说法加汉考据确定!实在不容易、而且几乎是绝不可能的事,至于认定重复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5005从“文王演易”这个“演”字!不能硬说就是演绎六十四卦的涵义?只能说是对《周易》一书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5970易》书中对卦爻辞的演义而言。这是无可否认的,都是文王的杰作!至于伏羲画8718出的卦象!它的原来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为什么《连山易》的排列以艮卦为首,《归藏易》的排列为什么以坤卦为首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辅嗣的主张、认为重复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8095羲的创作,这是最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学。都须知道有汉儒郑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说!“翼”!当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书的内容、有十种论著。都是辅翼易学,发扬3841而光大之的主要著作?这便是:①上经的彖辞、②下经的彖辞,5280③上经的象辞!④下经的象辞,⑤《系辞上传》。⑥《系辞下传》,⑦《文言》!⑧《说卦传》,⑨《序卦传》!⑩《杂卦传》。这是郑氏对于《周易》内容所作的分类范围、凡欲研究易学者,应当先加了解、 至于有关《十翼》的作者问题,大致说来!又有三种异同的见解, 一般的认定。《十翼》都出于孔子的手笔、这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是从尊孔的意识出发的! 其次、认为文王作卦辞、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象辞也是周公的著作?并且根据《左传》中“8692韩宣子适鲁,见易象”说:“吾乃知周公之德6754”的话。更为有力的佐证、汉末的学者马融。陆绩等,都同意主张此说。 事实上、象辞与彖辞对卦象的论断!有许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实在难以确认同是一人的观点!复次,除了象辞!彖辞以外,关于《系传》以及《序卦》!《说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词?思想。处处有先后异同的论调,严格说来。绝对不能认为都是孔子的手笔。其中有许多观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后后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说是孔门弟子们的著作,统统归并于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易经的作者是谁?

  易经是怎么孕育发生的,,履历的怎样的成长,是谁编著的?/////////////////////   没有最佳谜底   周易   易经贯串全般中华平易近族的汗青,有一句话形容患上非常贴切:“人经三圣,世历三古。”,讲的就是易经的成长过程,易经是全中国人平易近配合编著的,如此浩大的工程根本不是个人可以完成的,但是其间有三位大贤人起到了一语说破的效用,分别是伏羲!周文王。孔子、   伏羲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先天八卦,是他要患上易经从无到有并有了最新大概的形状,以是他的贡献就是:一画开天!由于他对阴阳的感触领悟,中国人的一片天就恁地来了。   再说周文王,其实应该是周文王父子俩,他们手中成书《周易》,这也是人们的起劲结果、人们以为周文王姓周以是易经那时辰叫周易,实际上是非常傻气的设法!试想周文王如此通透的1个人,怎么1727可能把本身的姓氏用在书上,这是对祖宗的大不敬,也是对后人的不负责,以是《周易》中的周字是周而复始的意思!   最后是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孔子就鄙人古,孔子看了许多文籍都举行休整,唯独看了周易立场敬重,不但不改动,反而为其做了十篇传,统称《十翼》,后世人认为,是孔子为周易插上了十个翅膀供他飞翔,但是其实孔子最大的贡献不仅只在此,他纯粹将周易人文化,使其从一本占卜的书跳将出来,成为一部布满人生哲理的宝典、这种贴近天然!贴近客观的立场不仅要患上儒家在各派角逐中最后拔患上头筹,并且真正融入国人的内心。   自此然后,汗青上没有1个大家敢改动易经1个字眼,除了一位将军将孔子的《文言》加入此中,到汉朝往后,易经基本成型。   易经最先是伏羲八卦,文王演周易,演化出六十四卦,后来经过孔役夫的发挥整理成为经典,叫易经。

“易经”的来龙去脉?

  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1287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0890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5345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7145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8007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6152“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5897“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5856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6447“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0651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3239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1262“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8205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7546”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5337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4867并称“六经”、于是0753《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关于“经”字的解释:   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3748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5692简化字?   2。“经”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2269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7885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0854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8943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5237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3532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8122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6593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5376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四。《易经》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1461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8281“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1227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6510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2534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8352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2291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7491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9857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6380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8728“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9128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2091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5308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7287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5369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2077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5638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参考资料:百度词典、祖行编著《图解易经》,   易经的流传与学派   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2553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易经说什么的?

  易经就是研究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介绍。研究个体规律的就是易经的使使用体系的一部分?而研究群1433体变化规律的就是我们所称的哲学。详细的可以读一下《周易导读》。是王炳中所写的书籍!。

《易经》观后感

  曾先生说:我经常讲。外国人因为他脑3312筋是一半的?我们脑筋是全的、因为我们有阴有阳。同时要兼顾。所以外国人讲话。经常讲一半的话,他们最流行的话是:不自由毋宁死,现在年轻人都上当、说对对对对。你就糟糕了、他只讲了一半“不自由毋宁死”、还有一半他没讲,从来没讲。只有中国人才懂:“一自由就堕落、” 你要看看清楚。可以表现到什么地步。你才来表现!但是一直低调一直低调,这个人就没有前途了,中国人低调低调当中还要去看机会。有机会一定要抓住。一抓住你就飞龙在天?你就上去了、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到了4614四十五十?如果还没有什么成就的话!这辈子大概就没有什么后劲,这3458些都在卦中, 连孔子都讲他读了《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他不会犯大过失、因为《易经》告诉你,你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你自己去选择,你经过判断。经过理性地选择。那你还会犯什么5695大错呢,不会了,那就非常好,所以年纪轻的多花一点时间学《易经》。你后面用的时间很长。年纪大的。花点时间看看《易经》、你才知道这辈子你到底过得如何。过得怎么样!:就是曾先生的"持经达变"的理念,使我收益良多,这就是"保持原则,适时改变"曾先生说:"我们不一定要相同,但要彼此互相尊重"其中重要对"中"展开论述,"中庸就是恰倒好处,就是合理",中和的"中"的立场也就是要始终保持正确的'辨证的观点.对此本人也严重同意,这是用于人际交往四海皆准的道理.   1。天地每一个人都是自作自受,自己做的自己受。 2,持经达变。要有原则的变! 3,中国没有人际关系,中国是人伦关系,因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的平等观念,而人伦关系的基础是人不平等的观念, 4、子女为父母所生。但不为父母所有。 5!福禄在丑人的身边、官越大的,太太越丑。越有钱的、太太越丑。2615太太丑是福气? 6。谨言慎行、中国人不允许你有话直说!有话直说是目中无人! 7,中国社会谦虚是永远正确的, 8、正确的人生观2254:尽自己的本分!孔子讲!尽人力,听天命、 9。教育的力量!功能是有限的!不要太过相信教育!   或曰:“0296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语出《论语?宪问》)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孔子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三6404种类别的人、而孔子所作的《论语》是给中人看的,或者可以说是中人的代言人。9688所表达的智慧应该是中人智慧!也就是大多数人的智慧!而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中人以上4343的人看的!是非常高深的智慧, ,“以直报怨”是中级智慧、也就是一般人的智慧!“以德报怨”是高级智慧!是得道之人的智慧、那么!由此可知!“以怨报怨”应该是低级智慧了,是鲁夫莽汉的智慧。   曾仕强讲《易经》的核心就是:明象位,立德业!它要求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必须“持经达变”,“明”就是明了。明白的意思!“象”就是周0063围的环境,周围的情况, “位”就是自己的情况!“立”就是建立的意思、“德”就是品德。道德的意思。“业”就是事业。业绩的意思,总体上说就是:人只有在最周围的环境以及对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有了明确的认识以后、在坚持自己的品德道德原则下,才能成功的建立起自己的事业!而“持经达变”的意思则是坚持住自己的原则(“经”即是原则等一些不变的东西),才能最好的达到变通。改革的目的。没有“经”做为“变”的标尺跟方向!那么“变”就会很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   曾教授特别强调中国人2430是特别强调“和”字的: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和谐、和睦等,这个“和”就是统一的意思,曾教授讲《易经》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好的辨证法!强调辨证统一的看待问题,讲到“阴4213阳问题”他说:中医当中的阴阳学说源自于《易经》。中医当中就强调阴阳的对立统一?“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就是《易经》的阴阳轮盘也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他说西方国家认为阴就是阴阳就是阳、是两个东西、但是中国人就认为阴阳是一个东西。   还有“中”字,中国!中国人!中庸、不要把这个“中”字仅仅了解成不出头不垫底的传统的中庸之道、这个中应该是恰到好处的意思,因为中国人极度的讲究这个“度”字、喜欢把事情三分!他讲了个故事,说是:孟子不是讲“男女授受不清”吗!那么小叔子见到嫂子掉进水里!而嫂子又不会游泳,如果小叔子说“男女授受不清”而不去救嫂子、那么所有的人都会骂他。如果9883他把嫂子救上来,一直抓着不放!那所有的人也会骂他!其实就是个度的意思,要做的恰到好处、吃多了撑的难受!吃少了饿的慌、所以也要恰到好处!   曾仕强认为。易经中最有用的便是“心易”,“心”就是“观念”。即用观念改5747变未来。凭借意志力和决心,努力奋斗!最后“心想事成”!   曾仕强说。人是各有其“命”的,这里的“命”是指人生下来后的“生涯规划”、但这套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命”不是像1727一根单调的直线,而是呈网状出现的?就像人生不断出现的十字路口。人们面对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对“选择”。他举了一个7401身边的例子!就是商家和消费者的选择,他说鼓浪屿到处都是“中华老字号”,游客也不知道哪家店更“老”!让人无法选择、自然影响到店家的生意和“命运”,   人的高度自主性?决定了人的一生必须做三件9949事:一是思考此生所为何来。提出人生定位。二是规划如何完成这辈子的任务!勾画实现人生目标的方法!三则是扪心自问“所司何事”。按职位要求不断完善自己!   曾教授认为人生永远“有问题”。处在困难中并不可怕!因为否极泰来,当人们处在“泰”(特别顺利)!“没问题”时。却要提高警觉?谨慎有加!所以!你要做决策时、一定要想一想:这样做会有什么后遗症!先列出消极因素,防患未然。,

易经的心得

  呵呵、易哪里是那么好懂的!再说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遇到不懂。多思索几遍!还不懂就跳过去。下次再看、不要急。慢慢看就是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