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中医临床应用与易经

6105  这实在是太难了,如果你得到满意的答案请告诉我。   我所能知晓的太浅、不敢献丑,,

关于《易经》和中医,到底是糟粕还是精华

  易经和中医不冲突、有精华!老外2505都在研究中医,但也不能全新、毕竟西医是循证医学!

《易经》对中医起作用?

  《易经》对中医防治学的影响很大。如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强调杜渐防微,和《黄帝内经》治未病的防治思想相一致。《易经·否卦》云:“其亡!其亡!系于苞桑。8683”人在面临否卦的严重时刻。倘能经常保持“我将灭亡!我将灭亡!”的警惕?加强锻炼身体。这样不但不会灭亡?还会像根深蒂固的桑树一样长生。 《易经》十分重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易经·萃卦》曰:“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即谓因病而唉声叹气。没有丝毫好处、不如扶病走9756动走动!虽有小吝,终究对病无大妨碍、也就是说。“即忧虑,又叹息!这样是没有什么吉利的”![6]《易经·无妄》说:“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得病之后不要胡思乱想、只要心情舒畅。不吃药也会好的”、《易经·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过度紧张却使我们长期而反复地处于超生理的紧张状态!如果不加警惕。将会危害身体健康”,中医心理学的观点与《易经》的看法相一致、情绪失调常常是疾病的先兆。忿怒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易经》在养生方面的许多重要的富有哲理的见解!告诉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注意身体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多数严重的疾病往往是经过多年缓慢发展的结果,这对中医养6174生学也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易经》对中医治则的影响很大,机体阴阳失衡即为病态!调整阴阳为中医的根本治则!易道尚中、中医的理、法!方,药!都离不开“中”字!选方遗药!掌握药味、药性和药力,1214都以“中”病为宜?过与不及都不能达3591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既济》与《未济》二卦相对、相互对立转化,临床上心火与肾水未济。可致心神不宁。腰痛头晕等证,如水不涵木而致风火上窜,头疼目赤。用“滋水涵木”法治疗,可1508使水火既济!保持阴阳平衡,中医学维持机体稳态的治则,与易象卦理息息相通!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比类和阴阳观念、总结前人用药经验提出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秦国名医医和即曾自觉运用当时卦象成说解说,分析晋侯的病情(《左传·昭公元年》)。《易经》提出“八卦气验”,论及节气0921与疾病的联系!是中医气象医学之发源,如每年春分惊蜇前后,天气突变日4967数最多、人为祸事、空中或地面意外伤亡也是全年之冠,无明患病的频率?更是春分和秋分前后最为显著,由此,我。

中医代表那个生肖

  羊,,

中医五行基本理论学说?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删去许多看起来比较累的词)   需要说明的是:五行中是行是运行运动的意思、而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并不能理解为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因为它们不是五行。而是五行在地上表现出来的特性,被人用可以看到和识别的2320物质来表述而已,     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   中央生湿。2699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   北方生寒、寒生2455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

中医常用的四字名言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四诊合5466参 知常达变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有这个说法吗:用别人的八字弥补自己的八字

  不是。每个八字都是一个五行能量体会对别人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弥补!补八字不足可以风水或本命星宿、

12生肖与中医有联系吗

  有关系!十二生2212肖可以代表时辰、季节等。。

中医按摩店取名!

   康源     笔画和五行分别:11(木) 14(水)   此名数理为 25 !其暗示的信息:   天时地利。只欠人和。讲信修睦、即可成功 。(吉)、

中医和哲学的五行关系

  第一!中医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机制,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0509泛的涵义!并非6370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机制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五脏中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凡具有生长、升发!4228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机制,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金!   1844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机制、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9199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3028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第二!哲学的五行关系: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展开全文





易经对中医的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