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周易风水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什么

  孔子的东西、只有《论1142语》这种语录性质的,很多还是门生整理的、   换另外的话来说就是!孔子本人并没有写【体系】的   【问】: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什么   【答】:孔子是借用《易经》体系的、即《易经》的框架?   再塞进【仁】等内容   如果觉得满意的话,请选一下那个0246【满意】哦,谢谢……。

关于周易

  楼主的联山写错了吧、应该是连山易   找到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   《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   --------------------------------------------------------------------------------   作者:王宁   《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自汉代以来倍受重视!被尊为“群经之首”、根据《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此说自汉代以来。不知倾倒了多少痴迷的文人、虽然他们大多数没见过《连山》?《归藏》为何物、却纷纷凭猜想立说(这看看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后的《附诸家论说》就可明白)!大致有两种说法、1600一是如杜预《左传注》中所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另一种说法如《周礼•春官•大卜》贾疏所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但是今本《山海经》中无此文、此文句与其经文不类!疑系误0527记或伪托!这些说法都是凭空猜测。良不足据、因为《连山》?《归藏》二书名在4631秦汉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问、   《连山》!《归藏》二书名,最早见于《周礼》!在刘歆“发现”《周礼》之前的众多先秦及秦汉古籍中从无提及。《周礼》这书很早就有人怀疑是汉代刘歆造的伪书,8460郭沫若云:“原来《归藏》之名!仅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卜》。与《连山》。《周易》共合为所谓‘《三易》’!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连山》和《归藏》的著录!我疑是和《周礼》一样!乃刘歆所伪托的东西!不过那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1]   刘歆把秦汉以前的一些古书或资料拿来经过重新编辑?删改增损,作成了《周礼》、虽然不能说里面的内容全是他伪造的(实际上里面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先秦传下来的古代材料),但其中肯定有他伪托虚造的成分,笔者认为、《连山》。《归藏》在汉代的刘歆以前根本没有这两个书名、其名目正是刘歆自己拟造出来的。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其根据就是当时还流传着的一些古《易》书残篇和《山海经》、   一。关于《连山》的问题   《连山》这书在历史上有好几部!比如梁元帝有《连山》三十卷、隋代的刘炫也伪造过《连山》、宋代出现的《古三坟书》里的《山坟》也称作《连山》!这些都是后出之书!可以不论!但是,在这些《连山》之前!的确还曾经存在过一部《连山》!因为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两次引用过它:   1!《连山易》曰:“禹取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3486《帝王世纪》引)   2、《连山易》曰:“鲧封于崇、”(《史记·夏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引)   由此可以知道,在晋代还有一部叫做《连山》的书在流传,而且这部书3437所载的故事和夏代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这部《连山》的征引?我们能知道的最早者就是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在此以前的书里我们就找不到了,汉代人的著作里当然更3777找不到!   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引用了两条《连山》文字,兹录于下:    1!《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淮水注》引)   2、《连山亦(易)》曰“启筮亭(享)启筮神于大陵之上!”(《颍水注》引)   其中第二条的文字是有讹误的、孙诒让云:   “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8646’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2]   其说甚是,马国翰把这条5135文字辑入《连山》是对的,但是没有注明出处,其所本者即此,马辑文作“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阳文”二字乃衍文,郦道7880元的时候《归藏》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很久了?他无由把《归藏》误为《连山》!唯一的可能就是《连山》中的部分内容和文字与出土的《归藏》相同、那么说明其作者在制作这部《连山》的时候。也使用了当时还有所存留的《归藏》残篇!   所以。这本《连山》当是郭沫若所说的“乃刘歆伪托的东西”!或者是刘歆以后的东汉人伪托的东西。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又说“《连山》藏于兰台”、应当是确有其事的,说明东汉的时候的确有部《连山》,但并没有象郭老说的那样“没有流传”!而是有流传,只是流传不广。桓谭看到了、把它写进了《新论》。0030皇甫谧看到了!在《帝王世纪》中引用了!北魏的郦道元也看到了。在《水经注》里也引用了,后来就逐渐式微!终于、

关于《周易》

  我一个朋友研究周易的,他告诉我: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3869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1859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8244《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5285义理的哲学典籍。   经数千年之沧桑、《周易》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5214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3727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基础知识简介(一)   一。《周易》:它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4773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二。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1021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三!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四、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8980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8845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五、八卦:7461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

周易的一个词

  既济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济:渡河,既济:完成、小:小事。亨:亨通,利:有利!贞:纯正,坚持、乱:混乱、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曳:拖住。轮:车轮。马王堆《帛书周易》作纶,青丝带,濡:打湿、尾:尾巴、咎:过错、灾难,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丧:遗失。茀:女子的首饰!逐:寻找,七日:意为短期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高宗:殷代中的君王,伐:讨伐,鬼方:异民族,克:征服!用:重用   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9671 繻:棉衣!也有说是濡的错字。袽:破衣。戒:戒备。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邻:方位,禴祭:夏祭、五谷未收!简单的祭祀,受:得到,福:神的降福,   上六:濡其首、厉。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濡:打。首:头,厉:危险,、

周易什么意思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9243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周”的解释:     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7516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2558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9609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8552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2101易》原来只称为《易》,      “易”的解释:   4685  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8599的引申义。      2.必须指出!理解西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义,       5.易是占卜之名!      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6653易的书!     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耽(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5026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7815“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9707“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1842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余下全文>>、

哪里有看周易起名字的?

   孩子的名字最好是能助运黄金时期这个你可以找算网的起名大师帮助一下 希望能帮到你,

周易的学术研究

   《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8392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周易》的性质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原因在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性质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产生及早期,是一部筮书、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当遭受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横祸或自己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的需求!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当时《周易》只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的需要,这种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二:经过演化。7981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汉代,《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质的同时得到了充分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4041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胜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6565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周易》编次在古代十分混乱,各种版本编次存在很大差别,通行的编次是阮元所刻《十三经0466注疏》中的《周易正义》编次!或后人篡改的朱熹《周易本义》编次。其编次特点经传混合、把《易传》解释《周易》卦爻辞的有关部分放到对应的地方!《易传》中凡属于总论!或者无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经之后! 古代对《周易》编次的意见不尽一致、但总的看来可4308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经传合。另一派是经传异。战国时。《易传》十篇成书。《周4606易》经传分离、到汉代!《周易》与《易传》合称《易经》、但《周易》经传是分开的,一段把《易经》分为十二篇:《周易》古经上下两篇,《3851易传》十篇,西汉末、费直首次以《易经》解经、经过郑玄,王弼传费氏易,将《易传》分割、附到《周易》古8570经相应的地方。并在书中称有“彖曰”,“象曰”,这就是如今通行的编次! 唐孔颖达采用了王弼本作《周易正义》。使王弼易本定为一尊!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本编9718次不完善?还应该把其它传再分,如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在王弼本基础上把《序卦》分割。逐条放到每—卦经文之前。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卦的分法!将《易传》有关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后,宋代有许多易学家不同意这种方法。恢复了汉初《周易》十一篇,让《周易》经传不相混杂。如吕祖谦!朱熹等人都是采用了经传分离的编次!朱熹的《周易本义》后经人篡改,次序被打乱,《周易本义》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将《周易》经传合,有利于对照传文解释《周易》古经、可以节省时间。这是有利的、但不利的一点是容易使经传不分。特别是打乱了各自的体系,不利于对二者的体系及各自的特点进行研究!而把《周易》经传分开。保持了《周易》经传原貌,克服了以上的缺点。但是、不能直接对应6720经传读《易》!二者各有千秋! 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孔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三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淮南子!道家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门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占断灾异之学、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 、《周易》的解释学传统至汉代而一大变、汉代对《易》的解释最重要的学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象数之学!一是以费直为代表的义理学派。一是以严遵为首的黄老学派。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经传文。同时讲卦气说!并继承今文经学的传统!利用《周易》讲灾变,费直易学解经多取道德教训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讲的道理发挥《周易》经传文!严遵著《道德经指归》、以《周易》之义解释《老子》。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学、此派易学最重要的是卦气说和纳甲说、将《周易》的卦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将《易》坐实为一个定型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装进不同的内容?框架的各个部分也可以由其规则推论而知,削弱了《周易》通过比喻。暗示!象征等进行范围广阔的意义诠释的有效性,汉易的象数传统对后世易学影响极大。 魏晋时代的王弼易学则转一方向,尽扫汉易象数学中滋蔓出来的各种学说。恢复义理学传统、他在解释《周易》经文中引入老庄哲学和东汉古文经学的传统!在解易体例上主取义说。一爻为主说,爻变说,适时说等。这在他介绍注易体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详细说明、王弼非常重视《周易》的解释学传统。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说。主张通过卦象获取卦义,而获取卦义后就可忘掉卦象!这一说法的核心在通过解释学即象以见义,而一义能表现为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执定,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是王弼《周易注》之后一部以义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这部书中。解释学的方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运用,程颐认为!《周易》是对宇宙万物的摹拟!但所要4367表达的,不是可用数量摹画的外在相状,而6077是一种道理?世界是一种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六十四卦是这个总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体现!虽然代表六十四种境遇、但它经过解释,可以代表天下无尽的境遇,在《周易程氏传》中。对于易学!理学的概念和范畴有很多解读,这些解读主要围绕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思想体系!从而服务于“内圣外王”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在《周易程氏传》中,从道德形上学的“理”,到践履完成它的工夫“诚”,都有一定的诠释、这不仅4532充分体现了程颐高度推崇,弘扬儒家人伦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还为人们从本体到工夫、从明道3508到行道、提出了一条非常可行的实现“内在超越”之路径。 朱熹在评论程颐《易传》时说:“《易传》明白!无难看。但9381伊川以天下许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2766作《易》看,即无意味、唯将来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处? ”就是说。《周易程氏传》将《易》来做个载体讲他所见的道理!或者说是借《周易》卦爻发挥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故无一句讲3723到卜筮,通篇皆在讲事理!朱熹还说:“伊川见得个大道理,却将经来合他这道理、不是解易、…7566…他说求之六经而得!也是于濂溪处见得个大道理!占地位了, ”这也是说、程颐先熟读六经。尤其于周敦颐处特有颖悟、以此中义理为基础。然后借《周易》发挥所见。不是伊川解释《周易》。而是《周易》解释伊川,程颐的这种8287易学观,对王夫之影响很大,王夫之以《周易》为道德训诫之书、就是在程颐这一基调之上继续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颐以《周易》为言理之书、作《周易本义》,欲恢复《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后来的易学家从中发挥出道理这0531一本来面目!强调《周易》的卜筮性质,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废卜筮而讲道德训诫!重点放在知得卜筮结果之后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训而避凶趋吉? 现代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哲学史研究领域、《周易》一直被视为占筮书而难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认其为传统社会官学典籍、另一方面又弃如蔽履!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中!介绍了《易经》中的‘宇宙秩序’观念”!80年代,《周易》开始为大陆学术界所注意、从中国哲学史研究队伍中分离出专门从事《周易》研究的学术群体、以《周易》流传本及出土《周易》竹书,帛6946书文本为主?相继出版和发表大量高质量专著、论文,另一方面从逻辑学研究队伍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术群体,从逻辑学的角度审视和分析《周易》,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并在21世纪初,将《周易》的逻辑思想作为中国逻辑史的起点、编写入国家级重点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高校研究生教学用书!。

懂周易的来

  泽风大过(震宫-游魂) 之 泽水困(兑宫) [空亡:子、丑]   白虎 ━ ━ 妻财未土 ━ ━ 妻财未土   腾蛇 ━━━ 官鬼酉金 ━━━ 官鬼酉金   勾陈 ━━━ 父母亥水 世 ━━━ 父母亥水 应   朱雀 ━━━○官鬼酉金 ━ ━ 子孙午火   青龙 ━━━ 父母亥水 ━━━ 妻财辰土   玄武 ━ ━ 妻财丑土 应 ━ ━ 兄弟寅木 世   辛苦劳神不安闲?父母病情多迟延。防患官司因田土。好运就在后半年。。

《周易》是怎样一本书

  1!伏羲依照“河图”之启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经》典籍的核心内容,《易经》之五大规律也出自于“河图”之启示,   2、《易经》以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6934阳变化的系统,“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两7724仪是对太极的细分、八卦是对阴阳的细分!六十四卦是对八卦的细分!每卦及卦爻的含义有单独的章节进行释义。   3、以《易经》规律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3874在用而未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国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和这些规律数千年沉淀和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谐意识!   4!《易经》规律运用之“无我”和“有我”的二重境界:。

周易真的假的?

  同学,你还是明白周易是干啥的书 周易 它是一本探索事物规律的书 它已经给我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巨大与影响 我们中国传统 玄学 中医学 天文学 农学等等等 都受其影响甚大 影响至今 他就是本说从古至今规律的书 跟迷信啥子关系....为啥还研究它 举个例子:就是说有个古人 挺厉害 自己研究明白怎么造宇宙飞船了 (举例而已,) 但是自己一穷二白 没法造 他就写书上了 用的还不是白话文 然后他就死了 书一直放哪没人看 或者有人看也没看懂 后来时光飞逝 也没再出这么个天才来 但是人是进步的吗 突然有一天有个人发现这写的是咋造飞船 但是咋造看不明白 那他就开始研究了呗...这就是为啥现在人还研究周易...不明白继续问之~。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