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畲族文化的畲族人口

  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 隋唐之际!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畲族山乡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畲汉两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唐王朝在漳!汀地区的建政,大大加速了8668畲族封建化的过程、封建统3356治者加深了对畲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还实施一系列民族歧视政策!把他们视为“化外之民”, 畲族服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其主要特色体现在女性服饰上、6609女性服饰以凤凰形态贯穿整体!故称“凤凰装”。“凤凰装”由服饰和头饰组成,传统的头饰称为“凤冠”。由银钳栏,头面,银金!国铮。奇喜牌,奇喜载,银链。古文钱等组成凤凰翘首的形态。服饰有上衣、裙子!围身裙!脚绑!鞋等组成,上衣:上衣保留古典交叉衣领、呈三角形!袷部自边沿向内侧?而间以红、白、黄,绿、蓝五色条纹。领部在条纹中间刺绣花卉或凤凰图案。胸部左右两侧三角区各绣一朵花卉或图案,袖子短而小,袖尾同样自边沿向上侧间以五色条纹、8130臂部和襟部都绣各式花纹,但便装不绣花。裙子:裙子由两片布料组成,开襟于左右两边,用同色布扎成纽扣连合!裙子下方刺上有规则的长短不一的竖条线,裙子前方绣有几何图案?便装不绣,围身裙:围身裙2081俗称拦腰?为边长30至35公分的正方型。上方4938左右分别缝裙带!脚绑:脚绑即绑腿!整体三角形、绑扎成倒人字花样、上方左右和下方角各缝1条红带子,普通装上方为白色边沿、盛装间以五色条纹于所有边沿并在小腿位置绣花、鞋:鞋即绣花鞋。用黑色布做面料,鞋面先绣上花卉和几何图案!俗称“0149千层底”!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交面的增长!畲族女性服饰越来越显得刻板,畲族服饰以及畲族头饰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政府提出了每周的第一天穿着传统服饰的倡议。为传统服饰的继承与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畲族的文学!由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新兴的作家文学两部分共同组成。在畲族民间文学中。有。

畲族传统节日的“二月二”

  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双华、福安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福建双3211华“会亲节”规模最大!遐迩闻名!节日这一天。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从双华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会亲。人群熙熙攘攘,歌声笑声不绝于耳,宁静的山村顿时成欢乐的海洋、特别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松明火照耀耀得如同白昼、增添3782了节日的热烈气氛,歌会进入了高潮!人们引吭高歌、嘹亮的歌声在山野回荡!越唱兴致越浓!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畲族民风民俗

   各种习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居住习俗】   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悬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叉?叉上架1846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2028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服3233装习俗】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4141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族大致相同、女装却与汉族区别较大,但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7423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只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帽鞋习俗】   黑缎官帽 ∷ 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是畲族男子专用礼帽。整体青黑!宽沿外敞、顶缀2厘米大的铜质球或红布球、球顶下垂以红线编成的缨穗!民国后用圆沿礼帽。在举行婚礼或逝世时穿戴。     【发式习俗】   畲族男子发式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发式不同于汉族妇女、   畲族已婚妇女发式样霞浦为古典“盘龙髻”式(又称凤凰髻)、式样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9414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其中段用2594红线扎紧往上折、呈斜角、使头发膨松在后脑勺部位,呈瓜辫形、前端与假发用红绒线扎紧!让假发至前顶呈侧扁型垂下、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成小股!从左住右绕于头顶,呈螺旋状,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形成昂扬屈曲!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宁德北部和福安一带畲族妇女头发则从后脑勺梳起。向上盘旋绕头盖一匝,高达脸6867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脑后呈瓜瓣状,发间环束数根深红色的红线。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扒!豪猪簪各1枚,俗称“凤凰中”!福鼎一带畲族妇女梳头不5193掺假发。仅梳本身的长发于脑后成面包型。罩6360以黑色网纱、插上银簪等饰物,   畲族未婚少女发式福安畲族少女过16岁!头发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状,但顶部0272不压以银簪而以一束红绒线缠在右额前,宁德与霞1814浦畲族少女则把头发围成圆形!额前留若干刘海。以红绒线夹上两支银笄,福鼎畲族少女头发围成圆形后。右侧斜插1条银簪!在簪子上垂下缨络状绒线?   其他 畲族妇女发际所系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的身份、丧偶的妇女还用绿色的绒线圈头。     【首饰习俗】   头笄 ∷ 俗称“髻簪”或“横钯”、横贯7813于盘龙髻端。长约10厘米,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凿花纹,这种头笄样式!系代代相传,不容更改、   银簪 ∷ 用1枚银元锻成、两指宽!10厘米长,如目鱼骨形状、上錾花纹、供横栓发顶紧发用!   头花 ∷ 插于发际装饰品、婚礼用的头花?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   耳环耳牌 ∷ 与盘龙髻配套用,耳环通常制成翻转问号形状!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钧。下挂银牌,     【饮食习俗】   平时畲族饮食和当4060地汉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杂粮有麦,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以及南瓜、马铃薯。芋头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   乌米饭 ∷ 为农历三月三食用,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进汁里,几小时后、......余下全文>>!

闽东的畲族民俗

  全国现有畲族人7781口63万人,在56个民族中居第19位!福建境内约有畲族34多万人、分布在宁德地区的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市)的有15万多人!畲族人民勤劳,淳朴。正直、能歌善舞。在服饰!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保留着独特的民族传统习惯、 传说在尧帝之前有高辛帝。其手下勇士盘瓠平蛮有功!高辛帝把三公主嫁给他,盘瓠与三公主生下3男1女,皆由高辛帝赐姓: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招的女婿姓钟!盘瓠成为畲族始祖。在一次畲族人的大迁徙中,长子盘姓一房人乘船遇风浪漂泊到海外去了。所以畲人以蓝、雷、钟三姓为多,最有特色的畲族服饰是妇女的“凤凰装”!相传三公主从小就把女儿打扮成凤凰的模样、当女儿长大出嫁时!美丽的凤凰从广东凤凰山衔来五彩斑斓的凤凰装。从此畲族女子就根据凤凰鸟的模样来打扮、未婚女子是小凤凰的打扮!头2111发梳成独辫!用红头绳缠成一圈,盘在头上、衣领衣袖边的剌绣较窄!腰带向后扎,带上绣有花纹。带尾有丝絮,6725象征美丽的凤凰。成年结婚的女子。红头绳扎的头髻升高。象征凤冠。衣领衣边衣袖绣着很宽的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象征5341凤凰的颈,腰和翅膀、向后飘的腰带增宽!绣的花纹也增多,有的还扎上闪光的金边的珍珠般的丝絮!象征凤尾。老年妇女头髻低矮、衣服和腰带的花纹稀少、畲民生来爱唱歌!日常生0207活或山间劳动,喜庆节日或求婚说情,都常以7117歌代言?每逢佳节、畲族人民都要欢聚山头。盘诗赛歌!每年农历的二月二。三月三、封龙日(夏至后逢辰日),端午节。七月七!中秋节,0987重阳节为畲族的传统节日,福安市每年“二月二”的庙会最为热闹!青年男女围着2丈多高的“火树”。盘歌对歌,通霄达旦,宁德市每年“三月三”为一年一度的赛歌会!霞浦县则每逢“封龙日”举行大规模的畲族群众性歌会、1990年9月,宁德地区还举行闽东畲族文化节活动,来自广东,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7个民族的21个代表队以及中央民族歌舞团的700多名歌手和艺术家,参加了这一盛会、婚礼也表现畲5082族的独特风俗。女方(畲族称“少娘”)出嫁不管是否愿意、在梳妆前都要“以7315歌当哭”,名为“哭嫁日”,目的是给娘家讨个吉利!其中、哭母舅最为感人。少娘见到母舅!便边歌边哭!还要跪拜、佯装不愿出嫁,亲友给她梳妆也不顺从!哭到第三天午后,母舅叫来两个人抱着她梳妆打扮后。半推半拉地把她扶出厅堂与胞弟“分酸”、胞弟手捧红漆樟木8124八角茶盘。盘里放着两碗带骨的肉煮成的线面。少、

哪里有卖畲族服饰

   你在浙江畲乡文化保护中心能买到!!

农历六月六各地有什么风俗?

  “六月六”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5808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 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汉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 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   汉族的六月六   一. 洗晒节   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0656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7370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 打个泡子 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1364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0083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0618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二. 洗象日   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后!那时的属地暹罗。掸国、安南。高丽,爪哇等都带贵重礼物来朝贺,其中暹罗、掸国。3758安南每年都要带大象进奉。暑热天时,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浴嬉戏。引来百姓争看围观、皇上为了大象的驯养与管理,还专门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驯象所、并从缅甸招来象奴和驯象师。平时由象奴饲养并由驯象师指导训练!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三十多头,象奴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0760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据说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7514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3191下水初浑,”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7567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有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车轿人马如潮?观者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观象时,大象,

浙江畲族的特色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3578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人口63.037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2048自治县,她位于浙9166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9641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57个民族乡! 8595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语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7961但无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传统文化:畲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高皇歌》6157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0189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习俗: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1172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居住在闽东北沿海一带山区的畲族妇女,有头佩“三把刀”的习俗。“三把刀”实际上是三支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的金属管。相传这种风俗始于明末!当时外敌入侵中国东南沿海,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畲族妇女把三把短剑插在发髻之中、危急时可用以抵抗外敌、保护自己。三把刀的习俗显示了畲族妇女豪放!纯洁的品格!   婚俗: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届期新郎由岳家亲迎。岳家款以饭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8100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声而出!席毕新郎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婚前有说亲和定亲两个阶段,礼仪讲究颇多!娶亲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为伴郎的“接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子”组成迎亲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女家,鸣鞭炮叫开门!送上礼品,行“脱鞋礼”(脱掉草鞋,洗脚,2044穿上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受宾客与长辈赠送的红包!谓之“讨百家银”!当晚的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8818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请祖公”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尔后!新娘的母亲把9372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难舍难分、叫做“哭嫁妆”、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依夫家远近......余下全文>>。

土家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

   我这里讲下张家界土家族!喜欢吃辣。房屋依山而建!男耕女织,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土家人信奉白虎神,秋收时跳茅古斯舞以表示祭神和祈祷妇女怀孕罚另外还有哭嫁的习俗。   如果想知道权威的可以去百度百科里查询官方的,!

黎族的春节有什么风俗

  黎族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1,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   2,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   3、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8551月十五才告结束,。

无锡有什么风俗

  无锡的特产: 油面筋,糖醋排骨,阳山水蜜桃,太湖三白.......   在大约十月五号左右开始在南禅寺有美食节、。   其他就是过一些和别的地方一样的节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