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阁 >风水知识

患者有等渗性缺水,低钾血症,以及代谢性酸中毒该如何补液

  患者的体重是多少,及他脱水是轻度,中度1776还是重度,PH值是多少、低钾血症数据是多少!!!,

等渗性缺水为什么一次性快速补液?

  因为“高渗性”和“低渗性”缺水!医生都有一个要调节病人的渗透压成“等渗”的问题、医生就有一个观察病人渗透压的过程?所以,就要先快后慢!才能准确地调节病人的渗透压。而等渗的缺水就按缺水量,算出该输多少、就一个劲地输0.5%葡萄糖+0.9氯化钠即可!不需要观察高渗的或低渗的输多了?输少的问题,。

低渗性缺水补液

  钠的分子7633量为22.99!5%GNS中的纳浓度为0.9%,建议补充高张钠,要不入量太多。钠在细胞内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稳态大约需要6-7天?所以低钠很难补,要有准备、。

3、低渗性缺水的常见病因是( )A.大量出汗 B.摄入水不足 C.急性机械性肠梗阻

  应该选C!

低渗性脱水的特点

  低渗性脱水病因病理   【病因学】   导致低渗性缺水的原因甚多!外科手术病员常见原因是细胞外液丢失后、只补充了水或盐补充不足、以致相对地体内缺钠甚于缺水,常见原因:a.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丧失。如腹泻!呕吐、消化道瘘,肠梗阻等。钠随消化液大量丧失、b.大创面渗液。如烧伤、手术后8040广泛渗液丧失,c.肾脏排出水和钠过多!长期使用利尿剂、抑制肾小管再吸收钠。 0280  【发病机理】   细胞外液钠浓度降低!呈低渗状态后!首先机体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以排出水。增加醛固酮的分泌以保钠。同时,组织间液进入血液循环。部分地3269补偿血容量,维持循环血量!如果失盐过多或继续失盐!水从尿中继续排出外!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水由细胞外转移至细胞内!则血容量及组织间液均明显降低!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这种因大量失钠而致的休克!又称为低钠性休克?此时肾血流量及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或无尿!   临床表现   根据缺钠程度而有不同。常见症状有头晕,视觉模糊、软弱无力,脉搏细速!严重者神志不清!肌肉痉挛性疼痛,肌腱反射减弱、昏迷等!根据缺钠程度、临床将低渗性缺水分为三度:   1、轻度缺钠:患者有疲乏感,头晕。手足麻木、口渴不明显,血清钠在135mmol/L以下?尿中钠减少!   2。中度缺钠:除上述症状外、常有恶心!呕吐,脉搏细速。血压不稳定,视力模糊、尿量少!血清钠在130mmol/L以下、   3,重度缺钠:病人神志不清!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木僵,甚至昏迷,常发生休克!血清钠在120mmol/L以下,   低渗性脱水诊断鉴别   根据体液丧失病史及上述临床表现、一般诊断无困难。可借助下列检查明确诊断、a.尿Na+测定。常有明显减少!b.血清Na+测定在135mmol/L以下时!表明有低钠血症,并可判定缺钠程度、c.血浆渗透压降低。d.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血非蛋白氮及尿素均有增高,而尿比重在1.010 以下。   低渗性脱水治疗   积极治疗病因外!首先要补充血容量,针对缺钠多于缺水的特点!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以纠正体液的低渗状态和补充血容量。   1。轻度和中度缺钠根据临床缺钠程度估计需要补给的液体量,例如。体重60kg的病人!测定血清钠为135mmol/L,则估计每公斤体重丧失氯化钠 0.5g。共缺钠盐30g、一般可先补给一半?即15g、再加上钠的日需要量4.5g!共19.5g、可通过静脉滴注5%葡萄。

如何理解高渗,等渗,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对于机体的不同影响: 1。失水为主是高渗性脱水。原因是高热。呼吸加快,肾脏9226浓缩功能下降,失水多于失钠?血钠浓度高、 2。失钠为主是低渗性脱水,大量饮水。输大量不含钠盐的液体就会引起。血钠下降,渗透压降低,,

低渗性脱水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导致低渗性缺水的原因甚多,外科手术病员常见原因是细胞外液丢失后,只补充了水或盐补充不足。以致相对地体内缺钠甚于缺水!常见原因: a. 胃肠道1207消化液持续性丧失!如腹泻。呕吐!消化道瘘!肠梗阻等,钠随消化液大量丧失。 b. 大创面渗液?如烧伤!手术后广泛渗液丧失、 c. 肾脏排出水和钠过多!长期使用利尿剂。抑制肾小管再吸收钠、!

失血不属于等渗性缺水吗?

  看一下病理生理关于休克这一章,对于失血性休克的分析及治疗、

小儿腹泻中毒低渗性脱水第一天补液,为什么

  严重脱水是用2:1含钠液扩溶的!快速补液半小时滴完。然后再根据脱水类型和生化血气等结果去补充意见建议:腹泻期间注意孩子精神、尿量等情况,可以给予口服补液盐配水、补充身体所需,

怀孕宫颈管可见液性分离是什么意思

  可9655探及数个无回声暗区,其一直径约0.7CM-----这是小的宫颈囊肿!不要紧 子宫直肠陷凹内探及液性暗区、深约0.6CM,内透声好------这是盆腔积液、都是炎症引起的,


展开全文